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关于 2011 年《非你莫属》节目中的「诺贝尔哥」郭英森的报道?

回答
关于2011年《非你莫属》节目中“诺贝尔哥”郭英森的报道,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

事件背景:

2011年,《非你莫属》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求职类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郭英森,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农民,带着他声称的“诺贝尔奖级别”的发明和理论登上舞台,希望能找到能将他的发明转化为现实的合作伙伴。他提出的理论和发明,例如“永动机”、“万能钥匙”、“万能插头”等,都具有极强的颠覆性和科幻色彩。

郭英森的“才华”与争议:

自信与激情: 郭英森最鲜明的特点是他对自己发明的绝对自信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他不畏学历、背景的差距,用自己朴素的语言阐述着他认为的颠覆性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动了一些观众,认为他是一位执着于梦想的“民间科学家”。
科学理论的“创新”: 他提出的理论往往挑战了现有的物理学和科学认知。例如,他的“永动机”构想,在物理学上是已被证明不可能实现的。他的“万能钥匙”和“万能插头”则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技术细节支撑。
表达方式的局限: 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郭英森在表达自己的理论时,往往使用一些模糊、不精确的语言,有时还会出现逻辑上的跳跃和矛盾。这使得他所描述的发明很难被理解和评估。
遭遇的质疑: 在节目现场,主持人、嘉宾以及网友们对他提出了大量的质疑,从科学原理到实际操作,都对其发明进行了严厉的审视。其中,主持人张绍刚的犀利提问和部分嘉宾(如崔永元)的批评尤为突出,他们认为郭英森的理论是“伪科学”,是在误导公众。

媒体与舆论的反应:

“打假”与“围观”: 媒体对郭英森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带有“打假”的色彩。节目播出后,关于“伪科学”、“骗局”的讨论甚嚣尘上。媒体的广泛报道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形成了“围观”效应。
对“草根创新”的讨论: 郭英森的出现,也引发了关于“草根创新”的讨论。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给予民间有才华的人更多机会和支持,即使他们的理论还不成熟;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科学需要严谨的论证和验证,不能盲目鼓吹未经证实的“发明”。
对节目形式的质疑: 也有一些声音质疑《非你莫属》节目组利用郭英森的特殊性来制造话题和博取收视率,认为节目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可能忽略了对求职者尊严和科学普及的责任。

事件的深层影响和意义:

科学素养的普及: 郭英森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作用。许多观众通过对郭英森理论的讨论,了解了科学的严谨性以及哪些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热力学定律。
对“成功学”和“一夜暴富”的警示: 郭英森的经历也折射出社会上一些对“一夜暴富”和“投机取巧”的渴望。他的出现,也让人们反思,真正的成功和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对民间创新者心态的审视: 事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对待那些怀揣梦想但缺乏科学训练的民间创新者。是应该一味地打压和嘲笑,还是应该以更建设性的方式引导和帮助他们,即使他们的想法目前看起来不切实际?
媒体责任的探讨: 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应该如何平衡娱乐性、信息性和科学性,避免过度炒作和误导,也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后(多年后)的看法:

“网红”与“争议”的标签: 多年后回看,郭英森已经成为一个带有争议的“网红”符号。他的故事被反复提及,作为“反面教材”或者“奇特现象”来解读。
部分发明在后来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郭英森提出的某些概念,如“万能插头”等,虽然在他当时提出的形式和理论上存在问题,但其背后试图解决的问题(如插头不匹配)在后来通过技术进步得到了解决(例如万能转换插头的发展)。这或许说明,即使是看似荒诞的想法,也可能触及到现实中存在的某些痛点,只是实现的方式和路径不同。
对个人命运的关怀: 一些评论认为,在对郭英森的“打假”过程中,可能忽略了对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关怀。他也许只是一个怀揣朴素梦想但能力有限的普通人,而节目和媒体的过度聚焦,可能会对他个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总结:

关于“诺贝尔哥”郭英森的报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事件。它既暴露了当时社会上对于科学、创新、人才选拔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也引发了关于媒体责任、科学普及以及如何对待“草根创新”的广泛讨论。从科学的角度看,他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属于伪科学的范畴。但从社会现象学的角度看,他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对梦想的追求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都具有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价值。

