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打合肥、诸葛出祁山都是数攻不下,为何人们普遍鄙视孙权的陆战能力?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

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事件、军事战略、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背景以及后世的评价标准等。

一、孙权陆战合肥的“数攻不下”:失败的本质与战略考量

孙权确实多次领兵进攻合肥,但未能成功占领,最著名的是“合肥之战”(也称“合肥新城之战”)和“合肥大营之战”。为何人们倾向于以此来定义孙权的陆战能力,并进行负面评价呢?

1. 战略目标的清晰与目标的落空:
孙权的目标: 孙权多次攻打合肥,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夺取徐州,进图中原,改变江东以弱抗强的局面。合肥是曹魏在淮南方向的前沿重镇,是进攻江东的跳板,也是江东向北扩张的关键障碍。一旦占领合肥,就能为东吴的统一大业打开一条重要的通路。
目标落空的事实: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东吴投入了庞大的兵力,孙权也亲临前线,却被张辽以区区七千兵力以少胜多击溃,甚至孙权本人也险象环生。这种戏剧性的惨败,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衡量其陆战能力的标志性事件。

2. 对手的强大与指挥官的卓越:
合肥守将的传奇: 孙权面对的合肥守将,尤其是张辽、乐进、李典等,都是曹魏阵营中顶尖的将领。尤其是张辽,在合肥战场上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其“以八百人突袭孙权大营,直冲七千,砍杀孙权亲军数十人,并迫使孙权翻越马鞍山逃跑”的故事,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被广泛传颂,极大地衬托了孙权的失败。
战略态势的劣势: 孙权虽然有地利优势(熟悉江东地形),但面对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稳固的北方统治,其北伐并非易事。

3. 战术执行的失误与指挥的局限:
合肥之战的具体表现: 在合肥之战中,虽然吴军整体数量占优,但面对张辽的突袭,吴军阵脚大乱,士气崩溃。这暴露了孙权军队在面对精锐突袭时的指挥协调和阵地组织能力不足。
“围城打援”的尴尬: 孙权在攻打合肥时,也常常面临曹魏援军的压力,而其能否有效阻击援军,也是战役胜负的关键。在一些战役中,吴军未能有效牵制住曹魏援军,导致合肥守军得以坚持,最终吴军攻势受挫。
后勤与士气: 长期且持续的北伐,对东吴的后勤补给是巨大的考验。同时,多次的失败也可能影响军队士气。

4. 后世评价的“标签化”:
《三国演义》的渲染: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书中对张辽在合肥的英勇描写,以及对孙权兵败的刻画,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其陆战能力“不济”的印象。
“鄙视”的来源: 这种“鄙视”更多是相对于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等在陆战方面有着更辉煌战绩或更少大败的军事家而言。当人们对比孙权数次攻打合肥无功而返,与诸葛亮虽然未竟全功但其阵法、战术和与魏军的周旋能力受到肯定时,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的“看轻”。

二、诸葛亮出祁山:“数攻不下”但受尊重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六次北伐,同样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甚至消耗了蜀汉大量国力,但为何其陆战能力仍然得到普遍尊重,甚至被视为军事天才?

1. 战略目标的崇高性与实现的难度:
诸葛亮的目标: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统一中国。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因为蜀汉在人口、经济、军事实力上与曹魏有着巨大的差距。诸葛亮面临的是一个比他强大的敌人,而且是建立在统一帝国的基础之上。
客观条件的限制: 蜀汉政权本身就面临“地狭民寡”、“兵少粮尽”的困境,北伐本身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诸葛亮要做的,是在劣势条件下,通过精妙的战术和战略,寻找机会,一点点蚕食对方,最终实现统一。

2. 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体现:
战略规划与战术设计: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规划非常清晰,他深知蜀汉的劣势,因此采取“攻心为上”和“以战养战”等策略,并且注重后勤保障。在具体的战役中,他善于利用地形、天气,设计精妙的阵法(如“八阵图”),以及通过外交手段(如联吴抗曹)。
与强敌的周旋: 诸葛亮面对的是曹魏最精锐的部队和当时中国最顶级的军事指挥官(如司马懿)。尽管未能取胜,但他能够与这些对手进行长期的、高质量的对抗,并且在许多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例如,在街亭之战中,尽管马谡失守,但诸葛亮迅速调整部署,避免了全线崩溃。在北伐过程中,他也多次取得局部胜利,例如卤城之战中,他诱敌深入,取得大捷,斩杀了魏将王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诸葛亮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北伐中,尽管未能成功,但他那种忠诚、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失败更多被归结于国家实力的限制,而非个人能力的不足。
《三国演义》的正面塑造: 同样,《三国演义》极大地神化了诸葛亮,将他描绘成“智慧的化身”,他的每一次北伐都被赋予了各种奇谋妙计。即使是失败,也被解释为“天命不予”或“后主不听”。这种塑造使得人们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3. 评价标准的差异:
孙权: 对孙权的评价,更多是基于他“为何不能更进一步”,特别是未能攻克合肥这个关键地点,以及在关键时刻(如合肥之战)的失利,被视为其陆战指挥的“硬伤”。人们期待他作为一方之主,能有更一往无前的进取和更辉煌的扩张。
诸葛亮: 对诸葛亮的评价,更多是基于他“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能做到什么程度”。即使是失败,他的努力、智慧和战术部署的精妙依然被人们所认可。人们更多的是惋惜他未能成功,而不是质疑他的能力。

