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个人魅力如何,他为何与夏侯尚和孟达如此亲近,却不理曹仁曹洪?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

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政治上的老练与决断: 曹丕在继承权斗中,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最终能够胜出,并成功从汉献帝手中接过皇位,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政治手腕不容小觑。他不像曹植那样才情外露,更像是将那种野心深藏于内,等待时机。他对局势的判断、对人心的把握,以及关键时刻的果断,都展现了他的政治成熟。他禅让的这一系列操作,既有对家族利益的考量,也有对自身合法性的构建,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表演。
文采与文化修养: 曹丕并非只是一个冷酷的政治家,他同样有着不错的文采。他与曹植、曹叡父子一同被后世称为“三曹”,可见其在文学上的造诣。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散文篇章,其中对文人品评的论述,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审美追求。这种文化魅力,能够吸引和凝聚一批文人墨客,为他的统治增添色彩。
审时度势与手段灵活: 在对待旧臣和新兴势力上,曹丕表现出了审时度势的一面。他能够区分哪些人是真心拥护自己,哪些人只是依附于曹操的威势。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威胁,他也有所警惕,但不会一味地粗暴打压,而是会考虑如何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或者巧妙地边缘化。
对亲近之人的情感维系: 曹丕能够与某些人建立起牢固的友谊或亲近关系,这说明他并非一个完全冷漠无情的人。对于他认可和信任的人,他会表现出珍视。这种情感的投射,也是他个人魅力的一部分,能让他的人际关系更加稳固。

为什么曹丕与夏侯尚和孟达如此亲近,却不理曹仁和曹洪?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曹丕在权力巩固和人际关系上的选择,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个人考量,并非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就能概括:

一、夏侯尚和孟达的亲近:

夏侯尚:
姻亲关系与童年情谊: 夏侯尚是曹丕的姨表兄弟,母亲是曹操的妻子丁氏的娘家亲戚,这层姻亲关系本身就拉近了距离。更重要的是,夏侯尚与曹丕是同一年出生,自幼便一同成长。这种青梅竹马的情谊,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尤为难得。曹丕对夏侯尚的情感,可能掺杂了少年时期的纯真情谊和对旧日时光的怀念。
能力与忠诚的结合: 夏侯尚在军事上并非顶尖,但在处理政务和笼络人心方面颇有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在曹丕继承权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面对曹操的偏爱曹植之时,展现了对曹丕的坚定支持。这种在权力斗争中的站队,让曹丕看到了他的忠诚和价值。
性格的互补与吸引: 夏侯尚性格相对豪爽,敢于直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曹丕性格中更为内敛和审慎的一面。他能够给曹丕带来轻松的氛围,也能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直率的意见,这种互补性使得曹丕乐于与他亲近。
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曹丕并非只会依靠血缘关系,他对夏侯尚的重用,也是一种笼络和培植亲信的策略。通过扶持像夏侯尚这样年轻有为的家族亲戚,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并形成一股忠于自己的势力。

孟达:
才干与过往情谊: 孟达是曹操时期的一位将领,与关羽、刘备等人都有过交集。他在军事和治军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能力。曹丕与孟达之间的亲近,可能更多地源于孟达在某个特定时期(例如曹丕继承权时期)对他的帮助。虽然孟达后来投降刘备,但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曹丕,这让他获得了曹丕的信任。
战略上的价值: 孟达的才能,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和管理上,对曹魏政权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曹丕可能看重的是他的实用能力,并希望通过亲近来稳定他对曹魏的忠诚,尤其是在其任职于边境地区时。
政治投机与机遇: 孟达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获得曹丕的青睐,也可能与他能够准确捕捉政治风向,并及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站队有关。曹丕对这样能够抓住机遇、贡献才能的人,自然会加以利用和拉拢。

二、为何不理曹仁和曹洪?

