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关于古希腊历史的这段话?

回答
这段关于古希腊历史的文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勾勒出了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图景。它让我联想到,在遥远的过去,有一群智慧而热情的民族,他们是如何在爱琴海畔,在星辰大海的指引下,创造出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

要深入理解这段话,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含义。首先,它点出了古希腊文明的地域特征。“爱琴海畔”、“群山环抱”、“岛屿星罗棋布”,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在描绘地理环境,更是在暗示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塑造。

想象一下,生活在这样破碎的地形中,意味着什么?

分散与独立: 群山和海洋自然地将希腊分隔成许多独立的城邦(polis)。这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统一国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政府、法律、军队,甚至自己的守护神。这种分散性催生了城邦之间激烈的竞争,也孕育了政治思想的百花齐放。雅典的民主,斯巴达的寡头,各有其独特的政治实验。
海洋的联结与开放: 虽然有阻隔,但海洋又是希腊人走向世界的通道。爱琴海就像一条蓝色的动脉,连接着希腊本土、岛屿以及更广阔的地中海世界。希腊人是天生的航海家和商人,他们通过贸易和殖民,将自己的文化、思想传播到四面八方,同时也吸收了东方文明的养分。这种开放性,使得希腊文明在吸收与融合中不断发展。
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 希腊人生活在壮丽的自然风光中,依山傍海,沐浴着地中海充足的阳光。这种环境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感。我们看到,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紧密相连。同时,这种环境也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和谐比例的探索,这在他们的建筑、雕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接着,这段话谈到了古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核。“崇尚理性”、“追求完美”、“开放包容”,这些品质是理解希腊文明的关键。

崇尚理性: 这可能是古希腊最令人称道的特质之一。在宗教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希腊人却开始尝试用人的理智去解释世界。哲学由此诞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他们不是在传达神谕,而是在通过对话、逻辑和思辨,探索真理、道德、政治、宇宙的本质。这种对理性的强调,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石。科学的萌芽,如数学、天文学、医学,也都在理性的光辉下生长。
追求完美: 这种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艺术上,他们追求人体比例的和谐与理想化,无论是米洛的维纳斯还是掷铁饼者,都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健康的、充满力量的美。在建筑上,帕特农神庙以其严谨的几何比例、精美的雕刻,成为古典建筑的典范。在政治上,他们对理想的城邦形式进行探索,即使最终难以实现,这种追求本身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开放包容: 虽然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希腊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并没有完全采取排斥的态度。如前所述,他们的贸易和殖民活动带来了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野蛮人”的概念,更多是指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人,而非纯粹的种族歧视。这种相对开放的心态,也为他们吸收和发展其他文明的元素提供了可能。

再深入一层,我们需要思考这段话所传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古希腊文明并非只是历史的尘埃,它的影响至今仍然 palpable。

政治思想的摇篮: 雅典的民主制度,虽然与现代民主有很大区别,但它首次将“公民”的概念引入政治,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为后世的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对共和、宪政、法律的思考,也源自古希腊。
西方哲学的源头: 几乎所有西方哲学流派,都能追溯到古希腊。他们的思想体系,关于存在、知识、伦理、美学的问题,至今仍是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
艺术与文学的典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至今仍是史诗的楷模;希腊悲剧和喜剧,如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作品,深刻探讨了人性、命运、社会等主题,对后世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雕塑、建筑风格,也成为了古典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西方艺术几个世纪。
语言和科学的基石: 许多科学和哲学术语都源自希腊语。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展现了当时科学的高度。

然而,看待古希腊历史,也需要一些 nuanced 的视角,避免过度浪漫化。

“希腊人”的定义: 当我们说“希腊人”时,实际上指的是生活在不同城邦的、拥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特征的群体,而非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之间也存在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如伯罗奔尼撒战争。
社会结构的局限: 古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妇女、外邦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民主也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他们追求理性与完美,但战争、疾病、政治动荡也贯穿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明,也在帝国兴衰、文化冲突中走向了衰落。