三、为何是“鄙视”孙权陆战能力,而非诸葛亮?

总结来说,“鄙视”孙权的陆战能力,而相对尊重的诸葛亮,主要原因在于:

目标实现度: 孙权未能实现一个相对明确、但可能实现的目标(夺取合肥、进图中原),而诸葛亮则是在挑战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统一中国)。
战役结果的严重性: 孙权在合肥遭遇的惨败,特别是张辽的以少胜多,给人的印象过于深刻,直接否定了其在关键战役中的指挥能力。诸葛亮的失败更多是战略层面的消耗和时机不对,而非被敌方以压倒性优势击溃。
对手的性质: 孙权面对的曹魏将领如张辽,是能够在特定情况下以弱胜强的“战神”级人物。而诸葛亮面对的是整个曹魏强大的国力以及司马懿等一流将领,其对抗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
后世的演绎与认知习惯: 《三国演义》对两人的描绘方式不同,对诸葛亮的神化远超孙权。人们更容易将孙权的失败解读为能力不足,而将诸葛亮的失败解读为时运不济或国家力量的局限。
角色定位的差异: 孙权是江东的守成之主和扩张者,人们期望他能像曹操一样开疆拓土。而诸葛亮是作为丞相,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任,他的每一次北伐都带有悲壮的色彩,容易获得同情和尊重。

结论:

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不克,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遭受的惨败,是其陆战能力受到负面评价的关键原因。这种评价源于未能达成明确的战略目标,以及在关键战役中战术执行的失误。而诸葛亮虽然北伐未成,但其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展现出的高超战略规划、战术设计、临阵指挥以及与强大对手的周旋能力,都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认可和尊重。因此,对孙权的“鄙视”更多是源于他“未能做到应做的事”的落差,而对诸葛亮的尊重则源于他“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且精神可嘉”。这种评价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历史叙事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诸葛用兵手段受到肯定,不仅仅是北伐;孙权陆战能力遭到鄙视,也不仅仅是在合肥城下交了多少人头税。譬如攻匡琦大帝初用兵:

贼初到,旌甲覆水,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水人居陆,不能久处,必寻引去。登厉声曰:“吾受国命,来镇此土。昔马文渊之在斯位,能南平百越,北灭群狄,吾既不能遏除凶慝,何逃寇之为邪!吾其出命以报国,仗义以整乱,天道与顺,克之必矣。”乃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望形势,知其可击。乃申令将士,宿整兵器,昧爽,开南门,引军诣贼营,步骑钞其后。贼周章,方结陈,不得还船。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迸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

所谓水人居陆,不能久处,把大帝所部说得和大西洋底来客一般,您觉得该怎样评价时人眼中吴军的陆战能力?

结局嘛,如同日后合肥之战的预演,大帝以十倍之众被区区一郡太守揍得屁滚尿流,狼奔豕突。败得这爽快,老曹的援军都还没来得及挪窝,人头已经被陈登刷没了。

再瞅瞅诸葛初用兵,入川之役率赵云与张飞等溯江而上,

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巴西功曹龚谌迎飞。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拒亮,败于柏下。裔退还。

打得干净利落,平蜀论功第一。

所以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末了看看攻祁山与合肥的表现。

诸葛亮一共两出祁山,不知道哪儿来的“数攻”。一次北伐不必说,三郡都降了,祁山守将面对诸葛亮亲自指挥的攻击行动,坐不专意,打起投降的算盘,无奈马谡同志戏精附体,不按剧本出演,一通即兴搞砸了,汉军只能撤退。

