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叡给刘协上谥号“汉献帝”,刘备给刘协上谥号“汉愍帝”,为什么后世一般用曹叡给的,而不用刘备给的呢?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皇帝”。

为啥后世普遍接受的是曹叡给的“汉献帝”,而刘备的“汉愍帝”却不怎么被提及呢?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一、 政治现实与“正统性”的争夺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三国鼎立,谁说了算,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曹叡是魏国的皇帝,而刘备是蜀国的皇帝。汉朝的天下,名义上是已经被曹操父子窃取了,但刘备这边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所以他和曹叡在名义上,谁才是汉朝正统的继承者,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曹叡的谥号:“献皇帝”
曹叡给刘协上“献皇帝”的谥号,从曹魏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合理”和“政治正确”的。曹叡的祖父曹操,在生前就已经封为魏王,后来曹丕更是逼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从曹魏的逻辑里,刘协已经是一个“被取代”的皇帝了,他作为一个失去了实权、被动接受曹家安排的君主,谥号“献”字,包含了“献出”、“让出”的意思,很符合曹魏想要表达的“刘协主动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的叙事。这等于是在为曹魏建立的合理性背书,把刘协定位成一个退位者,而非被赶下台的亡国之君。

刘备的谥号:“愍皇帝”
刘备这边,打着的是复兴汉室的旗号,他把自己定位成汉朝的忠臣,要把曹氏的篡位者赶走,重掌大汉江山。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刘备给刘协谥号“愍皇帝”,是想突出刘协作为汉朝最后一位皇帝的悲惨遭遇,强调他被曹操父子挟持、受尽屈辱,最终失去了天下。这个“愍”字,充满了同情和惋惜,意在表现刘备“怜民之忧”、“替天行道”的决心,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营救汉室、同情受苦皇帝的正义一方。

那么,为什么曹叡的谥号更被接受呢?

关键在于“谁说了算”。曹操父子掌握着汉朝的朝廷,他们的诏令、史书的记载,天然地占据了更广泛的影响力。虽然刘备在道义上占有“兴复汉室”的光环,但在实际政治格局中,曹魏是更强大的存在。

二、 史书的记载与权力影响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曹魏在三国时期是占据中原的强大政权,他们有能力组织官方的史书编纂。而蜀汉虽然有它的忠义之名,但国土面积和人口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史书流传方面,自然不如曹魏。

曹魏《魏书》的记录
曹叡在位期间,史官必然会为前朝的皇帝,也就是汉献帝,进行官方的记录和评价。曹叡给刘协上“献皇帝”的谥号,是很自然地被记录在当时官方的史书中的。这些官方史书,是后世研究三国历史的主要依据。

刘备的局限性
刘备在给刘协上谥号的时候,他自己还在位,并且正在积极地与曹魏争夺天下。他的“愍皇帝”谥号,更多地是他在特定政治语境下的一种政治表态和宣传。而蜀汉的史书,虽然也有对刘备功绩的记载,但由于蜀汉最终灭亡,其官方史书的流传程度和影响力,远不如魏晋时期中原政权的史书。

三、 谥号本身的含义与接受度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谥号的含义本身。

“献”字: “献”在古代谥法中,有“宽容而有谋曰献”、“好与善”等解释,但结合刘协的处境,更多的是“恭顺而能受命”的意思,从曹魏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刘协“体谅宗庙社稷之不宁,既废天下,退位让贤,宜其称献”。虽然带有被迫的意味,但从统治者角度看,也算是一种“功绩”(让位)。

“愍”字: “愍”字的意思是“哀怜”、“悯惜”。“愍”字谥号,更多地是对刘协个人遭遇的同情。然而,在为一位皇帝上谥号时,通常不仅要考虑其个人遭遇,还要考虑其统治时期的一些作为和对国家的影响。虽然刘协在位时确实傀儡化,但“愍”字过于强调其个人不幸,相对而言,可能在作为一个“皇帝”的整体评价上,不如“献”字那样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地位感。

四、 后世史家与《三国志》的影响

最终让“汉献帝”这个称谓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主流的,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后世史家的采纳和经典史书的定论。

