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曹叡这个皇帝?

回答
曹叡:三国魏国中期承前启后、功过参半的皇帝

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子,也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容忽视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226年—239年)在曹魏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承前启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曹丕打下的基业,但也留下了诸多隐患。评价曹叡,需要从其政治、军事、文化、个人性格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治方面:巩固基业,但后期专断与猜忌渐显

曹叡即位之初,继承了曹丕以来相对稳定和集权的政治局面。他是一位勤于政务的皇帝,对内政非常关注。

早期勤政与改革:
整顿吏治:曹叡在位初期,积极整顿吏治,严惩贪腐,提拔有才能的官员。例如,他任命了蒋济、陈群等一批忠诚贤能的朝臣辅佐,这些官员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减轻民负:他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试图稳定民生,为国家发展打下基础。他曾下令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节省民力。
设立尚书台:曹叡进一步完善了尚书台的职能,使其成为中枢决策的重要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为后来的魏晋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法制建设:他继续推行曹丕时期的法制建设,强调依法治国,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

后期专断与猜忌:
宠信宦官:曹叡晚年,由于身体原因以及对朝臣的不信任,逐渐宠信宦官,尤其是孙资和孙亮父子。这些宦官干预朝政,导致朝纲混乱,也为日后司马氏专权埋下了伏笔。
猜忌与杀戮:曹叡开始对一些功臣产生猜忌,甚至滥杀无辜。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对大将军曹爽的纵容和重用,以及对司马懿的阶段性打压和又一次重用。这种猜忌和权力分配的失误,是其统治后期的一大败笔。
“明帝”之名与自我标榜:曹叡自诩为“明君”,并以“明帝”自称。然而,从晚年的政策和行为来看,他的“明”更多地体现在对制度的完善和对政务的熟悉上,而非真正的洞察力和对人心的把握。

二、军事方面:维持优势,但对蜀汉战略失误

曹叡继承了曹操以来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巩固。

对吴的军事行动:
诸葛瑾、陆逊的抵抗:曹叡在位期间,东吴发动了多次攻势,如诸葛瑾攻襄樊和陆逊攻合肥新城。虽然曹魏的守将如满宠、司马懿等都成功抵御了,但这些战役也消耗了曹魏的实力,并暴露出一些防御上的弱点。
战略防御为主:总体而言,曹叡在对吴作战中,更多地采取了防御策略,依靠合肥等军事重镇来抵御东吴的进攻。这是一种相对稳健的策略,但也错失了一些主动出击的机会。

对蜀汉的军事战略:
收复陇西与平定羌乱:曹叡时期,蜀汉诸葛亮发动了多次北伐,但曹魏在军事上总体上能够抵挡住。曹叡也曾亲自坐镇长安,指挥军事。例如,他成功平定了陇西地区的羌族叛乱,并收复了部分失地。
误判诸葛亮战略:尽管曹魏在军事上能够抵挡住诸葛亮的北伐,但曹叡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判断存在失误。例如,他对街亭之战后诸葛亮的动向判断失误,给了诸葛亮喘息之机。
对吴蜀联盟的认知不足:曹叡对吴蜀联盟的认识似乎不够深刻,未能有效利用吴蜀之间的矛盾,或者在战略上更加主动地打击这一联盟。

三、文化方面: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宫廷奢靡

曹叡不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对文学艺术有浓厚兴趣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曹魏文化的发展。

文学创作的繁荣:曹叡本人就擅长文学创作,他曾创作过许多诗赋,例如《邺都赋》、《赋》等。他的创作风格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但也展现出一定的个人特色。
倡导宫廷艺术:曹叡喜好文艺,对建筑、音乐、绘画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洛阳修建了宏伟的宫殿,如景初宫,并修建了露台等建筑,极大地提升了宫廷的艺术氛围。
对戏剧的贡献:曹叡还对戏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曾将宫中的歌舞伎艺人组织起来,并创作了《阴传》等剧目,这被认为是早期戏曲的雏形。他更是被认为是“魏明帝以乐府百戏充实宫廷”,开启了宫廷戏曲表演的先河。
后期宫廷奢靡:然而,随着统治后期对宫殿的过度修建和对享乐的追求,曹叡的统治也出现了奢靡的倾向,这与他早期提倡的节俭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四、个人性格与评价