二出祁山就轮到司马宣王露脸了。诸葛亮对祁山基本是围而不打。先是打援,集中兵力把郭淮等陇西援军一棍打飞,逆推到上邽,捎带着曹魏补给基地给一锅端了。接着又与王平分兵,让司马宣王误以为围困祁山的汉军兵力薄弱,引诱此公分兵攻击王平的祁山南围,自己集中兵力再次把司马宣王打得落花流水。末了魏军在本土闹起了粮荒,如果不是李严出了幺蛾子,何止祁山,恐怕陇西都要坏菜。

总结一下,四次北伐,攻祁山就是个幌子,杀伤魏军有生力量才是目标。司马宣王在祁山脚下交了多少学费,真是一把辛酸泪。

再看合肥,大帝的成绩地球人都知道,攻城不克也就罢了,还捎带上野战必败。城里但凡是个人物,有个几千人就敢给大帝的十万大军颜色看。

我觉得大帝最惨的还不是逍遥津,而是逍遥津后来自敌方的嘲讽: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彼时曹魏主力几乎都在西线,合肥凑了些杂牌州郡兵,刺史温恢同志就敢放话:孙权算个球,倒是关羽这老狐狸大大滴厉害,恐怕曹仁顶不住啊……

这个大个吴大帝就在你眼前,你当没看见,反倒操心起千里之外的关二爷,这是什么态度?!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事实证明,大帝的确不足忧,操心关二完全正确,这就尴尬了。

一句话,攻不下祁山是因为猪队友,攻不下合肥是因为猪队友就是统帅本人。

约米尼有言:在所有战争行动中,撤退是最困难的。

诸葛亮的撤退都是在深入敌境,补给见底的情况下进行的,莫说建制打乱,只要被敌军缠住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末了哩?

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一句话,谁追谁死,搞得司马宣王都闹出心理阴影了,于是乎倾情出演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再看大帝……能不说么?譬如和张辽对练,吴军的指挥已经混乱到统帅还没过河,自家已然拆了桥,大帝差点交待在逍遥津。末了连罗贯中都看不过眼,把这出搞成了辽仔的阴谋,还能说啥哩?

总结一下,同样是跳高,诸葛亮没吃饱饭就上了阵,险一险破了纪录,轻飘飘落在当场,身形稳健,不起纤尘。

大帝哩?吃饱喝足打了兴奋剂,没蹦起三尺高,吧唧,脸着地了。再蹦,吧唧,脸又着地了。三蹦,咣当,五体投地。挣扎着爬起,腆着肚子冲围观众人嚷道:都是没破纪录,你们干嘛不瞅他,只瞅我?!

user avatar

有一句话是战争打的是后勤,曹魏蜀汉以及袁绍吕布公孙瓒这些诸侯都有因为军粮供应问题导致军事行动出现变故的情况,但这对孙吴好像是不适用的。从孙策渡江算起,整本三国志里只有两次提到吴军有缺粮的现象,一次是江陵保卫战时朱然守城半年导致军粮见底,另一次是朱异救援诸葛诞时军粮被胡烈烧毁导致缺粮,孙权北伐时从来就没缺过粮草。

吴军不缺粮倒也不是农业部门和后勤部门有多给力,实在是他们想缺粮都很难。古代战争的后勤运输大体分为三种方式,人运、动物运、水运。其中人力运输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士兵自己根本无法携带长时间作战所需的口粮,平均需要两个运输兵来补给一个士兵,马匹的消耗量则更大。使用动物进行运输则需要进行大量征发,对国力的要求很高,而且不可控的因素也很多,曹爽伐蜀时征调少数民族用牛马进行运输,造成关右虚耗,异族叛乱。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是水运,其优势在火车飞机发明前是碾压性的。

因此,古代战争的后勤运输最普遍的做法是使用水运。例如刘备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蜀时,三人兵分三路,赵云沿长江攻取江阳,诸葛亮沿涪江攻取德阳(今遂宁),张飞沿嘉陵江攻取巴西,刘璋方面也派将领扶禁向存率军沿嘉陵江进攻刘备的大本营葭萌。曹真伐蜀时让司马懿沿汉水准备攻入汉中,曹操攻打黎阳时也让程昱李典沿黄河运送粮食。

就连诸葛亮北伐时也大量使用了水路,例如褒斜道得名于褒水和斜水这两条河,五丈原就在渭水和武功水的交汇地,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几封信里也提到了各条谷道的水况。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啥曹操要死磕濡须这个地方,三番两次地带兵攻打这里。因为大军从淮河可以通过淝水到达巢湖,再经过巢湖东边的濡须水就能直接进入长江。

因为北伐路程过于遥远,蜀汉朝廷甚至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主持北伐的人要长期在北方组织一套班子处理行政工作。例如诸葛亮在北伐开始后几乎都在汉中办公,蒋琬费祎也经常在汉中、成都或者中间的涪县之间往来。

