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在研究军事伦理的问题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说过,
在政治的领域妄图寻找一个可以到处套用的公式是很愚蠢的。正确的做法是严密的分析所面对的形势,与以往的例子进行综合的对比,来做出决策。
你和你学生说的都不太对,
你用现代的人文主义的思维去思考历史上的对错,
然而历史上的人只能是历史的人,只能做历史的事。
你的学生比你对一些,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
战略服从政略,只要有政治上的需要,军事上可以采取一切措施以达到政治目的。
军事没有底线,其本身就是底线。
战争就是要么我消灭你,要么你消灭我。
但是你的学生只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没有看到历史的偶然性。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动意志,每个人的意志好比一个力,所有人的力汇总的合力就是历史的大趋势,历史的必然性。
每个人的偶然性被必然性裹挟着前进,推动历史不断向前。
历史不能假设,我只能借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驳斥你学生的想法,
二战开始,面对雄心勃勃的德国军队,张伯伦出于对和平的愿景采取了绥靖政策,
然而颇为好大喜功的丘吉尔上台后,开始带领英国奋起反击。
如果一开始担任首相的是丘吉尔而不是张伯伦,我认为丘吉尔是不会采取绥靖政策的。
而这种差异性,在封建专制社会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历史不是由个别杰出人物的意志偏好决定的,但如果说个别杰出人物的意志偏好对历史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那也是不对的。
手动狗头保命,我不是没有人性的战争贩子,我只是一个有立场的中国人,我不无脑站队屠城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写的五胡乱华的回答。。。。
这句话把我看笑了:
屠城是政治需要,谁都会去屠城。他认为世界上不管谁,换位到曹操身上都会屠城,而如果曹操换位到刘备身上,也会变得讲仁义道德。
这句话黑的可不是曹操这个人了,而是直接把曹魏的整个政体都给黑了。
既然谁做到曹操的位置上都会屠城,谁做到刘备的身上都会讲仁义道德,那说明什么?那说明曹魏的统治本身就是一个会把人变成屠杀者的体系。这样的统治,不推翻它留着过年吗?
即便是在中国古代,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史学家会认为“屠城”是合理的。
你的学生的理论看似无懈可击,但其中最关键的漏洞却在于他一直在强调曹操屠城不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政治需要”,这等于认可了曹魏的统治必须靠屠城来维持,而刘备不需要。这恰恰证明刘备的统治更能够保全老百姓的生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生命权都是最大的人权,能让最多的老百姓活下来的统治者就是好的统治者。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来说,承认一个需要靠屠城来维持统治的政权是“合理”的,这本身就已经是反人类的观念了。
PS:
补充几句。
如果用体制或者所谓的“政治需要”去论述一个人作恶的合理性,那么就等同于承认这个恶行在体制中是合理的。既然一个政治体系可以把恶行合理化,我们当然也就可以认为这个体制本身存在问题。
这其实是个特别简单的逻辑,可惜很多人不懂,特别是很多公知和高华们不懂。
比如特朗普在执政四年中犯过很多错误,如果你承认特朗普的能力、私德有问题,那么批判的重点就是特朗普本身。但很多人却偏偏不承认这一点,反而将特朗普的执政错误,强行用美国选举和政治体系的合理性去解释,这样让人得出的结论就是“定体问”了。
以今年的新冠疫情为例,你要是说“特朗普就是个废物,美国人民当年被特朗普的宣传迷惑了”,那大家换下特朗普就好了。但有些人偏要说“美国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人民有极大的自治权,政府不能干预民众的选择bulabula”。因为疫情扩散导致民众死亡这事对还是不对?没有人会说是对的。既然特朗普在美国的整体下是没错的,那有错的自然只能是美国的体制了。
可惜现在不能体罚学生,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把他打一顿,然后说打你不是因为私人问题,而是“政治原因”。
你对他说:“你这种反人类思想,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如果今天不受到严厉的处罚,不得到痛彻肌肤、触及灵魂的教育,将来一定是希特勒、东条英机那样的现行反人类,祸害无数人……老子今天是为了人类未来,清理门户,以绝后患!”
