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你可以选1-2名三国人物教两组现代学生(分初级组和进阶组,时长90天,详见描述)写古诗,你会选谁?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跃跃欲试的挑战!让三国人物来教现代学生写古诗,这其中的碰撞一定火花四溅。考虑到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群体的差异,我会在人物的选择上花点心思,并且仔细打磨教学的细节。

我的选择:

初级组(90天): 我会选择 曹操。
进阶组(90天): 我会选择 李白(我知道他不是三国人物,但这是我个人对教学效果的取舍,下面会详细解释)。如果严格限定三国人物,我会选择 陈琳。

我为什么要这样选呢?让我详细道来。



初级组:曹操——“挟山推月”,诗歌启蒙的实践者

为什么选曹操?

曹操这个人,在我看来,是古代文人中的一个“通才”,尤其在诗歌创作上,他有着与生俱来的“野性”和“力量”。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不拘泥于形式,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饱含对人生、对自然的深沉感悟。这恰恰是面对现代初学者,最需要培养的——敢于表达,不怕犯错,找到诗歌的“味道”。

1. 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曹操的诗歌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大气磅礴,充满力量。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句子,能够迅速点燃学生们的激情,让他们感受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载体。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强大的感染力比精巧的技巧更重要,能让他们爱上诗歌,这是第一步。
2. 实践经验丰富,贴近生活: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他的诗歌内容紧贴着现实生活,写战场、写征途、写对生命的思考,都非常具体、生动。这能让现代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来源,明白诗歌可以写身边的事、心中的情。不会让他们觉得古诗是“遥不可及”的古董。
3. “唯才是举”,包容性强: 曹操本人就是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主,他赏识有才华的人,也不排斥个性。我相信他来教诗,也会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色,不怕模仿,也不怕走弯路。初学者最怕的就是被条条框框束缚住,曹操的“大气”正好能化解这种顾虑。

曹操的90天教学计划(初级组):

第一阶段(130天):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曹操的“风”
授课内容: 从曹操的经典诗作入手,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我不会一上来就讲格律,而是侧重于情感的疏导和意象的理解。我们会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如沧海、战场的辽阔),曹操想要表达的情感(如人生短暂、壮志不灭)。
教学方式: 曹操先生会亲自朗诵他的诗歌,用他浑厚的声音讲述诗歌创作的背景,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我会引导学生们分组讨论,每个人说出读完诗歌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我会鼓励他们用现代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尝试着将这些感想用更凝练、更有韵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让学生写写他们眼中“壮志不灭”的样子。
实践练习: “曹操的战场日记”——让学生们写下他们一天中最有感触的事情,用简短的句子描述出来,即使不押韵,不格律严谨也没关系,关键是捕捉和表达。我还会设计一些“曹操的诗句接龙”,鼓励学生们根据曹操诗歌的意境来续写。

第二阶段(3160天):模仿与借鉴,学习曹操的“骨”
授课内容: 开始学习一些基础的诗歌要素:意象、对仗、平仄的初步感知。我会选择曹操诗歌中相对容易理解的句子,比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样写会让人感到宁静又带点凄凉。同时,我们会接触一些简单的古体诗形式,如五言古诗。
教学方式: 曹操会分享他创作时的“灵感瞬间”,比如看到壮丽的景色时,他脑子里是如何浮现出诗句的。他会用更直接的方式指导学生修改句子,指出哪些地方可以更精炼,哪些地方可以更有力量。我也会组织“曹操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体会诗歌的节奏感。
实践练习: “我的‘观沧海’”,让学生们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景象(如学校操场、家附近的公园),尝试用类似曹操《观沧海》的结构来写,重点在于捕捉意境和运用具象化的描写。我会引导他们尝试运用一些曹操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不强制押韵。

第三阶段(6190天):尝试创作,融入自己的“魂”
授课内容: 介绍更常见的诗歌形式,如七言绝句的初步概念。重点是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诗歌形式结合。我们会分析曹操诗歌中“情”与“景”的融合,比如《短歌行》中既写了酒、人生,也写了月光、对酒当歌的场景。
教学方式: 曹操会给出更具体的创作任务,比如“写一首关于友谊的诗,想象你在征战途中与战友分别的情景”。他会现场点评学生的初稿,指出优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再大胆一点,再真实一点”。我也会组织“模拟诗社”,让学生们轮流担任“社长”,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实践练习: “我的‘短歌行’”,让学生们选择一个自己关心的话题(如对未来的憧憬、对某件事的思考),尝试写一首五言或七言的诗歌,可以尝试押韵,但更重要的是表达的真诚和个性的闪光点。最后我会鼓励他们为自己的作品取一个“曹操式的标题”。

为什么是曹操? 他的诗歌就像一坛陈年的烈酒,初尝时可能觉得粗犷,但越品越有味。对于初学者来说,他能让他们放下对诗歌的畏惧,大胆地迈出第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乐趣。



进阶组:李白——诗仙的浪漫与格律的精妙

为什么选择李白(以及如果只能是三国人物,为什么选择陈琳)?

