问题

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现在这些吐槽后四十回水平不行的人会怎么样?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某天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后四十回确为曹雪芹所作,那对整个红学界,以及广大《红楼梦》读者而言,无疑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地震。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局面,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红学界的地震与重估:

“伪说”崩塌,作者之争尘埃落定: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改变。那些几百年来以“曹雪芹未完成”和“高鹗续作”为基础的学术研究、批判体系、解读模式,将瞬间崩塌。以高鹗为代表的“续书者”身份,将从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沦为误解或猜测。
研究方向的巨大转移:
转向曹雪芹的“晚年思想”和“创作意图”: 学者们将不得不重新审视曹雪芹在晚年是如何构思、完成并可能修改后四十回的。后四十回中那些看似与前八十回风格不符、人物塑造有差异的地方,将被视为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思想的演变、故事走向的调整,甚至是他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一种“妥协”或“反思”。
对前八十回的再解读: 后四十回的“正宗”地位确立,意味着前八十回也必须置于曹雪芹完整创作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之前认为“铺垫不足”或“伏笔不明”的地方,可能被解读为曹雪芹有意为之,为后四十回埋下的更深层、更隐晦的线索。
风格差异的解释: “后四十回风格不行”的批评,将从“曹雪芹亲笔”的角度被重新讨论。学者们会尝试解释为何曹雪芹会呈现出与前八十回不同的风格,可能是因为创作时的心境变化、创作技巧的调整,甚至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追求不同。
新的研究议题涌现:
“曹雪芹晚年创作秘辛”: 可能围绕曹雪芹在创作后四十回时的生活状态、创作环境、心理活动等展开。
“后四十回的‘隐藏文本’与‘深层含义’”: 既然是曹雪芹所作,那么那些被认为是“败笔”的地方,很可能隐藏着作者更深层的用意。学者们会如同解密般去挖掘这些地方的象征意义、政治隐喻、哲学思考等。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衔接与断裂的分析”: 即使是同一作者,也可能存在创作上的衔接问题。对这些“断裂”的分析,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可能从中发现曹雪芹在故事推进中遇到的挑战和选择。
学术观点的大洗牌与争鸣: 那些坚守“高鹗续书论”的学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修正甚至放弃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新的学术观点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围绕曹雪芹的完整构思展开激烈的辩论。一些在“伪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术大厦,可能会轰然倒塌。

二、 读者群体的反应与心态变化:

“扫盲”与“重新认知”的浪潮: 广大读者将面临一次“重新认识《红楼梦》”的过程。许多人之前因为后四十回的“诟病”而对全书整体评价打了折扣,现在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
“打脸”与“释怀”并存:
“曹雪芹粉丝”的狂喜与维护: 那些一直坚信曹雪芹才华横溢,不相信后四十回是他写得不好的读者,会感到极大的欣慰和“扬眉吐气”。他们会积极为后四十回辩护,找出其中“被低估”的闪光点,将其重新置于曹雪芹的伟大创作中。
“批评者”的尴尬与自我怀疑: 那些曾经对后四十回大加挞伐,认为其“狗尾续貂”的读者,会感到一丝尴尬。他们可能会反思自己的批评是否过于片面,是否忽视了作者的整体意图。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和解”,接受后四十回的作者身份,并尝试理解其不同之处。
“纠结”与“失望”: 也有一些读者,即使知道了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写,可能仍然无法改变自己对后四十回“情节平淡”、“人物变形”的感受。他们可能会感到一丝失望,觉得曹雪芹晚年也并非完美,或者他所经历的现实困境迫使他在创作上做了妥协。
新的阅读体验:
带着“作者是曹雪芹”的滤镜阅读: 读者在阅读后四十回时,会不自觉地将作者身份代入,试图从中寻找曹雪芹的“心声”和“痕迹”。之前被视为“败笔”的描写,可能会被赋予新的解读,例如:
宝钗的“金玉良缘”被解读为曹雪芹对现实婚姻观的无奈承认。
黛玉的“焚稿”可能被看作是曹雪芹在人生最后阶段对一切美好的告别的象征。
宝玉“出家”的情节,可能被理解为曹雪芹对人生虚无的最终领悟。
对“不完美”的接受: 认识到后四十回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反而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其中的不完美。就像看到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晚年作品风格变化,人们会更倾向于理解和包容,而不是苛责。

