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晴雯,觉得晴雯作?

回答
关于《红楼梦》里晴雯“作”的说法,确实是许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容易产生的观感。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性格塑造、人物关系以及时代背景。我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她会惹人嫌,又为什么被冠以“作”的标签。

首先,我们得承认,晴雯这姑娘,骨子里是带着一股子“刺儿”的,而且这股子“刺儿”还挺硬朗,不好惹。她长得漂亮,这一点《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美貌本身就容易招人嫉妒,更何况是她那种明晃晃的、毫不掩饰的美丽。在那个时代,女子尤其是丫鬟,被期待的是温顺、乖巧、懂得察言观色。晴雯偏偏就不走寻常路。

她最让人觉得“作”的地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嘴上不饶人,锋芒太露:

晴雯的“刻薄”是出了名的。她说话直接,不留情面,甚至有些尖酸刻薄。想想她跟宝玉之间那些拌嘴,跟袭人那种“阴阳怪气”的对话,再到她仗着自己有些姿色和宝玉的宠爱,对下人吆五喝六的样子,都能看到她身上那种不加掩饰的锋芒。

对宝玉: 虽然她对宝玉是忠心耿耿,而且宝玉也确实宠爱她,但她的顶撞和回嘴,很多时候在外人看来,那就是不敬重,甚至可以说是“大胆”。比如宝玉挨打后,她去看他,一边哭一边还忍不住数落宝玉,说他“不长进”,这种“爱之深,责之切”虽然是真心,但表达方式过于直接,容易让人觉得她“作”,不够懂分寸。
对袭人: 袭人算是那种老成持重、一心想往上爬的丫鬟,她看晴雯不顺眼,晴雯也看袭人不顺眼。两人之间的较量,一个“温厚”,一个“尖锐”,自然就容易产生摩擦。晴雯对袭人的那种不屑和讽刺,比如她觉得袭人“装好人”,这种直接的指责,在外人看来,就是缺乏涵养,就是“作”。
对小丫鬟: 晴雯虽然对宝玉好,但她对下面的小丫鬟,比如芳官、司棋她们,有时候却显得非常严厉甚至刻薄。她觉得自己是宝玉身边的人,自然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一旦表现出来,就容易让人觉得她“恃宠而骄”,在“作”。

2. 行为方式的“不合时宜”:

晴雯的一些行为,在那个讲究“规矩”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也容易被解读为“作”。

偷汉子(流言蜚语): 这是让她名声败坏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些都是流言,但流言之所以能传播,往往也是因为晴雯本身的行为给了别人“嚼舌根”的口实。比如她“打发小丫头子们去,只留袭人一人”,或者宝玉生病的时候,她“揽了他一担子”,这些在别人眼里,就容易被过度解读。虽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她对宝玉感情的真实流露,但在那个讲究男女大防的年代,这种亲近和依赖,加上她平时又有些张扬的性子,很容易被扣上“不清白”的帽子,这在客观上就是一种“作”。
爱打扮,喜欢穿戴: 虽然宝玉送她东西,她也穿,但她身上那种“不俗”的气质,加上她偶尔会穿一些别人没有的、宝玉送的“好东西”,也容易招惹非议。一个丫鬟,不好好本分做事,反而爱打扮、爱显摆,这在一些人看来,就是“作”。
对宝玉的感情太过炽烈: 晴雯对宝玉的感情,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纯粹、最炽烈的一种。她喜欢宝玉,是真的从心里喜欢,不掺杂什么功利心。但这种喜欢,她表现得太明显了,甚至到了有些“飞蛾扑火”的地步。在别人看来,一个丫鬟对主子,尤其是对未来的继承人,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作”,一种“逾矩”。

3. “晴为黛影”的误读与偏见: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晴雯“作”,很大程度上是把她和林黛玉联系起来了。晴雯身上确实有林黛玉的影子:同样伶牙俐齿,同样不善于逢迎,同样有着一种清高和孤傲。但林黛玉“作”得有资本,有贾母的宠爱,有宝玉的理解,而且她的“作”往往伴随着才情和诗意,是艺术化的。而晴雯的“作”,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直接的对抗和表达。

读者很容易用看待林黛玉的标准来套晴雯,当晴雯的“作”缺乏黛玉那层文学滤镜和情感共鸣时,就显得更加刺眼和不顺眼了。而且,黛玉的“作”常常被理解为一种敏感和脆弱,一种对真情和尊严的捍卫,而晴雯的“作”,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无理取闹,成了不识好歹。

为什么“作”这个词这么刺耳?

