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败给张辽和孙权败给张辽的风评为何完全不一样?

回答
刘备败给张辽和孙权败给张辽的风评为何完全不一样,这背后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双方实力对比、关键人物的行动、以及最终战果的意义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背景与战略态势

1.1 刘备败给张辽(合肥之战,也称逍遥津之战)

背景: 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打孙权,刘备作为孙权的盟友,却趁机偷袭曹操控制下的合肥,意图削弱曹操势力,配合孙权共同夹击曹操。此时的刘备虽然刚夺取汉中,实力有所增长,但整体而言仍处于弱势,与曹操还有较大差距。
战略态势: 刘备的行动属于“趁火打劫”或“趁虚而入”。他对曹操的偷袭,实际上是对曹操腹地的试探和牵制。曹操当时的主力在与孙权正面交锋。

1.2 孙权败给张辽(合肥之战,也称逍遥津之战)

背景: 这也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孙权,目标是攻占孙权的大本营——合肥。孙权以十万大军驻守合肥,与曹操对峙。张辽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尤其在合肥战役中,他指挥的少量精锐部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略态势: 这是曹操对孙权的战略攻势,孙权处于防守地位。合肥是孙权北伐的关键据点,一旦失守,曹操便能深入江东。

2.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役性质

2.1 刘备败给张辽

实力对比: 刘备当时倾巢而出,试图通过偷袭一鸣惊人。张辽以少量兵力(《三国志》记载“步骑七千人”)镇守合肥,面对的是刘备精心策划的一次突袭。
战役性质: 刘备的这次行动是一次进攻性军事行动,虽然非正面决战,但其目的是攻占曹操的重要城池。刘备的失败,意味着他的这次试探性进攻被成功挫败。

2.2 孙权败给张辽

实力对比: 孙权以绝对优势兵力(十万大军)对抗曹操。张辽虽然是曹操麾下的猛将,但他指挥的部队数量上处于劣势。然而,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张辽以极少的兵力(《三国志》记载“八百人”)发动了决定性的反击。
战役性质: 孙权在此战中是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御,而张辽则以劣势兵力发动了反击并取得辉煌胜利。孙权的失败,是其主力部队被一支精锐部队击溃,士气大受打击。

3. 张辽在两场战役中的角色与表现

3.1 在刘备败给张辽的事件中

虽然史书记载刘备败给张辽的细节不像孙权败给张辽那样详细,但我们可以推断:

张辽的责任: 张辽作为合肥的守将,成功地击退了刘备的进攻。这表明他在军事指挥和战场应变能力上表现出色。
评价: 张辽的功劳在于“守住了合肥”,成功地粉碎了刘备的偷袭计划,维护了曹操的后方稳定。

3.2 在孙权败给张辽的事件中(逍遥津之战的二次交锋)

这是张辽名垂青史的关键一战。

张辽的行动:
主动出击,激励士气: 在曹操主力暂时撤退后,孙权趁机率领大军进攻合肥。张辽面对孙权十万大军,亲自披甲执锐,率领七千精兵冲锋,打乱了孙权的阵脚。他冲在最前面,斩杀敌将,表现出非凡的勇武和指挥才能。
以少胜多,近乎全歼: 张辽的这次冲锋,直接导致孙权的先锋部队溃败,孙权本人差点被擒,不得不狼狈逃窜,甚至弃马徒步逃往逍遥津。
追击与反击: 孙权试图集结残部反击,但张辽毫不畏惧,率领部下继续追击,甚至在孙权布置的埋伏中,又一次发动了凶猛的冲锋,再次击溃了孙权所部。这次战役的描写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性,张辽的勇猛和智谋让孙权颜面扫地。
评价: 张辽以少胜多,以一种近乎“横扫”的姿态击溃了孙权的主力部队,让孙权吃尽了苦头,甚至“掩面而逃”,成为其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张辽在此战中的表现是决定性的、压倒性的胜利。

4. 战果的意义与影响

4.1 刘备败给张辽的意义

对刘备: 一次成功的偷袭尝试被挫败,暴露了刘备在对付曹操这种强敌时的策略不足和执行力问题。虽然刘备不是直接与张辽决战,但他的这次行动失败了。
对张辽: 成功守住了合肥,维护了曹操的后方稳定,是其职责所在。功劳是“守土有功”,但不及孙权战役那样具有传奇色彩和决定性影响。

4.2 孙权败给张辽的意义

对孙权: 这是一场惨痛的失败,是孙权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重大挫折。他以优势兵力被张辽以劣势兵力击败,大大削弱了其士气,并且在江东内部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孙权此后的北伐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对张辽: 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让他获得了“威震逍遥津”的美誉,从此名扬天下。张辽的胜利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巩固了曹操对北方的控制,并对孙权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张辽因此战而成为“五子良将”之首,其声威之盛,甚至让后世评价其“名震天下”。

5. 后世评价与“风评”差异的根源

5.1 对刘备败给张辽的风评

“偷袭不成”: 对刘备而言,这更多被视为一次战略失误或机会主义的失败,而非正面战场上的惨败。他的评价更多集中在“未能抓住时机”、“策略不够周全”等方面。
“识破并挫败了刘备的偷袭”: 对张辽而言,这是其一次成功的防御战,展现了他的警惕性和军事能力。