三、 文学史与文化层面的影响:

《红楼梦》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与升华: 一旦确认全书为曹雪芹所作,其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的地位将更加无可撼动。它将成为一部完整展现作者生命历程和思想演变的伟大作品。
对中国文学史的重新梳理: 以曹雪芹为核心的创作模式,将对后世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关于作者、创作、续书等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讨论,将因此具有新的参照系。
文化符号的重塑: “红楼梦”的文化符号意义将更加丰富。不再是“悲剧的残缺”,而是“伟大的完整”,它所承载的家族兴衰、人生况味、社会批判,将以一个统一的作者意图来解读,其深刻性将得到提升。

四、 可能出现的争议焦点(即使真相大白):

即使曹雪芹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已经板上钉钉,关于“好不好”的争论可能不会完全消失,只是争论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曹雪芹的艺术巅峰是前八十回”: 可能会出现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在晚年虽然完成了全书,但艺术成熟度和创造力已不如前八十回。这种观点关注的是作者艺术生涯的起伏,而不是作者的“真伪”。
“后四十回的价值被低估”: 另一种声音会是,人们对后四十回的批评,是由于对曹雪芹的过高期待,以及未能理解其晚年心境和创作的时代背景。他们会强调后四十回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生哲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对“读者选择性理解”的讨论: 在曹雪芹是作者的前提下,为什么有些读者依然觉得后四十回“不行”?这会引发关于读者主体性、接受美学、以及对文本的个人化解读的讨论。

总而言之,如果后四十回被证实为曹雪芹所作,这将是一场历史性的澄清和重估。红学研究将迎来一次颠覆性的变革,读者将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部伟大的作品。当然,艺术的评价从来都是多元的,即使作者身份明确,对作品具体段落的感受和解读,依然会因人而异,只是这些争议将不再围绕“真伪”展开,而是更加聚焦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作者晚年的创作意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的不清楚,但题主肯定不知道有一门课叫《中国古典小说欣赏》。

user avatar

后四十回不可能是曹雪芹写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帮大家一眼即能判断,非常直观。在此之前我还没看到有人这么说过。

任何写作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习惯,他们会有自己极其喜爱的用词、表达。即便是续书者,在尽可能地模仿前八十回的文笔,但仍旧有一个语气词泄露了他非原作者的身份,这个字很简单,就是——

啊。

“啊”作为语气助词,无实在的含义。曹雪芹极少用这个字作为语气助词。检索前80回(除67回),只用到了两处“啊”。

第六回:

周瑞家的道:“我的娘!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了?”

第十回:

先生听了道:“妙!这就是病源了。”

请注意,即便是这两处“啊”,所在的句子也只是表达感叹本身。“我的娘啊”表达惊叹,“妙啊”表达赞叹。除此再无“啊”字,并且,在11~80整整70回里,无一个“啊”字。可知,曹雪芹很少在他小说里用“啊”字。

然而,八十回后的作者,却是一个十分喜欢用“啊”字的人,举例如下:

第八十一回:

宝玉笑着从山子后直跳出来,笑道:“你们好乐,怎么不叫我一声儿?”

第八十三回:

那薛姨妈道:“是,先把事情说开了。”

第八十四回:

“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

第八十六回:

“就是心爱的人来了,也叫他瞧着喜欢尊敬。”

第八十七回:

黛玉笑道:“原是,不然怎么不竟说是桂花香只说似乎像呢。”

你们看,前八十回,泱泱60万字,曹雪芹只用了两个“啊”,结果八十回后,仅仅是80~90回的十回里,就出现了5个“啊”!

并且,曹雪芹的“啊”也只用在无实在含义的感叹句里,但这个作者却喜欢在某个句子后使用“啊”,例如“你们好乐啊”、“也叫他瞧着喜欢尊敬啊”。

这只是我阅读时的一种直观感受,当然,现在已经有人用计算机的语言分析,可以判断出前80回、后40回所使用的词汇频率等等,全都是不一样的,当然,“啊”字足以体现,是一个小小的侧面。

当然我前面说过,要排除67回,为什么呢?

