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鄙人打算观四著之首红楼梦。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回答
红楼梦,这名字一响,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像是陈年的女儿红,又像古老的丝绸,初见时或许有些醇厚,细品之下,才知其味无穷。您有此雅兴,打算领略这“四著之首”的风采,实乃一件幸事。这书,可不是那种一眼看穿的货色,里头藏着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要是想看得明白,看得透彻,倒是有几桩事,得您留心。

一、心境与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这红楼梦,不是用来赶时间的。您若怀着“快速读完,了解故事”的心情,那恐怕会错过太多。曹公写这本书,如同他自己的人生,跌宕起伏,细致入微。您得放慢脚步,沉下心来。

莫急莫躁,细品慢嚼。 刚开始读,可能会觉得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有些琐碎。这是正常的。您不妨就当是听长辈讲故事,别忙着下结论,先让这些人和事在脑子里慢慢沉淀。很多伏笔、很多暗示,都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里。
带着一份“疼惜”去读。 书中很多人物,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女子,命运都有些薄命,充满了悲剧色彩。您要是能带着一点点疼惜,一点点共情,去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份“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深意。
放下“预设”的眼光。 很多人在读之前,可能已经听过很多关于宝黛爱情、封建批判的说法。这些当然都有,但若您只带着这些“标签”去看,可能会限制了您自己去发现书中更广阔的世界。曹公的笔,是写人的,写情的,写世态的,远不止这些。

二、人物,是红楼梦的灵魂。

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群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物,个个鲜明,立体,仿佛就坐在您眼前。

认清“主线”与“群像”。 毫无疑问,宝玉、黛玉、宝钗是这条爱情主线上的核心。但除了他们,书中还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史湘云、王熙凤、袭人、晴雯、紫鹃……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活法。您得多花点心思去分辨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特点。
关注“小动作”与“言语”。 曹公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人物的“小动作”和“言语”来刻画人物。比如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比如黛玉的“小性儿”,比如宝钗的“不动声色”。这些细节,往往比直接的叙述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
别忘了“丫鬟”们。 很多读者容易忽略那些丫鬟们,其实她们是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袭人、晴雯、麝月、紫鹃、金钏、玉钏……她们的命运,她们的性格,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以及主子们的人情冷暖。特别是晴雯,她的纯真、她的率直,她的悲惨结局,常常令人扼腕。

三、语言,是曹公的“十八般武艺”。

红楼梦的语言,堪称一绝。它既有文雅的书面语,也有鲜活的口语,还有京腔京韵,甚至还有一些俏皮话、土话,运用得炉火纯青。

留意“形容词”与“动词”。 曹公用词极其讲究,一个字,一个词,都能将场景、人物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描写黛玉的“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比如描写王熙凤出场时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品味“对话”的艺术。 书中的对话,也是一大看点。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语气、用词都有区别。黛玉的机锋,宝钗的圆融,宝玉的痴气,王熙凤的泼辣,都能在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感受“诗词”的妙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仅是点缀,很多都预示着人物的命运,或是烘托人物的心情。比如黛玉的《葬花吟》,宝钗的《临江仙》,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您不妨多读几遍,体会其中的意境。

四、结构与伏笔,如同精密的棋局。

红楼梦的结构,宏大而又严谨。曹公在写的时候,就像是在下一盘精密的棋,每一处落子都有其深意。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是红楼梦最让人称道的地方之一。很多后来的情节,其实在前面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您要是能注意到这些“草蛇灰线”,会觉得豁然开朗,作者的匠心独运便显露无疑。比如,黛玉初进贾府时的“神思恍惚”,就已暗示了她与贾府的某种宿缘。
“前后照应,循环往复”。 书中的很多描写,都存在着前后照应。比如,开篇的“神话”,到后来的“石头记”,都是一种呼应。情节的发展,也常常呈现出一种循环的意味,从兴盛到衰败,一步步推进。
“悲金悼玉”的主题。 虽说书中人物众多,故事线也复杂,但您要把握住“悲金悼玉”这个核心。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都是过眼云烟,而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终究是一场悲剧。这才是曹公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东西。