总而言之,这段关于古希腊历史的文字,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窗户,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令人神往的风貌。它不仅仅是关于城邦、神话、哲学家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如何通过理智、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去理解世界、塑造自身文明的深刻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思想的光芒,是如此持久而耀眼,至今仍然温暖和指引着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瞎编乱造的地摊文,对中国古代简牍上的强悍书写能力是一无所知,光发现的走马楼吴简牍就有200多万字。

而苗力田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中译本,是现代白话文,总共10卷,大约280多万字。其中第1卷38.3万字,第2卷38万字,第3卷15万字,第4卷约23.7万字,第5卷23.9万字,第6卷34.6万字,第7卷20万字,第8卷27.8万字,第9卷41.4万字,第10卷20万字。

《史记》则是52万字,不是什么20多万字。而从西汉起,也就是公元前,一帮经学大师就喜欢在著作里疯狂灌水,动不动就写100万字以上。班固在《汉书》里就吐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 汉书儒林传: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西汉秦恭给老师张山拊的著作添字,达到100多万字。

东汉王充“户牖墙壁各置刀笔”,写《论衡》,85篇,就是20多万字。

东汉周防写《尚书杂记》32篇,40万字。

东汉伏黯,著书估计百万字,结果他侄子伏恭嫌字数太多,硬是缩减成20多万字。

东汉景鸾,一生著作50多万字。

东汉郑玄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总共100多万字。

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政务军务的忙碌,其著作都能写104112字,差不多10万多字。

三国,曹魏桓范、王象等人在220年受命写皇览,几年写完,800多万字。


以上全是在简牍上书写,东汉蔡伦虽然改进造纸术,但完全没有普及,到汉末,汉献帝还是通过“手笔版书”召吕布,曹魏时,出现黄纸诏书,西晋时出现青纸诏书。官方纸张地位的确定,要到东晋后期的桓玄篡晋时,404年下令“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把这些著作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都是百万字,几百万字级别的。

湖南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牍有10万多片,200多万字,时间大致在孙权嘉禾元年-嘉禾六年(232年-237年),仅仅5年时间。

这200多万字简牍,也不过是东吴一个郡内,几年时间的一小部分政府文件而已。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中译本那280万字真的不算什么,缩减成汉文言文,估计也就100来万字,大致相当于汉代经学大师的简牍书写速度。

user avatar

mitbbs上的帖子?这篇谣言简直太典型了,可以说集中了伪史论者的最常见的论点(误导)。跟“西方出土青铜器总重量不超过70公斤”一样,属于直接造谣了都。

用知乎某个答案的话来说:写这个答案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甚至不是为了答疑解惑,而纯粹是因为看不下去。


现在所谓古希腊“著作",全部来自欧洲人在中世纪引进阿拉伯人“抄写”的 “古希腊”原著,然后又被文艺复兴的欧洲人给重新“翻译”回来

错的。

第一,将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以及阿拉伯人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是在11世纪中叶到13世纪的托莱多和西西里,所以叫做12世纪拉丁翻译运动。而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的事情,两者不是一个时代。大约到了1255到1278年,绝大部分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已有拉丁文本,这些译本直接导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大发展。文艺复兴也有翻译运动,但规模要小得多且对象是希腊语文献。

第二,认为中世纪拉丁西方仅仅或者主要通过阿拉伯路线迂回获得古希腊著作的文本,那就错了。另一个翻译中心西西里岛的诺曼底王国处于拉丁,阿拉伯和拜占庭文化的会和之地,那里的学者不仅翻译阿拉伯文献,也翻译希腊语文献。参考翻译清单 -12世纪的拉丁语翻译

因为由于语言文法的差异,大多数阿拉伯 - 拉丁译本质量并不高,西欧学者自然会寻求更准确更贴近原意的希腊- 拉丁直译本,所以从13世纪起西欧的翻译活动就大部分以希腊文直译拉丁文为主了。例如西班牙的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 - 拉丁译本并没有流行多久,13世纪穆尔贝克的威廉(William of Moerbeke)便从希腊文直译了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威廉的译本面世后,便取代了旧的阿拉伯 - 拉丁译本,作为更完整、准确的标准译本,一直被用到文艺复兴前后[1],阿奎那用的就是他的译本。14世纪大批拜占庭知识分子被迫移居意大利,以及意大利藏书家大力搜求,现存于世的75%的古希腊文献以拜占庭手抄本的形式流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直接翻译拜占庭的希腊文献,不必仰赖阿拉伯译本的转译,如柏拉图对话集的全译本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翻出全本来(阿拉伯对柏拉图翻译很有限)。

