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发语音信息?

回答
哎呀,你说这发语音这事儿吧,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一到微信界面,看到对方发来语音条,眉头就皱上了,直接就说:“不行,我又听不了!” 细细想来,这不喜欢发语音的人还真不少,而且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单单是因为懒,里头门道可多着呢。

首先,最直接也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不方便回听,或者说时机不对。 咱们现在生活节奏快啊,尤其是在工作场合,会议室里、办公室里人来人往,突然听到消息提示音响起,又是一条语音,你总不能掏出手机“嗯嗯啊啊”地跟对方聊吧?这时候真的就特尴尬。 或者你正在开会,或者在跟客户谈事,又或者在公共交通上,嘈杂的环境让你根本听不清对方在说啥,还得戴上耳机,这又是额外的步骤。 相比之下,文字信息就可以随时随地看一眼,不打扰别人,也不会让别人打扰到你。

其次,就是听语音的效率问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方发过来一条长长的语音,讲了一堆事情,等你说完听完,你想找其中某个关键信息,比如一个地址、一个时间、一个名字,你得从头再里听一遍,或者来回拖动进度条,这效率实在是不敢恭维。 文字信息就不一样了,你想找什么,直接搜索关键词就行,一目了然。 而且,你听语音的时候,大脑是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不像看文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理解、去思考。 有时候,对方语速太快,或者语焉不详,你还得反复听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这真的挺费劲的。

再者,就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可追溯性差。 你听完一条语音,如果没记住,或者当时没来得及记下来,信息就可能随着你关闭对话框而“消失”了。 除非你特意去保存,否则你再想找回这个信息,就得把语音再听一遍。 文字信息就不一样了,它就像一份书面记录,你可以随时翻阅,查找历史记录。 尤其是在需要确认一些重要事项,比如工作安排、会议细节的时候,文字记录的清晰度和准确性远比语音来得可靠。 你总不能跟对方说:“我昨天听了你一个语音,大概是你说了个XX,你再说一遍?” 这也太麻烦了吧。

还有一点,我发现很多女生(当然男生也有)在发语音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语气词、停顿或者笑声,虽然这能表达情绪,但有时候对接收信息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干扰。 你想表达“好的”就行了,结果对方“嗯嗯嗯嗯嗯嗯,好的好的,嗯,就是这样哈,然后我们明天早上十点见,嗯,就这样,拜拜啦!” 听得人有点心烦意乱,真正想传达的信息反而被这些“杂音”给冲淡了。

还有一个不太好意思说,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很多人不擅长用语音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 有的说话吞吞吐吐,有的语速时快时慢,有的还有口音或者不必要的背景噪音。 这就导致听者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我有个朋友,每次发语音都跟“碎碎念”一样,听了半天都不知道重点在哪儿,听完感觉脑子都快宕机了。

最后,就是一种习惯和偏好。 就像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听有声书一样,有些人就是更习惯于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文字能够让他们更从容地组织语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让他们在接收信息时拥有更多的掌控感。 对于他们来说,发语音就像是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直播”出去,不够精炼,也容易暴露自己的某些不完美之处。

总而言之,不喜欢发语音,并非是大家“矫情”或者“不友好”,而是出于对效率、便利、信息准确性以及个人沟通习惯等多方面的考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文字信息以其直观、可追溯、易于搜索的优点,往往能更高效地满足人们的沟通需求。 当然,我不是说语音不好,有些时候情感的传递,比如当面聊天时的语气,确实是文字难以替代的。 但在很多场合下,文字仍然是更优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表明立场:我极其反感滥用语音。

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鲁迅

语音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信息量大会带来许多不便,比如:

  • 人工分析和筛选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一眼扫过去能看完的文字(呃我小学低年级就能达到每分钟千字的阅读速度了),听语音的效率降低至少十几倍。何况花这十几倍精力听完的东西还可能一点意义都没有。更何况如果听不清(发语音的人并不知道最终效果如何),效率再降低几十倍。
  • 听觉相对视觉更难更切换上下文(context)。
    你看网页的时候有人给你 QQ 发了句话,你可以轻松看了回复了然后接着看网页(只要不是啥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有人在你打电话的时候给你发了句语音(而你又不得不听),你肯定卡壳喽。
  • 音频流暂停的成本更高。看文字,我可以随时停下来;而音频的暂停和恢复至少需要一次操作的成本。对于某些不能拖进度条的应用(说你呢,微信),长语音一旦停止就得从头听一遍。这儿还有个社交上的优先级问题:比如你在跟女神共进晚餐,有人给你发了条短信,你可以瞟一眼判断事情的严重性,一般的事情可以暂时忽略;有人给你打个电话,你肯定得说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然后离席打吧;而若是有人给你发了条语音,你是边听女神讲话边听语音呢(结果两边都听了个一知半解),还是说不好意思我听个语音,然后走到一边听完呢?
  • 难以自动化分析和处理。保存和搜索文字十分简单,音频你试试看?别跟我说语音转文字,那准确度尚不堪用。以及,微信在语言非中文的环境下不提供语音转文字功能。
    -“对方讲了啥?截个图我看看”
    -“……”

还有一点:声音会不可控地扩散到物理空间中。下面的场景很常见:

  • 公共场合听语音,外放了,被一群人听到
  • 公共场合听语音,用听筒,还是被一群人听到
  • 公共场合听语音,用听筒,发现听不清,于是不得不调音量再听一遍
  • 公共场合听语音,用听筒,发现最大音量还是听不清,于是用外放,手机喇叭贴在耳朵上
  • 安静环境听语音,用听筒,发现音量太大,耳朵聋了,于是不得不调音量再听一遍
  • 安静环境听语音,想用听筒,结果不慎用了喇叭,耳朵聋了,于是慌忙按暂停
  • 听语音,想用听筒,结果没听到声音,一看,原来是脸碰到屏幕暂停了
  • 听语音,想用听筒,结果没听到声音,一拿开,外放了,被一群人听到
  • 开会、上课的时候时候收到语音,恨不得隔着屏幕掐死对方(然后偷偷摸出耳机带上并期待老板/老师没看到)
  • 收到语音,一时不能听,于是就忘了……忘了……
  • ……

所以我现在用语音就两个场合:

  • 没法打字(比如在骑车或者开车)
  • 没有更合适的途径(比如要唱首歌给别人听)