这并非是曹丕“不理”,而是对他们的政治地位和作用的判断,以及对潜在威胁的警惕。

曹仁:
资历深厚但难以掌控: 曹仁是曹操的宗室重臣,战功赫赫,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他的资历和能力毋庸置疑,是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
潜在的挑战者: 正因为曹仁的地位稳固,威望过高,并且在曹操时期就与曹丕的嫡母卞夫人关系不错,他可能被曹丕视为一个潜在的制衡者或是不那么容易被完全掌控的人物。曹操在世时,曹仁的忠诚对象首先是曹操,而不是曹丕。曹丕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像曹仁这样功高权重、根基深厚的旧臣,即便没有异心,其影响力也可能限制曹丕的施政空间。
被边缘化的必要性: 曹丕在继位后,一方面需要重用曹仁以稳定军心,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其影响力过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曹丕并没有完全排斥曹仁,而是赋予了他重要的职位,但同时也在培植自己的亲信,形成一种权力上的制衡。所谓“不理”,更多的是指在亲近程度和信任程度上,与夏侯尚、孟达不同。曹丕更倾向于将曹仁视为一位重要的臣子,而不是可以肆意亲近的朋友。

曹洪:
对曹操的忠诚与个人恩怨: 曹洪是曹操的故旧,对曹操忠心耿耿,甚至在曹丕继承权初期有过对曹丕不利的行为,例如曾因为曹丕usepackage 节俭而加以指责。此外,曹洪在曹操的儿子们之间似乎有过站队倾向,这使得他在曹丕继位后,并未能获得绝对的信任。
财富与权力的潜在威胁: 曹洪非常有钱,并且在朝中也有一定的门路。这种经济实力和人脉资源,一旦与政治权力结合,就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威胁。曹丕在巩固权力时,往往会对拥有独立经济和政治资源的人物保持警惕。
曾经的“得罪”: 更重要的是,曹洪在曹操临终前,曾试图阻挠曹丕接受遗诏,并因为曹丕usepackage 节俭而对其进行过批评。这些行为在曹丕看来,无疑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和不尊重。尽管曹丕后来对曹洪表现出宽容,但这种“得罪”的过往,使得两人之间难以建立起亲近的个人关系。曹丕更可能将其视为需要加以约束和防范的对象。

总结来说,曹丕亲近夏侯尚和孟达,是出于情谊、能力、忠诚以及政治上的拉拢考量。而对于曹仁和曹洪,则更多地是出于政治上的审慎判断和权力平衡的需要。

夏侯尚和孟达 更像是曹丕在权力斗争中拉拢和培养的“自己人”,是他的政治盟友和信任的伙伴,他们的加入有助于巩固曹丕的权力基础。
曹仁和曹洪 则代表着旧势力和曹操时代的印记。曹丕需要他们的支持来稳定政权,但也需要提防他们过大的权势可能带来的挑战。因此,曹丕采取的是一种“用之而疏之”的策略,即在政治上给予他们尊重和重用,但在个人亲近和信任上则有所保留。

曹丕的这种政治手腕,既体现了他的权谋,也反映出在权力交接时期,如何处理好旧臣与新贵、家族关系与政治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他的做法,是为了确保自己成为绝对的权力中心,而不仅仅是曹操的继承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志13出了一个朋友圈系统,感觉挺有趣,可以从曹丕的朋友圈了解曹魏上流社会,精英阶层的人际关系。

“文人相轻”这一句成语正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一语道出了自古以来文化圈现象,关于学术与思想的斗争远远比厮杀来的更激烈,知识分子对道理、学术的偏执胜于任何人。《典论·论文》是中国早期文学批判著作,建安七子的说法就源自于此,曹丕批判的是这七人因为文学彼此竞争较量而失和,反而成就了建安七子后世的名声,像曹丕这样对文学风气进行批判在中国早期非常少有。精英与精英的矛盾还不一定是因为有分歧,很可能是两个人过于相似,无形间产生竞争心理。即便没有竞争心理也会本能反感旁人把自己跟别人做比较,本能性反感与比较的对象亲近。