第三,阿拉伯译本除了少数之外(如《圆锥曲线论》5~7卷),都有源自东罗的希腊语版本。现存的古希腊文献是从希腊语抄本基础之上整理来的,不是某些人想象的源自欧洲人将阿拉伯 - 拉丁译本再翻译回希腊语这种操作。另外必须一提,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只限于翻译古希腊哲学科学,不翻译古希腊的戏剧、诗歌、历史——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大谈戏剧,你让欧洲人翻译古希腊戏剧也没得阿拉伯本子。

这些所谓的阿拉伯“抄本”最早不超过12世纪,而且现在十不存九,几乎全部湮灭了

这是错的。现存阿拉伯抄本最早可以早于12世纪,比如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的亚里士多德《诗学》11世纪阿拉伯语抄本Arabe 2346:archivesetmanuscrits.bnf.fr

比如现存最古的阿拉伯《几何原本》抄本是Teheran Malik 3586(公元954年)。

有些抄本抄录时间虽晚但是依据的底本很早。比如《天文学大成》的两个9世纪阿拉伯译本的13世纪抄本:

其他抄本还有可见:

很多阿拉伯译本的抄本实物虽然没流传下来,但是内容流传下来了。阿拉伯译本迭出,一部书可能有好几家翻译和修订本,造成有些早期译本被淘汰。但不少阿拉伯早期译本即使失传了,其部分内容在阿拉伯类书的引文中得到了保存,从而被今人所窥见。

甚至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不仅说阿拉伯人只会“抄写”,还自由的在阿拉伯“抄本”里面随意划分“希腊原文”和“阿拉伯译注”,把他们认为的“阿拉伯改写”删除,剩下的全是“希腊原文”

古代注疏有自己的体例,与正文是不相混淆的。就像亚里士多德被简称"哲学家"一样,阿威罗伊斯也被简称为"评论家",每个人都知道是谁的意思。

而数学哲学都极其牛逼的,上亿人口的阿拉伯世界帝国,1000多年的学术历史被欧洲人打了个零蛋

又在画靶子。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学者做了很多杰出的贡献,欧洲人并没有不承认,可以读一读《非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一书对阿拉伯-伊斯兰科学技术的介绍和评价。2015是伊本·海赛姆(Ḥasan Ibn al-Haytham,965-1040)五卷本光学著作诞生恰好一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光年”以做纪念。

最早的拉丁文“翻译”不早于14世纪。

错。翻译《蒂迈欧篇》的卡尔西迪乌斯是四世纪,最早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和《解释篇》翻译成拉丁文的波埃修(Boethfus),他的年代是什么时候呢?——6世纪。欧洲中世纪大翻译运动的中心之一,把大量阿拉伯语译本译成拉丁语的托莱多翻译院的活动高潮是在11-12世纪[2][3]。其代表人物克雷莫纳的杰拉德(Gerard of Cremona,c. ? – 1187))翻译的拉丁文《天文学大成》抄本(12-13世纪)Visualización detallada - Biblioteca Digital Hispánica (BDH) (bne.es)

目前所有的希腊小亚细亚考古遗址,没有发现一张纸的希腊文献。

错。

迄今为止现代希腊本土考古发现的最二古老的希腊语纸草文献,是1962年在希腊北部希腊萨洛尼卡市的一座坟墓中发现的一个碳化的卷子,被称为德文尼纸草,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包含一首俄耳甫斯教的神学诗歌的评注[4]。参见:

第二份也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是1981年在雅典的阿提卡的达芙妮(奥尔斯加街53号)可能属于古代Alopeke德莫墓地的二号墓发掘出土的一卷纸草,被称为达芙妮卷轴[5],内容似乎是一份古希腊乐谱。墓葬里同时出土了乐器和书写工具,所以又被称为“音乐家之墓”。年代约在公元前420年之前。