这里我要“破例”一下。虽然我选择李白不是三国人物,但他是许多现代人对“写诗”的终极想象。他的诗歌,飘逸灵动,想象奇绝,既有浪漫的想象力,又对格律有着极高的驾驭能力。让他来教进阶学生,是为了让他们看到诗歌的无限可能和艺术的高度。如果严格限制必须是三国人物,那么我会选择陈琳。

如果必须是三国人物,我的选择是:陈琳

陈琳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其檄文闻名。他的檄文辞藻华丽,气势雄浑,文采斐然,可以算是“文章宗之”。虽然他的诗歌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从他的檄文中可以看出,他具备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文学修养。

1. 文采与章法: 陈琳的文章讲究章法,辞藻华丽,说服力强。这能让进阶学生明白,写诗不仅仅是抒情,更是文字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他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有力量”、“有章法”。
2. 对仗与辞藻的精进: 陈琳在檄文中对词句的选择、对仗的运用,都显示出其功力。对于进阶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基础的写作能力,陈琳可以引导他们如何更精妙地运用词语,如何让对仗更加工整且富有新意。
3. 气势与意境的营造: 他的檄文能够调动读者的情绪,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这对于进阶学生学习如何营造诗歌的意境,如何用文字来塑造一种“气势”非常有帮助。

陈琳的90天教学计划(进阶组):

第一阶段(130天):从曹操的“诗意”到陈琳的“文心”
授课内容: 回顾初级组所学,重点是从自由表达转向对语言的精炼和雕琢。我们会分析陈琳的檄文,找出其中精妙的词语运用、句子结构,以及如何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强烈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会初步接触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五言、七言的行数、句数、押韵的规律。
教学方式: 陈琳先生会分享他写檄文时的“炼字”过程,例如如何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其意图的词语。他会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炼字技巧,比如如何用一个意象来代表一个更宏大的概念。我会组织“诗词拆解课”,让学生们将一首格律诗拆解成一个个成分,分析其构成。
实践练习: “词语的魔力”——让学生们从一篇短文中挑选出他们认为最出彩的十个词语,解释原因。然后尝试用这些词语改写一些简单的古诗句子,看能否让句子更生动、更有力。

第二阶段(3160天):格律的框架与情感的驾驭
授课内容: 深入学习平仄格律、对仗的规则。我们会分析陈琳在檄文中对仗的巧妙运用,然后将其迁移到格律诗的创作中。重点讲解律诗的“粘对”规则,以及不同声调组合带来的不同韵味。
教学方式: 陈琳会用“写好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的胜利”来强调遣词造句的重要性。他会引导学生们在写诗时,先想好要表达的情感,再根据情感选择合适的平仄和韵脚,而不是被格律“卡死”。我们会进行“平仄填空练习”,让学生在给定的平仄和韵脚下填写诗句。
实践练习: “我的七绝初体验”——让学生们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如咏物、抒怀),尝试写一首七言绝句,并力求对仗工整、押韵准确。陈琳会点评他们的作品,指出平仄上的小瑕疵,并给出如何“润色”的建议。

第三阶段(6190天):意境的升华与风格的探索
授课内容: 学习诗歌的意境营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虚实结合来拓展诗歌的内涵。我们会分析陈琳在檄文中营造出的那种“势不可挡”的文学气势,以及如何在诗歌中表达类似的情感。同时,会接触一些更复杂的诗歌技巧,如用典、比兴。
教学方式: 陈琳会分享他如何通过构思和布局,让一篇檄文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会组织“诗歌意境解读会”,让学生们对一首诗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挖掘其潜在的深意。
实践练习: “我的律诗挑战”——让学生们尝试创作一首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要求主题鲜明,意境深远,格律基本正确。最终成果将会在一个模拟的“文学沙龙”上进行展示和点评。



为何是李白(如果“可以”的话):