“作”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往往带有一种贬义,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故意表现出某种情绪或状态,以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就是无事生非,哗众取宠。用在晴雯身上,很多读者觉得她就是那种没事找事,恃宠而骄,不把规矩放在眼里的人。

比如,她明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还坚持做“病补雀金裘”这样费心费力的活儿,这可以看作是她对宝玉的忠诚和爱,但如果从“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看,又可以解读为一种“作”,一种“赌气”。

再比如,她生病了,宝玉去看她,她还跟宝玉赌气,说一些“早知道像你林妹妹那样,就不用这么受罪了”之类的话。这背后可能是对宝玉的依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但表达出来的方式,就是那种有点小性子、有点任性,所以也就被归为“作”。

反过来看,这些“作”的背后又是什么?

其实,晴雯的“作”,很大程度上是她那个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策略,也是她性格真实流露的写照。

真实的性情: 她不像袭人那样懂得“藏愚守拙”,她就是那种有什么说什么,心里藏不住事的人。她的“作”,是她不屑于虚伪,不屑于逢迎的表现。
对宝玉的感情: 她对宝玉的爱是真挚的,她的“作”很多时候是出于对宝玉的关心和在乎,只是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和“不乖巧”。
反抗命运: 作为一个丫鬟,她虽然得宝玉喜爱,但终究是低人一等的。她身上那种不服输、不低头的劲儿,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她的“作”,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肯定,是她不愿意被轻易定义和打压的表现。
时代的局限: 在那个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晴雯的聪明伶俐、口齿伶俐,反而成了她的“原罪”。她身上那种超越丫鬟身份的意识,让她显得与众不同,也容易被视为“不安分”。

所以,与其说晴雯“作”,不如说她是一个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大家族里,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真挚感情的女性,她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生存,在爱,也在反抗。她的“作”,是她身上最鲜活的部分,也是她最终悲剧命运的一个伏催化剂。那些不喜欢她“作”的人,可能是更喜欢那种温顺、乖巧、懂得明哲保身的女性形象,而晴雯恰恰不属于这一类。她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美丽却也伤人,让人又爱又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有一句传颂颇广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放在文学作品的领域,就是“一切小说人物都是读者身边的人物”。

在谈晴雯之前,我们先要领会的一点是:对于《红楼梦》这样厚重如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小说,它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自己自洽的生存逻辑的,无论他被突出的个性是多么的惊世骇俗。譬如说,宝玉有怪谈“男人是禄蠹,腐臭不堪”,有奇行“吃胭脂”“葬花”“假凤泣虚凰”,这些异乎寻常,富有人物个性的情节给了宝玉非常独特、容易铭记的人物形象。这人物形象如此鲜明,甚至在浓缩至几个小时的戏剧或者电影中都不会丢失。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回原著的文本,则会发现宝玉更多的言语和行为都是符合身份、符合时代、也符合背景的:他会因为脾气急躁而踹身为奴仆的袭人(尽管踹的原因是他认为开门的是小丫头,但情同此理),这符合封建贵族中公子的行为习惯;他会跟在贾政身后兢兢业业吟诗作对捧场,会去面见贾政的门客和官场好友,无论是多么拘束和不喜欢,这符合他受到的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也会和薛蟠、冯紫英喝有妓女作陪的酒,听薛大傻子行“女儿乐“这样的千古绝令,这符合他世家公子的交际圈。事实上如果我们代入到宝玉的生活环境中,这些“不符合宝玉护花使者形象”的事情反而可能占据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但在文本中,读者很难察觉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物若如冰山,那么戏剧性是在于水面之上的东西,这是此人物超凡脱俗的地方。而人物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的东西,则藏在水面之下,藏于并不醒目并不被强调的情节之中。写与不写之间,突出个性与平衡合理性之间,正是伟大小说家的魅力所在。