因为:67回也是他人续的,并且续者跟后40回作者是同一个人。下面举例67回出现的“啊”:

便取笑说道:“那里这些东西,不是妹妹要开杂货铺啊?”
凤姐儿一见,便说:“好小子啊!你和你爷办的好事啊!”
“你二爷外头娶了什么新奶奶旧奶奶的事,你大概不知道啊。”
凤姐道:“快出去告诉你二爷去,是不是啊?”

仅仅67回一回,就出现了4个“啊”。在那篇用计算机分析词汇分布的论文里也提到了,67回的用词,跟80回后极其相似,即67回的作者与80回后是一个人。

我在看67回的时候,也是十分突兀的,尤其是看到那么多“啊”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的确就是可以通过极其细节的地方,来感受到文风的不同。

user avatar

不会怎样,因为后四十回确实写得烂

无非是曹公从完美无缺的作者变成写文写崩了的作者

user avatar

我就举一个宝玉两次见北静王的例子,稍微有点儿眼力的人看了就该明白,不说文笔和情节,就凭作者的见识,这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人写的。

宝玉第一次见北静王,是在书中第十五回:

  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贾政忙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水溶一面极口称奇道异,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一的答应。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是前日圣上亲赐蕶苓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贾政与宝玉一齐谢过。于是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辞谢恩回来,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方让水溶回舆去了,不在话下。

第二次见北静王,是在后四十回中的第八十五回:

  不一时,贾赦过来同贾政商议,带了贾珍,贾琏,宝玉去与北静王拜寿。别人还不理论,惟有宝玉素日仰慕北静王的容貌威仪,巴不得常见才好,遂连忙换了衣服,跟着来到北府。贾赦贾政递了职名候谕。不多时,里面出来了一个太监,手里掐着数珠儿,见了贾赦贾政,笑嘻嘻的说道:“二位老爷好?"贾赦贾政也都赶忙问好。他兄弟三人也过来问了好。那太监道:“王爷叫请进去呢。”于是爷儿五个跟着那太监进入府中,过了两层门,转过一层殿去,里面方是内宫门。刚到门前,大家站住,那太监先进去回王爷去了。这里门上小太监都迎着问了好。
  一时那太监出来,说了个"请"字,爷儿五个肃敬跟入。只见北静郡王穿着礼服,已迎到殿门廊下。贾赦贾政先上来请安,捱次便是珍、琏、宝玉请安。那北静郡王单拉着宝玉道:“我久不见你,很惦记你。”因又笑问道:“你那块玉儿好?"宝玉躬着身打着一半千儿回道:“蒙王爷福庇,都好。”北静王道:“今日你来,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吃的,倒是大家说说话儿罢。”说着,几个老公打起帘子,北静王说"请",自己却先进去,然后贾赦等都躬着身跟进去。先是贾赦请北静王受礼,北静王也说了两句谦辞,那贾赦早已跪下,次及贾政等捱次行礼,自不必说。
  那贾赦等复肃敬退出。北静王吩咐太监等让在众戚旧一处好生款待,却单留宝玉在这里说话儿,又赏了坐。宝玉又磕头谢了恩,在挨门边绣墩上侧坐,说了一回读书作文诸事。北静王甚加爱惜,又赏了茶,因说道:“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他陛见时,万岁爷也曾问过,他也十分保举,可知是令尊翁的喜兆。”宝玉连忙站起,听毕这一段话,才回启道:“此是王爷的恩典,吴大人的盛情。”正说着,小太监进来回道:“外面诸位大人老爷都在前殿谢王爷赏宴。”说着,呈上谢宴并请午安的帖子来。北静王略看了一看,仍递给小太监,笑了一笑说道:“知道了,劳动他们。”那小太监又回道:“这贾宝玉王爷单赏的饭预备了。”
  北静王便命那太监带了宝玉到一所极小巧精致的院里,派人陪着吃了饭,又过来谢了恩。北静王又说了些好话儿,忽然笑说道:“我前次见你那块玉倒有趣儿,回来说了个式样,叫他们也作了一块来。今日你来得正好,就给你带回去顽罢。”因命小太监取来,亲手递给宝玉。宝玉接过来捧着,又谢了,然后退出。北静王又命两个小太监跟出来,才同着贾赦等回来了。贾赦便各自回院里去。

