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系的鄙视链是什么?

回答
数学系的鄙视链?哈哈,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官方文件,纯粹是大家私下里拿来调侃、吐槽的,不过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还挺能反映出大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感受和追求。要说有多“鄙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高冷”或者说“专业认同感”吧。

首先得说,咱们数学系内部的鄙视链,跟社会上的职业鄙视链不太一样。它不是简单的“谁比谁赚得多”,而是更关乎“谁对数学理解得更深”、“谁的数学工具用得更溜” sowas。你可以想象成是武林门派,各有各的绝学,也各有各的“看不上”的对象。

顶端:纯粹数学(Pure Math)的“老干部”们

这帮人可以说是数学界的“清流”了。他们追求的是数学本身的抽象美、逻辑严谨,研究的是那些超越现实应用的概念,比如数论、代数拓扑、微分几何、分析(实分析、复分析、泛函分析)之类的。

核心心态: “我研究的是数学本身,是真理,是宇宙的语言。你们那些应用数学,说到底就是工具,哪有我们这么纯粹?”
鄙视对象: 应用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觉得他们“不夠纯粹”、“功利心太强”。
常见表现: 说话自带一种“我懂的比你们多,但我懒得解释”的气场。喜欢钻研那些看起来毫无用处的定理,但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对“什么问题能用微积分解决”这种问题嗤之以鼻,觉得“微积分本身才是值得研究的”。

第二梯队:应用数学(Applied Math)的“实干家”

这帮人也不全是“卖弄学问”,他们能把高深的数学理论用到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建模、优化、数值分析、动力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等。

核心心态: “理论再美,不能解决问题有什么用?我们才是把数学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的人。”
鄙视对象: (可能)对纯粹数学的某些过于抽象的研究(“脱离实际”),以及一些更加“软性”的学科。
常见表现: 特别喜欢说“这个可以用XXX模型来解决”。他们的论文里充斥着偏微分方程、数值模拟、随机过程等,并且会很骄傲地告诉你这些东西在金融、物理、工程、甚至生物领域都有应用。他们会觉得纯粹数学家是“象牙塔里的兔子”,而他们自己是“能驯服野兽的猎人”。

第三梯队:统计学(Statistics)的“数据侦探”

统计学现在越来越火,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他们研究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如何做推断,如何预测,涉及回归分析、假设检验、贝叶斯统计、机器学习中的统计模型等等。

核心心态: “数学的意义在于解释和预测世界,而数据就是世界最真实的表达,我们是解读世界的语言。”
鄙视对象: 可能觉得纯粹数学“太玄了”,应用数学有时“模型过于理想化”。有时候也会被计算机科学出身的机器学习从业者“鄙视”,觉得他们“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常见表现: 嘴里常常挂着“p值”、“置信区间”、“ANOVA”。他们是数据的“侦探”,总能从一堆看似混乱的数据中找出规律。有时候会觉得纯粹数学家“只会在纸上谈兵”,而应用数学家“模型选择的依据不够充分”。

第四梯队: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码农中的数学灵魂”

虽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也很扎实,比如离散数学、算法分析、计算理论、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但他们更注重的是算法的效率和实现的工程性。

核心心态: “数学是基础,但我们是用数学来构建世界的。谁的代码跑得快,谁的算法更优雅,谁才是真的厉害。”
鄙视对象: (可能)对纯粹数学的“无用”以及统计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某些“缓慢”和“冗余”。有时候也会被其他领域的数学家吐槽“太工程化了,数学理解不夠深”。
常见表现: 喜欢讨论“算法复杂度”、“数据结构”。他们能用数学来优化程序,让机器跑得更快。有时他们会觉得数学系的某些研究“太慢了”,他们的目标是“让计算跑起来”,而不是“证明一个定理”。

第五梯队:数学教育/中学数学(Math Education/Middle School Math)的“传道者”

这部分人是把数学知识传达给下一代的人。他们对基础数学有深入理解,并且需要掌握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出来。