回到晴雯。晴雯给读者极深的“刺儿”感,就是牙尖嘴利、不好惹、脾气大。这是她这个人物戏剧性的所在,是她冰山上的一部分。既然“一切小说人物都是读者身边的人物”,那么读者对于具体人物的喜好,就往往取决于读者对日常生活中类似这个人物的身边人的喜好。可以说,晴雯和同事(袭、麝等),和下属(红玉、莲花儿、坠儿等),和上司(宝玉)之间的许多情节,很容易让人代入到身边仗着美貌,喜欢挑剔,喜欢欺下的同学同事。而一个“想想就不好共事”的人,被视为“作”,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然而,如果我们细查文本,则不难发现晴雯的这些发生矛盾的情节,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与宝玉有关——更具体的说,是与“排斥大丫鬟不自重与宝玉亲狎”(袭、碧同床)或者“维护怡红院声誉”有关(坠儿引来偷盗之名)。她对自己的极为要求严格的:业务能力要拔尖(绣工冠绝群英),名誉要维护(承贾母之赐,但不做宝玉的地下屋里人)。那么推于她的言行举止,则不难发现,实际上指引她“牙尖嘴利”的,完完全全正是她异乎同侪的价值观:“纵然身为下贱,也须以廉耻约束自己,追求(实际上是奢求)超越时代的平等和更高的尊重”。这一点,和指引读者身边同学同事们常有的为了追求名利而做出的“牙尖嘴利,掐尖要强”,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够谅解晴雯的“刺儿”,并发觉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

那么晴雯的冰山上,除了“刺儿”,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呢?

业务能力出众,堪补雀金裘;

嘴硬心软,教训芳官“你也学些伏侍,别一味傻玩傻睡。”众人吵嘴完毕,也是她走过去“替芳官洗净了发,用手巾拧的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

天真自爱,爽快直言。自爱不必说。而她爽快直言这一点,不仅仅限于自己看不过眼的同事属下,对于自己的直系上司(宝玉),也是“一天要拿两句硬话村”他。而且村得大多有理有据——你脾气急躁踢了丫鬟,我村一村;你熬夜补功课临时抱佛脚,我村一村。大错误大村,小错误小村。对上对下,唯以是非对错来决定自己的反应,不平则鸣,这里自有一种天真之气;

大事有节。见证宝黛的私传表记,但只字未向人提。通观全书,出卖主人/朋友的事,她一件也未曾做过。即使最后在王夫人面前接受审判,也未曾屈膝求饶,或者推错于人。

当然,即使看到这些冰山上的可爱之处,也未见得就能原谅晴雯——她还会凶那些粗作丫鬟老婆子呢,而且是无缘无故就常要嘴上欺压不饶人的。譬如说,怡红院宝玉夜读抱佛脚,晴雯一骂小丫鬟,小丫鬟梦里都以为自己被针扎了,可知平日打得也不少;对粗作老婆子张嘴便骂,不得人心也于自己的名声有损。这样一个人型吐槽机,即使不论对错原因,总归有读者嫌弃聒噪。那么,晴雯是不是就是一个暴躁狂,脾气坏到上下不容,一出场一开口必要不合规矩的人呢?

这又回到之前提到的:藏于并不醒目的情节之下的人物刻画。

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袭人去了,宝玉便命晴雯来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象一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 "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他进来,忙摆手儿,说:“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漆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黛玉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去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一“忙答”,一“笑道”,可见晴雯虽在怡红院内爆炭,对待隔壁领导行为举止还是十分尊重的,并未恃宠而骄礼数尽失。颇有意思的对比,正是“老好人”袭人却屡屡在湘云宝钗面前指名道姓抱怨林黛玉。

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缸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说着,晴雯便倒了一碗来

寿怡红前林之孝家的突访一节,晴雯也客气相待,颇合规矩。(插入一句题外话:重要外客到访,此时出头接待者仅袭晴二人,可见二人在宝玉屋内的官方地位实是前二名。晴雯又系贾母亲赐。王夫人后文称其完全不认识晴雯,多半是为了“不知者无罪”地方便在不请示贾母的情况下先斩后奏,撵走晴雯。)

(宝玉)自己读书不致紧要,却带累着一房丫鬟们皆不能睡。袭人麝月晴雯等几个大的是不用说,在旁剪烛斟茶,那些小的,都困眼朦胧,前仰后合起来。

更不必提挣命而补雀金裘一节了。以小见大,可见大多数情况下,晴雯的言行举止,并未不司其职整日离经叛道,反而是勤劳能干的。这些她做平常事说平常话的时候被淡化于背景之中。这样你细读的时候,推究过去,这还不失为一个完整立体的人物,而顺着故事读,又能感觉到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认识到冰山之下的部分,那么身为读者,方能更全面地理解晴雯的人物形象,也更能决定自己是否要喜欢这个角色。

当然,即便体察了全部,依然决定不喜欢她,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晴有林风,袭乃钗附。钗黛之争都能旷日持久,绵延数百年,何况是晴雯呢?