此外,1959年在黑海西海岸的希腊殖民城市Callatis(罗马尼亚曼加利亚市)的一座马其顿式陵墓中发现一卷可追溯到公元前350-325年的纸莎草卷,被称为卡拉蒂斯纸草(P. Callatis 1)。已经朽坏成几百块碎片,内容似乎是关于波斯历史的希腊史学著作[6]

埃及发现最早的希腊语纸草文献之一是在阿布西尔的墓葬出土的公元前4世纪的残卷PBerol inv. 9875=PMG791,上面有米利都的提摩太斯的诗歌《波斯人》(the Persians)两百行。可见:02776 |柏林纸莎草数据库 (smb.museum)

出土的最古老的希腊哲学著作抄本是1890年皮特里在埃及法尤姆的古罗布(Gurob)发掘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墓,在纸草做成的木乃伊盒子里发现柏拉图的《斐多篇》(Phaedo)(p.petr 1 5-8)和《拉凯斯篇》(Laches) (P. Petrie 2 50 ),约公元前300 - 前200年。图见:

但是欧洲人就敢tmd号称亚里士多德有500万字著作。

亚里士多德存世的没有500万字。苗力田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就300万字,这是汉译本字数,英译本大约一百万字出头(屈折度高的古希腊文要更短),符合西语哲学文献原文和翻译的字数比在1比4之间。剔除掉里面收录的几部伪亚里士多德篇目,那就更少了。

为什么古希腊著作那么长,参考我另一个答案,一是因为修辞风格,二是因为纸草的容量本来就比竹简大。

(史记全文不到20万字,四书五经加起来不到20万字。这tmd还是中国先发明了纸)

错。《史记》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余字,《汉书》七十余万字,都是用竹简写的。20万字是十三经中的《左传》,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19世纪埃及亚历山大附近“发现”了很多古希腊著作的残片。

不对。埃及亚历山大附近没有发现“很多”,亚历山大的气候不太适合纸草的保存。残片主要出土于干燥的上埃及,比如Oxyrhynchus。

我学习过考证过程,用中文书打比方就好比,某残片上写着“子曰”,好咯,这是论语; 某残片上写着“道”,没问题,这是老子……

东西方文献学都没有这样的“考证”。一份Oxyrhynchus三世纪《理想国》纸草残片校勘可以参考 @羟基氧 的回答:

最大的问题是,目前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能够印证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任何片段

错的。目前可确定的亚里士多德的纸草差不多是8件[7]——已剔除掉归属有争议的(比如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发现的一块)。有传世文献的一共5件,它们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之间。包含:后分析篇,范畴篇,尼各马可伦理学,动物志,政治学。如二世纪的P.Oxy. XXIV 2402保存了《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两个段落[8](1142b11-17,1144a6-11)。三世纪初的P.Oxy. XXIV 2403保存了《范畴篇》的三个片段(VIII-IX 11a24-b1, X 13b21-27, XIV 14a13-15)。

两篇亡佚的:规劝篇,雅典政制(两件)——它们也可以跟传世文献中引用的片段印证,例如:《雅典政制》共有68个片段引文残存于后世的历史学语法学辞典学的著作中(如赫拉克雷得斯的《历史》),所以文献学家马上就能认出它是失传的《雅典政制》。

亚里士多德这么个国师级的人物,在出土的希腊陶片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 (只有个同名同姓的是个税务小官)

出现在陶片上的名字不是陶工就是“陶片放逐法”投票放逐的对象。公元前417/416年后雅典便废止了陶片放逐制度,到该制度废止,亚里士多德还没出生。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出现在哪呢?——在德尔斐的铭文上:

以及雕像:

我们来对比一下。80年代在蒙古国发现了一片汉字石刻。一解读,跟tmd汉书里面的《燕然山铭》几乎一字不差,只有几个虚词不同。

《燕然山铭》并不是“只有几个虚词不同”,如第 14 行的“汙冒顿之逗略”,《后汉书》作“蹑冒顿之区落”。最后一行的“封神丘建陆碣”,文献中作“封神丘兮建隆嵑”。燕然山铭石刻校勘

铭文和文献互证古希腊也有。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Ⅴ.47)记载在公元前419/420年,雅典、阿尔哥斯、曼提尼亚和埃利斯签订了一份百年盟约。1877年雅典卫城南坡出土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公元前419/420年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9]。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的记载相对照,二者大体相同。说明修昔底德当年撰书时确实看过铭文。