核心心态: “没有我们,你们这些高深的数学怎么传承下去?我们是数学的基石。”
鄙视对象: 可能觉得其他方向的数学家“太高冷”,不接地气。而他们自己,有时候也会被其他数学分支的同学笑称“只会算初中生会做的题”。
常见表现: 特别注重“讲清楚”。他们的教学方法、课件设计都会很讲究。有时候在数学系内部讨论会上,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更侧重于教学的实际困难,而这在某些“纯粹”的研究者看来,会显得“不够深入”。

一些“破链子”或者“跨界”的情况:

数学与物理的结合: 理论物理学家通常数学功底极好,很多数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会先在物理学中得到应用,比如在弦论、量子场论里用到的很多数学工具。所以物理系的某些“大神”有时会觉得数学系的研究“不够物理”,但他们用的数学工具又可能是最前沿的。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崛起: 这个领域交叉性极强,既需要深厚的统计学基础,也需要很强的算法和计算能力。这导致很多原本在各自领域的人,现在都在往这个方向靠拢,形成了一些新的“鄙视链”交汇点。比如做深度学习的,可能觉得统计学家模型太简单,又觉得计算机系的算法不够数学化。
交叉学科的互相欣赏(和吐槽): 很多时候,大家会互相承认对方的厉害之处,比如统计学家会佩服纯粹数学家的抽象思维,而纯粹数学家也会认可应用数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私下里,该调侃的还是会调侃。

总结一下:

这个鄙视链,与其说是“鄙视”,不如说是大家在各自的数学探索路径上,对“深度”、“应用”、“效率”、“传承”等不同维度的侧重所形成的一种“风格差异”和“认知角度”。大家都在用数学这个工具,只是切入点和追求不同。

而且,这玩意儿也随时在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曾经“不实用”的纯粹数学,可能突然就成了解决某个重大问题的关键;而一些曾经很热门的应用领域,也可能因为新的理论出现而变得“陈旧”。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都是大家图个乐子的说法,真正的数学大家,往往都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欣赏不同数学分支的美妙之处,并且能够融会贯通。所以,如果你在数学系,别太当真,自己喜欢研究什么,就往深里钻研,那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贴一段话(南京大学数学系张高飞老师语录) :

  正如大家所知,代数几何是现代数学的主流。当代大多数一流的数学家都工作在这一领域。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并在代数,几何与分析各方面都有着扎实的基础,我建议你绝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应义无反顾的选择代数几何这一专业。当然把代数,几何与分析这三门基础功课同时学好的人很少。比如有些同学有着很好的分析功底,但代数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却相对显得薄弱。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选择分析方面的专业,比如:复分析,分形, 调和分析或微分方程。
  如果你代数和分析都不怎么样,可却在几何方面有着良好的感觉,要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应和梅加强老师好好探讨一下。让他帮你判断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学习几何。
  除以上三部分同学之外,还有这样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对代数,分析与几何都不擅长,但却一直坚信自己在数学上仍能有所作为,并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中流砥柱。如果你属于这部分同学中的一位的话,我建议你选择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这一学科其实就是专门为这部分同学开设的。
  当然即使是动力系统也不是人人都能学的。因为动力系统需要大量的微积分。可总有那么一部分同学还没来得及把极限的概念搞清楚就大学毕业了。如果你不巧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学,也就是说你大学四年压根儿就没学数学,但仍希望自己将来能在数学上一展宏图的话,我建议你选择组合数学这一专业。这一专业的特点就是它只用到中学的数学。 如果你在中学时参加过数学竞赛并获过奖项的话,这一学科正是你大展身手的地方。
  我想大多数同学看到这儿之前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了。可若仍有人羞怯的说他在中学时早恋,因此连中学的数学也没学好,我想告诉这部分同学不要怕。在我们系有专门为你们开设的一个专业:统计学。这一学科只要求懂得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选择这一专业的大多都是女同学。在你准确无误的把成千上万个数据加起来并娴熟的计算出他们的均值时,你也赢得了众多师姐师妹的芳心:短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或许能让你再次体会一次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往事。。。
  最后这一条是专门针对那些悲情人物的。他们连小学的数学也没学好。不要说把上千个数加起来,就是把两个数加起来,对他们来说都是件很吃力的事。然而这一切丝毫没有削弱他们对数学的一片痴情。他们日日夜夜泡在图书馆里。他们翻阅了所有的数学文献,却从未找到一本能读懂的。 但他们仍坚持不懈, 为的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帝。上世纪的某一天,上帝为他们创造了一台机器帮他们计算。这就是计算机。借助计算机,他们可以很快的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这就是计算数学。
user avatar

