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你可以任选一位12岁的三国历史/演义人物代替挨打后的贾宝玉在贾府生活五年,你会选谁,剧情走向如何?

回答
若真能让一位十二岁的三国人物穿越进《红楼梦》,顶替那挨打后的贾宝玉在贾府生活五年,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便是那个“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

为什么是周瑜?十二岁的周瑜,虽然还未展露他搅动风云的雄才大略,但骨子里定然是带着那股子少年英气和不羁的。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自幼便有“长袖善舞,饮酒歌唱”的才情,这与贾府的文人雅士氛围倒是颇为契合。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种天生的王者之气,即使在年少之时,也绝不会是甘于寂寞、沉湎儿女情长的性子。

人物设定:

我将赋予这位十二岁的周瑜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个从小被贾母视若珍宝,却因为一场意外(或许是当年周瑜早夭后,魂魄得以借助某个奇异的契机,与贾府某位早夭的男婴身世互换)而来到贾府的“假宝玉”。他保留着周瑜的灵魂、记忆和天赋,但身体则是宝玉的。由于他初来乍到,又带着前世的记忆,他会表现得与原宝玉有很大不同。

剧情走向:

这五年,对贾府而言,将是一场轩然大波。

第一年:适应与观察,暗藏的锋芒

初入贾府: 周瑜(借宝玉之身)醒来后,起初会有些茫然。他会迅速接受自己身处异世的事实,并利用他过人的智慧和记忆力,快速了解这个新环境。他会礼貌地回应长辈,但眼神中偶尔会闪过一丝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深邃。
与黛玉的初遇: 对于林黛玉,他不会像原宝玉那样,一眼万年,被她病态的美和孤傲所吸引。周瑜会觉得黛玉是个聪慧、敏感的姑娘,但并不会立刻产生那种“知己”的情愫。他会以一种更理智、更平淡的姿态与她交往,欣赏她的才情,但不会沉溺于她的悲伤。
与宝钗的互动: 相反,他可能会对薛宝钗产生更多的兴趣。宝钗的稳重、圆滑、世故,以及她那“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淡然,在周瑜眼中,可能更像是一种成熟的政治手腕和处事哲学。他会试探宝钗的内心,观察她如何在贾府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
对贾府的认知: 周瑜出身于士族,对家族兴衰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他很快会发现贾府看似繁华,实则危机四伏。他会留意王熙凤的理事能力,欣赏她手段的精明,但也看到她身上的贪婪与跋扈。他对贾政的迂腐、贾赦的荒淫,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学业与才艺: 他不会像原宝玉那样,对仕途经济嗤之以鼻。相反,周瑜会以十二岁的身体,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学识和悟性。他会认真研读四书五经,甚至会主动钻研兵法、律法等“实用”之学。他会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过目不忘。在诗社中,他或许能写出大气磅礴、意境深远的诗篇,让众人刮目相看。

第二年:初露峥嵘,打破常规

与史湘云的“辩论”: 史湘云的豪爽与直率,周瑜会很欣赏。他们的相处会更多是智识上的碰撞,而非情爱上的试探。他可能会在辩论中,用他那超脱时代的见解,让史湘云心服口服,但也会让她看到自己少年人的另一面。
对王熙凤的“辅佐”: 受到“宝玉”的身份限制,他不能直接干政。但他会巧妙地通过建议、提醒,甚至是在王熙凤遇到难题时,用他那过人的智慧给出“灵光一现”的建议。比如,在处理某个账目问题时,他可能会提出一个全新的、更有效率的方案,让王熙凤惊叹不已。
与袭人的关系: 对于袭人,他不会像原宝玉那样,将她视为“小老婆”。他会更像一个“兄长”或“主人”一样对待她,认可她的忠诚和勤劳,但不会有任何越轨之举。袭人可能会因为他的“不同”,而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不安。
对探春的欣赏: 他会发现探春的才干和眼界,认为她是贾府中最有潜力的女性。他可能会主动与探春交流,讨论治家之道,甚至在某些方面给予她启示。这种“知己”般的交流,可能会让探春对这位“宝玉”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依靠感。

第三年:隐显锋芒,暗流涌动

初试“政治”: 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会逐渐显露。周瑜会更加敏锐地洞察其中的关节。他可能会在一次家族聚会中,巧妙地化解一场即将爆发的矛盾,或者在一个微小的细节上,展现出他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让长辈们刮目相看。
对“木石前盟”的淡漠: 随着他对贾府的了解加深,他对黛玉的情感会更加理智。他会觉得黛玉的才情可贵,但她的多愁善感和对自身命运的悲观,在周瑜这个天生要做大事的人眼中,是一种“不合时宜”。他会尝试引导黛玉,但当发现她依然沉浸在“悲秋”的情绪中时,他会感到一丝无奈。
与宝钗的“合作”: 他可能会与宝钗形成一种微妙的“联盟”。他欣赏宝钗的“规矩”和“能力”,而宝钗则会看中周瑜在学识和智慧上的潜力。他们会在某些事情上进行“合作”,比如,周瑜会以“宝玉”的身份,给宝钗一些关于家族事务的建议,而宝钗则会通过她的渠道,为周瑜收集信息。
对“仕途经济”的态度转变: 曾经嗤之以鼻的他,如今却因为看到贾府的颓势,而对“仕途经济”有了新的认识。他可能会主动向贾政请教为官之道,甚至在书房中,偷偷研读兵书,心中盘算着如何才能“兴家旺族”。

