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关于淘宝等电商的发展会导致大范围失业的言论?

回答
关于淘宝等电商发展会导致大范围失业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分析。总体而言,电商的发展确实会对就业市场带来结构性变化,既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会淘汰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但“大范围失业”的结论需要更严谨的论证和更全面的视角。

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

一、 电商发展对就业的“破坏性”影响(传统行业岗位流失)

这是导致“大范围失业”论调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体零售业的萎缩和岗位转移:
冲击实体店面: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提供了便利的购物体验、更广泛的商品选择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导致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线上购物。这直接削弱了传统实体零售店的客流量和销售额。
裁员和关闭潮: 许多小型、个体经营的商店难以与电商竞争,面临倒闭的风险,导致店主、销售人员、收银员等岗位大量流失。即使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也可能因为线上业务的发展而缩减线下门店规模,减少线下员工数量。
百货商场转型: 传统的百货商场也面临严峻挑战,不得不转型为体验式消费场所,这也会对原有的销售岗位带来冲击。

2.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压力:
削减中间环节: 电商平台可以绕过传统的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对接消费者。这意味着原来负责这些中间环节的销售人员、采购人员、物流分拣人员等岗位需求会减少。
生产模式的改变: 一些工厂为了迎合电商的快速反应和个性化需求,可能需要调整生产线,采用更灵活的生产方式,这可能导致部分技能不匹配的工人面临失业。例如,传统批量生产模式下的工人可能需要学习新的生产技术或操作设备。

3. 服务业部分岗位的替代:
信息中介的弱化: 过去,很多职业(如信息咨询、代理销售)承担着连接供需双方的信息中介作用。电商平台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匹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中介的价值,可能导致部分信息服务类岗位需求下降。
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电商运营效率的提升,客服、仓储管理、部分订单处理等环节可能通过智能化系统和机器人来完成,进一步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二、 电商发展对就业的“创造性”影响(新兴岗位涌现)

然而,任何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变革都会伴随着新的就业机会的产生,电商也不例外。这些新兴岗位很多是传统行业所不具备的:

1. 电商平台运营和管理类岗位:
平台开发与维护: 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程序员、设计师、数据分析师)来开发、维护和优化电商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市场营销与推广: 推广和营销是电商成功的关键,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商营销策划、内容运营、社交媒体运营、SEO/SEM专家等岗位。
用户运营与客户服务: 负责用户增长、留存、活跃度提升,以及处理用户咨询、投诉等,需要专门的运营和客服团队。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

2. 电商内容创作和直播相关岗位:
主播/网红: 凭借个人魅力、专业知识或趣味内容吸引粉丝,进行商品推广和销售,这是一个全新的高收入职业领域。
内容策划/短视频制作: 为商品制作精美的图片、视频、直播脚本,吸引消费者。
直播助理/场控: 协助主播进行直播,管理评论区,处理突发情况。

3. 物流和仓储相关岗位(升级和扩展):
快递员/配送员: 电商爆发式增长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大量新增的配送岗位。尽管这类岗位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不稳定,但数量庞大。
仓储管理人员: 随着电商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对仓储管理、设备维护、自动化设备操作人员的需求也在增加,但对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
物流数据分析师、路径优化师等。

4. 服务于电商生态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岗位:
代运营公司: 帮助品牌和商家在电商平台上开设店铺、运营推广,催生了大量代运营公司的就业机会。
设计服务商: 为商家提供店铺装修、产品图片设计、海报设计等服务。
营销服务商: 提供广告投放、推广策划等服务。
数据分析服务商: 帮助商家分析用户行为,优化运营策略。
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人员。

5. 新兴产业和技能需求:
大数据分析: 电商产生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分析,以挖掘商业价值,优化产品和服务。
人工智能应用: 在推荐系统、智能客服、图像识别等方面,AI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网络安全: 随着交易额的增大和数据量的增多,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领域也需要更多专业人才。

