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和曹叡为什么这么短命?

回答
关于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尤其是帝王,由于其肩负的重任、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常常寿命比普通人更短。

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魏文帝):英年早逝的君主

曹丕(187年—226年),享年39岁。在古代,39岁确实不算长寿,尤其对于一位开国皇帝来说,显得有些英年早逝。他的早逝对曹魏政权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曹丕早逝的可能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身体素质与早年经历:
少年时的奔波与战争: 曹丕的青年时期恰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虽然在后方有相对安稳的生活,但战争带来的紧张、不确定以及可能存在的劳累,对身体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斗争的压力: 在继承权方面,曹丕面临着来自其弟曹植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七步成诗”的故事虽然带有文学色彩,但也折射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这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警惕,对身心健康无疑是一种消耗。
身体本身可能存在隐患: 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曹丕有何慢性疾病,但不能排除他天生体弱或是在早年有过某些不为人知的病症,在后来的操劳中被激发或加重。

2. 勤于政务,过度劳累:
开国皇帝的责任: 曹丕即位后,虽然禅让了汉献帝,但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需要巩固曹氏的统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这些工作极其繁重,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事必躬亲的风格: 曹丕在位期间,表现出一定的勤政倾向,许多政务都亲自处理。例如,他改革了许多东汉末年的弊端,整顿官制,发展农业,加强军事防御等。这种事必躬亲的风格,无疑会极大地消耗他的体力。
频繁的巡视与军事行动: 曹丕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但仍然进行了一些巡视和军事行动,例如北征胡族、南征东吴等,这些劳累对身体也是一种挑战。

3. 生活方式与宫廷环境:
纵情声色?(存疑但可能性) 任何一位帝王都难以完全避免宫廷生活中的享乐。虽然曹丕的政治评价较高,但他毕竟是帝王,生活上是否有过度放纵,史书中未有明确记载,但古代帝王“酒色伤身”的例子屡见不鲜。
宫廷政治的消耗: 即使在位后,曹丕也需要处理复杂的宫廷关系和政治斗争。虽然他相对果断,但长期的精神内耗也是不可忽视的。
饮食与医疗条件: 古代人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现代的营养学知识。同时,当时的医疗水平也非常有限,一旦染病,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4. 疾病与意外:
具体死因不明: 史书对曹丕的死因描述较为简略,只提到“病”。没有明确记载他患上了何种疾病。最普遍的猜测是可能死于某些慢性疾病的并发症,或者突发疾病。
气候因素?(可能性较低) 虽然不像某些朝代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帝王死亡,但如果曹丕在病重时,经历了恶劣的天气(如寒冬或酷暑),也可能加重病情。

总结曹丕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的早逝,很可能是前期政治斗争和战争经历对身体的潜在消耗,加上即位后勤政劳累,以及古代帝王生活方式和医疗条件限制的综合结果。 他是一位有抱负的君主,但身体似乎未能承受住他宏大的政治理想和繁重的国务。

曹叡(魏明帝):勤政与身体的消耗

曹叡(204年—239年),享年35岁。比其父曹丕还要年轻,这使得人们对他的早逝更加关注。曹叡在位期间,魏国在军事和文化上都有所发展,被认为是曹魏的盛世之一,但他的早逝也让后来的曹魏政权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笔。