大家可以看看,第一次见北静王时,对水溶的描写何等精细繁复。就说水溶的衣着吧,是“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顺便说一句,这儿他穿的是五爪蟒袍,符合郡王身份——大臣只能穿四爪蟒袍,连这种小细节都经得起琢磨,作者要么对典章制度下过功夫,要么就是对这些耳熟能详。而第二次见北静王时,就写了四个字:“穿着礼服”。至于这是啥样子的衣服,我觉得倒不是作者不想写,而是他没有豪门大户的生活经历,根本就想象不出一个郡王这种场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为免弄巧成拙,只好略过不提——而且我还觉得王爷在这种场合穿“礼服”有点奇怪,见几个比自己身份低的客人而已,何必这么隆重。

再比如说写水溶的言谈,第一次见北静王时,说的是“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之类的话,既客气又雍容,郡王气派,简直跃然纸上。而第二次见北静王时,水溶竟然说:“我久不见你,很惦记你。”“今日你来,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吃的,倒是大家说说话儿罢。”这些话套到贾母王夫人身上倒还可以,但实在是不像一个十几岁的、文化修养极高的王爷说的。

还有,第一次见面时,水溶明显对宝玉的风采气质极为欣赏,谈话间句句不离宝玉。第二次见面,却大谈什么贾政的德政、喜兆:“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他陛见时,万岁爷也曾问过,他也十分保举,可知是令尊翁的喜兆。”真是俗气爆棚,前八十回的水溶和宝玉都是气质出尘的人,怎么会在这儿谈这些毫无趣味的官场动态。更奇葩的是宝玉也打起了官腔:“此是王爷的恩典,吴大人的盛情。”怎一个尬聊了得!前八十回的宝玉何曾在意过什么狗屁吴大人?更重要的是,第一次见面时,两人都有惺惺相惜之感,这会儿却谈些无关的事,显得非常生份和隔膜。

再说第二次对北静王府的描写,我看也就是个中等人家的地主大院,除了有几个太监,处处透着一股小家子气。什么“过了两层门,转过一层殿去,里面方是内宫门”,“在挨门边绣墩上侧坐”,“带了宝玉到一所极小巧精致的院里。”对王府的形制、陈设、建筑、园林,竟然一句正面描写都没有,哪有一丁点儿大户人家的感觉?大家可以再对比一下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元妃省亲那几回的描写,那才是真正的豪门大户该有的气势。而论地位,北静王府显然不可能不如贾府,反倒被写得一点儿气场也没有。

所以,我们不看文笔(估计大家也看出来了,前者文笔灵动而富有文采,后者文笔呆板如同流水账),也不看前后情节是否能对上(这一点评论区有高人分析,前八十回中宝玉应该是不止一次见到过北静王的),光看作者对这些豪门生活一个充满细节、一个一笔带过的描写,就能看出,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有亲身生活经验的,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才能信手拈来,描写得活灵活现。而后四十回的作者,显然对这些上流社会的了解不够,所以他笔下写不出来前八十回那种富贵气象。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水浒传中戴宗传假信的这个情节:

  当时把戴宗唤到厅上。蔡九知府问道:“前日有劳你走了一遭,真个办事,未曾重赏你。”戴宗答道:“小人是承恩相差使的人,如何敢怠慢。”知府道:“我正连日事忙,未曾问得你个仔细。你前日与我去京师,那座门入去?”戴宗道;“小人到东京时,那日天色已晚,不知唤做甚幺门。”知府又道:“我家府里门前,谁接着你?留你在那里歇?”戴宗道:“小人到府前,寻见一个门子,接书入去。少刻,门子出来,交收了信笼,着小人自去寻客店里歇了。次日早五更去府门前伺候时,只见那门子回书出来。小人怕误了日期,那里敢再问备细,慌忙一迳来了。”知府再问道:“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长大也是矮小?有须的也是无须的?”戴宗道:“小人到府里时,天色黑了;次早回时,又是五更时候,天色昏暗,不十分看得仔细,只觉不恁幺长,中等身材。敢是有些髭须。”
  知府大怒,喝一声“拿下厅去!”傍边走过十数个狱卒牢子。将戴宗拖翻在当面。戴宗告道:“小人无罪!”知府喝道:“你这厮该死!我府里老门子王公,已死了数年,如今只是个小王看门,如何却道他年纪大,有髭须!况兼门子王不能彀入府堂里去,但有各处来的书信缄帖,必须经由府堂里张干办,方去见李都管,然后递知里面收礼物!便要回书,也须得伺候三日!我这两笼东西,如何没个心腹的人出来问你个常便备细,就胡乱收了?我昨日一时间仓卒,被你这厮瞒过了!你如今好好招说,这封书那里得来!”
  戴宗道:“小人一时心慌,要赶程途,因此不曾看得分晓。”蔡九知府喝道:“胡说!这贼骨头,不打如何肯招!左右!与我加力打这厮!”狱卒牢子情知不好,觑不得面皮,把戴宗捆翻,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戴宗也算是个机灵人,为何说的谎一戳就穿?就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局限了他——一个牢头,见过的最大的官估计也就是知府,怎么想象得出太师府的规矩?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场合,光凭想象是怎么编都编不像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亦如此。