曹叡的个人性格十分复杂,既有勤政的一面,也有猜忌和荒淫的一面。

勤勉务实的一面:在他统治初期,他能够深入了解政务,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展现出了一位合格君主的素质。
敏感多疑的一面:晚年的曹叡变得多疑善猜,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身体的衰弱和对权力的不安全感。他无法完全信任身边的重臣,转而依赖宦官,这导致了政治上的失误和混乱。
艺术天赋与追求:他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和造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自我中心的倾向:曹叡在位期间,虽然重视臣下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一旦形成决定,很难被他人改变。他的“明帝”之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加冕,缺乏真正的反思和自我批评。

总结曹叡的功过

功:

巩固了曹丕打下的基业:他稳定了政治局面,延续了曹操建立的政治制度,为曹魏的长期存在奠定了基础。
整顿吏治,提拔贤臣:在他的领导下,曹魏朝廷一度出现清明吏治的景象。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他对文学、戏剧、建筑等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防御了东吴和蜀汉的进攻:他成功地维持了曹魏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的军事优势,没有被两大敌人所吞并。

过:

晚年猜忌,重用宦官,导致朝政混乱:这是他统治最大的败笔,为司马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对蜀汉战略上的失误:未能抓住机会重创蜀汉,甚至被诸葛亮所趁,削弱了曹魏的国力。
宫廷奢靡,加重民负:晚年过度追求享乐,修建宫殿,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未能有效制衡司马懿:虽然对司马懿有过打压,但最终重用司马懿,为其日后的专权埋下了伏笔。

历史地位:

曹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皇帝。他继承了曹操、曹丕的制度遗产,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然而,他晚年的失误,特别是对司马氏集团的纵容和对宦官的重用,也为曹魏政权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曹叡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他并非一个昏君,也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他勤政务实的一面和晚年猜忌荒淫的一面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的评价变得复杂而矛盾。理解曹叡,需要看到他作为一位承载着曹操遗志、面对复杂三国局势的皇帝所做出的努力和努力背后的局限性。他的统治,既有对曹魏盛世的维系,也有对其衰败的铺垫,是三国历史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仲达公邀,只是非常惭愧我是一个极其肤浅庸俗的人,我评价历史人物,第一印象取决于他长的漂亮不漂亮 。

容止可观,望之俨然;
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

曹叡的相貌,@瑾臻 总结非常到位,我就是小小的补充一下,观美人,不宜仅止于静,顾盼生辉,罗带当风才最佳。

曹叡诗才随他爹,也是个好自我代入妇人角色,写闺怨相思的,我挑挑拣拣选半天,贡献一首我心头好。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此诗一定要和“天姿秀出,立发委地”配合食用,想象一下清风明月之夜,“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的动态美。

我又挑挑拣拣,选一首风格不同的

静夜不能寐。耳听众禽鸣。大城育狐兔。高墉多鸟声。坏宇何寥廓。宿屋邪草生。中心感时物。抚剑下前庭。翔佯于阶际。景星一何明。仰首观灵宿。北辰奋休荣。哀彼失羣燕。丧偶独茕茕。单心谁与侣。造房孰与成。徒然喟有和。悲惨伤人情。余情偏易感。怀往增愤盈。吐吟音不彻。
泣涕沾罗缨。

私以为曹叡形象最美的展现,就刚好是他的两句不同的诗,两种不同的风格,一句“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清冷忧郁的文艺青年,另一句“中心感时物,抚剑下前庭”,慷慨沉吟的大魏明帝。共同特征是场景和人物风仪都很唯美。