最近有个比较热门的心理学话题,根据心理学家Robin Dunbar对英国脸书用户做调查,分析得出人倾向于小圈子交友,平均的知心好友只有四个。尽管那不能算全面的调查,不过人类交友局限的说法一直存在,人拥有再庞大的交友圈都好,也没能力维持整个圈子友谊。

四个至交好友的结论还挺靠谱,因为史书上记载曹丕最重要的四友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曹植麾下也有四友邯郸淳、丁仪、丁廙、杨修,孙登麾下有四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这里的四友不是说明他们只有四个好友,是亲友团中选出四个最重要的人为代表。

这些好友除了友情、能力的考量,身份地位更为重要。比如人们只知道司马家有八达,俊杰辈出,很少人关注曹植四友中的杨修,往前看弘农杨氏四世三公,往后看点燃八王之乱祸根的西晋三杨还一度接近取得天下的位置,最终取得天下的隋文帝杨坚也伪托弘农杨氏之名。真让杨修成为曹魏开国功臣,后果根本不敢想象。故而,曹丕的交友圈还有着许多政治上原因。

至于评价人的魅力其界限也复杂。一个人交际能力差不等于没有魅力,卓绝群伦往往就意味着鹤立鸡群。曹丕这人属于交友广阔类型,不如曹植高寡,有才华又对曹丕好的人,他通常会记住,但是得罪过曹丕的人他自己都有一部小本子记下来,迟早找机会算账。心眼小,记性好,就是这么一回事。

接来下正式开始分析曹丕朋友圈结构。

曹丕长辈圈:曹操、卞夫人、曹天人、夏侯惇、夏侯渊、曹洪

由于兄长曹昂在曹丕十岁的时候就死了,曹丕成为了曹操长子。以曹操的能力而言,曹丕要成为继承者必须承受很大压力,早年司徒赵温举荐曹丕,曹操为此大为生气,认为曹丕不是真正有才能被举荐,因此罢免了赵温官职。曹丕才能是被以曹操为标准去考量的,根据《典论》描述,曹丕从小就是文武双全,对于一般人而言曹丕能力相当全面而出众,可惜他要相比的是曹操。

天人和独眼在曹丕登基后位高权重,不存在他不理这两人的说法。曹丕还为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幸福操碎了心,原本清河公主与丁仪指腹为婚,曹操跟曹丕商量时,曹丕嫌弃丁仪眼睛太小,还是夏侯懋长得英俊,虽然后来夏侯懋伤透了清河公主的心。

曹丕告诫曹彰要效仿曹天人,另一个深意是希望曹彰能像天人辅佐曹操一样辅佐自己,虽然后来曹彰不明不白就死掉了。曹仁、曹泰父子在伐吴之战中搞出了大乱子,是不可能再被重用了,对曹丕而言没把曹泰斩首已算仁慈。如果是曹洪捅这么一大篓子,卞太后都没法救他。


曹丕与夏侯渊的儿子夏侯称、夏侯威、夏侯荣均是好友,虽然夏侯渊出身贫寒,曹丕并没有瞧不起的地方。反倒是有钱的曹洪让曹丕恨的咬牙切齿。按曹洪本传看来,他与曹真的关系也不好,曹丕要处理曹洪时,曹真称自己是陷害曹洪第一嫌疑人。一方面曹丕憎恨曹洪不肯借钱,另一方面曹洪的确不检点,他身为下臣,生活质量显得比公侯还好,还在战争时期看美女跳脱衣舞。更重要的是他还得罪了司马懿,想强迫司马懿做自己谋士。凡事要看两面,曹丕当然是小心眼,曹洪实在好不到哪去,他是犯法获罪。哪怕是曹丕死后,曹洪亲属还因祭祀淫邪之神入狱,被判死罪。

说不定曹丕、司马懿、曹真经常围在一起数落曹洪为人肤浅。

曹丕朋友圈: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夏侯尚、夏侯称、夏侯威、夏侯荣、孟达、常林、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缪袭、王象、荀纬、路粹、王昶、邓展、刘勋、王忠

