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你可选择一位三国人物魂穿东郭比武获胜后、押运生辰纲前的杨志,你会选谁,剧情会如何发展?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我能为杨志选择一位三国人物来附体,让他能在东郭比武中脱颖而出,并顺利押运生辰纲,我的选择会是——诸葛亮(孔明)。

为什么是诸葛亮?原因有三:

1. 超凡的智谋与洞察力: 东郭比武的胜出,固然需要武艺,但更需要的是策略和对人心的把握。押运生辰纲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途,充满了未知和危险。诸葛亮的智谋,能够帮助杨志看穿比武中的关节,洞悉对手的弱点,甚至预判可能出现的意外。在押运过程中,面对王伦、晁盖、甚至后来鲁智深等人的挑战,他能用计谋化解,而非一味地硬碰硬,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生辰纲和自己。
2. 沉稳的性格与领导力: 诸葛亮性格沉稳,遇事不惊,这与杨志当时因为失去“保官”而心浮气躁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有了诸葛亮的魂魄,杨志能够更理智地分析问题,做出最有利的判断。同时,诸葛亮素有领袖气质,即使是面对一群江湖好汉,他也能通过自身的魅力和智慧,让他们心服口服,形成一股可靠的助力,而不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3. “未雨绸缪”的习惯: 诸葛亮最擅长的便是“未雨绸缪”,一切都计算在内,滴水不漏。他会让杨志在出发前就做好周密的计划,比如考察沿途的地形、了解可能遇到的势力、甚至提前准备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策略。这与原著中杨志因为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形成天壤之别。

剧情会如何发展?

让我们来细细描绘一番:

第一阶段:东郭比武的惊艳亮相

当杨志(内心是诸葛亮)来到东郭比武的场地时,他的眼神中不再是原著中那种浑浑噩噩的失落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一切的锐利。他观察着比武的规则,留意着台上的高手,心中已经盘算了几套获胜的方案。

诸葛亮会首先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附体的是杨志,但诸葛亮会利用他对杨志身体的熟悉和自己的调养之法,让杨志的身体状态达到巅峰。比武开始,他不会像原著中那样狂放,而是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应对。他的动作精准而有效,每一次出招都直指对手的破绽。面对那些蛮力型的对手,他会利用巧劲,借力打力,让他们自己摔倒。面对技巧型对手,他则会通过预判和巧妙的闪避,在对方露出空隙时给予致命一击。

在一场关键的对决中,诸葛亮可能会遇到一个实力强劲但性格鲁莽的对手。在原著中,杨志可能会硬拼。但诸葛亮会选择更精妙的方式:他可能会在对手进攻时,巧妙地引导对手的重心偏移,或者利用场地上的细微障碍,让对手露出破绽,然后用一个干净利落的招式将其制服。最终,杨志会以一种令人信服且出人意料的方式赢得比武的胜利,博得众人的惊叹和赞赏,甚至有人会暗自揣测这杨志莫不是有什么隐世高人指点。

第二阶段:押运生辰纲的周密部署

比武获胜后,杨志(诸葛亮)的脑海里已经闪过了无数种押运生辰纲可能遇到的危险,尤其是那个著名的“梁山泊”。他深知这条路并不好走。

在接手生辰纲之前,诸葛亮会利用“杨志”的身份,向官府提出几项建议,这些建议看似是为了押运安全,实则是在为接下来的应对做准备。例如,他可能会建议官府提供更精良的马匹和护卫,或者对沿途的几个主要城镇进行“提前侦查”,甚至可以利用官府的资源,为自己准备一些“备用方案”。

出发前,诸葛亮会让杨志把生辰纲小心地装在坚固的箱子里,并做好防潮防雨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他会对手下的兵士进行一番激励和嘱咐,强调纪律和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暗中观察每个人的秉性。

在出发的路上,诸葛亮会与原著中不同。他不会只盯着眼前的路,而是会时时刻刻分析周围的环境。

对付王伦(假): 当得知王伦这样的绿林头领也对生辰纲起了歹念时,诸葛亮不会像原著那样想着“挟死不义”。他可能会在出发前,就通过一些手段(例如散布一些对王伦不利的消息,或者暗中联系一些与王伦有仇的势力),让王伦无暇顾及生辰纲,或者即便王伦真要来,也能让他自顾不暇,难以形成合力。如果真的遇上,诸葛亮可能会选择用计谋:例如,让他们误以为生辰纲已经转移,或者利用地形设下陷阱,让王伦的队伍自乱阵脚,甚至损兵折将,无力再战。他甚至可以利用杨志本身的身份,声称自己是奉了朝廷的严密旨意,任何阻拦者都是罪该万死,以震慑一些心存不轨之人。