这就是后四十回最大的漏洞所在,要知道,风格可以模拟,情节可以效仿,甚至文笔也不是就一定找不出和曹雪芹一样好的人出来,但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却是永远无法学得像的。

所以,这个问题压根儿就不成立,正如有的答主所言,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那么红学界的第一大课题就会变成寻找前八十回的真正作者了。

---补充---

感谢大家热情的点赞,看到有人说我答非所问,我就再来捋一下我答题的逻辑:

题目问的是:“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会怎么样”,因为现在曹雪芹已经被公认为前八十回的作者了,所以这个问题的含义其实是“假如某天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确实同是一个作者写的会怎么样”。

而我的回答是:

1、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这是我论述的重点。

2、以此为前提,如果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那么前八十回必然有另外的作者——这是第一点自然的推论。

就小说欣赏而言,如果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写的,那么除了把吐槽的对象从高鹗变成曹雪芹,并不会有更多的变化,不可能因为作者名字叫曹雪芹,就去尬吹那些拙劣的文字吧?

就酱~


以下是好书推荐时间——

读红楼梦,版本很重要,建议选个好的版本(尤其是要注意前八十回一定要选脂本为底本的,后四十回倒是无所谓),千万不要买不知名出版社的大路货,免得被带到坑里去。

我个人推荐以下几个版本:

(1)红楼梦人民文学社经典普及本:红研所经典版本,以庚辰本为底本,前80回用各种脂本汇校,后40回用程甲、程乙、梦稿本汇校。畅销几十年,注释丰富,校记详尽,最适合入门阅读的版本,没有之一。

(2)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吴铭恩汇校,原为电子版,曾在网上很流行,现在也有了正规出版物,虽然是个人制作,但脂评收录详尽,排版清爽,制作精美,值得收藏。(只有前80回)

(3)红楼梦脂汇本,岳麓书社出版,也是汇集了所有脂评,制作不如吴铭恩那版,但好处是价格便宜。(只有前80回)


另外我再推荐几本解读红楼书的书:

(一)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著

如果要深入了解红楼梦中的诗词,这本书基本上算是必备的。

(二)红楼梦版本探微,刘世德著

通过对红楼梦现存各版本的对比,了解红楼梦的演变和作者的原意,结论是否可靠先不论,推理的过程很有趣,完全可以当作闲书来读。

可惜该书已经绝版了,除了在网上找电子版外,只能去旧书店碰碰运气。

(三)红楼疑案:红楼梦探佚琐话,梁归智著

通过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推断红楼未完结的情节,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可以增进对红楼梦整体的了解。

user avatar

统一回复吧

首先感谢大家的赞和认可。

其次,至于评论区里的质疑,我觉得自己这个答案作为知乎的回答,还是起码及格的吧。我承认研究内容和方法有瑕疵,但是大体的逻辑和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正确的。比如大家争议比较大的为什么没有把前80回拆分,因为这是一个数模题的论文,当时题目要求只是说论证前80与后四十两部分之前是不是一个人写的。题目默认为一个整体,知乎这里也是默认为一个整体,所以我在这里没有拆分。之前自己写的论文里是按每十回拆分对比过的。完整论文可以私信联系发送。

正文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首先你的假设不可能成立。 可以用数学角度证明前后两部分极大概率不是一个人。

(概率多大呢?反正当年我们数模比赛这个题,全校几百个队,似乎没有一个队认为相同)