但是,若张口闭口以“三观正不正”“愿不愿意与之共事”来判断一个文学人物,则无异于以解不解渴来判断美酒,实在是浪费了。

你看文学作品,不是在文学作品中选妃子,也不是在文学作品中当三观裁判的。且不说她是在几百年前的清朝,一辈子也和你做不上同事。更要注意,大作家的写法,是取其不凡之处,取其大雅大美之处,发挥宣扬,浓墨重彩赋予人格,再落于纸上。晴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一精神的人格化。她有她的美,有她独特的不讨喜之处。就像玫瑰刺多,牡丹比例差,海棠有色无香,桂花有香无色。丢弃对她精神内核的讨论,而纠缠于婆婆妈妈家长里短拿没拿汤婆子,则是中了作者狡猾的障眼法了。

user avatar

贾宝玉眼里的晴雯,年轻美貌,风流灵巧,十分美好,但怡红院其他人就未必这么看了。现在想想怡红院的丫鬟婆子们其实很厚道,如果她们提前去王夫人那里告了状,哪还有王善保家什么事,晴雯早被赶走了。

作为读者,我们不能总是定位自己是贾宝玉,也可以尝试代入贾府普通扫地丫鬟和粗活大妈的视角和感觉。让我们来看和晴雯有关的如下几件事:拌嘴撕扇,生病撵人,小厨房要小灶,宝玉装病。一件一件来说。

拌嘴撕扇。拌嘴的起因是某个夏天的午后,贾宝玉回屋里换衣服,晴雯手滑把他的扇子掉地上了,被贾宝玉说了两句,什么你以后当家立事的也这么不小心怎么办。然后晴雯大吵一通,最后的结果是从袭人开始,丫鬟婆子们跪了一地求这位主子小爷别气了。

跪在地上的人,心里会怎么想?晴雯姑娘,我们知道你是宝二爷跟前的红人说不得碰不得,但是别连累我们好不好,大夏天跪着的滋味很难受的。万一到老太太和太太耳朵里,我们是要吃瓜落的,到时候你有宝玉护着,我们这些人可没有,被撵出去,家里怎么吃饭?

还好宝玉也没把事情闹大,之后听说他又和晴雯嘻嘻哈哈地玩了,晴雯还撕了一匣子扇子。哦弥陀佛,幸亏没撕我的扇子,和主子走得近就是牛气,东西随便糟蹋。

生病撵人事件。那个冬天袭人的母亲病故她回家奔丧,晴雯在夜里为了吓一下出去起夜的麝月被冷风扑了,就开始发烧咳嗽。按照贾家的规矩下人们生病了是要挪出去养的,以免传染主子,但是因为贾宝玉的宠爱,晴雯留在怡红院养病,又是偷偷请太医又是向小厨房要汤要水的调停,还得骂两句李纨,实在是过分了。享受了特权,就真的不要怪其他人嫉妒说闲话。然后平儿找来了,偷偷说自己的虾须镯是被坠儿偷的。

虾须镯被偷这件事平儿连王熙凤的都没有告诉,就是不想让事情闹大,否则贾宝玉没面子,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她的想法是找个理由把坠儿打发走,悄无声息。但贾宝玉还没有做什么,晴雯就先把坠儿叫来骂了一顿,拿一丈青戳她的手,之后趾高气扬打着宝玉的旗号说坠儿又懒又不听话赶紧撵走。

在其他下人眼里怎么看?其他人不知道坠儿偷窃,只知道坠儿没有去服侍生病的晴雯,就被她打骂一通赶走了。晴雯姑娘真厉害,自己不是主子胜似主子,都能随便撵人了,我们这种粗使的丫鬟婆子要是得罪了她,恐怕也要丢饭碗,惹不起惹不起,那我躲着。

当然有人奉承,比如小厨房的厨娘头子柳嫂子,她想把自己的女儿塞进怡红院,于是就死命巴结贾宝玉身边得宠的丫鬟。在原文中写明了额外加菜的主子有三个:探春和宝钗,她们要了一份油盐炒荀杞芽,另外一个就是宝玉。