参考

  1. ^ https://www.gongfa.com/wangtaopingyashizhengzhixuexinyiben.htm
  2. ^ https://theconversation.com/la-escuela-de-traductores-de-toledo-el-eslabon-perdido-de-la-historia-de-la-cultura-europea-160934
  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tin_translations_of_the_12th_century
  4. ^ https://www.ucl.ac.uk/museums-static/digitalegypt/writing/library/greek.html
  5.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5440312004153
  6. ^ https://www.jstor.org/stable/10.3764/aja.125.1.0065
  7. ^ https://www.academia.edu/2099060/Aristotle_and_the_Papyri_the_Direct_Tradition
  8. ^ https://papyri.info/dclp/59298
  9. ^ https://www.atticinscriptions.com/inscription/IGI3/83
user avatar

知乎上各类伪史论的问题有一个好,让我们可以借个机会发些从来没人正经提问的话题。以下是科学史上有关中世纪大规模翻译阿拉伯语和希腊语科学文献的段落,引用自《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user avatar

NOT EVEN WRONG.

user avatar

来自于赫拉克利特的一句箴言。

user avatar

这么短一段话,错误多得像筛子。


话说,感觉伪史高手们跟科幻作品战锤40K系列里的一个奇妙种族:欧克兽人很像。

兽人数量众多,成群出没,喜欢跟人争斗。

伪史高手数量也很众多,在评论区成群出没,喜欢跟人辩论。

兽人思维异于常人,说话夹缠不清。

伪史高手思维也异于常人,比如下面质疑白银有什么用,凭什么能当货币:

说话也夹缠不清,一段话八个问号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如下:

兽人什么种族都攻击,坚信只有自己的信仰最高级。

伪史人什么文明都攻击,坚信只有自己的认知最正确。

兽人拥有神奇的能力,能用精神力影响现实,比如他们只要坚信一台载具还能开动,那就算油箱里连油都没有也能开动。

伪史高手们也拥有神奇的能力,能用精神力影响史实,比如让一部作品突然亡佚:

兽人的载具、武器等装备全是用废品东拼西凑而成,但连机械教的大贤者都无法搞懂其运行原理。

伪史高手的想法、历史知识全是从网文里东拼西凑而成,连古典学专业人士都无法搞懂其逻辑,因为根本就没有。

兽人创造力惊人,看到敌人有什么装备,都能自己鼓捣出东西来应对。

伪史高手创造力惊人,看到有答主翻译之前无中文译文的希腊文材料,灵机一动,在评论区质疑对方是否是语言学专业出身。

兽人拿木头棍子捅星际战士的动力甲,十分感人。

伪史人在牛津大学教职工里面查一百多年前发掘俄克喜林库斯纸草的学者是否确有其人,十分感人。

兽人的创造者不一般,乃是古圣。

伪史人的精神祖师——光头老蜥蜴人不一般,这个不多谈。

其他论据欢迎补充,也欢迎兽人到评论区现身说法。

user avatar

评价:这人怕不是懂王转生,希腊,中国,阿拉伯,西欧历史四不通。

亚里士多德全集还剩下113万字,五百万哪里来的?

希腊大部分成就在希腊化时代两三千万人口时期产生,被浓缩到几十万人口的公元前八世纪之前可真是厉害。

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到这里就变成全是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产生的了,反对恩格斯,反对社会主义的帽子先扣上。

史记五十三万字只剩下二十万,质疑中国历史造假。

西欧人否决阿拉伯文化是我第一次听见,伊本穆萨的代数和天文被引用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伊本西纳的医学甚至用到哈维时代,我替他们谢谢你,否决阿拉伯文化就是否决伊斯兰教文化,建议去清真寺说。

阿拉伯人口上亿更是世界无双,怪不得唐朝会兵败怛罗斯,两个唐朝打一个是吧,建议左转和唐吹撕逼吧。

至于亚里士多德?



