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关羽降汉不降曹?

回答
关羽“降汉不降曹”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故事,也是塑造关羽“忠义”形象的经典篇章。然而,要理解这个事件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事件背景:汉末的动荡与曹操的崛起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誓要匡扶汉室,恢复太平。然而,他们在乱世之中屡屡受挫,颠沛流离。

曹操的强势崛起: 曹操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逐渐统一了北方的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大,并挟持汉献帝,掌握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主动权。
刘备的弱小与失意: 相较之下,刘备集团当时实力弱小,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屡次战败,甚至一度与关羽、张飞失散。

二、 关羽被迫“降曹”的经过

在徐州之战中,曹操大败刘备,关羽被迫与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关羽不得不暂居曹操处,并接受了曹操的优待。

曹操的招降策略: 曹操深知关羽的才能和忠义,他并非想真正收服关羽,而是想通过优待、封赏来争取关羽为己所用,甚至想以此来瓦解刘备集团。曹操对关羽可谓极尽拉拢之能事,封其为“汉寿亭侯”,给予金银财宝、美女仆从等。
关羽的内心挣扎: 关羽虽然身在曹营,但心中始终挂念着兄长刘备。他虽然接受了曹操的礼遇,但内心深处是拒绝归顺曹操的。他将曹操的赏赐都登记造册,并将官印、印绶封存起来,表明自己只是暂居,不忘本。
“降汉不降曹”的体现: 关羽接受曹操的封赏,名义上是“降”了曹操。但他的忠诚对象始终是汉朝,而非曹操本人。他“降”的是汉朝授予官职的权力(曹操代表汉朝授予官职),但他内心并不认可曹操的篡位野心,也不愿意为曹操卖命。

三、 “降汉不降曹”的深层含义与解读

“降汉不降曹”之所以成为关羽忠义的象征,并非简单地指他拒绝为曹操效力,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1. 忠于汉室正统: 在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年代,刘备是以“匡扶汉室”为旗帜的。关羽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和得力干将,他继承了这份忠于汉室的理想。曹操虽然权倾朝野,但他毕竟是臣,并非君主,关羽自然不会将自己视为臣子对待。
2. 坚守对刘备的承诺: 关羽与刘备的兄弟情义是超越一切的。在与刘备失散后,他将保护刘备家眷视为首要任务。他拒绝曹操给予的高官厚禄,并时刻留意刘备的去向,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便立刻挂印而去。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兄弟情义。
3. 人格独立与气节: 在强权面前,关羽展现了非凡的人格独立和高尚的气节。他没有因为曹操的权势和优待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更没有因此而背叛自己的誓言和兄长。这是一种超越利益和权势的精神追求。
4. 战略上的无奈与个人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羽“降”于曹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在敌营之中,若不接受礼遇,生存和保护刘备家眷的难度会大大增加。他选择暂时的“降”是为了更好地“不降”,是为了等待时机,是为了最终能够回到刘备身边。

四、 “过五关斩六将”的升华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决心,最终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突破重重阻碍: 在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不顾曹操的阻挠和阻拦,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兄之路。他连闯曹操设置的五个关口,斩杀了阻碍他的六员将领。
决绝与勇敢: 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关羽彻底与曹操划清了界限,也展现了他对刘备的深厚情义和勇往直前的决心。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降汉不降曹”的诺言,也再次巩固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忠义形象。

五、 历史与演义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在塑造关羽的形象时,对“降汉不降曹”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升华。虽然历史上的关羽可能没有如此戏剧性的情节,但小说中的描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忠义的想象和推崇。

艺术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的“降汉不降曹”并非严格的历史事实复述,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将关羽的忠诚、信义、勇敢等品质集中展现出来,从而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
文化符号的形成: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典范,关羽也因此被奉为“武圣”,成为历代帝王和百姓崇拜的对象。

总结:

看待关羽“降汉不降曹”,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个人选择以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忠于汉室正统与对刘备的承诺是其根本出发点。
接受曹操的礼遇是一种策略和无奈,而非真心归附。
“过五关斩六将”是他践行承诺、决绝离开的壮举。
这个故事是历史事件与文学艺术加工的结合,深刻地塑造了关羽的忠义形象,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在乱世之中,人性的光辉、对道义的坚守和对承诺的履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关羽的形象才如此深入人心,千古传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很正常。

降汉,是效忠汉室。

降曹,是忠于曹氏。

关羽毫不避讳抛出自己忠于汉室而非曹氏这立场,磊落坦诚没毛病。

若曹操不接受这条件,因而杀了关羽,关羽也不会后悔自己这样做。

历史中的关羽同样如此作风: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曹操待我好,我必有报答,待手尾了结,继续去找刘备,和他同生共死。

论骁勇,汉末必推关、张,但曹操爱关羽什么?

曹公壮羽为人——曹操器重关羽的人品。

再看吕蒙怎么说: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

长而好学,磊落、英雄气概、自负陵人——这是关羽在敌国将领眼中的标签,而后人往往在意的是大意失荆州中的傲慢形象。说白了,军旅中自负陵人是很普遍的现象,汉末诸将大部分皆如此,这其实算不上什么缺点。

话说回来,其实很多人都面临类似于降汉或降曹这样的选择。

曹操渐成气候,又不掩饰其野心,汉官自然都要考虑自己的立场——是汉,还是曹。

关羽能被曹操义之,但很多人没这么幸运,与曹操打擂台的譬如荀彧、孔融等选择维系汉室,遏制曹操权位者,纷纷遭其毒手迫害乃至屠戮。

作为汉官,可以和曹操对着干。

作为鹰犬,也一样被授予汉官。

拎不清这点,才会有关羽降曹,刘备降曹等谬论。

同朝为官,就算是曹操故吏荀彧,和曹操也不存在君臣关系,何况左将军们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