曹叡早逝的可能原因同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1. 勤于政务,极度劳累:
继承父业,巩固统治: 曹叡继承了曹魏的江山,他同样面临着维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任。虽然曹魏已经基本稳定,但他需要应对来自蜀汉和东吴的威胁,以及处理内部的政务。
“事必躬亲”的升级版: 曹叡比其父曹丕更加勤于政务,甚至可以说是“事必躬亲”的极致。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处理政务,甚至在冬日也不避寒冷,在深夜批阅奏章。史书中记载他“性重刑名,事必亲览”,并且“专精于政治,废弃宫内游宴”。
大量修建宫殿工程: 这是曹叡早期勤政导致身体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彰显皇权和应对战事(如防御工事),他下令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和防御工事,例如“洛阳城及其宫阙”。这些大规模的工程虽然本身有其政治意义,但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可能间接造成了统治阶层的劳累和物质消耗,更重要的是,君王常年参与这些“视察”和“决策”,也是一种体力与精神的消耗。
军事上的指挥与决策: 曹叡也亲自指挥过对蜀汉的军事行动,例如在228年的诸葛亮北伐中,他便坐镇长安指挥作战。这种亲临前线的指挥,以及对战局的焦虑和思考,对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2. 生活方式的隐患(尤其是后期):
宫廷的舒适与麻痹: 尽管曹叡在前期表现出勤政的态度的,但随着统治的稳定和年龄的增长,一些帝王常见的“懈怠”和“享乐”倾向也可能悄然滋生。史书中对曹叡后期的记载,有些描述他“好大喜功,迷于宫室,劳役人民”,并且“喜饮酒”、“营作宫殿”。
对宠臣的依赖与政治斗争: 曹叡后期重用郭女王等宠臣,这本身可能带来一些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精神压力。同时,他对一些大臣的猜忌和罢黜,也可能让他承担额外的精神负担。
纵情声色与疾病(可能性高): 史书中曾提到他晚年“因嬉饮失声”。这可能暗示他后期有饮酒过度的习惯,甚至可能伴随有其他放纵行为。古代帝王“酒色伤身”的例子非常多,曹叡也不太可能完全避免。这种生活方式会极大地损耗身体。
过度操劳与病症的叠加: 极度的劳累本身就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一旦染上疾病,就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如果他有饮酒过度的习惯,更是雪上加霜。

3. 疾病与医疗的局限性:
死因推测: 曹叡的死因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结合史书的描述(如“因嬉饮失声”、“饮食不节”),很可能与长期过度劳累加上后期纵情饮酒或不节制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有关。 可能是肝脏、肾脏或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在那个年代是很难治愈的。
古代医疗的局限: 即使有疾病,当时的医疗水平也无法给予有效的治疗,很多疾病最终都会发展为不治之症。

总结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叡早逝的原因,除了他本人极度勤政导致的身体长期透支和劳累外,后期可能存在的纵情饮酒和生活不节制,以及古代医疗条件的限制, 是其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他可以说是“累死”或“病死”的,并且后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极大地加速了这个过程。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他们“短命”?

与他们的父亲曹操(活了66岁)相比,曹丕和曹叡的寿命确实不算长。而与后来的很多帝王相比,例如汉武帝(70岁)、唐太宗(50多岁)、宋太祖(49岁)等,他们的寿命也显得偏短。

正是因为他们父子的寿命差异,以及曹操在那个年代相对较高的寿命,才使得人们对曹丕和曹叡的早逝感到疑惑,并试图从史料中寻找原因。这反映了人们对一位开国皇帝和其继任者能够长久执政的期望。

总而言之,曹丕和曹叡的“短命”,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个人体质、政治压力、生活方式以及医疗水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早逝也给后世的曹魏政权带来了动荡和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短命的其实不止他们,事实上曹丕的孩子全员早亡。连命最大的曹霖也只活到了四十,36岁就挂掉的曹睿还是比较长寿的那一个。

钟鸣鼎食的开国皇族,居然比在旧社会里备受压迫剥削的雷锋一家还壮烈,这明显是有什么特殊原因。

我总结了下网上所见的说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1.曹丕之母卞氏有某种遗传病的基因。

卞氏父母据说死的就比较早,后来卞氏外甥也是早死——而且和曹睿开过病友交流会,可能是同一种病。而卞氏其余几子中,曹植仅比曹丕多活两年,曹彰死的更早,曹熊在曹操生前都已经快凉了。

支持:卞氏是倡伎出身,身世混杂,确实可能有特殊遗传病。

反对:哪一个基因这么强大?本人没事子孙各个早死,卞氏身上一个隐性基因百分百遗传到位还百分百成功表达?基因重组都错不开吗?