有句话叫上行下效,主子们的行为和地位都是手下奴仆们的样板。探春和宝钗很聪明,额外要了一份菜,就直接拿500钱给小厨房,表明公事公办我绝不占便宜,那么她们的奴才自然不会白吃白喝。但贾宝玉是众星捧月的凤凰蛋,他从来不考虑其他,想到了就派人去要,而柳嫂子也殷勤奉承——那怡红院的其他人呢,有样学样呗,今天我要个面筋,明天你要块糕,还额外有精致小灶吃。看看芳官,能吃了几天饱饭,就开始嫌点心油腻了。

当然得是宝玉眼里的红人才能去要。没地位说不上话的低级丫鬟没胆子要,就算是厚脸皮壮胆去要了,大概率也是和司棋一样被抱怨一顿,毕竟在柳五儿进怡红院这件事上起不到作用呢。我曾想过袭人麝月会不会要加菜,以她们的谨慎基本不会做这种落人话柄的事,但日常的饭菜柳家的肯定认真准备。柳氏看人下菜碟不假,不过自身的业务能力还是不错的,份内的工作也不偷懒

某晚赵姨娘的小丫鬟报信说贾政明天要查功课,吓得贾宝玉连夜背书,全体丫鬟们都得点灯伺候着,有小丫鬟睡着了脑袋在墙上磕了一下,就吓得以为是晴雯打她,哭着讨饶,而晴雯也十分配合:一个个黑天白日挺尸挺不够,再睡我拿针戳你们两下子!

好牛x的晴雯姐姐,我不想被你戳,何况宝玉都说了让我们去睡觉也没什么,那我还是继续躲着你打个盹吧。

然后疑似有人从墙上跳下来了,晴雯让宝玉赶紧装病,还把上夜查访的婆子骂了一顿:“别放诌屁!你们查得不严,怕得不是,还拿这话来支吾……我如今还要上房里取安魂丸药去,太太问起来,是要回明白的,难道依你说罢了不成。”大观园灯笼火把闹腾一夜,五更天管家们开始拷问内外上夜男女等人。

宝玉装病事件作为一个导火索直接引发了抄捡大观园,晴雯也被王善保家的告了状最后给撵出去了。但是教宝玉装病又把事情闹大的是谁,晴雯自己啊。该说什么好呢……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先前晴雯病了有贾宝玉万般爱护着,如今病了,贾宝玉不敢违抗亲妈不伸头,也就没人理她了。晴雯被赶走的时候原文说是四五日水米未沾牙——怡红院的丫鬟婆子们,只怕已经忍她很久了。还是袭人偷偷违抗了王夫人的命令,收拾了晴雯所有的衣裳首饰再加上自己攒的几串钱,托人给她送了去。

贾宝玉干了啥,去看了两眼,哭一哭,写个祭文,还在关心晴雯临死前喊的到底是谁。晴雯对贾宝玉可以说是赤胆忠心奋不顾身了,但是贾宝玉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他既没有教育晴雯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没能在危难时候护住晴雯,他只是在晴雯这一盆青春之火肆意燃烧的时光里,拍拍手加加柴。

所谓真性情,我并不觉得是什么好词语。而那些大力夸赞晴雯真性情的人,如果在日常工作生活里遇到这种对老板灿烂如花有求必应、对同事对下级滥用职权非打即骂的“真性情”,恐怕第一个要在背后跳着脚的大骂。

晴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肆意开心的张牙舞爪在封建时代要了她的命,若是在现代社会怎么也不会有要死的悲剧,最多不被同事boss喜欢,自己出去干个体户,说不定还能混成网红呢。

user avatar

红楼的世界之所以是末世,就是因为纲常伦理已经禁锢得人无法呼吸。

我们倒来看一看,以当时的标准谁不作?

静雯黛玉不用说,是作。

金钏作死了。

宝钗作不作?总的来说不,她非常的小心。

但是宝玉睡觉、她坐在旁边缝肚兜这种事。比金钏如何?

要是被人撞破……那也是酸爽。要是嚼舌,这也有得是嚼。

但这真是什么淫邪奸恶的举动吗?

呆霸王薛蟠在作,炼丹家贾赦在作。君子贾政老爷帮贾雨村谋官算不算作?说你是就是, 说你不是就不是。

宝玉顽劣不读书是作,老太太护短算不算作?

王夫人一面严责金钏晴雯,一面拉拢过分得多的袭人算不算作?

抄捡大观园这种史诗级馊主意算不算作?