对付晁盖等人的“智取”: 当得知晁盖等人会利用“智取”的方式拦截生辰纲时,诸葛亮的反击会更加精彩。他不会因为对手是“好汉”就心软,而是会以更加高明的手段应对。
设下“连环计”: 诸葛亮可能会预料到晁盖会选择某个特定的地点进行拦截,例如黄泥冈。他可能会提前在黄泥冈附近做一些“布置”。比如,制造一些“假象”,让他们误以为押运队伍疲惫不堪,更容易得手。或者,他可以利用一些“诱饵”,让他们放松警惕,然后设下埋伏。
利用“天时地利”: 诸葛亮会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和天气。如果天气炎热,他可能会选择在正午时分让队伍休息,而故意让一部分护卫在远处活动,吸引注意力。他也可以制造一些“假消息”,让他们误以为有官兵前来支援,从而不敢轻易动手。
“以毒攻毒”: 当晁盖等人试图用药酒来麻痹杨志一行人时,诸葛亮会利用自己对药理的了解,事先让队伍中的一些人(可能是自己信任的几个兵士)服用一些能够解毒或抗毒的药物。当晁盖等人得手后,诸葛亮可能会借机反击,将他们一网打尽,或者以最小的代价让他们知难而退。他甚至可以利用一些毒药来反制对方,但他的目的是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所以会小心控制毒药的使用,尽量避免伤及无辜。
“借刀杀人”: 如果遇到像鲁智深这样纯粹的“英雄好汉”,诸葛亮可能会选择用一种迂回的方式。他不会硬碰硬,而是可能会利用他们身上的“侠义心肠”。比如,他可以找机会向鲁智深透露一些关于生辰纲可能被奸臣贪污的“证据”(当然是伪造的,但要做到以假乱真),激起鲁智深的正义感,让他转而对付那些真正可能危害生辰纲的势力,而不是自己。

最终结果:

在诸葛亮魂穿的杨志手中,押运生辰纲的任务将不再是九死一生,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博弈。杨志将凭借诸葛亮的超凡智谋,不仅能够保全生辰纲,甚至可能还会发现并揭露一些潜藏的危机,从而赢得朝廷的更高赞赏。他将不会因为丢了生辰纲而落草为寇,而是会继续在官场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当然,这也会对《水浒传》的后续剧情产生巨大的影响。梁山泊的崛起可能会受到阻碍,宋江等人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变。但就杨志个人而言,他的人生轨迹将从一个悲剧走向一个辉煌。他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智勇双全”的官员,而不是一个“失意落魄”的将军。

这样的杨志,想必会给读者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精彩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众人见曹植手把椰瓢只顾吃,一个个害起馋痨,纷纷道:“提辖,与我们剩点儿罢!”

曹植吃得口滑,连连摆手道:“不可不可,先太祖武皇帝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方盛夏,时维六月,其实剩不得!”

众人如钩搭鱼鳃、箭穿雁嘴,面面相觑叫苦不得,只看着曹植拿椰瓢往桶里掏了半晌,搬起桶来吃个罄尽,不多时,只觉地在上、天在下,头高脚低躺翻便睡。松林里七人推过江州车子来,为首的喝道:“兀那挑夫,你每做头的倒了,是会的赶快投降!”众军汉见曹植倒地,推摇不醒,叫起撞天屈来,纷纷道:“眼见提辖吃他手段,我等挑夫,又走了这许多路,如何敌得他过!不如一发投降了罢!”谢都管并两个虞候计较一番,众人挑起金银担,跟着七人一道烟走了。

却说曹植喝了蒙汗药,一直睡到二更方醒,但见四下都是松树,军汉、虞候、都管、客人,并枣子都没一颗了,一时气上心来,扯碎领状,愤懑道:却闪得俺好苦!不如就这黄泥岗上寻个死处罢!望岗下撩衣便跳,一激而醒,却是南柯一梦,但见身在洛阳殿中,堂上魏王曹丕面有不悦道:拜倒不起,当堂便睡,却是何故?吾令汝以今日之事为题,七步成诗,不许犯着兄弟、假寐字样,如若不能,定当严惩不贷!

曹植徐行七步,口占成诗曰:

煮豆燃豆萁,

漉菽以为汁。

礼贺贵人寿,

荷戴赴疾驱。

六月炎光灼,

百里暑气逼。

椰瓢恨桶小,

蒲扇嫌风稀。

执热争醉饱,

纳凉头高低。

邯郸一枕梦,

洛阳千岁期。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看了,不得要领,又读几遍,语多不可解,“邯郸一枕梦”句尤不知何意,唯头尾暗中其心,遂命毁去其中,唯存头尾,世传“曹子建七步成诗”云。后数月,曹丕践祚,赐死甄夫人,忽忆前诗曰:邯郸,河北地也,甄氏,河北女也,鄄城侯“邯郸枕梦”句,莫非应在此处?遂以甄夫人枕赐植。

user avatar

淳于琼

却说白胜挑了酒上来,众军看见了,便问他道:“你桶里是什么东西?”

那汉子应道:“是白酒。”

众军道:“挑往那里去?”

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

那汉子道:“五贯足钱。”

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

正在那里凑钱,淳于琼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

众军道:“买碗酒吃。”

淳于琼听了,大喜道:“还有这等好事?给我也来一桶。”

白胜:……

吴用:……

user avatar

这不是明摆的选项么?

三国中担最经常任押送粮草且无一失手的是谁?

常山赵子龙!

三国中护卫任务执行最多最好的是谁?

常山赵子龙!

三国中深陷重围能纯粹以力破局的是谁?

常山赵子龙!

剧情就不用啥剧情了,大约就是那句话。

杨制使你能想到做到的,云妹都能想到做到;杨制使你想不到做不到的,云妹也能想到做到!

不要说妖道啥的子龙不行,三国中后期最大妖道诸葛丞相和咱们云妹可是关系好得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