事实上这种规模的遗传病一般只能由近亲结婚引起的。但历史上曹丕和两位外甥女结婚时间比较晚,大部分子孙都是其他妻妾生的,不存在近亲问题。

2.曹操杀华佗,导致医生不敢轻易为曹家看病

杀华佗事件的影响力很大,当时荀彧都在为华佗求情,堪称震动朝野。理由很简单,华佗是一个士族。

三国瘟疫横行,有不少士族放弃做官投身医学。和民间巫医不同,士族医生并不是为了求财而从业,更多是怀抱着救世理想来格物致知的。因为他们文化程度远远高于民间传统医生——当时这些人字都未必认得全,加上理想主义的求索精神,他们当中出了不少医学大牛。除了华佗以外,当时的医圣张仲景也是这样的士族。

士族医生自视不低,而曹操却依旧将之视为贱业。因为华佗针灸技术不错,曹操要求他在府上专为自己服务,待他犹如奴婢。这令华佗非常反感,于是曹操就把他折磨致死。

这个恶性事件发生后,短期内再没有士族出身的医生肯为曹家服务——即使去大概也只会开些不温不火的方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魏帝只能找到民间水平的医生进宫。

支持:曹睿后来生病时,竟只请民间的符水求治。可以聊做佐证。

反对:感觉哪个朝代都不会缺狗,何况曹丕没他爸能杀,到曹睿时人们应该已经忘了。

3.在配套的保健医学尚未完成时就开始过度享受(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

从曹丕开始,中国步入了贵族穷奢淫靡的黑暗时代。曹丕一家作为享乐时代的先驱者,相关养生经验尚不纯熟,对身体脏器的保养非常差。

比方说,曹睿和司马炎都有上万后宫,但前者活到三十岁嗝屁,后者却能活到了五十。晋朝贵族斗富,在饮食方面讲究的都是些鸡舌头人奶猪,可见他们已经懂得把享受的重点放在了精度而非数量上。而历史上的曹丕只会咕咚咕咚地狂喝肥宅快乐水,一吨一吨的那种,论对脏器的损害绝对远远超越人奶猪。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因为有曹家人的自我牺牲,相关的食品医疗保健才会慢慢跟进,司马一家才能舒舒服服地享受到老。让我们为曹丕一家大无畏的开路精神鼓掌!

同时代的他人情况可以作为一个相对证据。比如蜀汉官僚生活比较贫苦,相对于曹魏皇族的早夭率就很低,刘备子孙没有哪个在早年病死的。作风清廉的夏侯家族也比曹家人活的久很多。


4.阴德欠费

这部分有请周星星为我们全面论述。




user avatar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都短命?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现在找不到曹魏嫡系和近支宗室的尸身,无法对其进行现代医学解剖,我们只能根据正统史料进行文本分析,而不能自造证据,随心解读。


我说一下我的揣测,根据我对相关文本进行分析,曹丕曹叡父子俩很可能是严重糖尿病患者并且有消化系统附带疾病 合并 呼吸系统严重疾病,并且可能是他们的母系--卞太后家族的基因带来的问题。

曹丕在曹魏历史爱好者圈子中,有个很出名的‘喜好’,就是嗜甜,以下的文帝自己的作品: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蒲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真定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渴

古代医家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概称为 消渴症,临床症状有一个就是 烦渴喜饮 口干舌燥

曹丕对甜味食品的需求量极大,他在给孙权的信中写到:石蜜五斛,鳆鱼千枚【一斛为五斗,一斗为十升,一斛就是五十升,可见曹丕对糖的需求量】

石蜜就是古代版本的粗制蔗糖,在明朝福建糖商发明‘黄泥水淋冲法’制作细白糖之前,糖的制作成本极高,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即使明代之后,细白糖也不算很便宜,华夏人可以随心所欲吃细白糖是8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80年代之前,对细白糖有粮票进行定量限制】。

