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部分人不喜欢后四十回(未必是高鹗续写的)只是人云亦云而已。红楼梦不是社会批判小说,更不是什么『揭露了封建社会必然被倾覆』的马克思主义作品。曹雪芹没有这样的批判角度,全书的内容也远远比社会批判丰富。如果放弃那种传统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诠释角度,对后四十回会有新的认识。
我前八十回高中的时候读过很多遍。之前听到的各种『专家意见』,包括高中语文老师的意见也是不要读后四十回,似乎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一样。当时我在文学鉴赏上并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基本上没读过什么严肃的作品,于是后四十回就一直没有读过。
后来渐渐成熟了,读了很多中国、西方的严肃作品,最近又翻了翻后四十回,感觉写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并没有感觉比前八十回差到哪里去。有可能未必是作者的原意,但应该和原意非常接近。把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放到一起,整本书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人物的结局也都能和判词、曲一一对应。
整部书的主题也合得很好。从后四十回里能很明显地看出贾宝玉逐渐大悟彻悟的过程,每个人也都善恶有报。作者写贾家因为贾宝玉中举而『延了世泽』恰恰是在呼应佛教里『还了孽缘,才是真正出家』的说法:你尘世间的债没还清,是无法出家的。最后几回里写贾宝玉在大悟后还和家人诀别的时候内心的矛盾是很精彩的。贾宝玉虽然出了家,始终没有放弃孝,这也是符合中国佛教的传统的。相反,如果真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贾宝玉才出家,有怎么能看出他的出家是真正的大悟而不是形势所迫呢?(在古代,大部分人出家只是形势所迫。)最后一回写袭人出嫁的时候作者不无讥讽地说袭人的所谓『悟了』是不得已而已,所以只打入了又副册,精妙。
还有一种批评很常见,说第81回『四美钓游鱼』是破坏了小说的节奏。其实不然,如果你仔细读那段,就会发现贾宝玉实际上是心不在焉的,写这件事表面上是写『四美』,实际上是衬托贾宝玉的心态变化。
还有人说80回后林黛玉突然劝学贾宝玉,是人设崩了。其实不然,你看71会林黛玉桃花社那件事,就有林黛玉为了不让家宝玉分心,故意拖延开社的描写。林黛玉虽然不在意功名利禄,但也不能脱离当时环境的限制。林黛玉有不顾一切世俗爱贾宝玉的勇气,却并没有和全社会的道德习俗对抗的勇气。不应该用过高的标准评价、要求林黛玉,这样反而假了。
但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或者说编者高鹗,显然未必是赞同这种佛教的世界观的,毕竟高鹗出书后还是中了进士当了官。红楼梦的复杂性在这里又有所反应:贾宝玉和贾政、贾代儒的对话突出了他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正统的不同。贾宝玉有一种犬儒主义的看法,和贾政贾代儒不同。如果作者真的只是为了讽刺儒家,为什么全书中(不只是后四十回)又把贾政写成一个奉公守纪的士大夫典范呢?也许贾宝玉对儒家经典的愤世嫉俗只是一知半解,并未真的了解『圣人之道』?然而贾宝玉对佛教的彻悟,却也是真诚的,是平时虔诚地烧香拜佛吃素的王夫人所不能理解的。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见到贾宝玉的尘世中人正是贾政,这个正统儒家士大夫的代表。我发现作者的安排很有意思:贾政不仅没有因为发现宝玉出家而懊恼气氛,反而表示了理解和尊重,写信劝说家人说自家能出一个得道的人是福分。最后贾雨村(儒家)和甄士隐的对话亦是如此。其实这正是很多儒家士大夫对佛家的态度:虽然未必赞同,但尊重、崇敬。在一个三教合一的帝制晚期中国,这种态度是很正常的。贾宝玉和贾政,都是真诚的相信自己的世界观,做到了知行合一,反而能相互尊重,而王夫人、袭人等人对佛教、儒家的推崇却又有私心作祟,贾敬修仙十几年也未得道成仙,这里又反映出作者对不同的人追求自己世界观的微妙评价。
我对全书120回的评价是:红楼梦和但丁的《神曲》一样,是传统中国/中世纪欧洲的百科全书。中国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部奇峰,但也是孤峰,中国小说史上没有第二部思想这么丰富、结构这么严谨、描写这么细腻、构思这么精巧的作品。红楼梦读起来完全不像是18世纪中期中国人写的小说,倒像是19世纪末西方的现代小说。曹雪芹和续书者的原创性是空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