在中世纪,亚里士多德曾是犹太人的传说在犹太知识界蓬勃发展,目的是既尊崇犹太文化,又使亚里士多德的使用合法化。尤西比乌斯的《福音书》拉丁文译本的编辑原则中缺少了一个逗号,这也在基督教界偶然传播了这个传说,马西里奥·菲奇诺(Marsilio Ficino,1433-1499)等作家对犹太亚里士多德的发现表示欢迎。但在1573年,来自曼图亚的犹太语言学家阿扎里亚德罗西(公元1578年)透露,犹太亚里士多德只不过是一个寓言。然而,虽然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但阿扎里雅被边缘化,被排斥在他的社区之外,他的神秘化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承认。


与此同时,犹太人和基督徒对这个传说的兴趣只会增加。塔木德主义者基达利亚·本·约瑟夫(Gedaliah ben Joseph,公元1587年)在他的卡巴拉主义链条(Cabbalistic Chain)中复兴了这一传统——这部作品很快被毫不客气地称为谎言链条(Chain of Lies)——旨在庆祝犹太教的卓越。1640年,亚里士多德的坚定支持者福图尼奥·利塞蒂(Fortunio Liceti,1577-1657)教授(他希望通过宣传哲学家的虔诚来保持巡回哲学的活力)从基大利那里获得了这条宝贵的信息。这个传说完全符合利塞蒂的目的:如果亚里士多德在时间上不可能是基督徒,那么利塞蒂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将他确定为最接近公元前四世纪基督徒的人。当利塞蒂出版了《基大利》中的相关章节时,他至少用了三种不同的版本——希伯来语、音译希伯来语和拉丁语翻译。



通过使用犹太来源使哲学家坚定不移的权威合法化,利塞蒂正在做他那个时代的神学家经常做的事情,以支持基督教真理的权威。然而,在拯救一位异教哲学家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利塞蒂的主要对手方济各会士马蒂亚·费奇奥(1583-1669)对犹太亚里士多德不满意,他认为这是一个寓言,像利塞蒂这样的外行没有资格讨论。其他神学家,如塞拉菲诺·皮奇纳迪(Serafino Piccinardi,1634-1695),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犹太性如何支持利塞蒂的另一个主张:哲学家熟悉三位一体教条。帕多瓦大学的Liceti的同事,像Giovanni Cottunio(1572-1657),对Christianize Aristotle的尝试有严重的怀疑。费奇奥、皮奇纳迪和科图尼奥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他们只是拒绝了亚里士多德可以完全受洗的想法,这是利塞蒂想要做的事情,以保护他的哲学英雄动摇的权威(克雷格·马丁最近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其衰落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三段话本来是英文的,怕你们看不懂,用了百度翻译,句子看不懂找百度要答案就是了,我没这个闲工夫给你翻译。)