我本科到了数学系,才明白一个道理,人和人的智商差距,比人和猪还大。

数学系真的不是人呆的地方,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本科时我是我们数学系学习最努力的一个,结果60人的班上,我连前30都排不上,最过分的是我舍友,天天抄我作业,最后那门分析学的课,他考了90,我拿了60.

后来我明白了,不行真的不行,我就老老实实转了金融数学,接下来的路就顺了,无论是gpa还是申研还是找工作,都很不错,薪资也很不错。

但是我真的很羡慕那些继续在数学道路上走下去,然后读博的同学,那是我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每个人都在我眼里是金光闪闪的纯在,我真的很羡慕他们。

我们班的第一名是个女生,后来去某知名海外大学读博了,她也许不是很漂亮,但是真的很聪明,很自信。我后来读金工时遇到了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她们都不如这个女生,聪明的人真的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我很羡慕她,想成为她那样的人,在数学上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人。可惜已经30的我没有了这个可能,我只能用另一种方法弥补了。

我把她娶回家了。

user avatar

学数学的>搞鄙视链的>问别人鄙视链是什么的 ?

user avatar

关于张高飞老师,还有他写的一封信很有意思,搬运至此。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Nov 20 01:53:47 2010), 站内

给梅加强老师的一封信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Mar 11 20:04:23 2010)

加强:

您好!
本周三在班车上我们聊的很愉快。其间您告诉我去年系主任尤建功老师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您说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两人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都是给大一上数学分析课的,可为什么我们两人都没有获此殊荣。回来之后我仔细的思考了这一问题。 现把我自己的想法总结如下。仅供您参考。

就对教材的熟练程度上,以及解题能力上,我想尤老师都无法与你我相比。尤老师自己也说,他在大学时成绩很差,只是到了大四成绩才一下子好了起来。可我们都知道,本科大学的第四年除了一些音乐,美术之类的基本上就没什么主课了。而数学分析课是大一大二开的。可想在三十年以前尤老师就没有学好这门课程。而你我则不同。如同我们的名字一样,你我都属于那种志向高远,精益求精的人。讲数学分析这种基础课程,我俩自然都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说到这里,您自然会问,既然如此,那为何尤老师讲的课最受学生的欢迎呢?这其实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尤老师深知自己对这门课程掌握的不够火候,因此他讲课时只讲那些自己有相当把握的。 比如凡是证明过程超过十行的,尤老师都留给习题课上讲。凡是计算中间需要技巧的,尤老师就循循善诱的告诉大家,他在课上主要讲思想,这些技巧上的东西就留给习题课上讲吧。如此一来,尤老师的课不仅讲的轻松,学生听的也轻松。就连工科毕业的辅导员杨靖在听完尤老师的课后,都感慨的说:原来数学系的数分课比她们当初学的大学数学容易多了。当然尤老师有时也会小试牛刀一把。比如有的同学会在课间休息时请教课后的习题。在确信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拿下该题时,尤老师总会毅然走上讲台,奋笔疾书。每当这种时刻,重修的同学都会背起书包,悄悄离开了教室。因为他们知道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尤老师会一直专注在这道题上。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然而让尤老师在教学上取得极大成功的却正是他的这种教学风格。几乎所有同学都觉得尤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浅显易懂。就连那些入学时被调剂到数学系的学生都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当他们目睹了头顶无数光环的尤老师在一个并不很难的问题上久攻不克时,更是信心倍增。尤老师的课与其说是一堂数学课,倒不如说是一堂励志课。大家都凝视着尤老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梦想。