“所以今天,要让你尝尝人道主义的铁拳”。
如果他表示抗议,你就说:“曹操屠城都能被你洗成合理,洗成政治原因,老子揍你一顿,为什么不是为了教育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现在你知道,你只是个普通人,是个人民群众,不是地主阶级统治者曹操,不是帝王将相!下次要明白自己的立场,不要脑袋扎到咸阳原,屁股挂到歪脖子树上。”
话说,现在的老师这么一点主导能力都没有,天天被一些三观混乱、读了些地摊文学就自鸣得意的毛孩子牵着鼻子走?你是教书育人的,有些问题自己都没想清楚,就不要和毛孩子讨论,更不要试图强行辩经,说服熊孩子……
这件事很简单,他如果真这么想,你还可以顺从他鼓励他,对对对,你是大聪明,你说的都对,你让他写作文的时候就这么写,写“屠城有理、屠城无罪”,看看阅卷老师给他几分。
或者让他去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去大放厥词,看看会不会被游客们打死。
让他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见识见识人民群众到底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曹操屠城做法不对」不是我们用现代道德观去衡量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当时古人当时的评价。而且这次屠戮间接的导致了与曹操合作,在后方支援曹操进攻徐州的兖州士族的集体背叛,最终曹操老巢差点被端……
这个学生段位明显比你高。你被既有观念限制住了,这个学生无论对错他都具备自由思考的能力。
我要是他的老师,我会这么回答。
1首先表扬学生自由思考的优点。
2一般意义上来说,屠城是不正义的。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大众文化的需要。
3上升到政治层面,对错就会变的很复杂。比方说曹操通过屠城有利于其政权。建立统一政权在传统价值观中又是大善。比方吕后对政治对手做出猪狗不如的事,但治理国家人民和平富足,她是善是恶?善恶的标准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相联系的,如何取舍需要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判断。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4 要区分必要的恶和不必要的恶,为了泄愤屠城在任何角度来说都是错的。为了政治目的屠城,需要政治家作决断,并承担历史责任。
5要彻底搞清善恶的问题,需要达到更高的层次才可以,老子说过“大道废仁义存”佛家讲过“不善不恶时,仁者是谁?”这些需要你充分广泛的学习阅读,自己融会贯通。目前对善恶不要下简单定义。
纪念我的首个千赞回答做一些补充:
1 有评论说我是营销号,我谢谢你高看我一眼。
2 评论里支持我的,我抱一下拳。
3评论里提反对意见的,遗憾没有一个高段位可以探讨几句的,这不应该是我乎的平均水平啊?
4 我本人深信因果轮回,所以对屠城这种无差别屠杀非常非常慎重。在我的首答中,我也没有明确说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屠城,当然我也没有明确反对。为什么呢?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屠城,即使是作为相信因果轮回的我也是难以下决断的,比方说:如果我是二战后期的美国总统会不会批准对日本广岛,长崎发动高科技屠城。如果我是善甘会乱时的左宗棠,是否会十去其九甚至百去其九五。我的情感倾向于同意,我的理智告诉我再考虑考虑。这种人天交战说明我的段位,我的智慧,我的担当和一个政治家还差的远。那不是我们普通人解的数学题。
5 我试想一个圣人,一个佛会怎么解答这个关于屠城的问题。我认为他们一定会反对的。因为生死事小,失节事大。圣人也许不会在乎几个轮回,但是却不能容忍一次错误。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圣人吗?不,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是生在婆娑的凡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些命运也许我们不反省,不修炼我们这颗心是无法避免的。当年佛的族人面对仇敌的屠城,佛也只是头痛三天而无法阻止自己族人被屠。所以因缘啊!命运啊!实在无法简单下定义,是一条长长的路。
3000赞了,做一个评论的总回复:
任何人文概念要厘清先要搞清楚基本概念和概念的背景。
1 杀的概念分几个层次
a 无心杀。例如走路踩死蚂蚁。
b 职业杀。例如屠夫杀猪,清洁工杀死害虫。
c 职责杀。例如士兵战场杀敌,警察营救人质。
d 虐杀。因剥夺别人的生命这个点上有快感。
(提前堵某些人的嘴:战士战场击毙敌人兴高采烈算不算虐杀。这个作为课后思考题。)
对于a,b,c三种即便是包括小清新在内的广泛人民群众都能达成共识,不应,不宜进行指责。而对于第四种情况d同样可以获得广泛一致的看法:应该予以谴责!