三、 关于“大范围失业”的辩证看待

那么,电商发展是否必然导致“大范围失业”呢?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辩证分析:

1. 结构性失业而非总量性失业:
电商发展造成的岗位变化,更多是结构性失业。即,某些旧的就业岗位消失或减少,但新的就业岗位出现,只是这些新岗位的技能要求、工作内容、行业领域可能与旧岗位不同。
如果劳动者 inability to 适应新的技能需求,或者不愿意或无法从传统行业转移到新兴行业,就可能面临失业。这更像是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而非整个经济体总就业人数的下降。

2. 技能鸿沟和转型挑战:
电商创造的新岗位往往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识,例如数字营销、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直播技巧、电商平台操作等。
传统零售从业者可能缺乏这些技能,导致他们难以直接过渡到电商相关岗位。这会产生一个技能鸿沟。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职业培训、再教育、终身学习等方式,帮助劳动者进行技能更新和职业转型,以弥合技能鸿沟。

3. 就业质量和劳动条件问题:
虽然电商创造了大量岗位,但其中一些岗位(如快递员)的劳动条件可能相对艰苦,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
一些新兴的自由职业者(如部分主播)也可能面临工作不稳定、收入波动大的问题。这涉及到就业质量和劳动权益保障的新挑战。

4. 区域发展不平衡:
电商发展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影响可能不同。在一线城市,新兴岗位的涌现可能更能弥补传统岗位流失;而在一些依赖传统零售或制造业的欠发达地区,失业风险可能更高。

5. 宏观经济背景的考量:
评估“大范围失业”的言论,还需要考虑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经济整体处于扩张期,新兴行业的增长足以吸收传统行业流失的劳动力,那么失业率可能不会大幅上升。反之,如果经济增长乏力,叠加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失业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

1. 拥抱变革,积极转型: 劳动者应该认识到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的必然性,主动学习新技能,提升数字素养,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2.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大对新兴产业技能的培训投入,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和项目,帮助劳动者实现平稳过渡。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因行业变革而失业的群体,需要有更完善的失业救济、转岗培训和再就业支持政策,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4. 关注就业质量: 在鼓励电商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新兴岗位的劳动条件和权益保障,避免出现新的就业结构性问题。
5. 政府引导和产业政策: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平衡不同行业和地区就业机会的分布。

结论:

总而言之,认为淘宝等电商发展必然导致“大范围失业”是一种过于片面或危言耸听的说法。电商发展无疑会引发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淘汰部分传统岗位,但同时也会催生出大量新的、具有活力的就业机会。关键在于劳动者能否及时适应变化,国家和社会能否提供有效的支持体系,帮助人们顺利完成转型。

与其担心“大范围失业”,不如更关注如何管理好这场就业结构的转型,提升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优化劳动环境,确保经济发展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这场变革是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和管理,而不是简单地抵制或恐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技术发展导致失业的问题,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做“创造性破坏”。

所谓创造性破坏,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过去一些岗位的消失、一些企业的破产,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垮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造性破坏是坏事。技术的演进,会产生新的行业、新的职位,会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这正如中国老话所说,不破不立。我们不可能在保持着大规模手工造纸业的同时,让大家都读上报纸。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纸张,手工造纸业必然会萎缩,甚至消亡。这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那么回到淘宝的问题上。

零售商店的大规模灭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淘宝不过是加快了这种趋势。

网络售货和快递,决定了大量商品可以通过更廉价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过去消费者支付的,用于维持零售商店及各级分销商的商品溢价,从根本上来说已经不必要了。即便是最注重第一手使用体验的服装业,未来也可能被虚拟试衣而取代。未来恐怕只有一些利润空间极大的奢侈品行业能够维持零售商店,甚至一些奢侈品行业都要演变成苹果那样的网上商店+实体体验店的模式。