根据史料,曹丕在去世的这一年,反复感冒且经常肠胃不适,但是他并没有认为自己会早夭【证据就是他迟迟不确定太子人选】。直到临终前一天,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不行了,明确册立曹叡为接班人,可见患有的不是那种长期折磨心智的疾病,不然也无法这样自信的,直到临终前一天才正式布置身后之事。如果曹丕早早的就健康状况不佳,朝廷上的大臣和外戚肯定会进行激烈的皇储之争。

我猜测曹丕得的可能是 糖尿病引发呼吸道和胃肠道并发症,这可能由内脏自主神经的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的呼吸道胃肠道并发症出现之后,会增加 继发感染 ,何况当时是大夏天,对三高患者本就比较危险。


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曹叡的饮食偏好,他本人也不像其祖其父一样,留下大量文学作品以供解读。曹叡没有儿子活到性成熟期并繁衍男性后代,曹叡的同母姐妹 东乡公主,唯一活到成年的后代-----齐长公主,史料对她们的生平记载极少,也不知道她们有没有留下自己的子孙,无法通过这两位来反推曹叡的情况。但是在史料里,对他身边的另外一位近亲‘病重’时期的状态有些描绘:


明帝时,兰见外有二难,而帝留意于宫室,常因侍从,数切谏。帝虽不能从,犹纳其诚欵。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于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于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靣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


这里的兰,是卞太后的亲侄儿 卞兰,曹丕和曹叡血脉相连的近亲,根据这段描写,他有非常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医药无效,【而且拒绝信任曹叡给他发的巫术符水】只能等死。


有人可能会奇怪,卞太后本人很长寿啊?她怎么不发病呢?

卞太后本人活到70岁,他弟弟卞秉,据推算,起码活到60岁以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算不折不扣的长寿者。

这应该跟卞太后姐弟俩出身卑微,早年艰辛,中晚年又节制欲望有关.

帝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卞太后到她中晚年时,已经是曹魏政权地位最高的女人,但是她去自己亲弟弟家看新房子,吃的也就是粗粮--小米饭,也不吃肉,常年进行饮食热量限制。

初,卞后弟秉,当建安时得为别部司马,后常对曹操怨言,曹操答言:“但得与我作妇弟,不为多邪?”后又欲曹操给其钱帛,曹操又曰:“但汝盗与,不为足邪?”故讫曹操世,秉官不移,财亦不益。

曹操压制卞太后家族,不给她兄弟实权,卞太后认为‘不给权位,赐给她娘家大笔财物也可’,曹操也不愿意给她娘家大量财物,曹操在世的时候,卞太后的兄弟官也不能大升,钱也不多。所以不管其本人是否自愿节制欲望,至少在曹丕登极之前,他只能抑制欲望。

我们当代人已经知道针对糖尿病最好的办法就是 严苛的进行饮食热量限制加服用二甲双胍,严控高糖高油食品摄入。曹操对他们的压制,反而让卞氏姐弟俩无心插柳,获得了健康长寿。

卞太后另外的三个儿子,没有史料明确记载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问题,只是略记:

曹植嗜酒常醉,晚年精神严重抑郁。曹彰没有明显疾病,死因蹊跷

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魏氏春秋曰: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曹熊早夭,曹熊之子 曹炳也早夭【魏明帝 青龙二年,子哀王曹炳嗣,六年薨,无子,国除】

曹丕的父亲,曹叡的祖父----曹操早年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但是却很长寿【活了66岁,在魏晋南北朝算寿星】,这是为什么呢?