在看待这类报道时,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理性分析事实,同时也要关注事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吴杰超,下岗工人,小学学历。

我是有梦想的人,不像那些咸鱼科学家。我曾亲眼见过Alfred
Bernhard Nobel 的鬼魂,他告诉我,我是将来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民科大神。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终于发现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并深入研究,我的研究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化学奖的新理论与新发现。希望知乎的各位高瞻远瞩,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这些反应可以让人的寿命无限延长(+1s),运用得当,你就是一个活神仙。


我首提Hinsberg反应, Hoffmann降解,Gabriel合成法,D-A反应,Beckmann重排,Claisen重排,Favorskii重排,Michael加成,Meerwein-Ponndorf-Veriey还原,Oppenauer氧化,Tollens缩合,Rosenmund还原,Baeyer-Villiger氧化,Cannizzaro反应,Curtius降解,Dieckmann缩合,Friedel-Crafts酰/烷基化反应,Gattermann-Koch合成法,Kolbe烃合成法。

我要说明的是,这些反应都是我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被用别人的名字命名了,但是请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在发文章的时候在标题上注明是我“首提”的,尊重我的学术精神和科研梦想,谢谢。


我要说一下我的研究和现代化学的关系是什么,你让我把话说完啊,我们现在化学研究的范围是无机有机物化结构量化等等,它的化学我们叫正化学,而在新化学当中,是玄学加意淫加哲*学,这部分叫统一化学。你在任何一本学术杂志上你听不到。


方肘子先生说我只记住了几个化学式,这我是不同意的,这是下一步我要研究的化学反应:

2Fe+Co==发功==Coffee

2Al+2Cu== 发功 ==2Au+Cl2

Ar+Cu==锑催化==Cr+Au

钇+甲烷==锑催化==钾+乙烷

这是超理学意淫化学当中的。10年的四月份,超理吧的宗师赵明毅有一句讲话:“中国如果真能得诺奖,很可能先是业余的”。这句话国外的沃

兹吉朔德教授也这么说过。

我曾去北京想用自己研究出的理论和中国化学的教授们切磋一下。可惜的是,在北京无人迎战,这让我始料未及。我很伤感。我觉得他们还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最后,我现在的化学研究陷入了低谷,需要广大朋友的资磁,需要十万左右。我已经准备卖肾卖肝换钱搞研究。吼不吼呀?


(为了记录他的话我还特地去把那个节目翻出来又看了几遍ಥ_ಥ…受罪啊)

user avatar

作为长期战斗在反民科第一线的人,我在这里简单的说说自己对民科的看法。

我跟民科已经扯皮快七年了,曾用过各种方法打脸也未曾唤醒过任何一个民科。我对民科的评价可能比你们任何一个人都低,你们或许觉得民科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或许对民科的精神还是推崇的。我对民科的最大看法时,民科是一群从未付出过任何科学意义上努力的人却痴心妄想想获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就的人。民科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对知识对真理的求知之心。民科的人品低劣超乎你想象。

民科没有原则,为了能把自己的理论推销出去,民科可以撒任何程度的弥天大谎。我记得有个宋立强的民科,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在接受别人提问时第一时间去百度搜索结果还撒谎说是自己算的,就想着蒙混过关。他们完全没有学术诚信可言,前一天口口声声声明的东西第二天可以脸不变色的否定。

民科对名利的贪欲超过所有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训练与教育的熏陶,民科的功利心让人作呕。民科心里那个贪婪的官科形象往往都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体现。例如一个李三清的民科,为了扬名立万推销自己的理论,曾计划纵火市政府来炒作自己。

民科没有任何毅力,我记得曾经建议一个声称自由落体一秒下降10米的去认真学习一点高中物理的第一章,而他却说太难了看不懂能力有限推辞。在遇到困难问题上就想着逃避,希望用坑蒙拐骗的方式蒙混过关,甚至还会指鹿为马地狡辩,这就是民科在困难问题面前的态度。

