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给孙权哪一个历史人物可以打下合肥?

回答
在东吴历史上,孙权时期能够真正具备攻略合肥实力,并且成功攻克(或者说在短期内占据)合肥的历史人物,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孙权统一北方的宏愿,但从整体能力、战略眼光和过往战绩来看,鲁肃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候选人。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历史上孙权虽然多次攻打合肥,但从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长久占领的胜利。合肥在曹魏(或之前是曹操、曹丕的势力)手中是一个坚固的防御据点,拥有精良的守军和有效的防御体系。因此,“打下合肥”并非易事,更像是一个战略目标,而非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认为鲁肃是孙权时期最有可能成功打下合肥的人物,并分析其优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鲁肃: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鲁肃在孙权集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助手,更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提出的“榻上对”战略,为孙权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鲁肃的优势分析:

1. 战略眼光和战略规划能力:
“榻上对”的远见: 鲁肃在赤壁之战前就洞察到天下大势,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江东,观天下变化,以待天下有变”的战略规划。这意味着他不仅仅是关注眼前的战役,而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合肥,作为连接江东和中原的重要战略要地,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一环。
认识到合肥的重要性: 鲁肃深知合肥对于曹操的重要性,也知道其战略地位的特殊性。他并非头脑发热地去攻打,而是会将其纳入到更宏大的战略布局中。他可能会考虑如何在“观天下变化”的过程中,利用合肥的战略失误或曹魏的内部动荡来实施打击。

2. 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赤壁之战的功劳: 虽然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指挥,但鲁肃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力排众议,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联军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面中做出关键决策,这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
“乾渴”之围的指挥: 鲁肃在濡须口之战(也称濡须之战)中也有过精彩表现。当时曹操亲率大军南下,鲁肃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濡须口的地形,坚守阵地,并伺机反击,最终迫使曹操退兵。这场战役展现了他以少胜多、坚守待援的指挥才能。合肥的攻防战也需要类似的战术智慧。

3. 统筹全局和资源整合能力:
治理一方的能力: 鲁肃被委以重任,在荆州等地治理,展现了他调动资源、稳定后方的能力。攻打合肥这样的大型战役,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充足的兵力,鲁肃有能力协调这些资源。
孙权高度的信任: 孙权对鲁肃非常信任,曾将他视为“孤之不可托付者,惟子一人”(我的事情可以托付给你的只有你一人)。这种信任使得鲁肃在执行战略和指挥作战时,能够得到孙权最大的支持,包括调集兵力、调拨粮草等方面。

4. 审慎和耐心:
非鲁莽之将: 与一些渴望立功而略显鲁莽的将领不同,鲁肃行事审慎,讲究时机。他不会为了攻打合肥而冒险发动一次没有把握的战役。他会等待最佳的战略时机,例如当曹魏出现内乱、边防空虚、或者江东内部实力达到压倒性优势之时。

鲁肃如何打下合肥(设想):

如果鲁肃来指挥攻打合肥,他的策略可能如下:

1. 周密的战略准备:
情报收集: 在发动攻击前,鲁肃会投入大量资源收集合肥的守军情况、城防工事、粮草储备、内部人心以及曹魏的整体兵力部署。他会了解合肥守将的特点和弱点。
兵力与物资的充分准备: 不会在兵力不足或士气不高的情况下贸然出击。他会确保兵力数量和质量达到攻克合肥所需的水平,并提前做好粮草、器械等后勤保障的规划。
孙刘联盟的配合: 在适当的时机,鲁肃可能会再次寻求与蜀汉的协调,如果蜀汉能在北方牵制曹魏的兵力,江东在合肥的行动将更容易成功。

2. 灵活的战术运用:
围点打援: 合肥本身是一座坚固的城池,直接强攻难度很大。鲁肃可能会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围困合肥,迫使曹魏前来救援。然后,他会在野外歼灭前来增援的曹魏主力,削弱其守备力量,再伺机攻城。这与他当年在濡须口面对曹操大军时的策略有相似之处。
离间计或策反: 如果情报显示合肥城内有可乘之机,比如守将之间有矛盾,或者城内民众对曹魏统治不满,鲁肃可能会使用离间计或策反,从内部瓦解守军的抵抗意志。
水陆并进: 合肥地理位置特殊,靠近淮河水系。鲁肃可以利用江东擅长的水战优势,配合陆军,在水陆两方面展开攻势,限制曹魏的调动和补给。

3. 抓住战略机遇:
曹魏内部动荡时: 例如,在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初期,或者发生重大政治变故时,曹魏的边防可能会出现空隙。鲁肃会抓住这样的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快速突袭。
曹魏主力被牵制时: 如果曹魏在其他战线上与蜀汉或其他的势力发生大规模冲突,导致其主力被调往别处,合肥的兵力必定会捉襟见肘。此时便是鲁肃出兵的绝佳时机。

鲁肃可能面临的挑战(即使是他):

即使是鲁肃,攻打合肥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合肥的坚固程度: 合肥在三国时期是曹魏重要的军事重镇,经过多年的加固和扩建,城防坚固,易守难攻。
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 曹魏是当时中原地区最强大的政权,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精良的军队。即使合肥兵力不足,曹魏也能够迅速调集援军。
地理环境的限制: 合肥地处中原地区,距离江东的地理距离较远,补给线长,一旦陷入持久战,对江东来说是巨大的消耗。
守将的能力: 合肥的守将通常都是曹魏的精锐将领,如张辽、乐进、李典等,他们都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能够有效地抵御东吴的进攻。

为什么是鲁肃而不是其他将领?