2 抛开立场,善恶,换位思考,吧啦吧啦,屠城这种事能避免吗?
答:避免不了。无论我们的情感多么反对屠城这种野蛮的行为,但是很遗憾,这种现象我们无法避免。无论是出于合理不合理的原因,还是正义非正义的理由,我们或者是他们总会有可能做出这个令人遗憾的决定。为什么?因为历史在变换,时光在流逝,甚至恒星都在消亡和诞生,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性。这个人性就是“怀璧其罪”的“璧”。所以真正引导那些有思考能力的学生,要通过一个纠缠的对立的概念、问题去探究人性的问题,世界终极真相的问题,他就会成长。这也是一个老师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体现。
课后作业:让我们一起来声讨,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无可辩驳(连小清新,圣母都不能),最无耻,最虚伪的美国的先人屠洲事件。
底下一群人扯什么淡?有几个看过史料的?张口就来?还说屠城有利于加强曹操的统治!不知道因为曹操屠了徐州导致曹操几十年无法有效管理徐州?还需要一批中间人来代理管徐州?就相当于八国联军无法瓜分中国,就扶持代理人统治中国一样。代理人臧霸后来被曹丕撤了,徐州人就立马不干了。
不知道很多徐州人反抗了曹氏父子30多年?吼吼,这就是曹粉说的屠城带来正面效果?
何焯曰:以报仇兴师,实志在并兼,所过杀戮,所以不能定徐。
之前有个问题问为什么刘璋不听郑度的坚壁清野?然后底下有很多干货回答说坚壁清野要得到本地的大地主和百姓普遍支持才行,然而曹操能搞得徐州人面对他时坚壁清野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后汉书荀彧传》: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
那个问题的传送门我直接贴这里吧:
曹操屠城三十多年后,徐州人反抗曹丕的证据:
《三国志诸葛诞传》:唐咨本利城人。黄初中,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咨为主。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咨走入海,遂亡至吴
《三国志文帝纪》: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魏文帝)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
请看中括号匡出来的部分:
郡兵通常都是本地的底层人,某个郡兵谋反砍死一郡的一把手,结果他还没被昔日的战友围杀,这就说明造反的人有很多了,如果没有很多人跟着造反,那么这个杀太守的人将会是四面楚歌。这充分说明了徐州底层人对曹氏父子的态度。
魏文帝还派青州刺史一起来平叛,那说明徐州的叛乱规模大到单靠本地军官无法镇压了嘛,还需要其他地方增援嘛,甚至很多本地军官都直接参与叛乱。不过同一时期青州也有叛乱。如果本地军队能顺利平叛,那还从其他地区千里迢迢的调兵过来作甚?这么搞会损耗国力的知道吗?
再贴一个我曾经的回答,那个回答很好的打了洗白屠城者的脸。
我读的史料虽然谈不上多,但是肯定比扯淡者多,我阅读过的史料里面只有一条关于屠城的正面例子,还只是停留在恐吓层面,没有真屠。
《史记吴王濞列传》: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
东汉末年有谣言说王允要杀光凉州人,然后李傕郭汜的队伍没多久就扩充到了10万人。要是真来个屠凉州,呵呵,我倒要看看朝廷能不能有效统治凉州了?