同时,由于公认前八十回是曹雪芹,那只要看后四十回是不是一个人写的就能看是不是曹雪芹了。

声明,这个回答主体是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在17年比赛中共同完成的。转载请私信,允许后方可。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楼梦》在传播和保留过程中出现了令人遗憾的缺失。《红楼梦》的全本至今下落不明,且难以寻找。关于《红楼梦》作者的问题,历史上有较大争议。前80回是曹雪芹著作,后40回是高鹗续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版本。
  1. 我们先假设同一个作者写的文章,一般来说所用的语言风格不变,那么什么是文风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虚词使用偏好。我们认为同一个作者所使用的虚词频率是稳定的。例如:张三喜欢用,不喜欢。李四喜欢用吧,不喜欢。现在我们对红楼梦具体分析。

我们先选定虚词,一共选择22个古文常用虚词,分别是再、可、别、为、之、啊、咧、吗、呀、仍、要、 也、尚、偏、很、比、越、往、向、让、故、皆 。然后用程序统计这二十二个词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频率。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由直观图形可知,对于虚词的使用偏好在前后两部分出现了巨大差异,如“吗”在前八十回出现了0.0375次/回,而在后四十回以1.875次/回的频繁出现验证了前后部分是由语言习惯相差明显的两位作者分别完成的推论。

2.当然,光这样可能很多人觉得还不够,我们再试一个方法。用多维向量。

建立词相关性与向量夹角模型。将文字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选择出现频率较高的100个词,以每个所选词作为词向量的一个维度,认为所选的每个词对文本的重要性与该词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所以本小组以所选词的频数为对应维度坐标值。

如:假设选择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三个词为特征向量三个维度,其中林黛玉100次,薛宝钗120次,王熙凤90次,则得到向量(100,120,90)。根据上述方法,生成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文本的特征向量,并通过计算两特征向量夹角大小衡量两特征的相似程度,进而判断两文本之间的近似程度。 比较不同文本的特征向量,若两向量方向趋于一致,说明相应文本用词的比例基本一致,从而依据此量化数据判断不同文本之间各词汇使用频率差异的大小,从而确定作者的异同(如图)。

根据以上分析利用词向量模型对所选词与出现的次数进行建模。

记由不同小说的特征词构成的特征向量为a1,a2,b1,b2,c1,c2,d1,d2。其中《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特征向量为a1、a2,《西游记》前五十回与后五十回为b1、b2,《骆驼祥子》前十二回与后十二回为c1、c2,《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为d1,d2。

以a1为例,当n=100时,

a1=(A1,A2,……,A100),其中A1,A2,……,A100表示取100个特征词时每个特征词在该段文本中出现的次数。

同理,b1=(B1,B2,……,B100),以此类推。利用向量夹角公式

得到两段文本特征向量夹角,通过比较角度大小,判断作者的异同。角度小于某个范围则可认为是一个作者。

本小组重点关注向量的方向。为比较《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异同,另外再选择同一作者同一作品的前后两部分以及同一作者的两篇不同作品建立如下样本,形成两组对照实验。

样本2与样本3可分别获得相同作者同一作品的两部分与相同作者不同作品间的词向量夹角,根据此数据,在误差允许范围下,对样本2数据进行分析,若该数据小于样本2与样本3数值或在样本2与样本3之间,则为同一作者,若大于样本3的程度较大,则为不同作者。

利用Python以及MATLAB软件,将四篇文章进行分词与筛选,构建如下四个样本,并将其导出构建excel文件,x为第一部分文本对应100个特征词出现次数,y为第二部分文本对应次数。

《骆驼祥子》的前十二回与后十二回为相同作者的相同作品,根据数据,其特征词的特征向量夹角为5.63度;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为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其特征词的特征向量夹角为8.84度,不超过10。为了降低误差影响,提高模型的容错率,设定相同文本特征词的特征向量夹角小于10度。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特征词的特征向量夹角为15.8度,是所设立标准值的1.5倍左右,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的词与词相关性存在差异,即作者的写作习惯存在不同。因此,《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作者存在不同。

既然前八十回肯定是曹老写的,那后面的绝对不是了。数学上也可以说明。

既然前提不成立,那么为什么就不用说了吧。

最后,各位,点个赞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