上上下下,不知以何自处。也只有凤姐那种不顾后果的勇将能干成一点点事情。那么她算不算作?

晴雯常有,宝玉不常有。

晴雯最大的优点是啥?

有本事。讲义气。

雀金裘这种玩意,就她一个人会补。而且是在重病当中。咬着牙补的。

她不出头,谁也不能说她什么。

她的缺点呢?脾气不好。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老婆或者下属,那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人与人相处,什么最难?相互理解最难。

袭人这种温柔和顺的,你其实不知道她心里你占几分。

晴雯这种爆烈傲娇,才是能让人放心安放感情的。

再说了,有本事的人脾气都不好。因为身边的每一个蠢货都在消耗他们的耐心。

有本事,脾气又好这种完人可遇不可求。

有这种下属,一定要宠好,最好让他自在逍遥。下不管人,免得他连累大家。上不被管,让他自由发挥。关键时刻见奇功。而且你做到这点的话,这种人很难被挖走,因为别处没有你这里自在。

如果作为老婆,你不用管她,她能安排好自己的事。你也不用操心,这种人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只要你真心对她,她就是你灵魂的归宿。可以生死相依。

宝玉也有问题。

他知道欣赏各种不同的女孩子,诚心诚意。但是并不懂要怎么和他们相处,更没想过长久之计。但这不怪他,他生在末世,又能怎么样?

可是现在不同了,宝玉面临的困局我们并没有。宝玉的幼稚病我们不应该犯。

而如果眼界连宝玉的都不如,那不是蠢货是啥?还是别看红楼了,留着有限的智商干好日常俗务吧。

user avatar

晴雯的悲剧在于她既没有父母,也没有一个好领导。她其实并不是作,只是缺乏教养罢了。

一个人一生有三个人会认真教育她

一是父母,二是师长,三是社会

晴雯没有父母,宝玉又处处娇惯着她,她自然不能从父母和师长那里学到什么东西。但是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又不能不学,父母师长教不了,就只好让社会来教育她了,只不过这所学校的学费高了些。

大家都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但是黛玉会像晴雯这样没头没脑的得罪人吗?

不会,黛玉虽然刻薄了些,但每次怼人都是师出有名,让人挑不出道理来。

而晴雯呢?

有知友统计,晴雯在整部小说中,一共得罪了11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而且大半是无缘无故的怼人。

这便是未受教育的功劳了。黛玉小时候有贾敏、林如海管教,进贾府后又有贾母、薛姨妈、李纨等一干亲戚精心照顾,其教养自然不是无父无母的晴雯能比的。

大家都说晴雯悲剧在于心比天高,没有奴性。但是她到处怼人的做法,放在现代人身上就真的合适吗?哪怕她和林黛玉,薛宝钗一样是正牌小姐,改不了这怼天怼地的性格,最后的结局一样也是悲剧。

而芳官便是一个更没有教养的晴雯了,晴雯至少跟过贾母和赖妈妈一段时间,而芳官则是直接从戏班子里拨过来的,更是一点道理都没学过。自然会做出索贿,骗人,浪费财物等等一系列嚣张而又愚蠢的事情。