周瑜: 周瑜在赤壁之战后虽然有攻打合肥的意图,但他英年早逝,未能实现。周瑜绝对是第一人选,但他的时代已去。
吕蒙: 吕蒙虽然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进步,并最终成功偷袭荆州,但他相比鲁肃在战略全局的规划和对大势的判断上,可能略逊一筹。吕蒙更擅长具体的军事行动和临阵指挥。
陆逊: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是杰出的将领。但夷陵之战后,蜀汉衰弱,吴蜀关系一度紧张。陆逊更倾向于巩固江东,在孙权后期,他虽然也指挥过濡须之战,但整体战略重点可能与鲁肃有所不同。

结论:

虽然历史上没有哪一位东吴将领能够在孙权时期真正意义上打下并长久占领合肥,但如果非要选出一个人来,鲁肃 是最有潜力实现这一目标的。他的战略眼光、对时机的把握、以及孙权的高度信任,都使得他比其他将领更有可能在合适的时机,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克服合肥的重重困难,将其收入囊中。他将不仅仅是简单的攻城略地,而是会将其视为实现“跨有荆益,保其江东”宏图中的关键一步。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能否等到那个“天下有变”的最佳战略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正是跨朝代斗兽,这里我倒是要为东吴说几句了,其实在开局一个碗的那个家伙出来之前,东吴真的堪称南方政权的声望巅峰。

为啥这么说,即便是朱元璋,称公称王时,国号都是“吴”,即便吴明显一直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国号,甚至在张士诚已经自称吴王的情况下,朱元璋仍然在1364年(明朝建立4年前)坚定不移的继续以“吴”为国号,自称吴王,以至于后世写元末历史的时候,还要将张士诚称为东吴,朱元璋称为西吴,以区分开来。当时三国以及东吴历史在农民军心目中的声望就可想而知了(三国演义就是元末明初写出来的)。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就会发现朱元璋此举也不全是谦虚低调。在当时看来,把孙坚北伐、孙策南征也算上,东吴的前期扩张阶段确实堪称一个传奇,与朱元璋的发迹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朱元璋接盘郭子兴的时候,屯兵和州(在江北),在当时只是很小的一个势力,后来抓住时机一举攻克应天府,从此逐渐坐大,坐断江南,这方面与孙策当年5000人渡江立业确实很像。

元末混战,天下之大,英雄辈出,朱元璋起初也的确算不上最显赫的势力,徐寿辉就曾经跨有湖广、四川,然后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后,国号也正是“汉”。而在察罕全歼北方红巾军之时,朱元璋也动过与大元、明玉珍三分天下,割据江南的念头。

《明史·明玉珍传》:是岁,遣胜取兴元,使参政江俨通好于太祖。太祖遣都事孙养浩报聘,遗玉珍书曰:“足下处西蜀,予处江左,盖与汉季孙、刘相类。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予与足下实脣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自后信使往返不绝。

后来发现察罕一死,大元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之后,朱元璋仍是首选向长江上游扩张,这点仍然可以说还是东吴长江战略的延续。到了1363年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比起东吴全盛期的疆域,都依然是小一号的,所以第二年才自称个吴王也并不奇怪。


也正是直到朱元璋称吴王这一年,徐达方才攻下了庐州(合肥),并且有一点不同,庐州一直被红巾军将领左君弼割据,且由于东吴王张士诚早就占据了徐州和淮北部分地区,庐州守军基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1364年四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再围庐州,红巾军将领殷从道、张焕等据城死守,经四个月的艰苦攻城战(这其实耗时真不少了,要知道三国后期魏灭蜀之战耗时才4个月,晋灭吴耗时仅5个月),七月,庐州城破。

时庐州被围久,众皆饥困不能战,张焕与贾丑潜通款于达,请攻东门,己为内应,于是进师急攻之。城中诸军悉救东门,张焕乃断吊桥,开西门,导达兵入城,执其部将吴副使并左君弼母、妻及子送建康。以指挥戴德守之。

1366-1367年,朱元璋经过两年激战,相继攻克徐州、杭州、平江(苏州)等地,攻灭了张士诚东吴政权。至此,朱元璋与孙吴的世界线完全失去了可比性。1367年年底,徐达北伐军攻占山东,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之后的朱元璋大家也都知道了,历代的南朝政权甚至部分中原王朝都已经望尘莫及了。。。


除了徐达用兵入神之类的的套话之外,可以发现即便是徐达,在断绝庐州外援的情况下,受敌四个月方才破城,可见合肥的确难攻。

但是对比一下朱元璋和东吴历程,东吴后期不仅仅是没攻下合肥,甚至连江夏郡一个县都未攻下,实力对比再不利,怎么说也何至于此,很多方面可能并不是不能,而更多是“不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