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曹刿论战》,有科学道理吗?可重复验证吗?

回答
《曹刿论战》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军事论述,其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曹刿论战》的价值和深刻内涵:

首先,这篇短小的散文,却蕴含着极其精辟的军事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曹刿一个人在战场上的经验总结,更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战略智慧和人生哲学。

“夫战,勇气也。公与庄公争于鲁,违礼,故伐之。”——“鲁侯之所许,不如其所不许。”

这句话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曹刿上来就点明了战争的本质——勇气。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敏锐地抓住了“鲁侯之所许,不如其所不许”这一关键点。这句话言外之意是,鲁侯对于侵略齐国这件事,其国内的认同和支持,远不如他对于“不作为”的顾虑和反对来得强烈。换句话说,鲁国国内并非同仇敌忾,齐国讨伐他,并非天道,而是鲁侯自身行为失当,导致了国内的分裂和支持不足。这是一种对战争爆发原因的深刻洞察,指出了“攻心为上”的初步思想,即要看清对方的内部状况,利用其弱点。

“夫战,勇气也。公与庄公争于鲁,违礼,故伐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的第一次发问,看似是在询问“肉食者”——也就是掌握实权的国君和大臣们——的意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策略性的试探。他并非真的不了解情况,而是借此机会观察国君的态度和决策的成熟度。庄公的回应“夫战,勇气也。公与庄公争于鲁,违礼,故伐之。”,虽然表面上是在解释伐齐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信息是,他并没有深入思考“何以战”的问题,仅仅停留在“为何战”的层面。曹刿在这里,就隐约察觉到国君在战略上的不足。

“夫战,勇气也。公与庄公争于鲁,违礼,故伐之。”——“夫君,而易之,则民不畏。”

这是曹刿第二次发问,也是一个更具洞察力的观察。当他看到庄公在战场上三次击鼓,却都没有发动总攻,并且对每一次鼓点之间的“迟疑”和“犹豫”感到不解时,他敏锐地抓住了“夫君,而易之,则民不畏”这个核心问题。意思是,如果国君轻易地发出命令(比如三次鼓击,却不立即行动),那么士兵就会觉得命令可以随意更改,就不再畏惧和遵守。这揭示了军队纪律和士气的重要性,以及指挥官必须具备的果断和信誉。庄公的这种做法,无疑在削弱自己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吾视其辙乱,五十步而内。”——“夫战,勇气也。公与庄公争于鲁,违礼,故伐之。”

这是曹刿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知,可以意知也”的由来,以及他根据“辙乱”判断齐军败局的关键。当他看到齐军退却时,并没有仅仅看到“败退”这一现象,而是通过观察“车辙混乱”来推断齐军内部的混乱和溃败。“五十步而内”更是精确地判断出,齐军虽然在逃跑,但尚未完全溃散,还有一定的集结能力,所以要慎重追击。这种基于细节的判断,体现了曹刿极为敏锐的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夫战,勇气也。公与庄公争于鲁,违礼,故伐之。”——“可矣。”

曹刿的最后一句“可矣”,是对庄公追击命令的认可。这个“可矣”来得非常及时和关键。在此之前,庄公虽然下令追击,但仍带着一丝犹豫。曹刿通过之前的观察和分析,认为此时的齐军已经基本溃散,追击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所以给予了肯定。

《曹刿论战》的科学道理:

从现代军事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曹刿论战》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实践运用: 曹刿的每一次提问和观察,都是在“知彼”——了解齐国的内部情况、士气、指挥系统。同时,他也通过观察庄公的反应来“知己”——了解自己方的指挥意图和执行力。
2. 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 曹刿在第一次发问时提到的“鲁侯之所许,不如其所不许”,实际上是在点明战争的合法性、道义性和国内民众的支持程度,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如果统治者不得人心,军队士气自然不高。
3. 士气与纪律: 曹刿对庄公三次击鼓却不动的批评,深刻揭示了“令出必行”的重要性。一旦指挥官的命令失去权威,士兵就会产生懈怠和不信任,士气和纪律就会崩溃。这与现代军事心理学中强调的“号令严明”、“信赏必罚”原则不谋而合。
4. 战机把握与战术执行: 曹刿通过观察“车辙”、“五十步”来判断齐军状态,并及时提出追击建议,体现了对战机的精准把握。这是一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战术紧密结合的体现,是临场指挥智慧的结晶。
5. “以逸待劳”与“穷寇之勿追”的平衡: 曹刿在建议追击时,并没有盲目穷追猛打,而是通过“五十步而内”来判断齐军的溃散程度,这体现了对“穷寇之勿追”原则的谨慎运用,避免了己方因冒进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可重复验证性:

这是一个有趣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科学”的定义: 如果我们将“科学”定义为在可控条件下,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客观规律,那么《曹刿论战》中的某些原则,比如“令出必行”和“士气的重要性”,确实可以被视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道理”。在现代军事训练和团队管理中,这些原则依然被奉为圭臬,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例如,在模拟军事演习或企业团队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指挥和激励机制,来观察和衡量士气和执行力的差异。
“可重复验证”的局限性: 然而,将《曹刿论战》中的所有内容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可重复验证”的科学理论,则是有失偏颇的。
历史事件的唯一性: 具体的战争场景是独一无二的,当时的政治背景、军事技术、人员素质、地理环境等因素都难以完全复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去设计一个实验来精确验证曹刿当时的判断。
“人性”的复杂性: 战争中涉及的“勇气”、“士气”、“恐惧”等心理因素,虽然有其普遍规律,但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得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人表现会存在差异。
“天气”与“运气”: 历史记载中,虽然《曹刿论战》本身没有明确提到“天气”,但战争的胜负往往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地形、甚至传说中的“运气”。这些因素的不可控性,使得完全重现历史场景并进行精确验证变得困难。

总而言之,《曹刿论战》并非一套可以用公式表达、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物理或化学定律。它更多地是一种基于对人性、社会和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总结。其中的一些核心原则,例如“士气”、“纪律”、“知彼知己”等,具有普适性,可以被视为具有“科学道理”的军事思想。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类比和模拟的方式来“验证”其道理的合理性,例如:

观察现代军事指挥: 观察现代军队的训练和作战,会发现“令出必行”依然是基础,指挥官的权威性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类比企业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对员工的激励措施,都会直接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执行效率,这与《曹刿论战》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模拟演习: 通过现代军事模拟演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不同的战场环境和指挥策略,来验证某些战术思想的有效性。

所以,与其说《曹刿论战》可以“重复验证”,不如说它所揭示的智慧和原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人们印证和应用。它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启发性,指导着人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如何进行分析、决策和行动。它是一门关于“如何赢得战争”的艺术,更是一门关于“如何理解战争”的哲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翻译:

鲁公:帮我打仗,打赢了有赏。

曹刿:赏金多少?太少不干。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

鲁公:我给你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我是个有信用的人,保证兑现。

曹刿:我不信。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鲁公:就算战败,我也会酌情处理,不会治你的罪。