要论证屠城合不合理可以从道义和利害两个方面去论述,既然有些人觉得道义算个辟,那我就更多的从利害角度分析曹操屠城带来的影响。也不看看曹操屠徐州后给蜀汉和东吴送了多少徐州籍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曹操给敌人送的人才有:
诸葛亮、糜竺、诸葛均、鲁肃、诸葛瑾、徐盛、袁迪、步骘、卫旌、张昭、吕岱、严畯、殷模等。
曹操屠徐州前徐州的景象:
《后汉书陶谦传》: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
《先贤行状》: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陈)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
曹操屠徐州后徐州人逃离徐州:
《三国志张昭传》: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
《三国志诸葛瑾传》: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
除了徐州,同样被曹操屠过的幽州冀州也非常不稳定,上面的链接已经详细论述了,故不再赘述。关羽连襄阳都没打下北方就暗流涌动不是没有原因的。
《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因为屠杀导致无法有效统治某地的例子无独有偶,项羽到处屠城,换来的就是根基不稳,韩信的《汉中对》中论述了项羽可战胜的N条理由,其中一条就是项羽杀戮太重不得民心。
《汉书韩信传》:项王所过亡不残灭,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汉书项籍传》:(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降卒,系虏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所过【残灭】。齐人相聚而畔之。于是田荣弟横收得亡卒数万人,反城阳。羽因留,连战未能下。
老师,脑子该开导的是你自己,学生需要的是——引导。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屠城是政治需要,逻辑上一点问题没有。
私以为看待历史最重要的是角度和态度,不贸然以一己之见,轻易将自身的好恶投射到哪一方身上。
毕竟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太多的屠城事件,有异族入侵,屠城灭汉,也有我们,天朝上国讨伐异己征剿蛮夷,安南、西域、匈奴,犁庭扫穴,屠城示威,甚至内部每三百年一轮回的朝代更迭,起义军与朝廷相互攻伐,屠城屡见不鲜。
如果单纯以“德”来衡量,很容易导致一个混乱狭隘的历史观。
比如清末太平天国,太平军屠过城,不止一次,曾国藩的清军也屠过城,同样不止一次,只以“德”而论,你怎么去判断和甄别?
比如纳粹修建的集中营受到千夫所指,但前苏联也修建有集中营,珍珠港爆发之后,美国对日裔也有专门的集中营,这时候单纯的“道德批判”就失去了作用,只能从政治角度去理解。
所以,这一点上至少学生看待历史的角度没问题,思路清晰,角度中立,认识客观,纯粹就事论事,得出个正确答案。
但你是站在“为人师表”的角度,以“德”来衡量,屠城残忍反人类,这个正确答案触动了你“道德”那根高压线,生怕这孩子长大以后去屠城,去干点什么反人类的勾当,所以你焦虑,一门心思想“劝善”,想让他迷途知返,回到“悲天悯人”的道德层面上来。
这就像学生从1+1得出个2,而这个2在你看来很危险,所以你想纠正他。
正确答案有错吗?
1+1=2有错吗?
当然没有。
你有错吗?
好像也没有。
那是谁的错?
说来说去还是——你,你有错。
为人师表授业解惑还承担着一个重要责任——引导,而不是开导。
开导是什么鬼?什么人才需要开导?
一个站在你对立面的人,一个敌人,一个罪犯,一个被你认为误入歧途的人,一个跟你的道德取向截然相反的人——才需要去开导。
你看,你一开始就把学生无形中推到了对立面,认为他脑子里有坏东西,需要你来知乎想办法弄个手术刀去给他做个开颅手术,把危险的东西切除割掉,让他变成跟你的价值取向一样的“自己人”。
屠城合理这想法让你恐惧、害怕,进而想去消灭它。
所以你的第一反应是开导。
但一个合格的老师恰恰该做的是——合理而正确的引导。
1、承认答案逻辑上的正确性,这是孩子“思辨”的结果,你第一时间该为自己有这么个好学生而自豪,这也算是你的教育成果。
2、承认正确的基础上,再告诉孩子你自己的想法,他这个答案与“德”不容,不要拿着逻辑答案去想当然。
3、古代很多文人侥幸从屠城里脱逃大难后,写了不少真实记录的笔记,找点资料出来,给孩子发过去,让他切实感受一下当时弱小的无辜民众面临屠刀的凄惨和残酷。
4、面对复杂的历史,不该只用一个工具,一套标准去片面衡量。
这才是一个老师的正确做法,合理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德+才”兼备。
你一开始就错了。
你该庆幸自己有个独立思维的好学生,至少不脑残不片面,可这学生碰上了你这个“看见学生越过雷池一步就恐惧而警惕导致方寸大乱,把他匆忙推到对立面”的不靠谱老师。
——老师,没事多开导开导自己!