四友在曹魏群臣中排位不高,因与曹丕关系特殊,权势极重。吴质文采不算高,出身亦不好,却是曹丕的智囊,朱铄接替夏侯楙的位置统领禁军。吴质甚至敢嘲讽曹真是大胖子,连同朱铄躺枪被讽刺为瘦子,这三人差点在宴席上打起来。曹洪、王忠劝解说不要打架,不要打架。这意味着曹丕四友地位与曹真相若。

夏侯称十六岁时与曹操打猎,射杀了老虎,深受曹操喜爱。他与曹丕在贫寒时已是好友,应该是从小玩到大。若非死的早,曹丕四友中当为其一。再加上夏侯尚、夏侯威可知都是曹丕走亲戚时的玩伴。

夏侯尚担任过曹丕的文学,两人还算同学。夏侯尚不算什么好朋友,杜袭曾经向曹操打小报告,说曹丕误交损友。后来曹丕给予夏侯尚生杀予夺之权,夏侯尚到处炫耀,蒋济向曹丕直言后才夺回夏侯尚手中诏书。夏侯尚正妻是曹真之妹,可他偏爱小妾,曹丕为了夏侯尚婚姻生活就杀了那小妾,于是夏侯尚忧愁发病而死。曹丕也认同杜袭的看法,夏侯尚不是什么好朋友,但好歹比曹丕用情至深吧?

曹操喜欢文学,引领建安风骨。曹丕与曹植以父亲为榜样,故而亦与众学者为友。建安七子中有记载与曹丕友好关系的有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与曹植关系也不错,这帮人就是建安年间中原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平时作赋、郊游、博弈等小故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曹丕和曹植曾经为了邯郸淳争的水火不容,当时曹操偏爱曹植,把邯郸淳让给了曹植,其实曹丕高质量好友并不少,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称帝后终于把邯郸淳夺回来了。

丁仪才华出众,因为曹丕令他没有娶到清河公主,才与曹植交好去整曹丕。杨修、丁仪在曹操麾下时的权势很高,比如夏侯尚曾为丁仪属官,杨修名为主簿,实则行尚书台或太尉等事务,崔琰自杀、毛玠获罪与丁仪有一定关系,当时群臣都惧怕丁仪,唯有何夔、徐奕、桓阶等不为所屈,其中何夔算曹丕师长,桓阶是曹丕好友。若引注属实,杨修曾赠剑于曹丕,两人关系并不差。杨修早期虽依附曹植,后来却想与曹植断绝往来,可惜为时已晚。曹操杀杨修有压制弘农杨氏崛起的可能,与袁氏一样,杨氏的学生遍布天下,王司徒不巧就是其一。

说小眼睛难看,曹丕一定是不认识林俊杰。


荀彧是曹操重臣,长子荀恽又娶了曹操女儿,取得他的支持尤为重要。但荀恽与夏侯尚关系不和,偏向于曹植,早就进入了曹丕黑名单,好在荀恽死得早,曹丕时期并不重用荀氏之人。丁仪一家男子均被曹丕所杀,司马懿、王象尊敬的杨俊也让曹丕找借口杀死。夏侯尚、司马懿、王象、荀纬等等苦苦求情而不得免,当时有个小细节,王象抓着曹丕衣服不让走,曹丕对他说:“杨俊和我只能选一个,你选杨俊的话,就没有我这个朋友”,于是王象松手了。


《魏略》记载曹丕逼死张绣的事情,由于与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时间对不上,那段记载不能为证。张绣之子张泉因魏讽案受牵连而死到很可能是曹丕强加的罪名,有人会觉得曹丕为兄报仇理所当然。不过根据曹丕自述,曹操征宛城时十岁的曹丕也在其中,幸亏他很机灵夺马就飞驰,逃过一劫........你们知道的,曹丕记仇不会只是一年两年时间。

