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后四十回?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

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明显显得生硬、直白,许多精妙的比喻和意象消失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味大打折扣。例如,原著中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常是“意在言外”,让读者自行体味。而后四十回则更倾向于直接的叙述和解释,削弱了人物的深度和读者想象的空间。
情节安排的粗糙: 曹雪芹在构思前八十回时,伏笔千里,前后照应,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都显得自然而合乎逻辑。而后四十回的情节推进则显得仓促、跳跃,许多重要情节的处理显得过于简单或突兀,缺乏前八十回的严谨。比如,许多人物的结局安排,与前八十回的铺垫和人物性格似乎有所出入,显得不够自然。
思想主题的偏离: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言情故事,而是蕴含着对封建社会衰败的深刻批判,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哲思。而后四十回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批判性和深刻性上有所减弱。它更倾向于一种世俗化的结局,如贾府的“复兴”(虽然是虚幻的),宝玉出家也显得较为突然和模式化,未能体现出前八十回中那种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哲学思考。

二、 人物命运与性格发展的矛盾:

人物性格的扁平化与异化: 许多在前八十回中塑造得鲜活立体的人物,在后四十回中似乎“变了样”。
林黛玉的死亡: 这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点。前八十回中,黛玉的病弱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她的性情孤傲敏感,她的爱情执着而又充满不确定性。她的死亡应该是一个悲伤而又符合逻辑的结局。而后四十回的黛玉之死,被处理成“风刀霜剑严相逼”,以及与宝玉婚事的矛盾等,似乎将她的死亡原因简单化,甚至将她推向了一个“病入膏肓,垂死挣扎”的悲情角色,而非一个在精神和肉体双重摧残下的悲剧人物。更重要的是,她的死亡与宝钗成亲的“掉包计”的处理,也让很多人觉得有损黛玉的尊严和宝黛爱情的纯洁性。
薛宝钗的“得偿所愿”: 宝钗在前八十回中,虽然也被描绘成一个具有城府的女子,但她也有其温婉善良的一面,是封建社会下“淑女”的典范。然而,在后四十回中,她成为宝玉的妻子,最终守寡,她的婚姻和人生似乎只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屈从,并且她的聪明和智慧似乎也未能在面对生活巨变时展现出应有的力量,反而显得有些“寂寞空虚冷”。她的结局,未能回应前八十回中她与宝玉之间那种微妙的、尚未完全确定的情感关系,显得有些单薄。
贾宝玉的结局: 宝玉在前八十回中,是一个叛逆的、不愿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封建少爷,他对女性充满同情,对红尘有深刻的体悟。而后四十回中,他的出家虽然是很多人预料到的结局,但具体的情节安排,尤其是与宝钗成亲之后的“幻灭”和最终的“遁入空门”,显得过于仓促和仪式化,缺乏前八十回中那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挣扎。他最终的“悬崖撒手”,对于前八十回中那个充满生命力的宝玉来说,似乎是一种简化。
其他人物的命运: 王熙凤的结局,前八十回中她虽然权倾一时,但弊病也已显露,她的没落是必然的。而后四十回对她的处理,如“弄权铁槛寺”等情节的安排,虽然也描写了她的“恶报”,但其过程的描写与前八十回中那个精明泼辣的形象,在某些程度上有所脱节,其最终的悲惨收场也显得有些简单化。其他人物如湘云、妙玉等人的结局,在后四十回中也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交代,很多都显得仓促或缺乏逻辑。

三、 对曹雪芹原意的背离: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破坏: 许多红学研究者认为,后四十回破坏了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精心埋设的伏笔。例如,关于秦可卿的身世、贾府最终的衰败原因、宝黛的爱情走向等,前八十回中都有暗示,而后四十回的解释和处理,与这些暗示并非完全吻合。
悲剧的淡化或转化为世俗的结局: 很多人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它揭示了封建社会末世的必然衰亡,以及其中个体命运的渺茫。而后四十回的结局,虽然也描写了许多人的不幸,但整体上似乎导向了一种更为平缓甚至带有某种“圆满”的世俗化结局,例如贾府虽然败落但仍有子孙延续(如贾兰),宝玉出家也并非完全绝望的悲鸣,而是带有一定的超脱意味。这种处理方式,削弱了原著的悲剧力量和其批判性。

四、 艺术上的遗憾和不成熟:

情节的俗套化: 一些情节的处理,如“掉包计”等,被认为带有明显的俗套痕迹,缺乏曹雪芹的原创性和艺术高度。
人物行为的模式化: 后四十回中,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有时显得刻板和模式化,缺乏前八十回那种生活化的自然和灵动。
对讽刺和批判的弱化: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巧妙的语言,对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进行了深刻的讽刺。而后四十回在这一点上则显得力不从心,讽刺意味减弱,批判性也变得模糊。

五、 红学研究的深入与认知的提升:

随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曹雪芹创作意图、作品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许多学者通过对版本校勘、脂砚斋批语的解读,以及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研究,更加确信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的原笔。这种学术上的共识,也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后四十回的“不喜欢”。