曹刿:好,一言为定,我加入了。


公与之乘。


翻译:鲁公送给曹刿一辆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刿论战》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军事论述,其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曹刿论战》的价值和深刻内涵:首先,这篇短小的散文,却蕴含着极其精辟的军事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曹刿一个人在战场上的经验总结,更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战略智慧和人生哲学。 “夫.............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 回答
    曹丰泽的文章《就是因为一个走失的日本兵?(小六到底吃了几碗粉)》是一篇以历史事件为引子,进行现实讽刺和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文章。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分析。文章的核心主题与论点:文章以一个“走失的日本兵”的民间传说或故事为切入点(虽然具体故事细节在文章中可能不详述,但作为引子,其目的是.............
  • 回答
    曹丰泽关于侵华战争的言论,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出发点、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与主流历史认知的差异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丰泽的言论内容是什么。 虽然具体的言论可能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但其核心观点似乎是: 否定侵略性: 认为日本在侵华战争.............
  • 回答
    曹丰泽在“辩经想法区”的行为,包括拉黑、删评和控评,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要评价他的这些行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他的动机、行为的合理性、对社区生态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接受度等方面。一、 曹丰泽的行为及其动机推测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他通常被指控的行为: 拉黑 (Block/Ban): 指的是将.............
  • 回答
    说起曹德旺,那可真是中国制造业里的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这个人,说实话,让人感觉挺“实在”的,不像现在很多企业家喜欢玩虚的,他就是实打实地把事情做好,而且做得极其扎实。从“玻璃大王”到“慈善家”,这是一条很长的路,也很不容易。首先,得从他的出身说起。曹德旺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贫困的家庭,早年经历过非常艰.............
  • 回答
    曹纯,字子金,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一位非常重要且能力出众的将领。他虽然不如张辽、许褚等名将那样家喻户晓,但在曹操集团的早期扩张和巩固势力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曹纯,需要从他的出身、跟随曹操的经历、军事才能、政治影响力以及历史评价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出身与早年经历:曹操集团的核心成员 .............
  • 回答
    曹云金最新的这篇博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这名字本身就带着点“大戏开锣”的味道,指向性很强。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从内容上看,这篇博文的“了结”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与他的前师父郭德纲的恩怨情仇。 文章标题的“是时候了”,就有一种忍无可忍.............
  • 回答
    曹云金,一个在中国相声界颇具话题性的人物。他的名字,无论走到哪里,总能伴随着鲜明的标签和不绝的议论。要评价他,就像是在拆解一个复杂的包裹,里面既有闪耀的才华,也有令人唏嘘的争议。天赋与才情:舞台上的“愣小子”不得不承认,曹云金是很有相声天赋的。早年跟着郭德纲学艺,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悟性。他的嗓音洪亮,.............
  • 回答
    对于曹金自称患有重度抑郁症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这不仅仅关乎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健康状况,更牵扯到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知、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公众的反应。一、 对曹金个人及其陈述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承认抑郁症是一种真实的、可能极具破坏性的精神疾病,它不分职业、地位,任何人都有可能.............
  • 回答
    曹德旺:一位值得尊敬的企业家,但并非无可指摘曹德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杰出企业家代表之一,他所创立的福耀玻璃集团,不仅是中国玻璃行业的领军企业,更是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巨头。对曹德旺的评价,既要看到他卓越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也要理性看待他可能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一、 曹德旺的闪光点与伟大之处: .............
  • 回答
    曹保平的《狗十三》:一部关于成长疼痛、现实扭曲与个体挣扎的深刻剖析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上近年来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甚至没有戏剧性的反转,却凭借着一股沉甸甸的真实感,直击观众内心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思考。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青春片,不如说.............
  • 回答
    曹叡:三国魏国中期承前启后、功过参半的皇帝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子,也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容忽视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226年—239年)在曹魏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承前启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曹丕打下的基业,但也留下了诸多隐患。评价曹叡,需要从其政治、军事、文化、个人.............
  • 回答
    曹德旺先生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判断,不如说是他作为一位深耕制造业、对成本极为敏感的企业家,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所发出的一个深刻洞察。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经济背景下,并结合曹德旺先生自身企业的特点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背后有其现实的支撑点。 土地成.............
  • 回答
    “曹顺的辩论公开课”—— 一堂有料、有深度,但也有待打磨的思辨之旅提到“曹顺的辩论公开课”,很多有过接触的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犀利、快速、逻辑、信息差、以及……有点“干”? 这是一次既能让人眼前一亮,又能引人深思的尝试,但就如同任何一场精彩的辩论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瑕,更像是辩论技艺本.............
  • 回答
    说到曹昂这个人,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角色。他不像他的父亲曹操那样征战四方、叱咤风云,也不像他的兄弟们那样常常出现在历史的镁光灯下,甚至连他自己的结局也带着几分悲壮和几分让人扼腕叹息。先从他的出身说起。曹昂是曹操的原配丁夫人所生的儿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层关系意味着他在曹操家族的地位,尤其是在早期,可以.............
  • 回答
    曹休:曹魏王朝的“鹰扬”,一座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悲剧英雄谈及曹操麾下名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张辽、徐晃、张郃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曹休,这位曹操的族弟,同样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曹魏栋梁。他以其勇猛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未能逃脱功业受挫、晚节不保的悲剧命运。出身.............
  • 回答
    评价曹氏三父子在文学上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风格、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三位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点亮了建安文学的夜空,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开创乱世之音的雄主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的文学身份常常.............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曹爽的“正始改制”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其评价历来充满争议。要理解这项改制,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之下,并深入剖析其内容、目的以及实际效果。历史背景:权力斗争与政治真空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年幼的曹芳继位。此时的曹魏朝廷,实际上处于一个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以曹爽为首的宗室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