网络购物正在改变整个零售体系,将整个销售渠道变得扁平化、简单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者支付的额外成本变少了;从制造商的角度来讲,再也不必搭建区域性销售平台了,地区性仓库和快递,就能满足绝大多数产品经销的需要。很多小企业的经销甚至可以通过诸如亚马逊、京东之类大型电商企业来完成。这就让销售变得史无前例地简单。创业也就更加容易。因此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商,都会受益。

那么创造性毁灭,毁灭的是谁呢?是经销商。原来在中国,一个产品的经销需要地区总代理、省级总代理、市级总代理、零售柜台。如此多的层级,几乎每一级都需要仓储,都需要各种配套人员。这种成本都是消费者支付的,而搭建这样一个体系,也需要厂商付出巨大的心血。在整套体系中沉淀的库存,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尤其是中国的零售体系,往往是商品销售出去以后才会给生产商付款,这种货物沉积对于生产商来说也是巨大的成本压力。而现在,电商正在迅速毁灭这种体系。

这种毁灭不可避免,而且这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人类异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全都在我们颅骨里面。人类应该从事的工作,就是尽量发挥我们那两三斤神经细胞的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把人从各种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大多数销售岗位,无疑是对人类才华的浪费。

这意味着整个社会都需要激烈地转型。试图阻止电商对零售业的毁灭,不但是违背历史潮流,而且事倍功半。

————————————————————————————

然后再讲一下价格战的问题。

经济学上讲,一个完全同质化的市场(也就是拥有大量同等水平竞争者的市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所有商家的利润率都等同于社会上其他带有同等经营风险的企业的利润率。

这是因为,无论谁把自己的价格设定到一个高于该水平的利润,都会有商家愿意提出一个比它更低的价格,从而赢得市场,获得收益。如此一来,大家的定价都会使利润变薄。淘宝的价格大战,无疑是这一理论的例证。

淘宝打通了整个国家的零售市场,使得原来由于地域、销售渠道等等问题而分隔开的大量生产商、零售商在一个平台上开始了同质化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大家拼的就是(同等质量下)谁的成本更低。绝大多数拿货的迟早要完蛋。厂家直销是未来的大趋势。因为厂家直销的成本总是更低。而且成本分两种,一种是固定成本(即无论生产多少都要支付的成本,比如研发、广告),另一种是边际成本(即每生产一个单位就要付出的成本,比如材料费)。假如我们假定两个企业生产类似的产品,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都一样。那么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必然能够使得平均每件产品的总成本更低,这是因为平摊在每件商品上的固定成本更低。所以规模效应决定了,规模更大的商家在同质化竞争中享有优势。如果完全的同质化,那么最后必然只会剩下几个大厂商。

所以,是的,电商一定会导致价格战,而价格战一定会消灭一批同质化的小厂商。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道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会缺乏创新力。相反,这会激励创新。

市场竞争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上面说的完全竞争,利润很薄,另一个是垄断,利润最高。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往垄断方向发展。这并不只是说要搞托拉斯、康采恩。更可能的路径,是进入一个“蓝海市场”,寻找尚未有竞争者的细分市场。而要创造一个细分市场,毫无疑问,需要创新。这种创新,往往不是依赖已有的大规模企业的创新,而是初创企业的创新。

资本是逐利的。激烈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是一潭沸腾的死水,它顶多只能产生一定量的资本,但资本并无兴趣投入到这个领域。资本寻求的是高利润,而要有高利润,就要有蓝海,要有蓝海,就要有创新。

————————————————————————————————————

阻碍创造性毁灭,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们真正该考虑的,是如何为那些被毁灭了职位的人们提供足够的教育和再就业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将才智迅速应用到社会所需要的其他方向上——当然这也为他们提供了生计,也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味地保护他们行将就木的职位,几如抱薪救火。这会让年轻人误以为这些方向上还有就业的前景而投入到这些本该毁灭的职业中,创造出新的社会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