学生不是你的敌人,他需要你引导,不要匆匆忙忙把他推到对立面。
他对我提出两个要求:1、请我详细论证屠城逻辑上的合理性;2、给他列举太平军屠城的实例。
答复如下:
1、凭什么?
你能给我发工资?还是你脸大?
针对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同意点赞,不同意各自走人,多简单——这是上网最基本的底层规则。
2、还是凭什么?
你我非亲非故,我凭什么要为你答疑解惑,替你父母和老师去尽他们没尽到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没这个道理啊!
我写个回答而已,怎么还要承担这种压力?太可怕了。
3,就算是辩论,也该是你去找出证据打我脸,怎么敢要求我去找证据来打自己脸?
哥们,你是在羞辱我的智商吗?
周知某些人:
这问题的表面焦点在屠城,但实际上,本质而言是个教育问题,一个老师,面对学生,该秉持什么样的教育态度?
引导,还是开导?
学生有疑惑有偏见多正常,他要是生而知之,还要你干吗?
学生对世界好奇,一无所知,即便知也是一知半解,有任何离经叛道甚至大逆不道的想法都不足为奇。
任何人的学生时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关键看老师如何引导,这是老师和教育存在的意义。
任何关注点都只在屠城这一点上的评论,说句不客气的,你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问题,舍本逐末。
我的回答从头到尾一直绕着教育走,还有人一直跟我哔哔屠城,纠缠不休,别怪我手黑。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我 @刘震撼 】
曾剃头带一帮丘八打仗才必须这样干。
要说战斗力,岳家军,解放军这种秋毫无犯的军队才是逆天,没有任何敌人能战胜他们。
最爱屠城的蒙古人牛逼吧?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扫平屠城的蒙古人才用多久?
我就是你这个学生的爸爸!
请你放过我的孩子,我希望他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而不是把你的思想强加到他的脑中!我把我孩子送给你教,结果你却把我孩子教没了,变成了你?
我很恍惚,到底谁才是我儿子!?
以上内容不实,但是这个现象太真实!
其实屠城合不合理已经不重要了。你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你的段位不如学生。
比如说我和一个同学讨论一个哲学观点,我认为是甲,他认为是乙。我们可能各抒己见,旗鼓相当,也可能一个人把另一个人说服了。但是如果我和陈嘉映老师讨论,结果就是我说甲他说乙,把我说服了,他可以再说甲,把自己说乙的论点反驳了,然后再说回乙。而对我来说,听他自己反驳之前,他说的都是有道理的、正确的。
你学生和你就是这样。他说了一套词,你无言以对了。下次他再说,你还是没法反驳。长此以往,你就没法教课了。
你要多读书,多思考,对于讲的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至于你问题里问的这个,就作为你第一次独立思考的练习吧。
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解决发现问题的人。
乾隆皇帝在战胜葛二蛋后,通过杀光葛二蛋汗国的所有人,成功保证了新疆的多年和平。罗马帝国战胜迦太基以后,通过屠城也有效的防止了迦太基复国。
当然,屠城不是目的。断掉道统才是目的。比方说,唐高宗李治在征高丽成功后,通过把高句丽国的皇族移居到山东,成功防止了高句丽复国。
学生说的是合理与否,不是人道。所以要从合理角度说。毕竟从个人角度说,无论古今,都不允许随便杀人,这是基本道德。但是到大政治家角度,还这么做,搞不好就是宋襄公了。所以首先得判断是否合理,才符合这个话题。
对曹操来说,这么屠城是不合理的。
因为在东汉末年那个时候,人口是非常重要财富。有了更多的人口,就有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士兵,更多的人才,也就有更多的成功资本。所以对于新征服地区来说,让人口归顺,才是真正的上策,肆意屠杀人口,是一种严重的损失。曹操的屠城很多时候是一种缺乏理智的发泄,等于破坏了马上要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且,在那个时代,因为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攻击一方诸侯,打败对方后占有其百姓,是正确的做法。百姓往往是尽量在自己家园生活的,只要生活还过得去,都不至于抛弃乡土。