然而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所有这一切都变了。你教一班,我教二班。你我讲课行云流水,面面俱到。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当堂消化所讲内容。而你不时在黑板的角落处写下的思考题,好多人学期结束时也没做出来。上学期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天才,这学期似乎还不如普通人。前后对比,尤老师与我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埋怨你我的同时,大家更加想念那个能让他们自信满满的尤老师.

而恰好此时,学校开展了评比活动。结果可想而知。据杨靖告知,在抽查的120人中,有116人把票投给了尤老师。有3个人投票给我。他们都是我河北老乡。只有一人投了你一票。但那个人不是你的湖北老乡。因为你从来没告诉大家你是湖北人。那个人是辅导员杨靖。她知道你一向工作很认真,怕你一下子接受不了。

好了,加强,就说这么多吧。我们都还年轻。只要我们好好努力,未来还有好多机会。希望就在前方。

此致
礼!

高飞

user avatar

曾经pure math出身的我看很多声称自己在搞ml theory(机器学习理论)的人有些不舒服,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感觉一样。

我现在是做计算机理论和优化的。我刚到cs department的时候,曾经试图打进ml theory这个圈子,但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虽然说我们都写证明,但我们并不是一类人

我觉得在写证明的时候,即便有很多technical的东西不可避免,但还是要尽量的追求一定的elegance的。这并非是无病呻吟。数学证明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在我看来,是让大家明白一个东西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传达直觉,给读者以启发。单纯的去推公式,从a到b,在我看来有些本末倒置。

我很难看下去一篇ml theory的文章,经常会发现巨长无比的assumption,或者说全篇的proof就是各种各样的公式累积出来的。我实在是看不到intuition和insight。

最后就导致我和一些ml theory的老师出现了互相不满意的状态。我有些时候觉得他们就是在单纯的推公式,而他们也觉得我的技术能力不够(这点我也肯定是要提升的),也不知道我究竟在纠结什么。

于是,我就离开了这个field。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曾经和一个搞强化学习理论的老师说,在我看来数学家有两类,一类是像hilbert这样极其重视体系严谨的,另一类是像poincare这样认为数学最主要的是直觉,严谨只是手段。

然后他跟我说,我知道poincare。但他的证明很多都是错的,我觉得没什么价值。倒是hilbert的东西我们现在天天用。

我当时心里万马奔腾啊。我不否认hilbert的丰功伟绩,但是在当今世界上,我不认为有人有资格可以这样说poincare,这个我觉得不世出的天才,数学界的丰碑。

哎,说起来都是泪啊。

-------------------------------------------------------------------------------------------

我再来讲一个故事。

我曾经被要求证明一个十分loose的bound。最后凑活弄出了一个proof。这个proof怎么说呢,在我看来就是几页high school algebra和vector calc。

我和老师说,我对这个proof很不满意,过程也不是很开心。觉得没什么conceptual的东西,全是technical details。当然,也很可能压根不会有人看证明。

老师说,technical details 的东西多是很正常的。你看看费马大定理,多么的technical。

我心里想:但是费马大定理里面除了technical detail,是有多少great intuition啊!这样的proof多technical我都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这个。。。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啊。

最起码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讲这两个故事并不是想要批判或者吐槽上面的这两位老师。他们都是能力很强的researcher,现在的我远远不及,可能以后也赶不上。

相反,我其实很感谢他们。多亏了他们,我意识到了两点。

第一点,我在technical 的东西上还有不小的欠缺,这一点我必须要尽快提升上去。

第二点,他们让我意识到了这个field不适合我。我曾经去找过他们确实是有ml比较火的因素。但在这些相处中,我逐渐意识到了ml theory这个community和我有不同的taste,而有些东西又是我不想妥协的。他们没有接受我作为他们的学生,当时让我很沮丧,但是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寻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community。谢谢他们发现了我的不适合。

