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入川以后为什么刘备如此重用魏延,甚至驻守汉中都选魏延而不是张飞?

回答
刘备在入川之战后,之所以如此重用魏延,甚至在镇守汉中这一关键军事要地时,选择魏延而非张飞,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用人策略以及魏延自身的特质来分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入川的整个过程。刘备集团从赤壁之战后,势力逐渐壮大,一直觊觎益州这块富饶之地。在诸葛亮、庞统的谋划下,刘备最终以“义”的名义率军入川,借荆州之地攻打刘璋。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刘备在川中的军事行动中,需要倚重能够独当一面、善于野战、且能打硬仗的将领。

这时,魏延就显示出了他不同于寻常的军事才能。虽然史书中对魏延早年的记载不多,但在刘备攻打刘璋的过程中,魏延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攻打江州、德阳等地的战斗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谋略。刘备看重的是魏延在实战中的表现,以及他能够有效执行命令、达成战术目标的能力。

为何魏延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甚至超越了张飞?

1. 战场表现与军事素养:
魏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 魏延并非只懂蛮干的将领。他展现出了超出一般武将的战略眼光。例如,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方时,诸葛亮能够放心地让魏延独当一面,甚至给予“奇兵为诸葛亮节度”(《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这说明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也看到了他具备独立指挥大军和实施奇袭的能力。
魏延的野战能力和创新战术: 在镇守汉中期间,魏延提出了“亮自出,进兵北伐,而未有摧吴之策,今不如分兵驻汉中,复约荆州,又与巴西、零陵相连,则吴、魏二方,皆可乘之。”(《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这一“子午谷奇谋”虽然被诸葛亮认为过于冒险而未采纳,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对整个战略格局的理解,以及他敢于提出大胆创新战术的勇气。这种具有战略高度的思考,是张飞相对欠缺的。
张飞的优势与局限: 张飞无疑是刘备集团中的猛将,勇冠三军,万人敌。他在长坂坡单骑喝退曹军,饮血破敌的英勇事迹足以载入史册。张飞善于临阵冲杀,是战场上的“破阵将军”。然而,张飞的指挥风格相对更倾向于以力取胜,在战略规划和全局把握上,可能不如魏延那样具有长远性和独创性。在复杂的战场局势下,能够提出兼顾多方利益的战略建议,往往比单纯的勇猛更具价值。

2. 刘备的用人哲学与信任基础:
刘备识人用人的“察其微”: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但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识人、用人,并对部下给予充分的信任。他不是一个只看重出身或资历的领导者,而是更看重实际能力和贡献。魏延在入川之战中的表现,赢得了刘备的赏识和信任。
信任与担当: 镇守汉中,是刘备集团生命线上的关键节点,关系到蜀汉北伐的战略方向和后勤保障。刘备将如此重任交给魏延,说明他已经充分信任魏延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能够承担起这份重大的责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魏延过往的功绩和能力之上的。
对张飞的安排: 张飞在刘备集团中同样地位崇高,是刘备的“桃园三结义”兄弟,更是刘备的心腹大将。然而,在攻打汉中的过程中,张飞也完成了自己的重要使命,例如攻取了阆中等重要城池,是刘备集团能顺利入川并占据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但刘备更倾向于让张飞在集团内部承担更直接的军事统领角色,比如在后来的汉中争夺战中,张飞也参与了关键的战斗,并且立下汗马功劳。而汉中作为军事要地,其防守和战略部署,需要的是一种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战略性思考,这或许是刘备考虑选择魏延的原因。

3. 对未来战略布局的考量:
汉中作为战略要冲: 汉中是连接关中与蜀地的咽喉之地,是北伐中原的天然屏障和重要出发点。谁能镇守汉中,谁就掌握了北伐的主动权。刘备选择镇守汉中的将领,不仅考虑其当下的军事能力,也可能考虑其对未来战略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魏延的潜在价值: 魏延对北伐的积极态度和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刘备当时的心愿相符。将魏延放在汉中,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北伐战略部署的一种提前铺垫。虽然诸葛亮后来主政,但魏延在汉中的存在,为蜀汉的北伐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撑。

总结一下,刘备重用魏延,尤其是让魏延驻守汉中,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猛将,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魏延在入川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证明了他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
魏延展现了超出一般武将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军事构想。
刘备对部下能力而非资历的重视,以及对魏延的充分信任。
镇守汉中需要的是精细化的战略部署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而魏延在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至于张飞,虽然他勇猛无比,但在刘备的战略布局中,更适合承担一些冲锋陷阵、正面作战的任务。将他安置在其他关键位置,同样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选择魏延镇守汉中,是刘备在深思熟虑后,对当时蜀汉集团军事力量的优化配置,也是对未来战略方向的一种前瞻性布局。这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位卓越军事家和领导者,其识人用人的独到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答案也很简单,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重用魏延胜过赵云,诸葛亮也并非喜欢赵云敌视魏延。

先说刘备。在建安五年到建安二十年之间,赵云是刘备班底中地位仅次于关张的武将。鉴于建安十三年之前刘备部下除了关张赵云之外没什么其它名人,就不多做比较,从建安十三年之后的记载开始查看:

在建安十三年到建安十六年之间,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是这样记录赵云身份的:

《赵云传》: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

也就是说,先封为牙门将军,再出任偏将军,看起来官不大,但在刘备军中这个地位不低。毕竟当时刘备也就是个左将军宜城亭侯,部下们在这段时间的头衔如下: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关羽)
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张飞)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诸葛亮)
先主将適荆州,遣竺先与刘表相闻,以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糜竺)
先主定益州,乾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麋竺,与简雍同等。(孙乾)
先主至荆州,雍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入益州,刘璋见雍,甚爱之。后先主围成都,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简雍)
益州既定,以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见待亚於简雍、孙乾等。(伊籍)

可见其中将军级别的,只有偏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中郎将张飞、牙门将军赵云,在占领江南四郡之后,也就是如下光景:

关羽: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襄阳太守
张飞:征虏将军、新亭侯、宜都太守
赵云:偏将军、桂阳太守
诸葛亮:军师中郎将,督三郡

一共就这四个人有将军级别的头衔,赵云是其中之一,这地位还不高?

而刘备在此后(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年之间)给赵云安排的是什么任务呢?

裴松之注《云别传》: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别小看这个掌内事,做官到了上级的家务事都可以让知道,这个信任程度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赵云传》: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刘备战事需要增援,单独领兵的是赵云,张飞则是和诸葛亮一起走的,根据这次诸葛亮入川兵力大概推算,赵云的部下起码也是数千人级别。虽然史书未记载赵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有什么大功,但起码是正常完成了任务。总之在这一时期,赵云的地位虽然不如关张诸葛,但也是很高的。

而这段时间魏延在做什么呢?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

正史的魏延地位可不是三国演义里刘表部下大将,而更接近于许褚早年——地方豪强武装的头目。在建安十四年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四郡、有了自己的地盘之后,带着部曲加入可就不算雪中送炭了,也不可能一跃而成为重要人物。魏延在西征过程中立功不假,但更多的可能是魏延自己作战勇敢从而立功而不能说全是刘备刻意重用,史料也不能支持这种说法。

而蜀中平定之后二人的地位又如何呢?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魏延传:迁牙门将军。

啊哼……魏延担任了赵云曾经担任的职务。有了将军号,确实是提升,但要说地位超过赵云,还是洗洗睡吧。

而刘备本人对赵云也非常信任,当初在长坂坡挨揍的时候:

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三国演义说打小报告的是人渣糜芳,正史不清楚是谁,总之刘备是气的差点把他扎地上了,显然是很相信赵云。

当然,说刘备重视魏延超过赵云,也不是全无道理,在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三年间,大概也可以这么说,毕竟魏延在建安二十四年领了汉中太守,赵云则依然在刘备身边。汉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守将地位的重要(不然大家不会想当然觉得刘备会让张飞守汉中)。让魏延守汉中的原因,很重要一条是魏延:“善养士卒”,另外大概是其军事才能确实比较出色。相比之下,赵云的两个人生高光时刻——长坂坡救阿斗和汉水吓退魏军主要是靠个人勇武和基本战斗素养,太守所需要的战役层面指挥能力赵云没有展现,如此看来刘备提拔魏延自然也有其道理。

——————————————大家好我是分割线————————————

再说诸葛亮。诸葛亮喜不喜欢赵云,有可能,但是敌视魏延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扯淡。

说诸葛亮敌视魏延的证据无非一条,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方略,然而这属于战略认识的不同,不能据此论证诸葛亮敌视魏延。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还是比较看重的。我们看看魏延在建兴年间的升官轨迹: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

这其中让魏延领丞相司马可是直接将其视为自己人的态度,往后魏延这辈子最辉煌的胜利,也是诸葛亮给他机会、让他单独领兵出发而得来的。如果诸葛亮敌视魏延,大可将其冷藏,哪有放任政敌立功受奖往上爬的?

诸葛亮不仅让魏延立功、信任他当前锋,还在魏延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帮他出头:

建兴十年,(刘琰)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

而需要指出的是,魏延当时在蜀汉的名声并不好,后来和杨仪闹翻时大家全都支持杨仪就能说明问题。

《魏延传》: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甚至魏延的坏名声还传出了国门:

《襄阳记》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人缘糟糕到这种地步的魏延,在诸葛亮主政时期还能连续得到立功的机会并且官运亨通,说诸葛亮敌视魏延,这是缺乏说服力的。倒不如说魏延是靠着诸葛亮的信任才得以飞黄腾达。

而诸葛亮时期赵云的地位呢?

赵云传: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也不低,是高级将领,且第一次北伐时得以单独率领偏师承担牵制曹真的任务。但是在吃了点小亏撤退之后,诸葛亮还是按照军法降了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赵云退兵之后把栈道烧了)。

《诸葛亮集》: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堐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当然诸葛亮对赵云很欣赏应该是真的,虽说对其贬了官(可能还批评了箕谷不戒之失),不过也肯定了赵云这次行动中的闪光点。

裴松之注《云别传》: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恐怕更多是诸葛亮对赵云的欣赏,不能作为判断二人私交的证据。

所以“诸葛亮喜欢赵云敌视魏延”这个结论不成立。

综上所述,本提问前提不成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