民科没有任何科学意义上的优秀品质,而一些缺乏教育的人身上体现的虚伪,贪婪,狭隘,偏执,敌对情绪随处可见。

不要同情民科,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民科未曾付出过任何科学意义上的努力,宋立强曾为了推销自己想了三天的理论走了三十年骚扰了无数科学工作者,他常常感叹自己为了推销真理的努力,然而他的努力从科学角度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民科身上的文革的反智跟痞气是很强的,在文革期间,“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只要大方向正确做什么都是对的”,“有枣没枣打三竿子的桃园经验”。我觉得民科一直都坚信自己是科学的信徒,所以自己做各种卑劣的事都是可以原谅的。但他们不会明白,这种立场决定一切的反智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后送上一句:“乃一至贫极贱之人,一旦稍习陈言,遂自诩为器材异能无出右者,因而妄想富贵女色,痴心日炽,结为幻影,牢不可破”。

user avatar

如果你能明白那些乡村电视台卖假药的广告为什么能忽悠那么多大姨大妈心甘情愿地倾家荡产,就可以理解微博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个诺贝尔哥。

我们本以为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下一代会绝缘于这种低端的骗术,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今天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发酵,我真的是气炸了:

  1. 果壳、知乎还有众多纸媒自媒体对于引力波的科普毁于一旦。
  2. 所有为这位诺贝尔哥背书洗地的人都会被钉在历史和科学的耻辱柱上。
  3. 微博微信网民依旧是最容易操控的群体。
  4. 郭英森应该是个贫穷的“玄学大师”。
  5. 为什么时至今日微博上还有这么多傻x ?!
  6. 为什么时至今日微博上还有这么多傻x ?!
  7. 为什么时至今日微博上还有这么多傻x ?!


你和他谈招聘,他和你谈科学;你和他谈科学,他和你谈创新;你和他谈创新,他和你谈尊重;你和他谈尊重,他和你谈梦想。

今天郭英森可以打着引力波的幌子在非你莫属上招摇撞骗而不被拆穿,明天他可能就坐在电视台里和你就引力波对糖尿病、风湿病治疗的神奇疗效谈笑风生,然后卖给你9998元一个疗程的引力波治疗套餐。——我希望所有支持他的人都能买一份。

其实要怪就怪方舟子长得太磕碜,随便一个帅一点的换成 Dr. 魏,也不怕有人说三道四了。



说到底中国还是颜值主义和反智主义当道。

整篇文章没什么干货。因为我真的不想再说什么了,无论我们在知乎上讨论地如何沸反盈天,在外面依旧听不到太多我们的声音,比如说这样的: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

user avatar

谢邀

我这几天在忙着科研工作,比较后知后觉,直到现在才知道这位郭先生的事件。作为引力波研究的一线人员,我表达下自己的看法。

大概是2011年的五月份,我去北大科维里听了一场由Bernard Schutz的一个关于引力波的学术报告。我当时是一个本科刚毕业的小研究生,什么都不懂,对物理界天文界的各个领域也比较迷茫,完全没想好自己要做哪个方向。

但是,Bernard Schutz先生深入浅出近似于科普的报告,让我深刻领会到了这个领域的魅力和意义。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在当时是比较非主流的方向,尤其是在国内,没有任何专门经费支持,也没有任何教授是全职从事引力波方向的研究的。我也意识到,选择这个领域,对我将来就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很简单,如果这个虚无缥缈的引力波一直找不到,那国内也不会加快这方面的经费支持,我以后还怎么回国就业?


不过,这一切都是次要的,因为我和这领域的同行一样,知道基础物理的突破不是那么的容易,但是,真的是意义非凡。我做这个领域,不仅因为这是自己兴趣所在而感到快乐,而且,我还感到自己有一种使命感,我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我是在做着一个很有意义的事!


