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关羽一败身死的结局说事,认定关羽不算名帅。
就这么说吧,麋芳如果不投降,以江陵防御之固,百分之一万能撑到关羽回援包吕蒙饺子。吕蒙不被关羽活砍了算他牛b。
最高领导的舅哥还没怎么打就开城投降,这事儿换哪朝哪代的名帅名将也想不明白。关羽跟麋芳关系是不好,还扬言要砍了麋芳,但关羽还真能砍了你麋芳?他不得掂量掂量刘备和糜竺的想法?那可是从徐州就一起并肩作战的老伙计了。关羽是傲,但他不是傻子。
谢邀。
这问题有点奇怪。这二位又不是诸葛亮VS周瑜一类的隔空打架,而是各统大军,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荆州战场上反复较量,所谓胜负已分,优劣何须多言?
先是曹仁都督诸军,受任屯樊城,镇荆州,讨关羽。经过两军激烈交锋,到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关羽已然长驱直入,一路杀到了曹仁的大本营——樊城。
若是两家均势,抑或关羽能搞个影分身也来个绝北道,估计曹天人早就可以唱一曲凉凉,法南郡故事了。奈何老曹家底厚,一口气派过来七军之众,给曹仁狠狠回了一口血。
在曹魏眼中,这出叫
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
但在第三方眼中,这就不叫助了,而是
魏使于禁救樊
一个救字,真是把曹仁惹下的烂摊子写得入木三分。
按说,曹仁得到生力军,兵力强盛,对面的关羽却是久战之余。正所谓以主待客,以逸待劳,以众击寡,三大有利条件悉数齐备,就算不打得关某狼奔豕突,至少也能力保无虞罢?
但在数千里之外的自家人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温)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猾),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总之,按照温恢的评价,曹仁傻大粗,关二老狐狸,荆州之战曹天人整一个羊入虎口。
於是有樊城之事。
结局地球人都知道了。
一言以蔽之,襄樊之战关、曹对决,曹仁输得毛干爪净,前前后后葬送掉六七万大军,简直是曹家天字第一号经验包。如果没有孙权助攻,汉室中兴,妥妥要给他曹天人发个一吨重的奖章。至于末了没彻底完蛋,功劳不在于曹仁如何能守,而是曹操举全国之力给这位锁了血槽开了挂,一波援军不行就两波,两波不够就三波、四波,甚至风烛残年拖着病躯亲自上阵擦屁股,真•拿命替曹仁续。
论用兵之道,换关某的好基友张辽过来还可以惺惺相惜,议上一议,就曹天人这号反复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表现还有脸争短长?
既然两人打过,那么就好说了,直接把战役过程交代一下,谁优谁劣,一目了然的事儿啊。
按照时间顺序,一件件来
襄樊战役的开始,是关羽发动的,只不过他自己没上阵,却撺掇了一批曹魏中下级将领和绿林土匪起兵作乱给曹魏添堵,曹魏也很清楚这些人的后台是关羽。
候音就是这里面为祸比较大的一个,这个人本身是曹魏低级将领,军人出身,有一定的军事经验,于是曹仁奉命平叛,候音作乱的规模有多大呢?史书记载的很清楚,千余,而且不是正规军,是山民,县吏甚至山贼这些人组合起来的,他们绑架了郡守,占据了宛。这个闹得就让曹魏不得不管了。
搞笑的是,曹仁的人还没到,有个叫刘子卿的已经率领了一帮老百姓(注意,是老百姓)把候音围住了,但由于是老百姓,对里面候音那一拨杂牌部队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只是围住了,然后等曹仁的部队开过来,瞬间就是一边倒——屠宛。
屠完以后,曹仁率军屯扎在了樊城。曹仁当时的指责是镇荆州,荆州的治所在襄阳,所以曹仁这支部队是从襄阳过来,屠了宛以后,没回襄阳,而是屯在了樊城,襄阳里是曹仁的副手吕常在镇守。
曹仁这支部队带了多少人,史书并无实际记载,但屯在樊城的曹仁只有数千人是有记载的。于是很多人包括某些为了涨粉而不要C脸的大V,就开始发挥想象力,编造历史,认为曹仁是率领大军从襄阳出发,然后被关羽大败,战损巨大,最后只剩数千人屯在了樊城。