有没有高人打算给画一下,我觉得现有的曹叡形象设计都不好,只得皮相姣好,难画骨气风流。

容止可观,本身就包含了相貌和仪态两个方面,这美则美矣,美的不够高级。

user avatar

曹叡继位之处,孙权攻江夏郡,群臣均建议发救兵。此时曹叡冷静分析道:权习水战,之所以敢下船打,不过是趁着当时江夏郡太守文聘一时疏忽,下船打个突袭,长久不了。吴军果然撤军。

之后,诸葛瑾、张霸进犯襄阳,司马懿与曹休大破吴军,张霸更是被司马懿所斩。曹叡继位后最大胜仗,于是论功行赏。以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为票骑大将军。组建起自己的人事框架。

之后推行一系列政策,平乱、重农、扶贫、设郡、练兵,军政齐抓,井井有条。

诸葛北伐,由于马谡原因,被诸葛夺取的三郡失而复得,未伤及国家根本。此时曹叡为整治文官吏治,颁布文官任用基本政策:贡士以经学为先。

时值曹休被陆逊打败、王朗病逝、诸葛包围陈仓,后方辽东又起火。曹叡政府第一次遇到麻烦。

229年,曹叡为巩固政权,完善继位体制,颁布继位发令。

230年,再一次整治吏治,严厉抨击形式主义。七月,命曹真、司马懿伐蜀。九月,洪水泛滥,命大军撤军。

231年,曹真病逝,司马懿独自带兵抗诸葛。鲜卑上供,重设护匈奴中郎将。同年颁诏:诸侯各将适子入朝。

232年,颁诏:分封诸侯国。

从这两点看,曹丕继位时,为制衡诸侯王势力,于是打压诸侯王,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也导致权臣势力越来越大,宗室势力越来越小。曹叡为了制衡权臣,保持宗室实力,于是恢复诸侯王;而为制衡诸侯王,所以令所有诸侯派质子入京。

233年,匈奴叛乱,司马懿平叛。

234年,颁令减轻量刑。

诸葛亮使屯兵之策,与魏军对峙于渭南。曹叡严令司马懿,只需驻守,不可交锋,诸葛数次北伐每次都患粮草不足,所以只需要以逸待劳即可。足见曹叡的见地很深。

是时,孙权率军攻新城,又派陆议、孙韶进军淮河、汉水。新城守将满宠准备弃城,引吴军深入。曹叡敕令: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否则孙权也不会亲征来夺。你且固守,待我亲征,没准我还没到新城,孙权就被我吓跑了。孙权打新城久攻不下,听说曹叡率军亲征,果然撤退,东吴战线瞬间瓦解。此时群臣建议,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胜负难分,希望曹叡西幸长安。曹叡说:诸葛亮命不久矣,有个司马懿足够了。果然,诸葛病逝,蜀军不战自退。

此时,地震和瘟疫接踵而至,内政压力增大。这时,一系列的成功或许助长了曹叡好大喜功的毛病,大兴土木,使诸多百姓充当劳工,耽误了耕种。大臣直谏,曹叡虽不采纳,但也和颜悦色对待。

236年,曹叡进一步减轻量刑,并颁布“上诉”制度,即使已经定刑,但有告冤者,一定再次细查。

前文说的后院之火公孙渊终于叛变,曹叡派司马懿领4万大军平叛,群臣都说4万大军开销太大。曹叡说:此去四千里,必须要保证充足兵力,才能取胜。司马懿到辽东后,有遇大雨,满朝都说司马懿要输,曹叡说:司马懿善于随机应变,一定活捉公孙渊。后来果然证明了曹叡的判断。