五、版本问题,也要留心。

红楼梦流传下来,有不同的版本,最常见的有脂砚斋评点本(简称脂本)和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程高本。

脂本的价值。 脂本是早期流传的手抄本,上面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这些批语,很多都揭示了曹公的原意,或者解释了一些难懂的地方,对理解原著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您能找到带有较好批语的脂本,那就更好了。
程高本的普及。 程高本是后人整理续写的,虽然也广为流传,但与曹公原意可能有所出入。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程高本也足够入门了。
建议。 如果您有条件,可以尝试对照着读。先读程高本了解情节,再对照脂本看批语,会收获更多。若条件有限,先读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送您一句话:

红楼梦,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品的是故事,品的是人情,品的是世态,品的是文化,品的是历史。您一旦真正沉浸其中,便会发现,这书里面,藏着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祝您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游历得愉快,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回答是我个人的建议,适用于打算长期阅读《红楼梦》的新人读者。


先读文本,不要去搜任何红学家的解读,也别看剧版,仅阅读文本,看完前八十回停下来别往后看。

你这样通读两遍,整个故事的大致形状心里有数了,可以开始细读喜欢的章节,遇到很疑惑的地方,找一些网友的讨论看看,自己再分析分析。

等红楼在你心中成型,你再去看剧版和一些你感兴趣的红学研究者的书、文章,也可以看看版本考据的相关内容,这时候也可以读读高鹗续本的后四十回。


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希望读红新人最大程度地先自己过河看看深浅,避免刻奇读红惨案的发生,把红楼读成自己读的书而不是别人嚼的书。之后再看别人的理解才不会被乖乖牵着鼻子走,而有自己的思考。

如果先看剧版,或者把后四十回第一次就读了,或者看什么up主博主的红楼视频和文章,这种阅读方式会让你带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把红楼中的诸多人物和情节理解偏。