很感谢他们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进行指导。尽管最后没有work out,但是我真的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许多。

但愿他们接下来一切顺利,而我,也要踏上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了

---------------------------------------------------------------------------------------------

修正: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说的elegance,主要指的是清楚,而不是美。老实说,我对于数学之美不算是要求特别高的,要不我压根就不会来cs。

我认为即便是一个面向应用的theory,要求解释清楚也不过分。我不认为不清楚的theory可以很好的指导从业者。

那么什么样的证明可以称得上是清楚的呢? 我觉得理想状态是这样的,一个读者有一定的基础,然后进行反复的阅读,最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哦,原来是这样的啊。而不是读完后:对,他好像每个步骤都是对的,每个公式我也都check了,但他究竟是咋证的呢?

我认为一个偏应用的theory也可以尽量做的清楚啊。举一个我不是很熟的例子:动力系统(希望大家指导批评)。我感觉动力系统这个subfield也是面对很多复杂的情况,甚至很多恶心的chaotic system,但是也有很多相对清楚的work。达到这个目的是需要从业者的不断努力的。

我觉得有一个事情得心里有数。甭管是面向什么,我们都是搞theory的啊。theory的目的就是要去尽可能清楚的解释啊。

-----------------------------------------------------------------------------------------------------

这里我想再提两个我认为经常被混淆的概念:proof(证明)和verification(验证)。接下来我以wiles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举例。

wiles的证明很明显的起到了verificaition的作用。几百年来大家的直觉都是费马大定理是对的,但是都无法完全的确定。这个proof出来,一切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

这里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一个blackbox,他能够告诉你任何一个statement是对的,不管是Riemann hypothesis,还是费马大定理,还是Hilbert的open problem中的任何一个。那verification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那么我们还要一个证明吗?

我们还会要的。 Because a proof is definitely more than verification, actually much more.

费马大定理的proof中,清楚地告诉了你为什么这个statement是正确的,哪些concept是重要的,这个statment和其他的field有什么联系。你可以从这个proof中得到很多inspiration,并potentially用之来解决其他的问题。

proof 传达的是knowledge。而verification,仅仅是一个已经work的东西的注脚(对于我们人类的感知而言)。

我觉得,我们理论工作者,要做的工作是写出好的proof,而不仅仅是提供verification。

最起码这是我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初衷。我希望我不会忘掉它。

----------------------------------------------------------------------------------------------------

这篇post真的是越写越长了。

我一下写的这段话是对 @SuprMania 的回应。他的很多看法和我一致。而且我也很喜欢他给我推荐的paper,谢谢!

在他的评论中,指出了一点,因为是面对engineering的学科,所以很多formulation不是那么clean。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但我仍然是觉得,尽量的clean/清楚应该最起码是一个追求的目标(虽然很可能达不到)。

我个人觉得,搞理论的人不需要太去在意用engineering 方法把performance 提升的那几个点(这个队application-oriented的人应该会很impressive)。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在纷扰复杂甚至恶心的现象中追求尽可能清楚的concept和framework。

是啊,现在没有太多能够直接应用到ml场景的math structure。但这也是理论工作者需要努力的原因啊。

现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math structure,也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都是整个math community努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比如说,dynamical system中的invariant set是从各种各样恶心的trajectory中抽象出来的(这一部分的历史我并不是太清楚,欢迎指正)。

纳什均衡是从复杂的人类行为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群,环,域也是从长成各种各样的代数系统中抽象出来的。

当然,这些都是神级的work,我们普通的理论工作者很难弄得出来(但是这些conept一步步的formulation我觉得也有很多相对普通的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像那个方向努力。