黄权、孟达作为降臣,均受曹丕礼待。当时舆论中孟达被认为有乐毅之风,与夏侯尚、桓阶交好,那两人又是曹丕好友。刘晔言孟达必反,果如其言。尽管孟达言过其实,却可知他在时人眼中评价极高。孟达与法正均是扶风出身的官二代,两人作为死党,法正掌控了国中部分政务,孟达掌控着兵权,在蜀汉自成一派势力,大多数人是小瞧了孟达的重要性。

王忠曾吃过人肉,曹丕借此嘲笑过他,只是开玩笑,不然王忠活不到曹叡时期。曹丕还曾经企图戏弄黄权。于禁亦因失节被曹丕嘲讽而死,可知曹丕有戏弄他人的恶趣味。邓展、刘勋二人曾与曹丕论剑,邓展与曹丕用甘蔗单挑,被曹丕轻易取胜,算是击剑的好友,刘勋后期犯法被免官。


族兄弟与假兄弟:刘协、曹休、曹真、秦朗、何晏

曹丕很讨厌穿着与世子一样的何晏,秦朗、何晏在曹丕时代都没有出仕。曹丕与妹夫刘协到是称兄道弟,毕竟连天下都共享了。曹休和曹真是曹丕的托孤重臣,地位在司马懿、陈群之上。严格来讲曹真不算曹丕血亲,曹休是曹洪侄子,这两人从曹氏一大家族中脱颖而出,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相当于曹操的曹仁、夏侯惇。曹休的儿子曹肇与曹叡有些BL关系,即便是宗族与君主,搞好人际关系都很重要。

曹丕师傅:凉茂、何夔、邢颙、张范、邴原

张范世家二代三公,声望亚于袁氏。邴原乃天下名士,曹操曾经想让曹冲与他女儿冥婚。曹操让曹丕凡事必问此二人,曹丕对此二人持子孙礼,视如长辈。这两人死得早,魏国建立得晚,不然必是太傅、少傅首选。邢颙是曹植的官员,在立嗣事情上支持曹丕。凉茂、何夔、邢颙在魏国建立后正式被任命为太傅、少傅,何夔对曹操说过长幼有序的道理。

“没有项太傅,就没有朕今天。”


支不支持:王朗、华歆、钟繇、贾诩、程昱、辛毗

以上之人对曹丕上位有过表态,故而曹丕对他们非常感激。曹丕把王朗、华歆、钟繇并列为一时伟人,时常听从他们的建议。曹丕称帝后经常外出游玩,深夜也不回家,王朗身为一位有德之人就上疏劝谏,于是曹丕再也不深夜不归啦。华歆、钟繇两位老人家上朝不方便,曹丕允许他们乘坐坐轿再抬上殿去。


贾诩、辛毗、邢颙、何夔都跟曹操说过长幼有序的道理,曹丕一即位就迫不及待把贾诩任命为太尉,为此被孙权嘲笑。现在的人常常把贾诩与曹操对答作为助曹丕上位的关键,大多忽略了程昱为曹丕的贡献。田银、苏伯叛乱时,曹丕派遣将军贾信讨伐,迅速控制住局面。曹操早期征伐多进行屠城,故而曹丕的辅佐官员都认为将叛党诛杀。程昱对此事表示反对,在会议时没把话说完,曹丕私下问了程昱意见,程昱熟知曹操性格,不喜欢别人专横独断,给曹丕做了解释。所以请示过曹操后才敢处置叛党。事后曹操夸程昱不仅通晓军事,还会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件事让曹丕在曹操眼中是得到加分。

程昱与贾诩为人处世方面恰好是两个极端,程昱性情刚烈,贾诩策谋深长,论排位均可担任三公,而程昱未来及就任便已去世,曹丕对此也是痛哭流涕。曹丕刚被立为太子时高兴的搂着辛毗说话,作为专业谏臣,辛毗经常会说些忠言逆耳的话,许多人跟曹丕死磕都不会有好下场,辛毗可以跟曹丕闹到扯着曹丕衣服不让他回后宫。

“殿下,我话还没有说完,别走!”

“George,放手!朕不想跟你说话!”