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史书之一。虽然陈寿是晋朝人,但在评价曹魏和蜀汉时,仍然有着自己的立场。在《三国志》中,关于刘协的记载,以及曹魏方面给刘协的谥号,自然成为了重要的参考。陈寿在为刘协立传时,采用了“献皇帝”的称谓。并且,《三国志》的注疏和后世对其的整理和推崇,极大地巩固了“汉献帝”这个称谓的地位。

正统史观的演变
晋朝取代曹魏后,虽然表面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父子窃取了汉室,但晋朝的建立也是承接了曹魏的衣钵。因此,晋朝的史书编写,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维护曹魏的合法性,或者至少是承认曹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曹叡给刘协上的“献皇帝”的谥号,更容易被晋朝的史官所接受和采纳。

总结一下:

曹叡给刘协上的“汉献帝”谥号之所以被后世普遍使用,而刘备的“汉愍帝”却鲜为人知,主要原因在于:

1. 政治格局与权力主导: 曹魏当时是实际的统治者,其官方记载和诏令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 史书编纂与流传: 曹魏政权更强大,其官方史书更容易被编纂和流传,成为后世研究的基础。
3. 历史叙事的定型: 胜利者(曹魏及其继承者晋朝)在历史书写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评价和称谓更容易被接受和固化。
4. 谥号含义的侧重点: “献”字虽然带有被迫意味,但在政治叙事上更符合曹魏的“禅让”逻辑,而“愍”字更多是对个人遭遇的同情,在作为“皇帝”的官方评价上,可能不如“献”字那样具有历史的“定位感”。

所以,这就像打官司,赢的人才有权利给输的人定性,而输的人的声音,虽然可能充满了冤屈和悲情,但往往难以被广泛采纳和传播。刘备的“愍皇帝”是他的政治立场和情感表达,但最终决定历史称谓的,是掌握话语权和史书著作权的那一方——曹魏以及后来的晋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223年去世,刘协234年去世。刘备给刘协上谥号,咒刘协早死,他好称帝???然后刘备还真就急吼吼称帝了。

user avatar

如果季汉能一统全国,那后人见到的就是“汉愍帝”。

正统是谁,就用谁的。

user avatar
退位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这是法理依据。

魏、蜀、吴,只有魏拿得出来。

蜀、吴手里面没有凭证。

在继承权这件事情上,从来重证据轻说法。

说破大天,要有白纸黑字。

刘协这个皇帝不是从土里面突然之间蹦出来的,在位三十二年,天下皆知,从来没有人否认过。

他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皇帝就是政权象征,政权的本质就是建立人类社会的统治秩序。

人类需要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皇帝。皇帝只是一个代表,是合法政权的基础。

刘协将政权交给了魏,那么魏就有了法理依据。

除非魏被物理消灭,否则这就是既成事实。

确定了继承权,那么继承者给被继承者上谥号,就是合理合法。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反之就是破坏社会秩序。

破坏社会秩序,受害的是所有人。

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

社会秩序井然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统治集团最后发展到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也是一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这样的统治集团就应该被推翻。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三国时期的混乱无序,这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无论是魏、蜀、吴谁胜利了,结束混乱局面,重新恢复秩序,这就是对天下人有利。而实际上,最终获胜的是晋。那么就应该支持晋的正统性,以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晋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外,法理上就需要东汉--魏--晋,这样的法理逻辑完整性。

在这个问题上节外生枝,破坏法理依据,对于后世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因此必须要维护法理正义性。