这种凭空增加的战绩,在真正读过史书的人面前,是十分荒诞可笑的。
首先,这场所谓被关羽大败的战役,蜀书没有,魏书也没有,没有任何一条边角史料提过有这么一场战役,史书有讳败的习惯不假,但一般都是虚报战绩或者粉饰失败,斩了数千说数万,败退了说从容退军,还真没见过打了这么大一场败仗一个字不提的?诡异的是,战胜者关羽方面的蜀书也不提,真不知道是怎么有脸来编造出来的。
其次,编造者编造的逻辑之一就是曹仁只带数千人出来溜达不符合常理,但是你只要读过史料,知道候音叛乱的规模,就知道曹仁带了数千正规军出来,已经给足了候音脸面了,毕竟这只是一波连老百姓都能围住的搞笑民变而已,数量也只有可怜的千余人,带数千正规军去干千余杂牌军,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一件事,带兵出来打仗是要花钱花粮食的,两千人就能办明白的事儿没人愿意带两万人出来,这是基本的逻辑,否则多花的钱你掏啊?至于曹仁堂堂一个真荆州的镇南将军,怎么只有几千人?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他就带了几千人,剩下的人在哪?在襄阳啊,吕常手里呢。
最后,魏书有记载曹仁讨关羽,就有人胡解,认为是曹仁是带了大军出来主动攻打关羽,然后被关羽击败,退回了樊城,这是编造者另一个逻辑,这里我前面就说过了,曹魏很清楚候音叛乱的幕后主使人是关羽,这是之前那个带老百姓围住候音的功曹刘子卿都知道的事儿,而候音又是自己曹魏方的一个不入流的叛将,魏书说成讨关羽一点问题也没有,首先,关羽牌面够大,当得起曹仁的讨伐,而候音分量不够,其次,候音的背后老板,主谋就是关羽,讨候音就是讨关羽。
言归正传,曹仁退回樊城以后,关羽突然大兵出击,把曹仁围在了樊城,关羽的兵力约为曹仁的五到十倍,曹仁是数千,关羽是三万以上。这里是关羽正确把握到的一个战机,是他为数不多的一个亮点,之前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善于发动曹魏部下以及绿林豪帅的号召力。
兵力悬殊,曹仁当然不敢正面硬刚,而襄阳与樊城之间的联系只要依靠汉水,关羽善治水军,切掉了这条联络,分别包围了襄阳和樊城,其中,襄阳人多城坚,但守将是吕常,名气能力逊色一些,樊城城破人少,但曹仁在此,于是关羽很正常的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樊城,这里好打,打下来抓曹仁明显更肥。这个选择其实虽然正确,但也没什么好吹的,换谁基本都会这么选吧。
然后就比较搞笑了,虽然曹仁吓的要死,一度想弃城而跑,虽然那水已经快淹过城墙了,但关羽还是没把曹仁的樊城打下来。。。。。。
所以综合整场战役,我实在也是没能看出来关羽比曹仁强多少,煽动民变把曹仁轻兵诱了出来,然后抓住机会把曹仁困在了樊城,这两步棋走的都不错,都值得吹一吹,然后正确选择了樊城作为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樊城,这是常规选择,最后呢?
没打下来。。。。。。
没打下来。。。。。。
没打下来。。。。。。
没打下来你还吹毛啊?你前面前戏做的再完美,你最后临门一脚你疲软了呀,这场仗你还能说你关羽是胜利者吗?明明是曹仁坚守住了,曹仁才是胜的一方啊。
我客观一些,再往后联系一些,毕竟某些关吹在说关羽的目的是想围点打援,他也确实吃掉了于禁的援军,但曹仁作为守城方,城守住了你无论如何不能说他输了吧?
再说围点打援的,靠洪水打了一波援,第二波就被援给打死了?你家围点打援是这么玩的?你玩钓鱼一般钓鲫鱼钓草鱼,钓上来自己吃,你见过有人钓鲨鱼给咬死的么?
再往后东吴出手以后的事就不再赘述了,和前面基本没什么关联。
整场战役,关羽能说的上胜利的只有对于禁,不管天灾也好,人祸也罢,胜了就是胜了,运气好也是胜了,你要说于禁就是比关羽弱,我也没法反驳,本来就输了。
但是对曹仁,我是真没看出关羽赢在哪了,曹仁是很狼狈,一度想跑也有点丢人,但不管怎样,人家樊城终究是没丢啊。
至于对徐晃,那就是关羽完败啊,这一点理由也没的找的。
对吕蒙,卧槽太惨了,不说了不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