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娄烨电影《颐和园》中周伟和李缇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后来为什么又要分开?若古如何看待他们的关系?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

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

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也有着对理想的追求,但同时又充满了青春期的冲动和对现实的某种疏离感。他不是一个特别会表达情感的人,但他的内心里是有渴望的。

李缇,她身上有一种更鲜明的叛逆和独立。她可能比周伟更早地接触到一些西方文化,也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性。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她的这种特质无疑会吸引到周伟。

他们俩的结合,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决定,不如说是时代的洪流和青春期荷尔蒙共同作用下的自然结果。大学校园,尤其是经历过某些特定事件之后,那种疏离感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会抓住身边能给予温暖和慰藉的人,周伟和李缇之间,或许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彼此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又或者,是一种原始的吸引力,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靠近。

他们的关系,一开始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身体上的吸引和精神上的共鸣。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并不能像校园生活那样单纯。现实的压力、理想的幻灭,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一点点地侵蚀他们之间的情感。

为什么后来他们又分开了?这其实是《颐和园》里非常令人唏瘁的部分,也是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缩影。

首先,时代的烙印和个人选择的分歧。周伟和李缇都经历了“那件事”。这件事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周伟可能在事件后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内敛,对未来感到更加迷茫,开始寻求一种更稳定的生活方式,哪怕这种方式并非他内心真正渴望的。他选择去南方,去寻找一份工作,过一种相对“正常”的生活。

李缇则表现出了一种更加激进的回应。她对现实的失望,对过去的回溯,让她无法安于现状。她选择了出国,一种逃离,也可能是一种更彻底的抗争。她无法接受周伟那种“妥协”式的平静,她需要的是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或者是一种对理想的坚持。

其次,沟通的障碍和情感的消磨。在经历了生活的重压和内心的创伤后,他们之间的沟通可能变得越来越困难。年轻时的激情和共鸣,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可能不再能理解对方的痛苦,也无法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安慰。周伟的沉默在李缇看来是冷漠,而李缇的激进在周伟看来是难以捉摸。

更重要的是,各自选择的道路不同,渐行渐远。李缇选择出国闯荡,周伟选择留在国内发展。这种物理上的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上的隔阂,只会让他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当一个人在努力向前奔跑,而另一个人却停留在原地,或者走向另一个方向时,关系自然就难以维系。

最后,情感的脆弱性。青春期的爱情,往往带有浪漫和理想化的色彩,但它也很脆弱。当现实的风暴来临时,很多感情都难以幸免。周伟和李缇,虽然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但他们终究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他们的选择是多元的。当他们的核心需求和人生方向发生冲突时,分开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

那么,余红如何看待他们的关系呢?

余红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她经历了比周伟和李缇更加复杂和曲折的人生。对于周伟和李缇的关系,余红的视角是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她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更是这段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与共情: 余红和周伟、李缇一样,都是那个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和承受者。她能理解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的原因,那是年轻人面对动荡时代的一种情感寄托,是对虚无的一种抗争,也是青春期荷尔蒙的驱动。她也明白他们后来分开的无奈,那是在时代洪流和个人选择的夹缝中挣扎的痛苦结果。她对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和共情,因为她自己也走在相似的迷茫和探索的路上。

疏离与旁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己经历的种种,余红和周伟、李缇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当她和周伟因为周伟的回国而重新有了交集,而李缇却远在国外时,他们的关系就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段。余红对周伟的感情依然存在,但这种感情已经不再是年少时的纯粹。她看着周伟和李缇的纠葛,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她可能看到周伟对李缇的眷恋,也可能看到李缇对周伟的某种“牵绊”,但她更清楚,他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了。

遗憾与叹息: 对于周伟和李缇的分开,余红心中可能充满了遗憾。她可能觉得他们本来有机会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她看到了周伟身上的“稳重”和某种程度的“逃避”,也看到了李缇身上的“激进”和“理想主义”,这两种特质的碰撞,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极端化,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破裂。余红的叹息,是对他们这段关系的惋惜,也是对那个时代下很多年轻人命运的慨叹。