总结来说,人们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于其在文笔风格、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思想主题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都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存在明显的断裂和差异。 很多人认为后四十回是对曹雪芹伟大作品的一种“续写”或“改编”,未能充分体现曹雪芹的艺术才华和深刻思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著的完整性和艺术感染力。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对后四十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也有一些人认为,在缺乏曹雪芹原稿的情况下,程本的后四十回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体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故事的发展。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深爱《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而言,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与前八十回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部分人不喜欢后四十回(未必是高鹗续写的)只是人云亦云而已。红楼梦不是社会批判小说,更不是什么『揭露了封建社会必然被倾覆』的马克思主义作品。曹雪芹没有这样的批判角度,全书的内容也远远比社会批判丰富。如果放弃那种传统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诠释角度,对后四十回会有新的认识。

我前八十回高中的时候读过很多遍。之前听到的各种『专家意见』,包括高中语文老师的意见也是不要读后四十回,似乎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一样。当时我在文学鉴赏上并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基本上没读过什么严肃的作品,于是后四十回就一直没有读过。

后来渐渐成熟了,读了很多中国、西方的严肃作品,最近又翻了翻后四十回,感觉写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并没有感觉比前八十回差到哪里去。有可能未必是作者的原意,但应该和原意非常接近。把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放到一起,整本书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人物的结局也都能和判词、曲一一对应。

整部书的主题也合得很好。从后四十回里能很明显地看出贾宝玉逐渐大悟彻悟的过程,每个人也都善恶有报。作者写贾家因为贾宝玉中举而『延了世泽』恰恰是在呼应佛教里『还了孽缘,才是真正出家』的说法:你尘世间的债没还清,是无法出家的。最后几回里写贾宝玉在大悟后还和家人诀别的时候内心的矛盾是很精彩的。贾宝玉虽然出了家,始终没有放弃孝,这也是符合中国佛教的传统的。相反,如果真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贾宝玉才出家,有怎么能看出他的出家是真正的大悟而不是形势所迫呢?(在古代,大部分人出家只是形势所迫。)最后一回写袭人出嫁的时候作者不无讥讽地说袭人的所谓『悟了』是不得已而已,所以只打入了又副册,精妙。

还有一种批评很常见,说第81回『四美钓游鱼』是破坏了小说的节奏。其实不然,如果你仔细读那段,就会发现贾宝玉实际上是心不在焉的,写这件事表面上是写『四美』,实际上是衬托贾宝玉的心态变化。

还有人说80回后林黛玉突然劝学贾宝玉,是人设崩了。其实不然,你看71会林黛玉桃花社那件事,就有林黛玉为了不让家宝玉分心,故意拖延开社的描写。林黛玉虽然不在意功名利禄,但也不能脱离当时环境的限制。林黛玉有不顾一切世俗爱贾宝玉的勇气,却并没有和全社会的道德习俗对抗的勇气。不应该用过高的标准评价、要求林黛玉,这样反而假了。

但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或者说编者高鹗,显然未必是赞同这种佛教的世界观的,毕竟高鹗出书后还是中了进士当了官。红楼梦的复杂性在这里又有所反应:贾宝玉和贾政、贾代儒的对话突出了他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正统的不同。贾宝玉有一种犬儒主义的看法,和贾政贾代儒不同。如果作者真的只是为了讽刺儒家,为什么全书中(不只是后四十回)又把贾政写成一个奉公守纪的士大夫典范呢?也许贾宝玉对儒家经典的愤世嫉俗只是一知半解,并未真的了解『圣人之道』?然而贾宝玉对佛教的彻悟,却也是真诚的,是平时虔诚地烧香拜佛吃素的王夫人所不能理解的。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见到贾宝玉的尘世中人正是贾政,这个正统儒家士大夫的代表。我发现作者的安排很有意思:贾政不仅没有因为发现宝玉出家而懊恼气氛,反而表示了理解和尊重,写信劝说家人说自家能出一个得道的人是福分。最后贾雨村(儒家)和甄士隐的对话亦是如此。其实这正是很多儒家士大夫对佛家的态度:虽然未必赞同,但尊重、崇敬。在一个三教合一的帝制晚期中国,这种态度是很正常的。贾宝玉和贾政,都是真诚的相信自己的世界观,做到了知行合一,反而能相互尊重,而王夫人、袭人等人对佛教、儒家的推崇却又有私心作祟,贾敬修仙十几年也未得道成仙,这里又反映出作者对不同的人追求自己世界观的微妙评价。


我对全书120回的评价是:红楼梦和但丁的《神曲》一样,是传统中国/中世纪欧洲的百科全书。中国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部奇峰,但也是孤峰,中国小说史上没有第二部思想这么丰富、结构这么严谨、描写这么细腻、构思这么精巧的作品。红楼梦读起来完全不像是18世纪中期中国人写的小说,倒像是19世纪末西方的现代小说。曹雪芹和续书者的原创性是空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