“殿下不收回成命,我绝不会松手。”

曹丕与辛毗就这么拉拉扯扯,终于逃回了后宫。事后冷静下来就听取了辛毗的谏言。这就是有名的典故《辛毗引裾》。

辛毗,字佐治,英文名George。

清代王夫之把辛毗、贾诩、孙资、刘晔并列为子桓之世的四大谋臣,惜程昱曾被罢官,不在此列。

中央的决定:刘晔、董昭、杜畿、赵俨、蒋济、韩暨、卫觊、卫臻、杜袭、裴潜、桓阶、陈矫、崔林、高柔、刘放、孙资

以上名单是曹丕执政时期担任过尚书、中书、侍中之人,魏国没有丞相,尚书台权力接近于丞相,常年担任尚书令的荀彧实际上就干着丞相的工作,荀彧后期转为侍中,在曹魏是加重地位的意思。后期专权的曹爽、司马懿都加侍中。曹魏又设立秘书令,管理国家机要,分化尚书台的权力。秘书令没有别的意思,就是秘书的意思。总之,曹魏政令就是由这些人所执行。桓阶还曾是曹丕托孤人选之一。这些人能进入曹魏权力中枢,自然极受曹丕所信赖。

鲍信之子鲍勋原被曹操所重用,因为郭夫人弟弟贪污官布,曹丕曾私下写信给鲍勋求情,鲍勋仍旧秉公办理此案,这意味着鲍勋已经死定了。王司徒和George劝曹丕不要沉迷打猎时,曹丕只是默默听从。看到鲍勋奏折时是配图下的状态,当场发飙撕掉鲍勋奏折。


随后鲍勋一再作死黑刘晔是弄臣,有人举报鲍勋犯罪时曹丕不管真伪直接给鲍勋判死罪,尽管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George、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上书称:“鲍勋爸爸鲍信和你爸爸曹操是好朋友。”——仍旧不得幸免,送鲍勋去见刘玄德。卫臻其父卫兹随曹操征战而死,与鲍勋一样是功臣之后,出可掌兵权,内可入尚书,官至三公,这就是顺不顺从曹丕的区别。

还有侍中苏则、黄门侍郎卢毓因与曹丕抬杠而被免官。高柔因与曹丕在鲍勋案上死磕,也被迁移了官职。曹丕常让音乐家杜夔演奏音乐给自己听,杜夔面有难色又与曹丕有别的矛盾,最终被罢官充军,嵇康的《广陵散》就是跟杜夔之子杜猛所学。

梁习、张既、贾逵、满宠、郭淮、徐邈、王凌等在曹丕时代亦受重用,出镇一方掌控州郡,曹丕完善了曹操时期没成形的都督制度,令这些将领有更大发挥空间。同时也放松了兵权的把控,留下士族领兵夺权的伏笔。

杀人凶手:朱建平
他看到曹丕的马,就说这马死定了。曹丕上马时闻到衣服的香气(子桓,你用啥香水?)受到刺激咬了曹丕的膝盖,曹丕抽出剑来把马杀死。(剑法还挺厉害的嘛)
此人预言曹丕能活到八十岁,但四十岁时会有大难,于是曹丕活到四十岁就死了。夏侯威、曹彪、应璩全都被朱建平预言而死。


以上统计应当还有不少遗漏之人。曹丕交友圈主要以司马懿、夏侯尚等四友为核心的密友,除了政治上考量,他与众学者只是诗友、同学的关系。曹休、曹真是宗族党,曹丕的师傅名声都很好,在曹操时期重臣中没有取得荀彧、荀攸一派支持,但成功得到贾诩、程昱支持。对曹丕有过好处的人,他常常记着,并且能够忍让。对于得罪过他的人,全部拉进黑名单,找机会报复。其气量固然不如曹操,不过他没有曹操那样多疑之心,曹丕要对付谁都是事出有因,绝不会凭猜想判断。我奉劝众人,真不要得罪曹丕。