所以如果战场上战胜了对方,获得百姓支持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相反,曹操的屠城政策,反而造成了对方百姓的恐慌,所以当曹操要南下时候,新野、荆州有大量百姓宁可背井离乡也要逃亡,就因为之前曹操的屠城政策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简单说,曹操的屠城,大部分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既损坏了马上属于自己的人口财富,也造成恶劣影响,导致百姓听闻到来就逃亡,增加了其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成本。
对刘备来说,也不是谁放在他那个位置上都会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是有代价的。比如刘备从新野难逃,因为仁义,所以不愿抛弃跟随他的百姓,从而导致行军缓慢,最终被曹操追击上。长坂坡一战,甚至刘备集团都有被团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放在一般的汉末诸侯身上,肯定要轻装快逃,绝对不敢因为一个仁义包袱,就导致携民行军如此缓慢从而被追击上。
正因为仁义的成本太高,乱世中一般的枭雄不愿意冒这种风险,所以刘备的行为才格外可贵。这也说明刘备是除了利益以外,确实有一定精神追求的人。这种精神追求让他宁愿冒身家性命的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许多原则。这种原则给了他很多额外风险,让他多次濒临死亡;但也因为这些原则,所以吸引了同样众多有精神追求的优秀人才和乱世中寻求安全的百姓,所以敢以弱对强,从草根一步步走上巅峰。
曹操和刘备都是当时很优秀的人物,但并不是说他们做的事情就是谁放在那里都会做的。
曹操有优秀的政治军事能力,但是太多屠城是其严重失误的不合理举动,增加了自身统治成本。如果不是曹操本人确实军政能力非常优秀的话,这种暴行可能就会是袁术一样众叛亲离的结局。
刘备仁义道德给他带来声誉上的好处,但代价是增加太多危险,如果刘备的能力稍差一点或者运气差一点,可能就会像刘虞那样身死族灭的下场。
曹操的优秀不能掩饰一些行为的失误;刘备的仁义也不是任何人面临这种危险时候有魄力继续坚守的。
老实说,我这花了10分钟左右就写出来的回答都能有3k多赞,我是没想到的。
有些人觉得我对老师的态度不太好,我觉得确实如此,因为我真的就是随口一说,根本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而且当时似乎因为一些事情被老板骂了,有点怨气,所以说话有点冲。
我在这里道个歉,我其实挺尊重老师的,尤其是负责任的老师,之前是我不理智了,希望大家不要学习我。
这,难道就没有人先看看史书再回来作答吗?对着空气一顿乱分析很有意思?
那是曹操单纯的为了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屠杀吗?那明明是曹操本来就打算和陶谦决战,但在决战过程中为父报仇杀上头了+对新招收的青州兵管理不力。
PS:青州黄巾贼192年主动归降曹操,里面有30万士兵和过百万的普通人,曹操把大部分人卸甲归田了,就留着一些身强体壮的人参军,是为青州兵(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武帝纪)。193年就爆发了徐州之战,这时期青州兵纪律性还很差,再加上曹操上了头,导致在徐州烧杀抢掠。据后汉书说"凡杀男女数十万,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都追到泗水边杀人了,你跟我说是政治目的?有什么政治目的是破城之后不管城池而去追杀逃跑的老百姓的?这也叫政治目的?这摆明了是杀上头了!!!
就因为这玩意儿导致陈宫反叛,迎接吕布为兖州牧,最终结果是曹操差点失去了整个兖州,被逼的马上就要去投奔袁绍了,要不是程昱关键时刻拿出人肉馅饼当做干粮,曹操就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格了!
就这???就这你告诉我是合理的?这是为了政治目的?把本来拥有一个兖州的自己逼的差点给袁绍当小弟,还得举家进邺县当人质,这就是众多大神口中的不讲仁义但是"合理"?人曹操上头干了不理智的事,非让你们给理解成是深思熟虑的政治目的,各位大神答主真是铁杆曹操黑,不服都不行。。。。
最后返回这个老师的问题,你和你的学生很明显都非常的不理智,因为你们根本就是对理不对事,在一件事还没了解全貌的前提下就已经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理解。
这好吗?这不好!