是时,曹叡又颁布民生政策,鳏寡孤独者由政府供养。曹叡病,趁着司马懿未归,启用宗亲曹爽任大将军,为生后事做准备。

239年,曹叡病重,正值司马懿从辽东回朝。曹叡托孤司马懿与曹爽,当天便驾崩,年仅36岁。

纵观曹叡一生,23岁继位,虽年少,可军事上决策明智、内政上重农爱民、政治上善于制衡权臣与宗室。尤其实在“法制”上,轻量刑和“上诉”制度极具前瞻性:吏治上规范了选人用人制度:经纪上重视农耕,甚至自己每年也象征性下地耕种,昭告天下,宣传能力可见一斑;民生上,在多次发动对外军事的战乱年代,能在扶贫济弱上不遗余力十分难得;而且在军事上也有很高见地,抗蜀汉,败东吴,平鲜卑,收北疆。陆逊曾说:其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胜于曹操。只是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留下一些负面影响。阿斗若有曹叡十之一二,丞相也不足以遗恨终生。

而有些人由于国学大师吕思勉贬低曹丕曹叡,就盲目地认为曹叡一无是处,与其说这是在否定曹叡,不如说这是在否定史书。如果以否定史书的态度看历史,那就只有时光机才能说个明白了。

PS:吕思勉还发出过很多令人称奇的观点,被野史爱好者奉为圣经。比如李世民没留下什么经典著作,所以算是个平庸皇帝;比如大宋国力不如金,所以主战派的岳飞是奸臣,主和派的秦桧则忠义。他在书中表达过自己的史学观:“研究历史,要根据着现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实的真相。”正是因为这种奇特历史观,才导致了他奇特的观点。因为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所以他认为岳飞是个把持军区内的财政大权和人事大权,是架空中央的军阀,秦桧则是有志之士,舍生取义。

而究其原因,值乱世之际,吕思勉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并且对当时混乱军阀与政府颇为不满,对现实的无力与失望培养了他“以今推古”的独特观点。抗战胜利之年,吕思勉精神极为振奋,先后撰写了《抗战的总检讨和今后的方针》、《战后中国经济的出路》、《战后中国之民食问题》、《怎样将平均地权和改良农事同时解决》等一系列文章,检讨历史,筹划未来,对战后国家之重建充满了期望。

可不管怎么说,虽然他的个别观点十分奇特,但他的确是一位不可否认的史学大家。

user avatar

相比“矫情自饰”的父亲曹丕,曹叡在行事风格和性格上更加类似于爷爷曹操。

在权术机变上曹叡颇有手腕,并且在年少时就热衷于研究刑律,是一个汉武帝一般的人物。(在和大臣交往时不拘礼法,任心而行这一特点也颇似刘彻)作为一个在藩邸时极少与大臣打交道,在朝中根基名望甚浅的少年天子,曹叡能够在继位后极短的时间内就做到了“政由己出”,完全没有给四个辅政大臣做大的机会。且曹叡用法严厉忌刻,权欲极盛,继位后威势赫赫,动辄以小过诛杀大臣。终曹叡一朝,虽然已经有士族势力做大的苗头(曹叡想要验看尚书台的文书,陈矫竟然拒绝,皇帝也无可奈何),但是权柄一直被君主牢牢把握。

在外部环境上,曹叡时期魏国的处境也远比黄初年间恶劣。曹丕时代基本没有面临敌国压力,刘备忙着和孙权开片,孙权则直接向魏国称藩。夷陵之战后季汉元气大损,终曹丕一朝也不曾有过动作。可到了曹叡时代,一方面曹休在石亭前所未有的惨败,直接导致魏国在东线攻守易形,由从前的主动出击变成了战略防守。另一方面,自刘备死后一直蛰伏的季汉也开始大举进攻魏国西线。在这种环境下,虽然曹叡不能更进一步,也算是守住了疆土,任内还摆平了公孙渊这个不稳定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曹叡也继承了祖父一些通达的作风。最典型的,就是在处理那位不安分的叔叔曹植上。相比在曹丕时代的战战兢兢,曹植在明帝登基后异常活跃。不仅对明帝言辞骄狂,还屡屡试图干预军政。一开始希望前往对阵吴蜀的前线,插手军权(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舟之任。--《魏书十九 陈王传》),不成后又企图入京(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魏书十九 陈王传》)。甚至在曹叡刚刚继位不久就出现了谣传皇帝驾崩,将要迎立雍丘王曹植为帝的谣言。对于这样极为恶劣的事件,曹叡不仅没有株连追究,对于曹植也没有进一步打击。(卞太后死,明帝竟然也拒不送葬,极大可能与此事有关