曹丕的婚姻状况与兄弟真情可以另开话题,网上谈论的人也比较多,我就不多说了。

最后解释一次,我答题不引史料不等于没有出处,我知道引用史料一段一段解释在知乎能够得到更多赞。但我以为看历史贴的人至少应该有些读裴注《三国志》的基础,如果连这样的基础都没有,全文也不过鸡同鸭讲,那些人还不如多去看看史料翻译机和百科搬运工的回答会更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你对曹云金的喜爱,尤其是在他和郭德纲的恩怨这一特定维度上,并且期望他“扳倒”郭德纲,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要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心理学上的可能解释,但“心理变态”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和负面了,我们姑且称之为“非典型”的喜好或心理倾向。.............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这件事要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说。督邮,在汉末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地方官场上一股不小的势力,他们受朝廷派遣,巡查地方,权力不小,而且往往仗着自己的身份,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捞取好处是家常便饭。你想啊,曹操那时候是什么身份?一个年轻的官员,虽然有能力,但还没有到那种权倾朝野的地步,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个县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汉文帝刘恒穿越时空,坐上了汉献帝刘协的位置,那么曹操的命运,以及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曹操能否安心做个名臣,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帝是汉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以节俭、仁厚、虚心纳谏著称。他在位.............
  • 回答
    曹云金,这个名字在相声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身上有太多标签,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叛逆不羁、争议不断。要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就得把这些层面一层层剥开来看。从学徒到顶流:天赋与野心曹云金,本名曹金,1986年出生在天津。他的相声之路,可以说起点就很高。2002年,年仅16岁的他拜入了相声大师郭德.............
  • 回答
    曹操的成长轨迹,确实充满了戏剧性的转变。出身于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在汉朝位高权重,这意味着曹操从小就享有优渥的生活,不必为生计发愁。少年时的他,确实如许多史书记载的那样,是个有些“纨绔”的公子哥,喜欢舞刀弄剑,追逐飞鸟走兽,似乎与后来的“治世之能臣”形象相去甚远。然而,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年.............
  • 回答
    理解您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曹操屠城行为不合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教育话题。许多历史事件都充满复杂性,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伦理和道义尺度,需要耐心和多角度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开导您学生的详细方法和思路,希望能帮助您达成目标:一、 首先,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切入点:在开始引导之前,先尝试理解学生为什么.............
  • 回答
    曹德旺捐建福耀科技大学,雷军给自己发高薪,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挺大的差异,而且这个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曹德旺捐大学这事儿。首先,你要知道曹德旺是谁。他不仅仅是一个“玻璃大王”,更是中国实业界的传奇人物。他的福耀玻璃,是全球最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要论曹魏阵营中的名将,曹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很多人提到曹魏名将,第一反应往往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子良将”,但若论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临危不乱、以及对曹操的忠诚和贡献,曹仁绝对有资格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是否称得上一代名帅或英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要理解曹仁,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曹云金最新的这篇博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这名字本身就带着点“大戏开锣”的味道,指向性很强。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从内容上看,这篇博文的“了结”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与他的前师父郭德纲的恩怨情仇。 文章标题的“是时候了”,就有一种忍无可忍.............
  • 回答
    嘿,老兄,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刁钻!你想用一个“新鲜出炉的鳕鱼堡”去砸曹操的脑袋,让他赏你个官?这脑洞可开得够大的。不过,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咱就好好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个“鳕鱼堡”给拆解一下。在曹操那个年代,这玩意儿可是闻所未闻。你想啊,那时候大家吃鱼,多半是煮、烤、熏,顶多做个鱼脍.............
  • 回答
    您好!为姓曹的男孩女孩取名,又要兼顾“后两个字仄起平收”的韵律,并且男孩名大气雄伟,女孩名温柔可爱,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挑战。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看看能有哪些贴切的好名字。为曹姓男孩取名,追求大气雄伟之感:对于男孩的名字,我们希望他承载着一种积极向上、开阔宏伟的气势。结合“后两个字仄起平收”的要求,.............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