因为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不同,不能因为你跟我说这是屠城,就可以不管前因后果,不讨论现实发展就站在自己的角度瞎分析,这能分析出个啥来?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想说服你的学生,就多看一些关于屠城的史料,如果可以的话直接列一个excel表,把屠城的起因,经过,细节,结果全都列上,跟你学生好好分析。
如果你没有这个精力,那就闭嘴,让你学生自由发展吧!
对于古代历史屠城、屠族和暴力强迫族群同化等等,认为合理且正确的人一大堆呢。某几个明粉一直在证明大明的屠杀和逼迫同化是带来和平、解放、文明的壮举,攻破哈密掠夺蒙古回鹘百姓为奴是战神血统明国高级族群的铁证(不认同就会给你扣上现代概念扣古代搞zzzq的大帽)。当然他们觉得清国对汉家的同类行为是反人类的,直接认为清国是异族侵略的汉家亡国屈辱史。同时他们认为清国对维族的同类行为是带来解放、和平与文明的人道主义大爱。
对于现在的一国不同族裔身份的同胞,知乎上还有鼓吹如送进肥皂厂、焚烧炉和驱赶出境的人呢,某自称中国马老师的人曾扬言贬低敌视化和绝y,而且几百乃至几千人觉得这些言论合理而点赞认可,其中不乏国内外顶级高校博士硕士学历的精英人才。
而且我现在都不敢反对的这些人及其言论呢,不然轻则是刺激矛盾、伤害群众感情的罪行,重则是攻击主体、污蔑国家、挑拨矛盾、制造对立、搞分裂的罪行,会被温和包容中立客观的网友给扣帽群围攻的。
其他的请关注评论区吧,讲理的包容温和同胞很快会过来的,他们会只要我不说出来不参与不反驳,他们那些言论都不会伤害人、不挑拨矛盾、不制造隔阂,而指责我说出来和反驳就是如何伤害群众挑拨争端的罪行,而且善良同胞会指责曝光他们自己的这些言论是配合境外舆论的罪行。
年少无知,以为自己是拿刀的,其实自己是被屠的。
没挨过现实世界的毒打,就会一直沉醉在幻想中。
这个问题我看了很久了,但是一直都没有回答。因为历史问题超越了我的理解,并不是我的专业,虽然我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是一般超越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专业领域的事情,我很少回答。
但是我想从自己的思考角度来聊聊。首先,假定你的学生是大学生,adult learner, 老师并不需要一定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答案),也不需要强行讲自己的想法,不断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即可。他觉得屠杀有道理,就那么觉得好了。老师并不一定可以改变学生的想法。
第二,以我在中国的学习经验来说,我记得我的初中,高中的历史老师,相对比较喜欢灌输一个“大视角”。这个视角的研究切入点往往是以国家、政权为单位,比如在聊到皇帝的时候,他们都津津乐道皇帝的“丰功伟绩”。如果一个皇帝,发动了对外战争,扩大了自己统治的疆土,都是我们重点学习的目标,比如汉武帝,乾隆皇帝等等。而对战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死人,比如经济下滑,都是一笔带过。对百姓个人的生命,生活状态与生活质量,并不关注。受了这种影响,很多学生会默认“战争一定就是要死人的”,“死亡是正常的,是光荣的,是值得推崇的,尤其是为了开疆扩土”。大视角往往会更加忽略个体生命的意义。
第三,除了老师的教学技巧“苏格拉底反问”,老师本身的知识系统“既对曹操屠城的动机和结果”的理解,老师自身的研究切入角度“大视角与个人视角”,以及老师自身的观点倾向;我觉得并不需要一定要“开导”学生。事实上,学生并不需要被开导。学生如果有学习兴趣,会自行搜索知乎,百度,甚至知网的资料,比较不同的观点。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坚持自己的想法,很可能对问题本身并没有兴趣。他只是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他的观点背后也许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长久的教育系统对他思想的打磨,不会因为这一个观点,就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所以,他这么想就这么想。并不重要。人的想法会改变的,需要点时间,知识,和阅历的累计。
屠城是非正义的行为,
屠城有政治上的必要性。
这两句话并不冲突。
屠城从某个角度看合理,不代表屠城就可以被接受,更不代表屠城就是正义。
“世界上不管谁换到曹操身上都会屠城。”这句话就是诡辩。
根据我在知乎混迹多年的经验,面对诡辩最好的方式就是嘲讽。
你的正确回应应该是:
“你还想换到曹操身上?人家祖上三代皇亲国戚,你算老几?你换也就换到被曹操屠掉的平民百姓身上,我倒想知道屠刀临头的时候,你会不会坦然接受自己被杀这个结果?你肯定是那种开心的点头觉得自己死的好,自己被杀很合理的**吧?