我后来成了Bernard Schutz的学生,到了德国,和一群在我眼中无比可爱的人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努力,我们心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引力波。


我过去的同学中,有去投行的赚大钱的,有研究宇宙学发论文无数刚刚博士毕业就评上副教授的。但是别人问我研究什么的时候,我说引力波,除了少数物理专业的,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然后我才说,我们是人类的眼睛,我们在找第二种光,我们在找时空的涟漪等等。你知道吗,在一年前,知道“引力波”三个字的中国人,估计2%都没。所以我在一年前看到知乎上有人问什么是引力波应该怎样理解时候,我是很开心很吃惊的,要知道这个在国内是一个非常非常小众的方向,因此,我也想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科普下,为引力波做下宣传。


2015年初,我在知乎上写了大约现在答案一半的内容。在之后的一年里,这个答案大约收到了200个赞。不管赞多赞少,我觉得只要有人看了,我的科普努力就没有白费。可能成功来得太突然,就在去年9月14号我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疑似引力波事件。事件刚出来时候,我和我绝大多数同事都认为这不是真的。因为信号太强,如果是真的,那人类运气也太好了。经过后来长达半年的仔细验证和反复分析,我们确定,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第一次引力波的探测。我和我同事在过去的半年里面,虽然还是那么默默无闻,但心中是无比自豪和快乐的。


为了科学的严谨,在最终确认探测前,我们所有人遵守着保密协定,谁都不能告诉。我们一直在反复分析结果,等最终确认后,再向公众宣布这一伟大发现。


可是在2016年2月11日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前的一个月里,国内外谣言四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不准确和错误的。甚至在我们发布会前几天,有一些个人和媒体甚至大言不惭地“替我们”宣布人类已经探测到引力波了。加州理工的陈教授作为LSC的核心成员曾很气愤地向我表示:这年头,出名涨粉捞钱的,都是那些造谣的。


我们虽然很无奈,但是也无能为力,我和我同事胡博等人为了纠正谣言里的错误信息,利用官方微博和一些媒体平台,在新闻发布之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是希望更多地人们可以被科普而不是接受错误的信息。我们承担着LSC中文科普和宣传的重任。


确实,我本来想到引力波一旦被探测到会吸引不少注意力,但是人们对这个事件的热烈反应还是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我在知乎上的文章,在短短几天之内点赞数从200变到了1万多。然后各个媒体纷纷要求采访我们,彷佛我们一夜之间就成了名人。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些个人宣传都是虚荣。我们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和科普上,引力波的成功探测只是伟大时代的开始,并不是结束,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后面还有很多boss要打。我们推掉了一切采访,除非那个只是科学本身的宣传,不然一律不接。我也打电话给我在国内的父母,说如果有记者采访不要理他们。


在过去的十天时间里,我们一边努力做着科普,一边保持正常科研工作。我们之所以拿出这么多时间做科普回答问题,只是不想让引力波这个话题成为昙花一现的“时尚热点”,而是想让这种科学之美,科学的内涵和思想深入人心,让人们体会到这一事件的震撼人心,激发人们对科学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当我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我的好朋友分享了一个有关郭先生的视频然后配以评论:“原来他早就知道了,专家都是SB吗?”我的心是有点凉的。我知道,我们科普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不信谣言、有能力判断真伪,但是我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好朋友说出这样的话出来,还是让我感到一丝气馁。

我知道,在国内有很多像郭先生这样的人。其实他们和我是一样的,都是对自然的好奇并愿意付出努力去探究。对于他们的这个出发点,我深表尊敬。但是,从科学真实性的角度上出发,我是和他们站在对立面上的。郭先生的许多论断,我就不一一反驳了。郭先生这样的行为,可以受到如此广泛程度的关注,并且有如此大数目的人支持他的言论,让我感到深深滴失望。

亲爱的媒体朋友们,引力波或者科学,不是拿来炒作的,不是拿来博你们点击率的,而是拿来宣传的,是拿来普及众生的!要不是个别媒体的无良炒作,更多的人们会专注于科学内容本身,而不是本来就不值得一提的或者一辩的笑话。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爱科学,那就去读书,去学习,看到类似的另类新闻,默默点叉,让它自然平静地销声匿迹吧。


这世上有两种东西让我们心存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努力做一个有智慧且高尚的人。

user avatar

其实他本身并无太大过人之处。只是那些嘉宾和主持人实在让人反感到了极限,才转这个视频去打脸的。但话说回来,那个宇宙飞船的奇思妙想挺可爱的诶。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