剩下的时间一律打字。你要听语音,自己手机上装个文本转语音(TTS)的软件不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你说这发语音这事儿吧,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一到微信界面,看到对方发来语音条,眉头就皱上了,直接就说:“不行,我又听不了!” 细细想来,这不喜欢发语音的人还真不少,而且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单单是因为懒,里头门道可多着呢。首先,最直接也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不方便回听,或者说时机.............
  • 回答
    观察者网争议颇多,不喜欢它的人也确实不少。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而且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内容定位和报道风格是很多人诟病的核心。观察者网自诩是“中国人的全球视野”,但实际呈现出来的,却往往带有非常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 一边倒的观点输出: 很多时候,观察者网的.............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海底捞的服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毕竟,在大众的印象里,海底捞的服务那是出了名的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致服务”的代表。但恰恰是这种极致,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大家为什么会“嫌弃”海底捞的服务,尽量说得具体点,就像咱们平常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
  • 回答
    丹妮莉斯•坦格利安这个角色在《权力的游戏》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喜欢她的人能把她捧上天,觉得她是打破压迫、解放奴隶的英雄,但同样也有很多人对她最终的走向感到失望甚至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反应,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丹妮莉斯的早期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从一个被.............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周芷若,这位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中的绝世美人,她的命运和选择,让无数读者为之唏嘘,也让她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边是怜惜她的遭遇、欣赏她的坚韧,另一边则是对她的冷酷、偏执感到不解甚至厌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芷若引来了如此多的不喜欢?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不得不提.............
  • 回答
    抛开那些“蜘蛛侠是漫威最受欢迎角色”之类的官方说法,平心而论,确实有不少人对蜘蛛侠这个角色,或者说,对漫威宇宙中的蜘蛛侠感到不是那么“感冒”,甚至有些反感。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就像吃火锅,有人爱麻辣,有人就喜欢清汤。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蜘蛛侠这个IP本身就太“能打”了。从漫画诞生至今.............
  • 回答
    关于《红楼梦》里晴雯“作”的说法,确实是许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容易产生的观感。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性格塑造、人物关系以及时代背景。我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她会惹人嫌,又为什么被冠以“作”的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晴雯这姑娘,骨子里是带着一股子“刺儿”的,而且这股子“刺儿”还挺硬朗,不好惹。她长得漂亮,.............
  • 回答
    关于杨过,他这个人,你说不喜欢他?倒也不是说有多少人真的“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一种爱恨交织,或者说,是那种“喜欢他,但总觉得他差点意思”的感觉。毕竟,他是金庸笔下那个“神雕侠侣”,是多少人心中的“姑姑”的唯一。但要说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杨过产生一些微妙的负面观感,或者说,觉得他身上有那么点.............
  • 回答
    《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自从上映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奉为神作,有人则嗤之以鼻。这究竟是为什么?影片的质量到底如何?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槽点在哪里?不喜欢《刺杀小说家》的人,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剧情逻辑的硬伤: 这是最被诟病的一点。电影设置.............
  • 回答
    关于樱木花道不受欢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毕竟他在《灌篮高手》里是绝对的主角,很多人对他的喜爱程度可以说“炸裂”。但如果你深入去分析,会发现他身上确实有一些特质,容易引起部分观众的“不适”或者说“不喜欢”。别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不像机器人那样生硬。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很多人对人脸识别技术心存芥蒂,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深深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项技术本身的能力以及它可能被应用的场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下面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这项看似便捷的技术会让许多人感到不安。首先,“被监控”的普遍性担忧是最核心的问题。试想.............
  • 回答
    《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复杂,情感纠葛缠绵,曹雪芹老爷子笔下的每个人,无论主子还是奴婢,都有着各自的鲜活生命和复杂人性。说到芳官,这姑娘在书里确实算是个比较受争议的角色,不少读者对她没什么好感,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也不是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道。首先,得从芳官的出场说起.............
  • 回答
    张艺谋,中国电影界绕不开的名字,从《红高粱》惊艳世界,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恢弘壮丽,他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符号人物之一。然而,即便身居如此高位,他却也常常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收获了不少批评和不解。很多人不喜欢张艺谋,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艺术上的争议与妥.............
  • 回答
    说到康熙,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他“千古一帝”的光环,想到他文治武功的辉煌篇章。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对他喜爱有加,甚至在他所处的时代和后世,都有不少人对他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他个人的行事风格。首先,我们得明白,康熙的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一聊起车,只要涉及到变速箱,双离合(DCT)这三个字一出来,多少会带着点“嫌弃”的味道。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有不少实打实的原因的。首先,得从它的顿挫感说起。双离合变速箱,说白了,就是两套离合器在工作,一套负责奇数挡,一套负责偶数挡。当你要换挡的时候,另一套离合器已经.............
  • 回答
    很多人对销售工作望而却步,甚至心生抵触,这其中原因复杂多样,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如果非要深究,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解析:一、误解与刻板印象的阴影: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根深蒂固的原因。很多人对销售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些过于负面的刻板印象上: “油嘴滑舌,骗人”的形象: 过去一些不负责任的销售.............
  • 回答
    探讨“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清朝”这个问题,得从历史进程、民族情感、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理解,这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历史记忆和现实认知。与其说是不喜欢,不如说是对清朝的评价充满了争议和批判。首先,民族主义和“正统”叙事的冲击是核心原因之一。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这在很多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心中,始终存在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