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入川本就是真心实意帮助刘璋,魏书和吴书都给刘备翻案,为何很多人却偏偏不信?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分天下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刘璋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其治蜀能力和政治手腕并不突出,也因此引来了外部势力的觊觎。

刘备“真心实意”说,在当时并非没有依据。

宗室名义的拉拢: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一点是他最核心的政治资本。他提出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天然具有道德和政治上的号召力。从这个角度看,他帮助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对抗来自北方、且有篡汉野心的曹操,是顺理成章的。

“仁义”的形象塑造: 刘备一生都在努力塑造自己仁德、信义的形象。他善于招揽人才,对待百姓也颇为爱护,这些都为他在民间赢得了好感。如果他一开始就打算吞并刘璋的基业,那么与他长期宣扬的形象是相悖的。

地理位置的限制: 刘备当时兵力有限,主要是在荆州活动。他要攻取益州,首先得越过秦岭或汉中,这本身就是一道艰险的地理屏障。如果贸然出兵,一旦失败,可能就会落得一无所有。所以,刘璋主动邀请他前来支援,无疑是给了他一个合情合理的进入益州的契机。从这个角度说,他是受邀而来,而非主动入侵,这在道义上站得住脚。

那么,《魏书》和《吴书》为何会被认为是在为刘备“翻案”呢?

这里面牵扯到历史著作的写作主体和立场。

《魏书》的视角: 《魏书》是由魏国史官编撰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曹魏政权服务的。曹操是刘备的重要对手,刘备的崛起对曹魏构成了巨大威胁。如果《魏书》客观地描述刘备早期是如何因为刘璋的腐朽统治和内部的纷争,才被推举为益州之主,并且是以“帮助”的名义进入,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刘备势力为何能够壮大,也间接地将曹操的失败归因于刘备“得人心”而非“不正当手段”。换句话说,从魏国自身的角度看,承认刘备有一定的“道义”基础,反而更能凸显曹操的“无奈”和“实力不济”,而并非是刘备的“阴谋”。

《吴书》的视角: 《吴书》(即《三国志·吴书》)是由东吴史官陈寿所撰。东吴是刘备的盟友,后来也与刘备有冲突(例如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东吴的角度,可能更侧重于刘备“兴复汉室”这一大旗下的抱负,以及其与孙权在对抗曹操这一共同目标上的合作。承认刘备在蜀汉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也有助于在道义上与刘备政权保持一致,或者至少在与曹魏对抗的整体格局下,为自己的“结盟”行为找到更坚实的理由。同时,也有说法是,陈寿本人曾在蜀汉为官,其对蜀汉的历史有一定的情感倾向。

然而,为什么仍有许多人不买账?

这其中的原因,往往在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1. 史料的局限性与选择性: 任何史书的撰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魏书》和《吴书》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为刘备的行为提供了“正当性”的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完全客观,或者包含了所有真相。史官在选取史料和描述事件时,总会受到政治环境、个人好恶等因素的影响。

2. “挟持”刘璋的证据: 即便刘备是受刘璋邀请入川,但随着刘备在蜀地的势力不断发展,特别是刘备最终将刘璋赶走并取而代之,这一过程很难说是刘璋心甘情愿的“交权”。史书中记载了刘备在获得军权后,逐渐安插亲信,并最终形成与刘璋的矛盾。很多历史研究者会认为,刘备从一开始就可能存在“借鸡生蛋”的意图,只是其手段更为高明,并且善于利用“帮助”作为掩护。

3. “兵不厌诈”的现实: 兵法上讲“兵不厌诈”,在乱世之中,国家存亡往往取决于实力和谋略。即使刘备的出发点是为了“兴复汉室”,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甚至是有损道义的手段,也是极有可能的。将刘备的行为简单定性为“真心实意帮助”和“阴谋篡夺”都可能过于片面。