作为有过“夺嫡”这种重大污点的人,曹植能够活到明帝时代已经实属侥幸。中间既有母亲卞太后的竭力庇护,更有兄长曹丕最后的兄弟之情。可是曹植不仅不夹起尾巴避祸,反而在侄子继位后一再试探其底线,这是标准的取死之道。换成宋太宗、清世宗之流,曹植如此作死要么被找借口诛戮(以曹植的作派再容易不过),要么在某一天被“忧死”。最轻,终身禁锢是肯定的。并且曹植的形象也势必被大肆扭曲,他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文也要被大肆销毁删改。

但是曹叡也并没有多么为难曹植,最严厉的处置不过是徙封了事。在曹植死后,曹叡也表示过往恩怨一笔勾销,删除了叔叔生前被弹劾的罪名和犯法记录,算是成全了陈思王一生的才名。

景初中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於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 --《魏书十九 陈王传》

从日常小节上,曹叡也是个像曹操一样任心而行并且喜好女色的人。这一点从其喜欢穿丝绸半袖衫,大肆采选美女甚至连士兵妻子都不放过就能看出来。

虽然曹叡在能力上没有大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一方面曹叡生活荒淫无度,尤其在诸葛亮去世后曹叡仿佛一下子松懈下来,大兴土木以至于影响了百姓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最要命的一点,曹叡不仅自己因为生活荒淫,天命不永,没有留下一个合格的继承者。在辅政大臣的安排上也昏招连连,极为仓促短视,留下的布局完全不能和当年曹丕留下的相比。

在生命最后的几年曹叡已经意识到了魏国宗室暗弱的问题,开始逐步放宽,在第一批辅政名单上也全部是曹魏宗室。但是曹叡在宗室的培养上却没有长远的布局,突然间扶持的这些宗室基本没有在军政上较为突出的人才,即使不出岔子也很难镇住朝臣。之后曹叡又在重病昏昏然中被奸臣所惑,竟然仓促更改了辅臣名单,将能力、声望、资历完全不对等的曹爽司马懿并列为辅臣。