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要评价曹叡在托孤人选上的成败,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看看他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又最终带来了怎样的结果。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话说曹叡,这位魏明帝,在位期间算得上是承袭父业,巩固了曹魏的统治。但人无完人,尤其是在临终托孤这件事上,总会让人有些议论。你想想,一个皇帝要走,要把江山社稷交给谁.............
  • 回答
    要探究曹叡是否可能是袁熙的儿子,我们需要从历史记载、曹叡的生平以及当时的人物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虽然在主流史书的记载中,曹叡是曹丕的儿子,但这种“猜测”或“怀疑”的说法,往往源于一些历史的模糊之处或后人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曹叡的身世。根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的.............
  • 回答
    关于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尤其是帝王,由于其肩负的重任、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常常寿命比普通人更短。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魏文帝):英年早逝的君主曹丕(1.............
  • 回答
    曹叡:三国魏国中期承前启后、功过参半的皇帝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子,也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容忽视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226年—239年)在曹魏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承前启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曹丕打下的基业,但也留下了诸多隐患。评价曹叡,需要从其政治、军事、文化、个人.............
  • 回答
    关于曹魏皇室继承人大多短命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者“上天不公”,而需要从曹魏政权的建立背景、统治模式、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存在的诸多因素来层层剖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曹魏政权是建立在中国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三国时期。曹操虽然雄才.............
  • 回答
    要聊“曹叡是袁绍孙子”这个说法,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是涉及到三国时期最顶级的几大家族,曹魏和袁绍这两个宿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说法,在正经史书里,比如《三国志》里,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正史中清清楚楚地写着,曹叡是曹丕的儿子,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操和袁绍是什.............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曹操,这位汉末的枭雄,身上从来就不乏争议。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篡位者,将汉室江山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也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统一北方,扫荡群雄,为日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曹操无疑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身上有着超越时代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凭借着过人的胆.............
  • 回答
    曹丰泽作为清华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前往非洲建设水电站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奉献精神,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角色,以及青年一代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选择的深层意义: 一、非洲水电站建设的国际背景与战略意义1. 非洲的能源困境 非洲是全球最贫困的大陆之一,.............
  • 回答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之所以会让一个乡间村夫曹刿来打这场关键战役,并非鲁国朝廷无人,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观察、试探,以及曹刿自身深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体现。这背后隐藏着鲁庄公的深思熟虑和对国家存亡的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鲁国国情与战前背景: 鲁国实力衰弱,民心不振: 在.............
  • 回答
    曹云金(曹亮)退出德云社是否是一项明智的举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利益以及长远影响来进行审视。一、 退出德云社的背景与原因:要评价曹云金的决定,首先需要了解他退出的原因,这通常被认为是双方矛盾激化.............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关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论述,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他的判断,基于他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地缘政治变化以及产业转移的深刻洞察,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要评估其“预测”成真的概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理解曹德旺先生的核心观点:曹德旺先生强调的是一种“.............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年轻人不加班是时代进步”的观点,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热议话题,也引发了我对于加班的深入思考。总的来说,我的态度是:反对不必要的、压榨式的强制加班,但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为了合理目标而进行的、被尊重和补偿的加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态度,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为什么说“.............
  • 回答
    曹云金离开郭德纲之后的发展,这事儿圈里圈外议论纷纷,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他“不行了”,其实也得具体看怎么定义“行”。要是跟当年在德云社风光无限的时候比,可能感觉确实没那么热乎了,但要说完全没混出名堂,也不至于。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舞台上的“根基”没巩固好。郭.............
  • 回答
    要说曹云金到底有没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给一个简单粗暴的“是”或“不是”。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一些公开信息来推测一下,然后聊聊他到底在哪儿赚的钱,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曹云金的“有钱”是怎么来的?首先,“有钱”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是指能买豪车豪宅,还是说能轻松应对各种生活开销,.............
  • 回答
    假设曹云金拥有如今岳云鹏的待遇,这画面感可就太足了,简直是一场现实版的“如果当初”。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捋捋,看看这盘棋会怎么走。首先,我们得明确,岳云鹏如今的待遇是现象级的。这不仅仅是指他在相声界的地位,更是指他跨界的国民度、综艺节目的出场费、商业代言以及那份几乎全民皆知的“岳氏幽默”。如果.............
  • 回答
    关于曹云金逼师娘下跪的传闻,这确实是当年他和恩师郭德纲师徒关系破裂时,引发轩然大波的一件比较严重的指控。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更多的是一种“传闻”或“指控”,并非有明确的、公开的视频或证据能够百分之百证实这一行为确实发生过。要详细讲讲这件事,得从他们师徒关系破裂的背景说起。师徒情深到形同陌路曹云金是.............
  • 回答
    关于曹金不离开德云社是否会威胁到郭德纲或接班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个人解读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尽量摆脱那种“一本正经”的AI分析感,而是带着点“过来人”的观察和思考。一、 曹金的个人特质与潜在影响力首先得承认,曹金在德云社的早期是郭德纲非常看重的徒弟,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