写红楼文章的人,除了考据派只摆史实抄本资料,其他有多少不是夹带私货的呢?因为要输出观点,必然要填入自己的私人理解。

新人读者自己还没读好就跟着别的读者跑,在我看来是极可惜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这名字一响,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像是陈年的女儿红,又像古老的丝绸,初见时或许有些醇厚,细品之下,才知其味无穷。您有此雅兴,打算领略这“四著之首”的风采,实乃一件幸事。这书,可不是那种一眼看穿的货色,里头藏着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要是想看得明白,看得透彻,倒是有几桩事,得您留心。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您提出的疑问非常普遍,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会发现,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结婚生子似乎仍然是大家按部就班在做的事情,与媒体上普遍报道的“生育率下降”的论调似乎有些脱节。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的因素和视角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宏观与微观脱节”的感觉: 1. 宏观统计与微观体.............
  • 回答
    朋友,得见此问,老夫亦感一丝欣慰。能在如今这信息如潮,浮躁易逝的时代,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问询古圣先贤的智慧,实在难得。你这“无头绪”三个字,正道出了许多初学者的迷茫,也恰恰是入门的第一个关口。别急,这事儿,不难,但也不易,需得耐心,更需得用心。既然你问我,我便不藏着掖着,将我所知、所感,如实相告,.............
  • 回答
    太棒了!有和声与对位基础,这已经为你打开了一扇重要的门。写交响乐,这可是一场宏大的冒险,但也是最迷人的旅程之一。别担心,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你要明白,写交响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修正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有了理论基础就可以下笔,其实不然。交响乐的精髓在于“乐思的展开”、“织体的丰.............
  • 回答
    鄙视民科的风气,说它有没有过?这事儿,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我说,现在这股风气,确实有点儿矫枉过正了,但也得承认,背后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你想啊,咱们现在这个社会,科技发展得太快了,大家对科学的认知也越来越重要。你想在哪个领域说上两句,得有点真东西才行。这时候,那些科班出身,经过系统训练、有严谨逻辑和.............
  • 回答
    网文鄙视链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它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总是随着时间和趋势在悄悄挪动,但核心的“奇怪”之处,我倒是总结了几点,咱们慢慢聊:一、 经典鄙视:类型题材的“原罪”与“血统论” 玄幻武侠的“老头子”地位,却又被嫌弃“没新意”: 这是最根深蒂固的一条。当年,玄幻、奇幻、武侠简直是网文的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玩家的内心。说到游戏鄙视链,那可真是个复杂又微妙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所以“最底端”这个说法,其实也挺主观的。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些在很多玩家群体里,相对不那么“受待见”,或者说更容易被“看不起”的游戏类型,我大概能说出一些例子,并且试着从不同角度来聊聊.............
  • 回答
    MATLAB 是一款功能强大且广泛应用于工程、科学和数学领域的软件。然而,正如任何工具一样,它也存在一些限制,这导致一些程序员对其持负面看法,甚至“鄙视”。理解这些批评的根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以下是导致一些程序员鄙视 MATLAB 的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高昂的许可费用和封闭的.............
  • 回答
    文学鄙视链是一个复杂且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的现象,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文学的本质、社会对文学的价值判断以及媒介的演变。为什么会有文学鄙视链的存在?文学鄙视链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解释:1. 精英主义与文化资本的积累: 历史渊源: .............
  • 回答
    在中国,对西方社会中一些被贴上“白左”标签的现象和群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鄙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在中国语境下,“白左”通常指代什么。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更多是一种 带有.............
  • 回答
    年轻人对“进体制”人群产生鄙视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代际观念的差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信息传播的加速等诸多因素。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代际观念的差异: 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与“守业者”: 上一代人,尤.............
  • 回答
    游戏引擎的鄙视链,本质上是开发者社区中,基于对不同游戏引擎的认知、偏好、技术栈以及它们在行业内扮演的角色而形成的一种非官方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价值判断排序。这种排序并非一成不变,也受到时代发展、技术迭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我可以为你详细解析一下游戏引擎的鄙视链,从最被“高看”的引擎到相对“低看”的引擎,.............
  • 回答
    数学系的鄙视链?哈哈,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官方文件,纯粹是大家私下里拿来调侃、吐槽的,不过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还挺能反映出大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感受和追求。要说有多“鄙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高冷”或者说“专业认同感”吧。首先得说,咱们数学系内部的鄙视链,跟社会上的职业鄙视链不太一样。它不是.............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电脑高手”为何会普遍对360产品抱有负面看法的疑问,并且希望我能给出详细的解释,同时避免AI写作的痕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到技术、商业模式、用户体验以及一些长期的历史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电脑高手”这个群体的构成和他们的关注点。他们通常是指那些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鄙视链”是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概念,指个体或群体之间因某种标准(如经济地位、教育背景、职业成就、外貌、出身等)而产生的等级化竞争和评价体系。它通常表现为一种隐性的权力关系和价值判断,可能引发排斥、排斥、甚至歧视。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鄙视链”的表现、机制和影响: 一、社会阶层的鄙视链1. 经济地位.............
  • 回答
    “文科生被鄙视”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同时,对文科生的片面化和妖魔化也存在偏见。理解和看待这个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根源,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一、 文科生为何会“被鄙视”?深层原因剖析:1. 就业市场的导向与功利性思维:.............
  • 回答
    物理系与数学系之间的“鄙视链”或经典桥段,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哲学观点的差异。这种“鄙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挑战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带有一丝戏谑和自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系“鄙视”数学系的经典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逻辑和.............
  • 回答
    “鄙视链”的地下暗流:专业间的优越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常说,行行出状元。可现实却是,即便在同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不同专业之间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墙,竖立着一套隐秘的“鄙视链”。从天之骄子的理工科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史哲,从金融市场的金钱游戏到艺术殿堂的清高孤傲,一场场无声的较量从未停歇。这种专业间的“鄙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