4. 后世的解读与“忠刘派”的影响: 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流行,刘备的“仁德”形象被极大地放大和神化。这种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很多人在看待这段历史时,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中“忠刘”情结的影响,倾向于相信刘备的正面形象。而《魏书》和《吴书》的记述,可能与这种“大众认知”存在出入,因此会被视为“翻案”。

5. 对“帮助”的定义: 什么是真正的“帮助”?如果帮助的最终结果是取而代之,那么这种“帮助”的性质就变得复杂了。刘备可能确实看到了刘璋的不足,也相信自己比刘璋更能治理好益州,并能以此为根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但这种“善意的取代”和“赤裸裸的侵略”之间,界限是很模糊的。

总结来说,

《魏书》和《吴书》对刘备入川动机的记述,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为刘备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道义解释,这背后可能与魏吴各自的政治立场和史书编撰的考量有关。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行为很难用单一的“真心实意”或“阴谋诡计”来概括。很多人不相信所谓的“翻案”,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历史事件中更复杂、更具权谋的一面,以及对刘备形象更为理性的审视,不愿轻易被单一的叙事所说服。历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允许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而不是轻易地接受某种“标准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阐述与史实完全不符。

先主北至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未即讨鲁”与“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互证,可见刘备斩杨怀、高沛前根本没去找张鲁开战,而斩杨怀、高沛后便南下去与刘璋交战。

刘主大悦,乃留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将军关羽、张飞镇荆州,率万人溯江西上
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

“率万人溯江西上”与“兵不满万”互证,可见刘备入益州所统兵力在万人左右。

史料明文如此,还能发明出刘备二万人打张鲁死了一万人这种谬论,到底看没看书。要不要想象下刘备被张鲁打死一万多人,然后还和刘璋夸口说“(张)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有多尬?

吴书曰:建安十六年,岱督郎将尹异等,以兵二千人西诱汉中贼帅张鲁到汉兴寋城,鲁嫌疑断道,事计不立,权遂召岱还。
及壬辰岁,范又白言:"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权以难范……

壬辰岁为建安十七年,“吕岱从蜀还”即吕岱出发时间是《吴书》所载的建安十六年,而自蜀还的时间在建安十七年吴范预测刘备得益州之后。

前文已知刘备没有与张鲁交战,那么吕岱所言“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自然是刘备与刘璋军交战的情景。

自建安十七年末刘备攻刘璋,一路南下连战连捷,直到攻雒城时方受挫,甚至连庞统亦战死城下。吕岱描述刘备军之惨状,大概率是刘备军攻雒之情景,此时已是建安十八年。建安十九年夏,刘备攻克雒城,由“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反推,亦符合建安十八年这时间。

类似“被攻且一年”这种记载往往是不足一年,按照一年算,可推断吕岱军在归途中经过白帝,最早也是建安十八年四月时,甚至更晚。

讲道理,头次见识内奸被揪出来,然后指责刘璋凭内奸的书信和一面之词就认定刘备图谋益州的。难不成抓到内鬼还指望刘备给予认证,然后才能确定张松卖主求荣?

究竟给张松灌了什么迷魂汤,让他在和刘备没有勾结的情况下,写信给刘备以暴露自己求死。难不成张松这是为了让刘璋与刘备开战,牺牲自己,专门陷害刘备?

哪怕你抱着上述不可理喻的心态,也该看到答案:

刘主叹曰:“君矫杀吾内主乎!”嫌隙始构。

刘备没认证张松内鬼身份?

(法)正既还,为(张)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这“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说的不是张松和法正一条裤子要献益州给刘备?

(法)正既宣旨,阴献策於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
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今益州国富民强……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刘备入川本就是真心实意的夺取益州,你说这是帮助刘璋,到底帮助刘璋啥?