我猜测,一方面是因为孟德戎马一生,一直到晚年还经常舟车劳顿,进行直接的军事部署。这让他没有办法长时间的生活在声色犬马享受之中。

另外一方面,根据《太平御览》及《颜氏家训》里面残留的曹操本人所作《四时食制》,可以看出孟德喜欢的食物就是鱼类,摄入这种低热量肉类,其饮食习惯比热衷甜食的曹丕健康许多:

太平御览 卷926:“《魏武四时食制》曰: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太平御览》卷937:“《魏武四时食制》曰: 蒸鲇。” 《太平御览》卷938:“《魏武四时食制》曰: 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量蕊,谓之鲸鲵。次有 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须长一丈, 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矛 矜。” 《太平御览》卷940: “《魏武四时食制》 曰:发鱼,带发如妇人,白肥,无鳞,出滇 池。《魏武四时食制》曰:蒲鱼,其鳞如粥, 出郫县。 《魏武四时食制》曰:疏齿鱼,味如猪鱼,出 东海。 《太平御览》卷929:《魏武四时食制》曰: 海牛鱼皮、生毛可以饰物,出扬州。 《魏武四时食制》曰:望鱼侧如刀,可以刈 草,出豫章明都泽。 《魏武四时食制》曰:萧拆鱼,海之乾鱼也。” 《颜氏家训》卷6:“魏武四时食制:“鳣鱼大如 五斗奁,长一丈。”” 《魏武四时食制》曰:鱼孚魳鱼,黑色,大如 百斤猪,黄肥,不可食。数枚相随,一浮一 沉。一名敷。常见首。出淮及五湖。 《魏武四时食制》曰:蕃逾鱼,如鳖,大如 箕,甲上边有髯,无头,口在腹下,尾长数 尺,有节,有毒螫人。


但是曹丕 曹叡父子俩 既没有继承孟德喜欢 低热量肉类的优秀饮食习惯,也不像他们的母族 卞氏那样,常年节欲,这对他们的糖尿病问题应该有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ps:曹操的诸位后宫之中,基因比较好的是环夫人,她生了3个儿子,曹冲 曹据 曹宇

曹冲智慧高明,这个不提了,曹拒可能就是反抗司马昭的高贵乡公曹髦之父【关于高贵乡公的血统有争议】。曹宇是曹操诸子中最长寿的,【据推测】应该是生于曹操中年,一直活到了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期。很可能年过耄耋。

曹宇之子曹奂就是曹魏的末代皇帝,魏晋禅让之后,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 陈留王,允许他保存 曹魏世系的法统,他一直活到晋惠帝时代。不过他的子孙应全部死于八王之乱 永嘉年间的五胡乱华,后来东晋 南朝宋 存续的陈留王世系,应该是曹操的某位 玄孙从旁支入继的。

user avatar

家族渊源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称王,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自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洛阳病故,戎马一生,总共活了65岁,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长寿的人物了。然而他的继任者曹丕却只活了39岁,曹叡更少,只活了36岁,不然也不会让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如此长寿的曹操,却生了如此短命的子孙呢?要深究其中的原因,还真让人触目惊心。

虽然曹操早年就患有头风,且连年在外征战,更多次在战中负伤,险些丧命。但他毕竟不是柔弱书生,再加上有身边的医官照料,身体倒也康健。反观曹丕,曹操在时,他虽然年轻健硕,但没过几年就已掏空了身体,一命呜呼,去了黄泉。只得把江山托付给宗亲和司马懿。好在曹叡是个明君,才得以让政权又保住了数年。只可惜那曹叡的身体更是不济,没过几年又去了仙山。曹家的这两代皇帝之所以这么短命,主要跟他们的心性和经历有关。