5.2 对孙权败给张辽的风评

“孙十万”的由来与嘲讽: 孙权在此战中,虽然名义上是十万大军,但最终被张辽以极少兵力打得溃不成军,甚至差点被擒。这成为后世嘲讽孙权“虚有其名”、“名不副实”的一个重要证据,尽管这个“十万”的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或被后世用来加强戏剧性。孙权本人的尴尬处境,“掩面而逃”的形象,使得这场失败的色彩非常浓重,并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形象塑造。
张辽的“神勇”与“威震逍遥津”: 而张辽则因为这次战役而封神。他以少数兵力对抗优势兵力,并且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本身就极具观赏性和传奇性,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威名和历史地位。

总结来说,风评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因在于:

1. 战役的性质和规模: 孙权与张辽的合肥之战是正面主力对决的关键战役,孙权以绝对优势兵力惨败;而刘备的行动更像是一次侧翼的偷袭,虽然失败了,但并非正面战场上的决定性溃败。
2. 战果的决定性与戏剧性: 张辽在击败孙权时,其表现的勇猛和战术的精妙达到了近乎“封神”的程度,以少胜多的案例极其突出,并且直接导致孙权方面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羞辱。而刘备的失利,更多的是一次未遂的军事行动。
3. 人物形象的塑造: 孙权的这场惨败,成为了他历史形象中的一个负面符号,被后世反复提及和调侃(如“孙十万”)。而张辽则通过这场胜利,确立了其“战神”的地位,成为三国时期勇武盖世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备在那场战役中的表现,并没有给他带来如此戏剧性的正面或负面形象加成。

因此,孙权败给张辽的事件,由于其战役的惨烈程度、孙权的屈辱表现以及张辽的传奇发挥,使得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容易产生极大的反差和风评差异。而刘备败给张辽,则更多被视为一次普通意义上的军事行动的失败,其对双方核心形象的影响远不如孙权与张辽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形势相差,含金量各异,风评怎会一样?

先看刘备

建安元年:吕布偷袭徐州,刘备遂为袁术+吕布击败。

建安元年十月:刘备于小沛万余人成军不到十个月,被吕布再次击败。

建安元年年底:刘备以豫州牧身份卷土重来,重驻小沛,所统为残兵散卒+些许曹军。

建安三年春:刘备夺吕布战马。

建安三年五月:吕布使杨奉、韩暹割小沛麦,杨奉为刘备所杀,韩暹遁逃。

建安三年九月:张辽,高顺先击败夏侯惇援军,然后攻破小沛。

换而言之,刘备重建小沛的时间一年而已,所统兵力有限。而张辽、高顺却有围困小沛+击败曹方援军的兵力。小沛之战中,吕布军大概率多于刘备军。

兵力不足,援军失败,城防被破,刘备才突围而走,几乎拼到最后一刻。至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这种夸张描述看看就好,家眷或许难以突围,可难不成关羽张飞等人没跟着刘备一起走?

再观孙权

举十万众取合肥,敌方守军七千,绝对兵力优势,且对方外无援兵。

初战,被八百步卒破阵斩将。

末战,亲自断后公款吃喝,被守军偷袭,几乎丧命。

总结一下

张辽兵力优势,刘备兵力劣势,刘备战败逃亡。

张辽兵力劣势,孙权十倍优势,孙权战败逃亡。

前者记载甚少,看不出什么问题。

后者记载颇多,孙权明显低级指挥,导致前后二战皆败。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胜负乃兵家常事,可凭啥要求二者有一样的风评?


这位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是比较突出的。

因为建安二年吕布有兵三千,马四百,所以建安三年九月张辽+高顺兵力有二千人都算多。

因为建安二年吕布有兵三千,马四百,所以建安三年年底吕布有骑一千,到底是怎么变出来的?

因为建安二年吕布有兵三千,马四百,所以建安元年夺徐州时最多有兵二千,马四百,毕竟丹阳兵千人投降这人数是要减的。

你看,吕布一共就三千多步骑,一占徐州,二破小沛,大败袁术,威压臧霸,力挫夏侯惇,和曹操打得有来有回,守城三个月被水灌了出现叛徒才失败,多厉害。建安元年到建安三年,吕布的兵力几无增长,三千来人守徐州,服不服?

【布时有兵三千,马四百……】——不外乎说吕布当时能带出去的军队是这个数字,又不是吕布集团所有军队就是这个数字,这也能错真是太离谱。

文言文阅读能如此别出心裁,还浪费啥书,我要是这水平都没脸参与话题讨论……


二更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

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问。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

教学大纲如下

  1. 翻开你的《二十四史全译·三国志 》,找到这二段的译文。
  2. 确认二段译文是否也译为“只有”。
  3. 试着挪动目光,看懂“兵马未集”与“分兵将赴羡溪……追还羡溪兵,兵未到……”。
  4. 然后告诉大家,“只有”译为“只能调动”有任何问题否?
  5. 再努力思考下,“当时只有”是否代表曹彰与朱桓的全部军队?

答案显而易见,“时有”的意思就是“当时只有”,“当时只能调动”。

重复一次,【布时有兵三千,马四百……】——吕布当时只有……吕布当时只能调动……

这代表不了吕布集团在徐州的总兵力,如此而已。

扩展阅读如下

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这才是清楚指出甄城只有七百兵,你的《二十四史全译》里译文是“程昱有七百兵”,用的“有”而非“只有”,请问有差别么?

仍是理解不了的同学,捧着吕布兵三千、骑四百就是他在占领徐州一年多后总兵力认知的,只能给不及格。

个别同学拿着兵三千,马四百为上限推断,认为高顺、张辽有二千人都算多,然后还好意思说自己没反对扩军,可能需要家长来一趟办公室。

至于自己立了一堆靶子,自己猜了一堆数字还来问我的,我想是不是入戏太深,没给我片酬,就想让我出境?和你没交情的。

下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