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叡给刘协上谥号“汉献帝”,刘备给刘协上谥号“汉愍帝”,为什么后世一般用曹叡给的,而不用刘备给的呢?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皇帝”。

为啥后世普遍接受的是曹叡给的“汉献帝”,而刘备的“汉愍帝”却不怎么被提及呢?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一、 政治现实与“正统性”的争夺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三国鼎立,谁说了算,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曹叡是魏国的皇帝,而刘备是蜀国的皇帝。汉朝的天下,名义上是已经被曹操父子窃取了,但刘备这边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所以他和曹叡在名义上,谁才是汉朝正统的继承者,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曹叡的谥号:“献皇帝”
曹叡给刘协上“献皇帝”的谥号,从曹魏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合理”和“政治正确”的。曹叡的祖父曹操,在生前就已经封为魏王,后来曹丕更是逼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从曹魏的逻辑里,刘协已经是一个“被取代”的皇帝了,他作为一个失去了实权、被动接受曹家安排的君主,谥号“献”字,包含了“献出”、“让出”的意思,很符合曹魏想要表达的“刘协主动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的叙事。这等于是在为曹魏建立的合理性背书,把刘协定位成一个退位者,而非被赶下台的亡国之君。

刘备的谥号:“愍皇帝”
刘备这边,打着的是复兴汉室的旗号,他把自己定位成汉朝的忠臣,要把曹氏的篡位者赶走,重掌大汉江山。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刘备给刘协谥号“愍皇帝”,是想突出刘协作为汉朝最后一位皇帝的悲惨遭遇,强调他被曹操父子挟持、受尽屈辱,最终失去了天下。这个“愍”字,充满了同情和惋惜,意在表现刘备“怜民之忧”、“替天行道”的决心,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营救汉室、同情受苦皇帝的正义一方。

那么,为什么曹叡的谥号更被接受呢?

关键在于“谁说了算”。曹操父子掌握着汉朝的朝廷,他们的诏令、史书的记载,天然地占据了更广泛的影响力。虽然刘备在道义上占有“兴复汉室”的光环,但在实际政治格局中,曹魏是更强大的存在。

二、 史书的记载与权力影响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曹魏在三国时期是占据中原的强大政权,他们有能力组织官方的史书编纂。而蜀汉虽然有它的忠义之名,但国土面积和人口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史书流传方面,自然不如曹魏。

曹魏《魏书》的记录
曹叡在位期间,史官必然会为前朝的皇帝,也就是汉献帝,进行官方的记录和评价。曹叡给刘协上“献皇帝”的谥号,是很自然地被记录在当时官方的史书中的。这些官方史书,是后世研究三国历史的主要依据。

刘备的局限性
刘备在给刘协上谥号的时候,他自己还在位,并且正在积极地与曹魏争夺天下。他的“愍皇帝”谥号,更多地是他在特定政治语境下的一种政治表态和宣传。而蜀汉的史书,虽然也有对刘备功绩的记载,但由于蜀汉最终灭亡,其官方史书的流传程度和影响力,远不如魏晋时期中原政权的史书。

三、 谥号本身的含义与接受度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谥号的含义本身。

“献”字: “献”在古代谥法中,有“宽容而有谋曰献”、“好与善”等解释,但结合刘协的处境,更多的是“恭顺而能受命”的意思,从曹魏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刘协“体谅宗庙社稷之不宁,既废天下,退位让贤,宜其称献”。虽然带有被迫的意味,但从统治者角度看,也算是一种“功绩”(让位)。

“愍”字: “愍”字的意思是“哀怜”、“悯惜”。“愍”字谥号,更多地是对刘协个人遭遇的同情。然而,在为一位皇帝上谥号时,通常不仅要考虑其个人遭遇,还要考虑其统治时期的一些作为和对国家的影响。虽然刘协在位时确实傀儡化,但“愍”字过于强调其个人不幸,相对而言,可能在作为一个“皇帝”的整体评价上,不如“献”字那样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地位感。

四、 后世史家与《三国志》的影响

最终让“汉献帝”这个称谓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主流的,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后世史家的采纳和经典史书的定论。

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史书之一。虽然陈寿是晋朝人,但在评价曹魏和蜀汉时,仍然有着自己的立场。在《三国志》中,关于刘协的记载,以及曹魏方面给刘协的谥号,自然成为了重要的参考。陈寿在为刘协立传时,采用了“献皇帝”的称谓。并且,《三国志》的注疏和后世对其的整理和推崇,极大地巩固了“汉献帝”这个称谓的地位。

正统史观的演变
晋朝取代曹魏后,虽然表面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父子窃取了汉室,但晋朝的建立也是承接了曹魏的衣钵。因此,晋朝的史书编写,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维护曹魏的合法性,或者至少是承认曹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曹叡给刘协上的“献皇帝”的谥号,更容易被晋朝的史官所接受和采纳。

总结一下:

曹叡给刘协上的“汉献帝”谥号之所以被后世普遍使用,而刘备的“汉愍帝”却鲜为人知,主要原因在于:

1. 政治格局与权力主导: 曹魏当时是实际的统治者,其官方记载和诏令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 史书编纂与流传: 曹魏政权更强大,其官方史书更容易被编纂和流传,成为后世研究的基础。
3. 历史叙事的定型: 胜利者(曹魏及其继承者晋朝)在历史书写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评价和称谓更容易被接受和固化。
4. 谥号含义的侧重点: “献”字虽然带有被迫意味,但在政治叙事上更符合曹魏的“禅让”逻辑,而“愍”字更多是对个人遭遇的同情,在作为“皇帝”的官方评价上,可能不如“献”字那样具有历史的“定位感”。

所以,这就像打官司,赢的人才有权利给输的人定性,而输的人的声音,虽然可能充满了冤屈和悲情,但往往难以被广泛采纳和传播。刘备的“愍皇帝”是他的政治立场和情感表达,但最终决定历史称谓的,是掌握话语权和史书著作权的那一方——曹魏以及后来的晋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223年去世,刘协234年去世。刘备给刘协上谥号,咒刘协早死,他好称帝???然后刘备还真就急吼吼称帝了。

user avatar

如果季汉能一统全国,那后人见到的就是“汉愍帝”。

正统是谁,就用谁的。

user avatar
退位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这是法理依据。

魏、蜀、吴,只有魏拿得出来。

蜀、吴手里面没有凭证。

在继承权这件事情上,从来重证据轻说法。

说破大天,要有白纸黑字。

刘协这个皇帝不是从土里面突然之间蹦出来的,在位三十二年,天下皆知,从来没有人否认过。

他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皇帝就是政权象征,政权的本质就是建立人类社会的统治秩序。

人类需要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皇帝。皇帝只是一个代表,是合法政权的基础。

刘协将政权交给了魏,那么魏就有了法理依据。

除非魏被物理消灭,否则这就是既成事实。

确定了继承权,那么继承者给被继承者上谥号,就是合理合法。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反之就是破坏社会秩序。

破坏社会秩序,受害的是所有人。

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

社会秩序井然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统治集团最后发展到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也是一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这样的统治集团就应该被推翻。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三国时期的混乱无序,这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无论是魏、蜀、吴谁胜利了,结束混乱局面,重新恢复秩序,这就是对天下人有利。而实际上,最终获胜的是晋。那么就应该支持晋的正统性,以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晋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外,法理上就需要东汉--魏--晋,这样的法理逻辑完整性。

在这个问题上节外生枝,破坏法理依据,对于后世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因此必须要维护法理正义性。

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