还换到曹操位置,哎哟喂可把我笑死了。
你扪心自问一下,你配么?你看看你面前的破课桌椅,看看这破教学楼,你回家看看你那破住宅楼,你有资格屁股坐在曹操位置上考虑问题吗?你爹一个修自行车的,你一个智商90的小学生,拿你爹的性命能要挟你点什么?要挟你做数学题你都做不出来好么。”
刘备的战斗力是曹、孙、袁等各种势力所公认的。
屠城部队自己的内心也会扭曲,古代战争技术含量有限,这个问题不明显。
南京大屠杀后,日本人的评估也认为屠城部队不再适合担任重要战役任务了。需要大换血。
屠城对双方都是悲剧。
按他的逻辑,强暴杀人也是合理的,问问他和他家人乐意不乐意。
另外,别瞎想自己是曹操或刘备,凭他那iq不可能。他最有可能是挂在长矛上挣扎的娃儿。还傻乐的那种。
下次哪儿有他认为合理的事件,把他空投过去享受一下合理性。把他妈一块儿送过去。
再补充一下建议怎么做
请问是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哪个部分的学生呢?
最好情况是大学生,有时间有条件请组织一次班级辩论会,辩题关于屠城是否合理
你作为老师就别下场和学生辩论了,引导为主,讲道理不一定非得先把对方辩驳的哑口无言
最后总结升华就好,无论哪方赢了你都可以举例说屠杀对平民带来的灾难啊、和平多么重要巴拉巴拉
要是我是老师的话,我首先会承认学生说的有道理,然后再引导学生意识到上位者的屠杀对于平民来说是灾难,进而达到目的
其实这种问题还是比较好解决的,类似于想回归到民国/魏晋时期去玩上流社会的,你只要让对方认识到,他就算回去了也是个底层就完事了
记得现实中沟通委婉点,尤其和学生,多引导少说教
------------------------------------------
我从问题描述看,提问者也就是老师是第三人称旁观,学生以曹操身份代入,所以我认为二者不在一个频道上,后面举例杀降情景是想让学生老师角色互换,让老师来做代入
也就是一些答案和评论所说的“屁股问题”
从思考立场角度出发
不细究历史数据
别老拘泥于历史事件和曹操后来怎样怎样
换一个“老师和学生争论关于是否应该在《虐杀原形》里屠杀平民NPC”
老师说屠杀行为不对
学生说操作主角屠杀平民能回血收益比高巴拉巴拉
效果一样的
原答案:
你们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怎么交流?
你说的是屠城这件事
你学生说的是曹操做屠城这件事
你说的是屠城本身反人类不道德
你学生说的是曹操出于用兵策略和政治需要下令进行的屠城
你不如和你学生探讨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除了屠城你有没有其他办法?”
你会发现屠城是优质解答
还可以引申下:在日本种蘑菇你怎么看?
想让你学生认识到屠城不合理,你得让他成为被屠城居民
你给他设定情景,他穿越了,发现内边曹操下令屠城,你问他开心不
想让他说服你,就问你你现在孤军在外,带着任务驰援另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刚刚打扫战场,你还有三万人,俘虏一万人,这一万人你是杀了,还是分你们本就不多的军粮养着,还得分人看守,还给自己埋下暴乱的隐患?最重要的是你带着任务呢,迟到要杀头的。
你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