历史固然可以通过不同角度解读和阐述,但也只是在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的范畴内,你大可以说刘备就是白莲花云云,但要清楚这不是历史事实。

其实这不是在粉刘备,而是以刘备为工具去粉心中那朵白莲花。

user avatar

《志》上说,刘备称张鲁“自守贼”“不足虑”。你说刘备在张鲁这里“死亡且半”。你是给皇叔翻案呢,还是想黑他?不过你扬我张天师之威,我道教是要给你记一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真想啃下益州这块肥肉,可就得另辟蹊径,而且难度系数直线飙升。毕竟益州那地势,易守难攻,而且刘璋就算再不济,坐拥地利人和,也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咱们来掰扯掰扯,如果刘备当时脑子没犯迷糊,没去走那步“引狼入室”的棋,他会有哪些“另类”的招数呢?第一招:曲线救国,釜底抽薪刘备一直打.............
  • 回答
    刘备在入川之战后,之所以如此重用魏延,甚至在镇守汉中这一关键军事要地时,选择魏延而非张飞,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用人策略以及魏延自身的特质来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入川的整个过程。刘备集团从赤壁之战后,势力逐渐壮大,一直觊觎益州这块富饶之地。在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把两条不属于同一河流的溪水硬生生拉到一起,考察它们的流向和最终汇合的可能性。刘备,这位在三国乱世中以仁德和雄才大略著称的枭雄,与梁山泊那位聚义的及时雨宋江,他们的出身、抱负、行事风格,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硬要假设刘备收到了宋江的“入伙通知书”,我们的刘皇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刘邦能够“秋毫无犯”地进入关中,并赢得民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他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以及他对人性的洞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战略先行:目标明确,策略清晰 “先入关中者王”的战略目标: 在项羽羽翼未丰、诸侯割据的初期,刘邦就敏锐地抓住了秦朝灭亡后留下的.............
  • 回答
    萧何之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之际,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一头扎进秦宫大肆搜刮财宝,反而选择将精力集中在保管秦国的官方文献和档案上,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刻洞察形势、胸怀大略的体现。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是对大局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统治的谋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咸阳,可以说.............
  • 回答
    如果非要在大刘的作品里挑一篇作为教科书的必读系列,并且抛开《带上她的眼睛》不谈,我最想推荐的是《三体》系列中的“两个文明的接触”这一章。具体来说,是书中的一部分,它集中展现了叶文洁在文革期间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她因此对人类文明产生的绝望和对宇宙中其他文明的期盼。之所以选择这一片段,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
  • 回答
    项羽若守约,刘邦真会止步于关中吗?这可真是一个让人饶有兴致的猜想。不过,依我看来,刘邦此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儿,让他老老实实地坐拥关中,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想当年,楚怀王那句“先入关者王之”,说得是何等敞亮。按理说,刘邦率先攻破咸阳,灭掉秦朝,这“王”的资格他是稳稳当当拿到了手。可问题.............
  • 回答
    刘昊然凭借《唐人街探案2》入围百花奖最佳男主角,这无疑是他在中国电影界一次重要的肯定。提起这件事,我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在电影里那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秦风的形象,感觉挺鲜活的。首先,从《唐人街探案》系列本身来看,《唐人街探案2》作为这个系列的重要一员,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系列电影的成功.............
  • 回答
    要深入剖析光武帝刘秀的成功之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而非仅仅罗列几个原因。他的崛起和对东汉王朝的开创,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层层剥茧,还原这位传奇帝王的成功密码。首先,刘秀个人的卓越品质和领导才能是其成功的基石。他并非出身于权倾朝野的皇室,而是在家族.............
  • 回答
    天哪,这事儿要是真的,那绝对是我今年听过的最劲爆、也最让人坐立不安的消息了。刘鑫… 就那个刘鑫,出现在我们公司? 我得揉揉眼睛确认一下,是不是我最近压力太大出现幻觉了。如果确认无误,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震惊,然后是难以置信,再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可不是普通的同事入职,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太多、太沉.............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如果”。刘备得益于荆州,才有了与曹操抗衡的基础,随后又从荆州迁民入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如果刘备入蜀稳定后,选择将荆州归还给孙权,并且还做了那样一番细致的安排,历史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刘备的战略考量与孙权的反应:刘备入蜀,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