可以说,最为强盛的魏国居然是最先大权旁落的,曹叡是第一责任人。

zhihu.com/answer/17501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叡:三国魏国中期承前启后、功过参半的皇帝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子,也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容忽视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226年—239年)在曹魏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承前启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曹丕打下的基业,但也留下了诸多隐患。评价曹叡,需要从其政治、军事、文化、个人.............
  • 回答
    曹操,这位汉末的枭雄,身上从来就不乏争议。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篡位者,将汉室江山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也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统一北方,扫荡群雄,为日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曹操无疑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身上有着超越时代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凭借着过人的胆.............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 回答
    曹丰泽的文章《就是因为一个走失的日本兵?(小六到底吃了几碗粉)》是一篇以历史事件为引子,进行现实讽刺和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文章。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分析。文章的核心主题与论点:文章以一个“走失的日本兵”的民间传说或故事为切入点(虽然具体故事细节在文章中可能不详述,但作为引子,其目的是.............
  • 回答
    曹丰泽关于侵华战争的言论,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出发点、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与主流历史认知的差异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丰泽的言论内容是什么。 虽然具体的言论可能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其核心观点似乎是: 否定侵略性: 认为日本在侵华战争.............
  • 回答
    曹丰泽在“辩经想法区”的行为,包括拉黑、删评和控评,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要评价他的这些行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他的动机、行为的合理性、对社区生态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接受度等方面。一、 曹丰泽的行为及其动机推测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他通常被指控的行为: 拉黑 (Block/Ban): 指的是将.............
  • 回答
    说起曹德旺,那可真是中国制造业里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这个人,说实话,让人感觉挺“实在”的,不像现在很多企业家喜欢玩虚的,他就是实打实地把事情做好,而且做得极其扎实。从“玻璃大王”到“慈善家”,这是一条很长的路,也很不容易。首先,得从他的出身说起。曹德旺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贫困的家庭,早年经历过非常艰.............
  • 回答
    曹纯,字子金,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一位非常重要且能力出众的将领。他虽然不如张辽、许褚等名将那样家喻户晓,但在曹操集团的早期扩张和巩固势力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曹纯,需要从他的出身、跟随曹操的经历、军事才能、政治影响力以及历史评价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出身与早年经历:曹操集团的核心成员 .............
  • 回答
    曹云金最新的这篇博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这名字本身就带着点“大戏开锣”的味道,指向性很强。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从内容上看,这篇博文的“了结”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与他的前师父郭德纲的恩怨情仇。 文章标题的“是时候了”,就有一种忍无可忍.............
  • 回答
    曹云金,一个在中国相声界颇具话题性的人物。他的名字,无论走到哪里,总能伴随着鲜明的标签和不绝的议论。要评价他,就像是在拆解一个复杂的包裹,里面既有闪耀的才华,也有令人唏嘘的争议。天赋与才情:舞台上的“愣小子”不得不承认,曹云金是很有相声天赋的。早年跟着郭德纲学艺,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悟性。他的嗓音洪亮,.............
  • 回答
    对于曹金自称患有重度抑郁症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这不仅仅关乎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健康状况,更牵扯到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知、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公众的反应。一、 对曹金个人及其陈述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承认抑郁症是一种真实的、可能极具破坏性的精神疾病,它不分职业、地位,任何人都有可能.............
  • 回答
    曹德旺:一位值得尊敬的企业家,但并非无可指摘曹德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杰出企业家代表之一,他所创立的福耀玻璃集团,不仅是中国玻璃行业的领军企业,更是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巨头。对曹德旺的评价,既要看到他卓越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也要理性看待他可能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一、 曹德旺的闪光点与伟大之处: .............
  • 回答
    曹保平的《狗十三》:一部关于成长疼痛、现实扭曲与个体挣扎的深刻剖析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上近年来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甚至没有戏剧性的反转,却凭借着一股沉甸甸的真实感,直击观众内心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思考。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青春片,不如说.............
  • 回答
    曹德旺先生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判断,不如说是他作为一位深耕制造业、对成本极为敏感的企业家,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所发出的一个深刻洞察。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经济背景下,并结合曹德旺先生自身企业的特点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背后有其现实的支撑点。 土地成.............
  • 回答
    “曹顺的辩论公开课”—— 一堂有料、有深度,但也有待打磨的思辨之旅提到“曹顺的辩论公开课”,很多有过接触的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犀利、快速、逻辑、信息差、以及……有点“干”? 这是一次既能让人眼前一亮,又能引人深思的尝试,但就如同任何一场精彩的辩论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瑕,更像是辩论技艺本.............
  • 回答
    说到曹昂这个人,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角色。他不像他的父亲曹操那样征战四方、叱咤风云,也不像他的兄弟们那样常常出现在历史的镁光灯下,甚至连他自己的结局也带着几分悲壮和几分让人扼腕叹息。先从他的出身说起。曹昂是曹操的原配丁夫人所生的儿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层关系意味着他在曹操家族的地位,尤其是在早期,可以.............
  • 回答
    《曹刿论战》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军事论述,其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曹刿论战》的价值和深刻内涵:首先,这篇短小的散文,却蕴含着极其精辟的军事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曹刿一个人在战场上的经验总结,更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战略智慧和人生哲学。 “夫.............
  • 回答
    曹休:曹魏王朝的“鹰扬”,一座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悲剧英雄谈及曹操麾下名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张辽、徐晃、张郃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曹休,这位曹操的族弟,同样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曹魏栋梁。他以其勇猛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未能逃脱功业受挫、晚节不保的悲剧命运。出身.............
  • 回答
    评价曹氏三父子在文学上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风格、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三位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点亮了建安文学的夜空,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开创乱世之音的雄主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的文学身份常常.............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