自身的映照: 最重要的一点是,余红看待周伟和李缇的关系,其实也是在照见自己。她自己也曾与周伟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她也曾与周伟有过共同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她与周伟的“分开”,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她自己的选择和命运。当她看着周伟和李缇的纠葛时,她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那些选择的对与错,那些失去的与拥有的。

总的来说,余红看待周伟和李缇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她既看到了年轻人爱情的美好与脆弱,也看到了时代对个体命运的塑造和摧残。她的目光中,有对青春的怀念,有对过往的无奈,也有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她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女人,她的目光里,更多的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但也藏着那些难以言说的伤痛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一点即当时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90年代的青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能如此大范围多方位(相较历史)可以接触、认识西方世界的一代人。

在此之前,人们所被熏陶的还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人们保守、固执,尤其是对待性的态度上。

因此在这样一个西方思想潮水般不明就里的涌入中国的时候,人们迫切的吸收所有的东西。包括西方对自由的追求和态度。

其实在学步的时候,人们对于很多陌生但又具有特色的东西尤为着迷。模仿学习是之是我认为最正常不过的情况。

所以在《颐和园》里,娄烨还原了那个时代,刚刚打开国门左右出生的第一批青年,充满热血(相较于他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他们的理想也没有父辈有热血,因而他们也其实在骨子里崇拜父辈的那种激情与热血)、比任何时候渴望自由、渴望走出国门看到更多的世界,也显得有些精神荒芜。

也因此,在电影里,混乱的男女关系并不是什么道德问题,最起码我个人认为,虽然混乱,但是并没有乏力,整部电影的人物身上并不是低迷的状态,所有的事情都很顺其自然很正常的模样。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涵义。而电影里出现的自慰、女性吸烟、媾和、分手分离、自杀也都是这种极端的要追求自由的精神所驱,是不管不顾自己去“学习”西方“自由”的象征。

——————————————————

而若古,请注意他的名字。导演为他起这样的名字并不是偶然。若古这个名字便使得观众能更直接的感官上了解导演对他的希冀。留学德国,在电影中一直不愠不火,没有大的表情、动作变化,也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而他的不愠不火,却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只有真正得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会对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波澜不惊,淡然处之。包括那个年代的国家乱七八糟的大事,个人的乱七八糟的小事。他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旁边,淡淡的,并不有过激的思想行为。但他却是了解李缇的,在送周伟去机场的时候,他说:“李缇不愿别人爱她,她怕伤害别人”。

导演将若古放在这一群迷茫追寻者中间,也是一种反思,到底我们是谁,是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是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

说了这么多,想想,其实也就能明白题主问的问题了。

————————*****——再添一些之前写的人物分析,最早答的一个问题好像是因为敏感话题被删了。——————————————————————

余红:

她的性格和经历有些类似安妮宝贝笔下众多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本身带有一种病态艺术,似乎必须有些悲痛的命运,为了使得感受生命而感受生命,使自己痛苦。不甘平凡。

“生活的平庸将使我痛苦不堪” ——《颐和园》。

渴望生活的轰轰烈烈,爱的轰轰烈烈,她的一切都要是强烈的。仿佛这样的人,是有些受虐倾向的,余虹在热恋没多久就想过分手。因为离不开周伟,所以想分手。这也是在青春时代,所有年轻人共有的东西,只是有些人潜藏在骨子里,有些人夸张叛逆的表现了出来。 而这一点正是80年代末乃至90年代初一代人的精神荒芜,渴求像自己父辈先辈那样有着轰轰烈烈的革命、精神热情与追求的体现之一。包括她对性的放纵:

“什么是道德?两个人在一起,我觉得这才是道德。我和他彼此熟悉,我和他彼此身体熟悉的时候,我对他放心,从而对成功怀有信心”。

她与不同的男人在一起,与不同的男人做爱,仿佛这是感知自我的方式。而这一种“自由”却并不是迷乱,整部电影,余红、周伟等80年代年轻人并不颓废,而导演通过爱情通过政治事件来表达了一代人精神上的寻觅与对自由的渴望。

周伟:

在这部电影中,我有时候并不把他看成是整部电影的主角,他的戏中的地位是为了映衬两位女演员。周伟与余红双双背叛恋人,在青春的热情退却后,两人渴望再度寻找当年的感觉,当相隔十余年再次聚首,那种曾经的感觉却再也找不回了。

李缇:

李缇与余红一样,事实上是追求自由的一个象征物。李缇是一个画家,她有着姣好的面容,不亚于余红(郝蕾)的身材,整个身体线条很美,十分像西方油画中的女性。包括她的乳房形状,腰部的细条以及整个对艺术对自由的追求态度。

李缇相较于余红,更为决裂。她的爱不亚于余红。从道德角度考虑,这不是一个正面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抢走了好朋友的男人,与其偷偷媾和。但从性格上来说,她的决裂体现在她不愿只是别人爱她,她要的是一份完整的爱情。为了理想中的爱情,她可以背叛友情、爱情(或者亲情,她与男友若古其实长久的更类似亲情),当理想中的那份爱情幻灭了,当她爱的男人终究离开她的时候,她选择了死亡。

死亡本身就代表自由。当她在天台跳楼的那一瞬间,她是笑着望着周伟的。随后,象征自由与和平的和平鸽一群飞起。在这之前,天台下的德国街道,自由视若无人的相爱的热烈接吻的德国情侣,街头自由游行的德国市民,行乞的乞丐以及欢快的民族音乐和明亮的画面色彩。一切都显得尤为自然。这些场景与讲述国内的时候画面的阴沉与画外音的低迷相对比。

再在此之前的诸多细节,例如周伟与李缇告别之前两人独处时,李缇在阳光下的阳台下裸体但围着一条围巾,为周伟理发。裸体象征自由,围上一条围巾则更体现裸体是天之赐,是人之自然之态,因为围巾一般是围在衣服外面的,而人的肌肤肉体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与安适。

最后向娄烨致敬。

欢迎轻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娄烨的《颐和园》啊,这片子上映的时候可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讨论度至今都居高不下。说它是佳片还是烂片,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口味和看电影的角度。《颐和园》到底算不算一部佳片?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颐和园》算得上是一部有野心、有深度、有艺术价值的佳作,但它绝对不是一部轻松愉悦的商业片.............
  • 回答
    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悲剧:浅析娄烨《兰心大剧院》娄烨的电影,总是有种独特的,近乎残酷的苍凉感。而《兰心大剧院》,这部汇聚了巩俐和赵又廷两大巨星,又将背景设定在风云诡谲的1941年上海的影片,更是将这种沉郁的氛围推向了极致。看完这部电影,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时代洪流下小人物命运的无力和挣扎,以及在权力与情.............
  • 回答
    评价娄艺潇在《跨界歌王》的表现,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看,因为她在节目里展现的远不止一个“歌手”的身份。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她的演唱实力。这一点上,说实话,娄艺潇的表现是褒贬不一的,甚至是起伏比较大的。我们不能用专业歌手的标准去衡量她,毕竟她是以演员的身份来到这个舞台的。但即便如此,她在某些场次,特别是那.............
  • 回答
    听到娄艺潇签约华纳、发行唱片、又主演韦伯音乐剧的消息,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野心”,但这绝非贬义。相反,我觉得这是一种相当有魄力、有远见的自我升级。咱们先掰扯掰扯这事儿的几个层面。一、从演员到歌手,跨界这件事本身就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娄艺潇大家都熟,一个挺成功的电视剧演员,《爱情公寓》里的胡.............
  • 回答
    娄艺潇最近在时装周上那一袭惊艳的汉服造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让大家对“汉服+时装周”这个组合有了新的想象。我个人觉得,这种跨界融合非常有意思,也蛮值得玩味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娄艺潇选择汉服,本身就是一个挺有话题性的举动。在国际性的时尚舞台上,大家通常会看到各种西方设计、前卫剪裁,而一件充满东方.............
  • 回答
    提起北齐的神武明皇后娄昭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权倾朝野、心狠手辣的“母后”,是那个在北朝政治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女性。然而,抛开这些标签化的印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她作为一个鲜活个体,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以及她为北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娄昭君出身于鲜卑化的汉族士族,她的父亲娄.............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