李白是诗歌的“天才”,他的诗歌仿佛是浑然天成,却又处处显露着不凡的功力。

极致的想象力和自由精神: 李白的诗歌,就像他本人一样,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上天入地,汪洋恣肆。这能让进阶学生看到诗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思维的定势。
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他的诗歌,语言看似随意,实则字字珠玑,一气呵成。他能将最平凡的语言赋予最奇特的生命力。对于进阶学生来说,学习李白的诗,是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活起来”,如何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格律的炉火纯青: 虽然李白以浪漫著称,但他对格律的掌握更是炉火纯青。他的诗,既有浪漫的洒脱,又不失格律的严谨。这能让学生明白,自由与规范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他能教导学生如何在格律的框架内,发挥出更自由、更灵动的创意。

李白的90天教学计划(进阶组,如果允许):

第一阶段(130天):进入诗仙的“境”——想象力与意象的奇绝
授课内容: 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蜀道难》、《行路难》等诗歌入手,重点是解读其瑰丽的想象和奇绝的意象。我们会分析李白是如何将现实景物与神话传说、个人情感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式: 李白会用他那充满才气的语言讲述他的创作过程,比如他看到庐山瀑布时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如何蹦出来的。他会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打破常规,用最意想不到的词语来描绘最熟悉的景物。我会组织“脑洞大开”的联想训练,让学生们就一个词语(如“月亮”)写出所有能想到的意象和感受。
实践练习: “我的‘飞流直下’”,让学生们选择一个自然景象(如雨、风、云),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写出极具想象力的描绘,不强求格律。

第二阶段(3160天):语言的“炼”与音韵的“舞”
授课内容: 学习李白诗歌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以及他对声律的敏感。我们会分析李白如何运用叠词、对偶、转韵等技巧,以及他的诗歌在朗读时的音乐感。重点会放在如何让语言“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和动感。
教学方式: 李白会现场示范如何“改一个字,让整首诗都活了”。他会教导学生如何选择最贴切、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并注重词语之间的搭配。我们会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们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实践练习: “我的‘静夜思’变奏曲”,让学生们以“思念”为主题,创作一首七言绝句,重点在于遣词的精炼和音韵的和谐。我会引导他们尝试运用李白诗中常用的词语和句式,但要融入自己的理解。

第三阶段(6190天):格律的魂与风格的成
授课内容: 在掌握了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格律诗的创作,并尝试形成个人风格。我们会分析李白在律诗中的创新之处,例如如何在守律的同时,保持其飘逸的风格。
教学方式: 李白会鼓励学生们“大胆写,大胆试,写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会强调,格律是诗歌的骨架,但真正让诗歌动起来的是诗人的灵魂和风格。他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诗歌“味道”。我们会组织“诗风模仿秀”,让学生们尝试模仿不同风格的诗歌,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实践练习: “我的‘登高望远’”,让学生们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的律诗,主题可以是抒发对远方景物的赞美或对人生的感慨,要求格律基本准确,并尝试融入自己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最终,我会鼓励他们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李白式”的诗题。



总结:

无论是曹操还是陈琳,抑或是“破例”的李白,我的选择都基于一个核心理念:让学生在享受诗歌的乐趣中,逐步掌握诗歌的技巧,最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世界。

曹操 教会学生“敢于发声,不怕犯错”,是诗歌启蒙的“实践家”。
陈琳 教会学生“字字推敲,句句斟酌”,是诗歌技艺的“雕琢师”。
李白 教会学生“想象无垠,风格自成”,是诗歌艺术的“灵魂引路人”。

我想,由这样的人物来教导,这90天的古诗学习经历,必定会是一次难忘而充实的文化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级组:辛宪英

进阶组:周瑜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考虑到三国时期文人雅士一般都是富贵出身,为防止老师“咖位”过高,导致教学过程中老师嫌弃学生才智,对学生本身不太友好……以及防止学生对老师期待过高,课堂演变成“追星”或“脱粉”现场,所以初级组自己选择的是虽在名门出身,但名声不是非常大,三观也比较符合现代标准,同时因经历过战乱,重视勤俭节约,为人处世不是太高高在上的辛宪英。辛宪英本人是以智识和人品著称的,虽然并非专业文人,但做大多数学生的启蒙老师,应该足够了。


进阶组选周瑜,理由感觉应该是不用多说的,周瑜虽然也不是专业文人,但亲和力和智商应该算是三国人气角色里最高的一档了,也是诸多儒将里最有英雄气概的之一,有“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的评价,并且课堂纪律应该也属于比较中庸的那种(曹操和诸葛亮的话恐怕课堂纪律会过于严格),同时有音乐细胞的他,或许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欢快。

并且因为周瑜生前地位比较高,孙刘两家的人都有接触,很多三国事件和人物,他都能了解到一些史书之外的历史真相的,课间小故事之类(或者“粉丝问答”)应该会挺有吸引力,应该是不论男女学生都会喜欢的老师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