果然,亚里士多德是假的的想法源远流长,甚至影响持续到远东的二十一世纪。

综上所述,写这篇东西的人错漏百出,并且招惹了伊斯兰教,社会主义官方正统,汉民族主义者,东西方主要文明的历史爱好者,等死吧,不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段关于古希腊历史的文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勾勒出了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图景。它让我联想到,在遥远的过去,有一群智慧而热情的民族,他们是如何在爱琴海畔,在星辰大海的指引下,创造出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要深入理解这段话,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含义。首先,它点出了古希腊文明的地域特征。“爱琴海畔”、“群.............
  • 回答
    子木年华在知乎上提出的“中国古代交通体系领先于世界”的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历史辉煌的想象,也激起了一番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古代在交通建设方面确实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规模和发达程度是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咱.............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古茗这个事儿,说实话,刚出来的时候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挺惊讶的。毕竟古茗在年轻人里头人气很高,很多城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也算是个国民饮品品牌了。这一下子冒出个偷逃税款两千多万,又被罚了上千万,这数字听着就挺吓人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说。 偷逃税款超 2322 万: 这不是个小数目,尤其对于一.............
  • 回答
    关于淘宝等电商发展会导致大范围失业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分析。总体而言,电商的发展确实会对就业市场带来结构性变化,既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会淘汰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但“大范围失业”的结论需要更严谨的论证和更全面的视角。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 一、 电商发.............
  • 回答
    关于2011年《非你莫属》节目中“诺贝尔哥”郭英森的报道,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背景:2011年,《非你莫属》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求职类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郭英森,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农民,带着他声称的“诺贝尔奖级别”的发.............
  • 回答
    关于男生说“我养你”的微博评论,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不同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情感、经济、社会观念、性别角色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些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评论的普遍立场与倾向: 支持与赞美派: 这类评论通常会表达对“我养你”这句话的赞赏,认为这是男性担当、.............
  • 回答
    虎扑帖子《假如我在泰坦尼克号上,我不会让妇女先走》:一场关于公平、责任与人性选择的讨论在网络世界里,总有一些言论会激起涟漪,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议。虎扑论坛上这篇名为《假如我在泰坦尼克号上,我不会让妇女先走》的帖子,无疑就属于后者。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观点表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于社会规.............
  • 回答
    关于小米10今日头条网文出现“神秘代码”Comment by wangxianyang,这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挖的现象。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事件本身:这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神秘代码”指的是什么。在互联网语境下,"Comment by wangxianyang" .............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想了解关于霍金去世的段子,并希望我能详尽地解释,同时避免AI写作的痕迹。关于霍金去世的段子,在网络上流传过不少,其中最普遍、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种,通常是这样的:“当史蒂芬·霍金离开人世,他在天堂(或者他想象中的某个宇宙尺度的大厅)遇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看着他,笑着说:‘噢,史蒂芬,.............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关于重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的建议》这件事,以及湘阴县人民政府是怎么回应的。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反映了很多农村地区的真实情况。先说说这个“建议”本身,为啥会提出来?你想啊,现在年轻人,尤其是农村的,结婚难是个普遍现象,而“大龄青年”更是把这个问题凸显出来了。这个“建议”能提.............
  • 回答
    关于圣诞节的言论,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些充满温情与祝福,盼望着节日的到来;有些则带着质疑与批评,认为它不过是个商业化的符号;还有一些则上升到文化、宗教层面,引发各种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些言论,确实需要细细琢磨一番。咱们先说说那些充满温情和祝福的声音吧。这类言论通常会强调圣诞节的“节日氛围”,说.............
  • 回答
    关于渝北保时捷女车主李月及其丈夫童小华的事件,以及后续的调查报告,确实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起事件的核心是如何被公众熟知的。事情的起源是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的视频,视频中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的女性(即李月)在驾驶保.............
  • 回答
    关于 1 与 0.9999…(无限循环小数 9)的大小争论,可以说是数学史上一个经典且引人入胜的话题。尽管在严谨的数学定义下,它们是相等的,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结论却显得有些反直觉,因此引发了持续的讨论。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全面地解答:一、 直觉与反直觉:为何会产生疑问.............
  • 回答
    SpaceX,这家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商业航天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阴谋论。这些论调,有的荒诞不经,有的则试图用看似“逻辑严密”的解释来解读公司的种种举动。要理解这些阴谋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常见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为何能够吸引一部分人的关注。首先,.............
  • 回答
    “清华眯眯眼”的争议,最近可以说是甚嚣尘上,而且观察下来,批评的声音确实占据了绝大多数。这种一边倒的批评态势,背后其实牵扯着几个层面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审美品味问题。我来尝试着剖析一下,希望能够说得细致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争议的起点——一张照片,一个宣传片,里面的模特是否带有“眯眯眼”.............
  • 回答
    三国演义,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吸引了无数读者。围绕着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人们的解读和分析也从未停歇。对于这些关于三国的分析,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它们是否合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对历史的解读,尤其是对三国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时代,都.............
  • 回答
    何以谈“数基与算法”?—— 它们不只是冰山一角,而是你攀登技术高峰的指南针和地基作为一名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切体会到“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重要性,它绝非某些“炫技”的学究之谈,而是我们构建高效、稳定、可扩展软件系统的基石。如果你在学习编程的道路上,对它嗤之以鼻,或者认为“不过是些理论,.............
  • 回答
    近日,一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的文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份文件,说实话,我个人挺看好的。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实打实地想要让咱们城市的夜晚“活”起来,更热闹、更有趣。咱们先说说它到底鼓励啥?核心就是“夜生活”。这词儿听起来挺洋气的,但说白了,就是希望大家晚上有地方去,有东西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