大家批评芳官和晴雯的时候不要忘了,他很多行为都能在宝玉身上找到,比如无缘无故的发怒,不爱惜财物,鄙视贾环,犯错靠长辈的宠爱萌混过关等等。晴雯和芳官这么做,无非就是学习宝玉罢了。知事明理的大人们还会上行下效,更何况晴雯这样的孩子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红楼梦》里晴雯“作”的说法,确实是许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容易产生的观感。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性格塑造、人物关系以及时代背景。我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她会惹人嫌,又为什么被冠以“作”的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晴雯这姑娘,骨子里是带着一股子“刺儿”的,而且这股子“刺儿”还挺硬朗,不好惹。她长得漂亮,.............
  • 回答
    观察者网争议颇多,不喜欢它的人也确实不少。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而且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内容定位和报道风格是很多人诟病的核心。观察者网自诩是“中国人的全球视野”,但实际呈现出来的,却往往带有非常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 一边倒的观点输出: 很多时候,观察者网的.............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海底捞的服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毕竟,在大众的印象里,海底捞的服务那是出了名的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致服务”的代表。但恰恰是这种极致,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大家为什么会“嫌弃”海底捞的服务,尽量说得具体点,就像咱们平常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
  • 回答
    丹妮莉斯•坦格利安这个角色在《权力的游戏》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喜欢她的人能把她捧上天,觉得她是打破压迫、解放奴隶的英雄,但同样也有很多人对她最终的走向感到失望甚至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反应,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丹妮莉斯的早期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从一个被.............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周芷若,这位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中的绝世美人,她的命运和选择,让无数读者为之唏嘘,也让她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边是怜惜她的遭遇、欣赏她的坚韧,另一边则是对她的冷酷、偏执感到不解甚至厌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芷若引来了如此多的不喜欢?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不得不提.............
  • 回答
    哎呀,你说这发语音这事儿吧,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一到微信界面,看到对方发来语音条,眉头就皱上了,直接就说:“不行,我又听不了!” 细细想来,这不喜欢发语音的人还真不少,而且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单单是因为懒,里头门道可多着呢。首先,最直接也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不方便回听,或者说时机.............
  • 回答
    抛开那些“蜘蛛侠是漫威最受欢迎角色”之类的官方说法,平心而论,确实有不少人对蜘蛛侠这个角色,或者说,对漫威宇宙中的蜘蛛侠感到不是那么“感冒”,甚至有些反感。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就像吃火锅,有人爱麻辣,有人就喜欢清汤。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蜘蛛侠这个IP本身就太“能打”了。从漫画诞生至今.............
  • 回答
    关于杨过,他这个人,你说不喜欢他?倒也不是说有多少人真的“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一种爱恨交织,或者说,是那种“喜欢他,但总觉得他差点意思”的感觉。毕竟,他是金庸笔下那个“神雕侠侣”,是多少人心中的“姑姑”的唯一。但要说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杨过产生一些微妙的负面观感,或者说,觉得他身上有那么点.............
  • 回答
    《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自从上映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奉为神作,有人则嗤之以鼻。这究竟是为什么?影片的质量到底如何?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槽点在哪里?不喜欢《刺杀小说家》的人,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剧情逻辑的硬伤: 这是最被诟病的一点。电影设置.............
  • 回答
    关于樱木花道不受欢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毕竟他在《灌篮高手》里是绝对的主角,很多人对他的喜爱程度可以说“炸裂”。但如果你深入去分析,会发现他身上确实有一些特质,容易引起部分观众的“不适”或者说“不喜欢”。别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不像机器人那样生硬。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很多人对人脸识别技术心存芥蒂,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深深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项技术本身的能力以及它可能被应用的场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下面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这项看似便捷的技术会让许多人感到不安。首先,“被监控”的普遍性担忧是最核心的问题。试想.............
  • 回答
    《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复杂,情感纠葛缠绵,曹雪芹老爷子笔下的每个人,无论主子还是奴婢,都有着各自的鲜活生命和复杂人性。说到芳官,这姑娘在书里确实算是个比较受争议的角色,不少读者对她没什么好感,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也不是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道。首先,得从芳官的出场说起.............
  • 回答
    张艺谋,中国电影界绕不开的名字,从《红高粱》惊艳世界,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恢弘壮丽,他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符号人物之一。然而,即便身居如此高位,他却也常常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收获了不少批评和不解。很多人不喜欢张艺谋,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艺术上的争议与妥.............
  • 回答
    说到康熙,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他“千古一帝”的光环,想到他文治武功的辉煌篇章。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对他喜爱有加,甚至在他所处的时代和后世,都有不少人对他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他个人的行事风格。首先,我们得明白,康熙的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一聊起车,只要涉及到变速箱,双离合(DCT)这三个字一出来,多少会带着点“嫌弃”的味道。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有不少实打实的原因的。首先,得从它的顿挫感说起。双离合变速箱,说白了,就是两套离合器在工作,一套负责奇数挡,一套负责偶数挡。当你要换挡的时候,另一套离合器已经.............
  • 回答
    很多人对销售工作望而却步,甚至心生抵触,这其中原因复杂多样,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如果非要深究,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解析:一、误解与刻板印象的阴影: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根深蒂固的原因。很多人对销售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些过于负面的刻板印象上: “油嘴滑舌,骗人”的形象: 过去一些不负责任的销售.............
  • 回答
    探讨“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清朝”这个问题,得从历史进程、民族情感、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理解,这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历史记忆和现实认知。与其说是不喜欢,不如说是对清朝的评价充满了争议和批判。首先,民族主义和“正统”叙事的冲击是核心原因之一。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这在很多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心中,始终存在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