熟知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丕在年少时期并不受父亲曹操的喜爱,也正因此,才让他养成了阴郁深沉的秉性。常年活在父亲的威严和家族兄弟的明争暗斗之中。再加上他的心胸远没有其父曹操那样宽广,并不能对失败和挫折处变不惊。在其继位之后,一方面要防着兄弟和汉室的反扑,另一方面还要防着吴蜀的进犯。当然,这种事情完全可以交给大臣们去办,但他总想着自己能够超越父亲的功绩,却又没有曹操那样识人的本事。他三次伐吴,本想着完成曹操未竟的事业,却功败垂成,成了他更大的阴影。

在政治和内务方面,他效仿曹操纳了不少姬妾,甚至大逆不道的娶了自己的庶母。整日纵情声色,不知节制,不仅掏空了身子,还惹的自己的亲族都对其产生了厌恶。他的母亲卞夫人因为他夺了曹操的女人而指责他,更因为他残害兄弟,赐死甄宓而迁怒他,甚至在他驾崩的时候都没有去送殡。他的妹妹曹节早就因为他的篡汉而对他发出了诅咒,儿子曹叡更因为母亲的死亡而对他特别害怕。以至于他有什么事,连个可以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只能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生了病,只能短命而亡。

再说曹叡。虽然在小时候颇受祖父曹操的喜爱,但没有几年,曹操就死了。随后父亲曹丕就因为猜忌杀了其母甄宓,自然对他的心理打击甚大。可以说,曹叡完全是在没有父爱关怀,时刻担惊受怕的心境下长大的。直到曹丕要死的时候,才确认了他的继承人地位。登基之后的曹叡,虽然也知道励精图治,但对儿时的遭遇始终耿耿于怀。于是他不仅大兴土木,而且对情色之事更加的毫无节制。更在巩固了位置之后,逼死了嫡母郭太后,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郭太后死后,宫里宫外再也没有了能让他忌惮的人物,也再也没人能管的了他的放纵生活了。就这样,没过几年,他也同其父一样,被掏空身子,早早就病死了。