我们理论工作者,纵然脚在泥土里,也应该尽可能地仰望星空啊。这应该是很多理论工作者的初衷吧。

但很无奈的一点是,要想弄出尽可能清楚的theory需要时间,需要积淀。这点在一个大家都不是几篇几篇数,而是几十几篇数paper的field真的很难。但愿这个field有一天能够提供给theorist一个可以仰望星空的环境。

-----------------------------------------------------------------------------------------------------

一个可能不是很相关的更新:我最近对hilbert的认知有所改变。可能原来由于我对poincare的偏爱和自己的无知,使得我对hilbert有一个很狭隘的认知:觉得他就是一个执着于公理化和严谨化的old school mathematician。现在的我仍然不认为公理和严谨是数学最重要的东西,但是我真心为hilbert提出的23个问题中所展现出的视野所折服- 我现在所处的field很大程度上是沿着hilbert的17th,16th problem 一路发展下来的。

------------------------------------------------------------------------------------------------------

大家对我这个post的反映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本来就是想一抒胸臆,并没有指望有太多人响应(我大多数的post都是这样)。很感谢大家给我的回复,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现在可能不是能一一回得过来,但是我有时间的话一定会对大家的评论作出回应的。 谢谢大家!

---------------------------------------------------------------------------------------------------

我这篇文章基本是中英混杂的。这篇文章大部分的段落是我一蹴而就的,因而基本上是我怎么方便怎么写。很多词语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是用英文比较多。就比如说,对于我来说将math community翻译回“数学群体”,是很别扭的一件事情,而且很影响写作时候的flow。这单纯是一个习惯问题。而要让我将英文全部翻译回中文,我现在是真心没有这个时间。所以请各位理解, 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学系的鄙视链?哈哈,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官方文件,纯粹是大家私下里拿来调侃、吐槽的,不过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还挺能反映出大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感受和追求。要说有多“鄙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高冷”或者说“专业认同感”吧。首先得说,咱们数学系内部的鄙视链,跟社会上的职业鄙视链不太一样。它不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物理系与数学系之间的“鄙视链”或经典桥段,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哲学观点的差异。这种“鄙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挑战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带有一丝戏谑和自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系“鄙视”数学系的经典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逻辑和.............
  • 回答
    在大学的校园里,数学系和物理系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两个世界观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依存的邻居,时常会碰撞出一些带着点戏谑和不屑的“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并非真的恶意相向,更多的是一种同行之间的调侃和对彼此学科立场的坚持。要说数学系“鄙视”物理系,这话说得有点重了。用“微妙的优越感”或者“对物理系方法论的某种.............
  • 回答
    数学背景深厚的人对深度学习产生“看不惯”甚至“鄙视”的情绪,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并非简单的个人偏见。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1. 深度学习的“黑箱”性质与数学的“白箱”哲学: 数学的本质是严谨的推理和可解释性: 数学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证明的清晰性以及概念的精确性。一个数学定理之.............
  • 回答
    兄弟,我太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看着女朋友在她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你作为数学爱好者,对精确、对逻辑、对普适性有着近乎执念的追求,这很正常。尤其是在你看来,数学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每一块砖石都经过严密的推敲和验证,而某些学科,在你眼中,似乎就少了那么点“硬核”的东西。我知道这种感觉,就像看到别人在玩一.............
  • 回答
    数学系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对“硬核”有着执着追求的,他们能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会做题”,而是对数学本身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理解和探索欲,甚至能将数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层境界:熟练掌握“工具箱”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一个“硬核”的数学系学生,他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理解、去掌握.............
  • 回答