凡是在这个问题下面说什么感到恶心感到义愤填膺的人,

都没有在贴吧上和民科撕过。

你们还需要学习一个,保持淡定的能力。

哎~有人要支持就让他们给那位跳大神打钱呗~你要明白,在哪里bbb的大多都最高学历都不超过高中,好多都是40、50多岁的大叔大妈。过几年受义务教育的这些人成了社会主流就自然没这风气了。

==========附图,自己理解==========

虽然是2014年的图,但是你们可以上CNNIC看下,现在的差距和这张图也不大。

user avatar

继崔永元「反转」闹剧之后,反智主义和科盲在民意上取得的第二次重大胜利,理性和科普一败涂地。

首先,我想说绝大部分民科不值得同情。因为民科之所以成为我们看到的偏执、狂妄的民科,一定是他自己不尊重科学规律,不尊重科学家造成的。在当今这个科学研究高度专业化和高度分工的时代,给民科剩下的领地已经几乎没有了,如果只是在家里搞搞小发明、小应用,申请几项专利,不管是否实用,那也算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像郭英森这样成天堵着清华北大中科院的民科,那真的是害人害己,贻害社会。妄想的确不值得尊重。

其次,「非你莫属」这个节目请郭英森上台,肯定是不安好心的。说白了,就是要把你当笑料,供人取乐的,不怕你神经病,只怕你还不够奇葩,这个动机一目了然。但郭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以为自己终于获得了一个当众说话的机会,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双方压根没人听对方说话的节目现场。这不过是再一次说明了,电视综艺节目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秀,没有任何事是不可以拿来娱乐和消费的,比让民科出洋相更恶劣的节目,还有很多。

处心积虑炒作这事的自媒体无耻,随声附和的大V和官媒就算不是无耻,至少也是无知。作为一个也从事自媒体的人,我完全知道,为了吸引眼球,自媒体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最让人心堵的,是广大看客脑残,脑残,脑残!这是前面这些事会发生的前提。这话好多人不敢说,或不愿说,因为人一多就是「群众」,是「老百姓」,是天然正确不能批的,但群众脑残的例子太多了,今天这件事就是一场反智、无知、盲从者的盛宴和狂欢。

任何一个具备基本常识和理性的人,看到这样的局面,相信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user avatar

小时候我看了几页插图版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

就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为什么扭曲了空间就可以超光速旅行啊?

我妈在摊鸡蛋饼,就随手拿锅铲一比划:

你看,宇宙就像这张饼,你要从这个葱花走到那个葱花,是不是挺远的?

来,我们把他卷起来,这空间就被扭曲了吧,

你看,两个葱花dui到一起了,这不就近了嘛,你就能很快地过去了。

我说,嗨,就这么简单啊

“简单?地球是圆的,多简单,人花了几千年才弄明白,那至于宇宙什么样,哪是摊个鸡蛋饼就能想明白的。”

科学研究,不是打比方,堆名词,

诺奖哥的理论证明,在我看来就像是用“鸡蛋饼能卷起来”证明“空间是弯曲的”,并不是从事实抽象出理论,而是在拿理论和其他的概念做类比来进行“证明”

比如诺奖哥那个飞碟和八卦,充其量只能说是个“打了个比方”,只是说明这个飞碟像什么,而根本没有说明为什么能达到所称的效果,

“像什么”不是科学论证,“为什么”才是。

如果放弃偏执,此人还可以帮忙为科普做一点工作,因为他似乎还是能用一种浅显的方式展现一些概念的

但科研,就需要不同的方法了,我认为此人是不能胜任的。

user avatar

我赶紧想想还有些啥是没有被完全证实的?


本人在2016年郑重预言:

1、大爆炸和暴涨理论必然会被得到证实。

2、贝尔不等式必然会被严格验证,换言之量子纠缠现象必然会被严格验证。

3、星系中心存在超级黑洞必然会被证实。

4、可控核聚变必然可以制造成功。


等都证实了欢迎给我发个诺贝尔吹水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