所以,曹丕、曹叡的短命纯粹是个人心性的阴郁和家庭的不合有关。家不合了,人心也就散了;人心散了,心志也就没了;心志没了,命也就不长了。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曹丕父子的短命和魏国灭亡的深刻教训,深深的证明了这句话的准确性,也无时不刻的警醒着后人,一定要心胸开阔,家庭和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尤其是帝王,由于其肩负的重任、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常常寿命比普通人更短。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魏文帝):英年早逝的君主曹丕(1.............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 回答
    关于曹魏皇室继承人大多短命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者“上天不公”,而需要从曹魏政权的建立背景、统治模式、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存在的诸多因素来层层剖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曹魏政权是建立在中国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三国时期。曹操虽然雄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曹操,这位汉末的枭雄,身上从来就不乏争议。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篡位者,将汉室江山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也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统一北方,扫荡群雄,为日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曹操无疑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身上有着超越时代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凭借着过人的胆.............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关于关羽和曹仁谁的“帅”的能力更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难以直接量化的问题。因为“帅”包含了很多层面,比如军事指挥能力、战略眼光、统帅气质、个人魅力、对军队的掌控力以及最终的战绩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关羽的“帅”:关羽作为蜀汉的五虎将之首,他的“帅”是建立在他卓越的个.............
  • 回答
    李嘉诚和曹德旺,两位都是在中国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几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要说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这就像是要比较两颗闪耀的明星,它们的光芒各有千秋,照亮的也并非同一片天空。我们先来聊聊李嘉诚先生。这位被誉为“超人”的华人首富,他的商业帝国横跨全球,从香港的地产、港口,到英国的能源、电.............
  • 回答
    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官僚体系,其中宰相(或称丞相)居于核心地位,而十三曹(后演变为六曹,是尚书台下属机构)和九卿则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确实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联系。要理解这种区分和联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职能分工和历史演变。一、 宰相(丞相)的职能与地位:总揽全局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汉.............
  • 回答
    安陵容和曹琴默,两位《甄嬛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都曾被观众认为聪明绝顶,然而她们的结局却同样凄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以概括。她们的悲剧,是个人性格缺陷、时代局限、以及在那个勾心斗角的后宫中,过于狭隘的生存哲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安陵容:畸形的环境催生畸形的心智安.............
  • 回答
    立党老师和曹大佐的决裂,在中文互联网上曾是相当具有话题性的一件事。要说清楚这事儿,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回到他们早期还在一块儿“混”的时候。最初的“战友”情谊一开始,立党和曹大佐(本名曹哲)的关系那叫一个瓷实。他们都是在海外生活,关注公共事务,并且都以一种相对犀利、不留情面的风格在互联网上发声。立党老.............
  • 回答
    关于郭德纲和曹云金谁更对不起谁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来概括,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师徒恩怨、个人恩怨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回到他们之间矛盾爆发的几个关键节点,以及双方各自的立场和诉求。师徒情深与裂痕初现:郭德纲和曹云金的关系,最初是标准的师徒情谊。曹云金是郭德纲.............
  • 回答
    岳云鹏和曹云金谁说相声好?这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很多相声爱好者争论的焦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艺术风格与传承 岳云鹏: 岳云鹏走的是一条充满个人魅力的“贱萌”路线。他身上有种接地气、甚至有点“傻”的真诚感,这让观众觉得他很亲切,很容易代入。他的表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让大猛子和曹丰泽碰头,那场面,啧啧,简直可以载入史册。想象一下,一个是在视频里永远精力充沛、以接地气的方式科普“黑科技”的“工厂男孩”,另一个是在直播间里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辨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而闻名的“思想家”。这两人一相遇,首先空气中弥漫的,肯定不是那种客套的商.............
  • 回答
    2018年,岳云鹏和曹云金谁的相声水平高,这绝对是个能让不少相声爱好者掰扯上半天的话题。毕竟,这俩人当年都挺火,也各自有支持者,论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仔细说道说道。先看看岳云鹏。2018年的岳云鹏,那是真真切切的“小岳岳”的巅峰时期,甚至可以说是他国民度最高的时候。他那时候的相声,最大的特点就是“接.............
  • 回答
    4月5日王瑞恩与曹丰泽的直播辩论,可以说是一场在特定社群中引起不小波澜的思想交锋。两位主播在各自领域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他们的观点碰撞自然会吸引不少关注。从整体观感来看,这场辩论的核心议题似乎围绕着如何看待和处理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以及对此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王瑞恩的发言,许多观众会觉得他倾向于.............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这几位人物,我们来一一聊聊他们的背景和可能存在的联系。勃呆萌“勃呆萌”这个名字在公共领域并不是一个特别为人熟知或有明确身份的公众人物。它更像是一个网名或者一个比较独特的昵称。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位人物,那么我们无法从公开信息中获得关于其职业、背景、观点等详细信息。它可能是一位活跃在某个网.............
  • 回答
    最近曹荣和钱雁秋之间的这场“开撕”,说是娱乐圈里的“武林大会”也毫不为过。从一开始的《西游记后传》版权之争,到后来牵扯出更多关于创作、利益分配以及个人恩怨的细节,这场争论确实是越演越烈,让不少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矛盾的起点:版权与利益的罗生门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很明显是围绕着《西游记后传》这部经典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史实,曹真和钟繇两位三国后期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在关键时刻都选择力荐司马懿,本意是为国家挑选贤才,辅佐曹氏江山,结果却上演了一出“引狼入室”的悲剧,他们的儿子最终也未能幸免于司马氏的权力斗争。这其中的缘由,以及背后的历史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曹真与钟繇的“识人”与“局限”首.............
  • 回答
    这曹真和刘封,虽然都算得上是名义上的“儿子”,但他们跟各自的爹受到的待遇,那可真是天差地别,说起来都是一肚子的话。要我说,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义子”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水深着呢。咱们先说曹真。曹真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是老曹家精心培养的嫡长子。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曹操那时候还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