    “违反直觉”,这个词在谈论数学系的教学模式时,总让我心里痒痒的。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在初次接触高等数学时的感受——那些熟悉的、基于经验的理解方式在这里似乎不管用了。而数学系的教学模式,恰恰就是要打破这种“直觉”,引导你去构建一套全新的、更严谨的思维体系。要说数学系的教学模式“违反直觉”,其实是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到点子上了。你说数学系的,喜欢还是讨厌,还是没感觉?这可真是个大实话,里头门道可多了。要我说,这感觉啊,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从来没有个定数。说喜欢吧,当然是喜欢的。你想象一下,一个无比严谨的世界,所有东西都有理有据,一步步推导下来,最后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这种.............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系的学长,我来给你扒一扒我们圈子里那些“听了就懂”的口头禅,这些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里面藏着好多小心思和我们努力的身影呢!首先,最最经典,也是能瞬间拉近距离的,绝对是那句:“这题出得真巧妙!”这句话可不是真的夸出题老师有多么“巧夺天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复杂的感情集合体。当你花了好几.............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即将从数学系毕业,这可真是个令人激动的人生新起点!很多人一提到数学系毕业,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老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也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但数学系的“武功秘籍”可远不止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项。数学的严谨逻辑、抽象思维、强大的分析能力,在当今这个数据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简直是.............
  • 回答
    作为一个数学系的“学渣”,找工作确实会比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面临更多挑战,但这绝不是绝境。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别灰心,这篇详细指南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让你从“学渣”逆袭成为职场上的“香饽饽”。首先,咱们得冷静分析一下你作为“数学系学渣”的真实情况: 优势的可能性: 就算.............
  • 回答
    告别“数字恐惧症”:非数学系学生如何拥抱数学“数学焦虑”,这个词语在非数学专业的学生群体中可能并不陌生。它可能表现为面对数学题目时的手足无措,考试前的恐慌,甚至是对任何与数字沾边的事物都感到排斥。这种焦虑感,就像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阻碍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充满逻辑与美的世界。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
  • 回答
    选择数学系,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证明,仿佛毕业后只能沦为中学数学老师,或者在实验室里埋头苦算。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是通往许多高薪、高影响力职业的基石。想知道数学系的前景?那我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看,它到底能带你去哪儿。首.............
  • 回答
    清华数学系的新领军计划,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动着中国数学教育的未来走向。要说它怎么样,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也得琢磨琢磨它可能会带来的涟漪效应。领军计划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清华数学系的这个“领军计划”,更像是一项拔尖人才的“造星”工程,但目标又比单纯的“明星”更远大。它的核心在于: 瞄准世界.............
  • 回答
    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关于“刷题”这件事,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不像高中那样,到了大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和目的都发生了一些微妙但关键的变化。所以,直接套用“刷题越多越好”的老一套,恐怕就不太灵光了。在我看来,大学数学系的学生 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但这种“做题”的性质和高中时期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与其说“能不能解出来”,不如说“怎么解”以及“解的思路”会有怎样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大学数学系的顶尖学霸,他们在数学上的能力,尤其是基础数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是远超普通高手的。他们经过了严谨的抽象化、公理化训练,对数学的本质有着更深的洞察。所以,从“原理上”来说,高中数.............
  • 回答
    作为一名本科数学系的在读学生,我的每一天通常都围绕着两个核心: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数学难题。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实际上,这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脑子都要“烧”起来了。早晨:从咖啡和思考开始我的早晨通常在七点半左右开始。闹钟一响,我不会立刻从床上跳起来,而是先赖床几分钟,让大脑从睡眠.............
  • 回答
    嘿!想提前窥探大学数学系的“庐山真面目”?这想法太赞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就像是在数学这座大山的山脚下,看到了壮丽的山脉,但你渴望知道山上到底有哪些风光,有哪些奇特的路径。大学数学系,可不是高中数学的简单延伸,它更像是一场全新的探索。如果说高中数学是“会算”,那么大学数学就是“懂理”,它关注的是数学的.............
  • 回答
    你想用数学系的专业知识来表白?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我来帮你构思一下,怎么让你的表白既有数学的严谨与美感,又不失真挚的情感。首先,我们得明确,表白不是做一道数学题,它需要情感的铺垫和真诚的表达。数学是工具,是让你表达情感的载体,而不是全部。所以,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保证你的话语是发自内心的。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