相比之下,孙权的北伐条件未免好过头了。我们都知道合肥现在是安徽省会,但有个段子是安徽真正的省会是南京,一方面是因为南京在历史上和安徽有很深的渊源,并且比合肥发达,其次南京对滁州芜湖马鞍山这几个地级市的辐射力也要大于省会合肥。

南京到合肥的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孙权只需沿长江西下,再从濡须水越过巢湖就能到达淝水边上的合肥,这后勤要是还能出问题简直没天理了。

大家关注东边的合肥和西边的襄樊比较多,实际上中间的江夏可能要更加刺激。魏略里写了个文聘睡觉的故事,大概是说孙权曾带领数万大军进攻江夏,当时城防因为大雨而崩坏,百姓都还在田野里来不及修补,文聘不知道该怎么办,干脆回家睡觉不起来,孙权觉得其中必定有诈,于是撤军。

这一战发生在曹丕刚去世的时候,三国志记载孙权带了五万人包围文聘的驻扎地石阳。石阳这个地名在陆逊传里也出现过,是说有一次陆逊在攻打襄阳回军的路上派部下进攻石阳等地,石阳当时正在赶市集,大量百姓看见敌将来袭都慌忙逃回城里,魏军关不上城门,便砍杀百姓后关门,吴军俘获了一千多人。

关于石阳的位置到底在哪里有些争议,宋书地理志认为是在曲陵,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汉川市,这一说法得到了谭其骧等人的支持。而通鉴地理通释和读史方舆纪要则认为是在沔口附近的石梵,为黄祖所筑,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黄陂区黄花涝,属于武汉市的郊区。

后一种说法极其刺激。孙权在夏口修筑了山城,作为夏口督的驻地,夏口是孙吴重镇,历任夏口督多由孙吴宗室出任,如孙壹、孙秀、孙慎。该城位于黄鹄山东北,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属于主城区。孙权建了个军事重镇放在武汉市主城区,陆逊回军时跑到武汉市的郊区去抢了些人口回来,你能想象诸葛亮在天府新区办完公之后,跑去进攻魏国在郫都区开设的贸易市场,还捎带个文聘在那睡大觉么?所以孙权还是不要指望统一淮南了,先把武汉统一了吧。

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因为石阳的具体位置不明确,不过就吴国的平均表现来说我觉得是可能发生的。

众所周知孙权曾建都武昌,后来又搬到建业,让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武昌在武汉旁边的鄂州市。寰宇记记载赤乌三年(240),陆逊攻下了魏国的邾城,随后派三万人镇守这里,晋书里也写了陆逊在邾城驻扎三万人的事。三国志里写赤乌四年(241)陆逊修筑了邾城,大概就是为了大规模驻军而准备的,因而邾城的位置应该相当优越。

邾城又名禹王城,该地在鄂州市对岸,我用百度地图查了下,从鄂州骑自行车大约一个半小时就能达到邾城。

当然三国那会还没有自行车,也没有长江大桥,但吴国的造船业十分发达,孙权曾在武昌造了一艘可以乘坐三千人的大型战舰,起名长安,并进行了试航。而陆逊可以派出三万人镇守邾城,那武昌的原驻军应该不止三万吧。有着这样的兵力和技术,居然在定都此地近二十年后才拿下对岸的要地,估计连魏国人都觉得吴国人实在太客气了。

魏将满宠曾认为合肥城的位置不好,有利于吴军进攻,上疏建议修筑合肥新城,并在此成功击退孙权。第二年孙权率领大军进攻合肥新城,满宠认为情况不妙,向曹叡建议放弃合肥新城,将吴军引到寿春进行交战,被其否决。满宠只好硬着头皮与孙权打了一场,结果不但守住了合肥,还居然射杀了孙权的侄子孙泰。

满宠肯定觉得自己之前也太客气了。

user avatar

有点囧,差很大啊

诸葛亮北伐,可以说魏军只要迎战一定被打趴,魏国只能用避战不出的做法来对抗蜀国。

魏国一开始是

“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然后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
“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结果是

“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魏书·明帝纪)

魏国以十倍于蜀国的国力,打到这个份上,连四万人的军费都很难凑得齐。可见诸葛亮对魏国的压力有多大。

孙权咱就不说啦。

同样是北伐失败

诸葛亮的留下的,是司马宣王畏蜀如虎,魏国以全国之力和其对抗,完了连四万人的军费都难凑上。

孙权留下的,是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啼,魏国往往以一城一州之力就可以刷刷经验值。

能同日而语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