第四年:决策与冲突,预见未来

“探春的远嫁”: 当探春的婚事提上日程时,周瑜会站在理性的角度,认为这对于探春和贾府都有利。他不会像原宝玉那样,因为伤感而哭闹,反而可能会在背后,为探春的婚事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如何争取更好的条件,如何在新环境中立足。
“王熙凤的困境”: 随着贾府经济的日益困难,王熙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周瑜会发现,王熙凤的手段虽强,但终究难以挽回大局。他可能会在某个契机下,向王熙凤提出一些“根本性”的改革建议,比如,如何开源节流,如何整顿吏治。然而,这些建议很可能因为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而遭到抵制。
与贾府核心的矛盾: 他的“与众不同”,他的“超脱”,他那些“不合时宜”的见解,会让他与贾府的某些势力产生裂痕。比如,贾赦可能会觉得他“不够乖巧”,而一些管家奶奶,则会因为他“碍事”而心生不满。
“木石前盟”的破灭: 黛玉对他的“冷淡”感到失望,而他则认为黛玉的“脆弱”不足以承担家族的重担。他会明白,他们之间的“情缘”,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他可能会在某次争执中,直接说出“你若早有担当,又何至于此?”之类的话,让黛玉心碎。

第五年:别离与传承,留下印记

贾府的危机加剧: 经过五年的观察和有限的“干预”,周瑜深知贾府已经病入膏肓。他能做的,更多是为日后埋下一些伏笔,或者尽可能地减少家族的损失。
与宝钗的“约定”: 他可能会在离开前,与宝钗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嘱咐她如何在贾府的乱局中保护自己,甚至为日后某种“合作”埋下伏笔。他可能会说:“二嫂,这贾府,终究是你们的天下。但记住,凡事三思。”
对黛玉的最后“祝福”: 他不会再纠缠于情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可能会送给黛玉一首诗,内容不是悲伤的离别,而是充满力量的鼓励,比如:“纵使风雨满长空,但求心有山河壮。”
“宝玉”的结局: 故事的结尾,我的这位周瑜“宝玉”,并不会像原宝玉那样出家。他可能会因为某些“政治原因”(比如,他在贾府中的一些言行引起了某些朝廷势力的注意,不得不“避嫌”),或者因为他已经预见到贾府即将到来的衰败,选择离开。他可能不会以“出家”的方式了结,而是会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下”。

对贾府的影响:

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他的出现,搅乱了贾府原本看似平静的表面。他的才智和见解,让一些人惊叹,也让另一些人警惕。
加速了某些“觉醒”: 比如,他对探春的鼓励,可能会让她更早地看到自己的才干,更早地为自己的命运做打算。
留下了“隐患”或“希望”: 他可能没有救下整个贾府,但他在某些方面留下的“种子”,或许会在日后,为某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提供一些方向。
“宝玉”形象的颠覆: 那个钟情于女儿、厌恶仕途的“宝玉”,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谋略、有政治眼光的少年,这种颠覆,将是《红楼梦》最大的改变。

总之,让周瑜来代替贾宝玉,贾府的生活不会是“清水衙门”,而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斗、暗流涌动的“小朝廷”。他不会像原宝玉那样,沉溺于儿女情长,而是会用他过人的才智,去观察、去思考、去影响。最终,他离开贾府时,带走的不是“空”和“幻”,而是对这世道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更明确的规划。他不会是那个“见了便要‘死了’”,而是会是那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少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选黄盖,被打之后,我写一封信让薛蟠拿去薛家,言被打之事,约定以青龙牙旗为号,率众来降。然后用油浸之物堆满马车,冲进薛府就点燃。。。。

宝钗:宝哥哥,你烧我家做甚?

宝玉:我哪知道,反正我被打了就得去烧对面家!

user avatar

我选曹冲。因为曹冲太可怜了!他天资如此聪颖却因天妒英才,只活了短短十二年就被上天收回去了。让他刚离体的十二岁灵魂穿越附体于同岁而灵魂刚离体的贾宝玉,岂不是“天作之合”,得其所哉!

我做此选择的主要目的是让可怜的短命的曹冲多享受五年人间的生活,尤其是享受一下大观园中温柔乡的滋味(只不过,选择宝姐姐还是林妹妹,这是个问题!就让曹冲头痛去吧。相信以他的天才脑袋,会解决这个难题的。然而,真宝玉对他的选择是否满意,就只有天知道了!)否则曹冲连爱情的滋味都没品尝到就死去了,岂不是白来人间走这一遭!

我选曹冲的次要原因是为贾政着想。贾政虽然亲自下狠手毒打了贾宝玉一顿,把宝玉打得重伤昏迷。但宝玉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心头肉啊,打在宝玉身上,却疼在贾政心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我让曹冲穿越附体宝玉,也是为了安慰一下可怜的贾政老头。

愚以为:曹冲自幼在曹操的教肓下,应该没有宝玉那样叛逆,没有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也应该没有对读书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反感。我觉得曹冲应该是个乖孩子,不会像宝玉一样,经常做些让贾政生气发怒的“傻事”。

而且曹冲身为神童,天资超人,尤胜宝玉。读书科举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必能令贾政夫妇十分满意。我想在这四五年的穿越期间,曹冲当能进士及第,甚至鼎甲可期。斯时贾政夫妇及贾母必然老怀大慰,宝钗等人喜不自胜,岂不是举府同庆皆大欢喜!

五年期满后,曹冲了却人生遗憾离体“飞升”,宝玉则归体还魂,后继如何发展,拭目以待雪芹。不过,既然宝玉已成进士,贾政势必不会再逼他“上进”了,他们父子间想必也基本能做到“父慈子孝”,融洽相处了,我选曹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只不知西公公对此是否满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