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郭德纲关于“淘汰欣赏水平高的观众”的言论?

回答
郭德纲先生关于“淘汰欣赏水平高的观众”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折射出相声界,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或者一概而论。

首先,从郭德纲先生自身的角度和德云社的运营模式来看:

郭德纲先生作为德云社的创始人,他的首要目标毫无疑问是让德云社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并且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他的这句话,可能包含着一种市场导向的考量和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智慧。

“饭碗”与“生存”: 相声是一门艺术,但同时也是一门需要“吃饭”的技艺。郭德纲先生的语言风格一直比较直接和接地气,他经常用非常通俗的比喻来解释问题。当他说“淘汰欣赏水平高的观众”时,我理解的更深层含义可能是,他需要的是能够被他现有的作品和表演形式所吸引并为此买单的观众。 如果观众因为对相声理解得过于深刻,或者有更高的艺术期待,而觉得郭德纲的某些段子或表演方式不够“雅致”、“传统”或者缺乏深度,那么这部分观众可能就不会成为德云社的稳定“用户”。反之,那些喜欢他风格的观众,即使他们的“欣赏水平”在某些人看来并不高,但他们愿意掏钱买票,愿意追捧,愿意为德云社贡献票房和流量。从这个角度看,郭德纲先生更需要的是能够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观众。

“照顾多数”的策略: 郭德纲先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吸引了大量原本不怎么关注传统相声的观众。他的相声语言生动,题材广泛,节奏明快,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如果要服务于少数“欣赏水平高”的观众,可能意味着要走一条更纯粹、更传统的路,但这未必能保证足够的市场容量来支撑德云社如此庞大的规模和几十号演员的生存。所以,他需要一种能够吸引最大多数观众的策略,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挑剔”的、有更高艺术标准的观众,自然就可能因为跟不上或者不适应而“被淘汰”出德云社的主流观众群体。

一种辩护和自我认同: 有时候,这样的话语也可能是一种自我辩护和巩固内部认同的方式。当德云社受到外界关于“低俗”、“粗俗”、“不正宗”的批评时,郭德纲先生可能会用这句话来反击,意思是说,那些批评者本身就是“不识货”的,他们不理解我们为大众服务的初衷,或者他们自己的“欣赏水平”并没有达到我们能懂的境界(虽然这个说法本身有点反逻辑)。这是一种将批评者置于“不被理解”的地位的策略。

其次,从艺术传播和市场化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揭示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艺术的门槛与大众化: 任何一门艺术,如果过于高冷,过于依赖少数精英的理解和认可,就很难实现广泛的传播和长久的生命力。相声作为一门传统曲艺,历史上就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时代观众的口味。郭德纲先生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打破了过去相声圈的一些陈规,将其大众化、娱乐化,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而“淘汰欣赏水平高的观众”这种说法,虽然措辞尖锐,却也 触及了艺术在大众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张力——如何平衡艺术的纯粹性与市场的接受度。 很多艺术家在追求艺术深度和迎合大众口味之间,都会面临艰难的取舍。

“欣赏水平”的定义权: 谁来定义“欣赏水平”的高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是曲高和寡的传统标准,还是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和喜爱度?郭德纲先生的这句话,可能是在挑战一种由少数精英话语权垄断的“欣赏水平”定义权,他认为,能够让大多数人感到快乐、受到启发的表演,其“欣赏价值”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价值更为重要。

市场逻辑的侵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也遵循市场规律。观众的“欣赏水平”如果不能转化为购买力,那么对于一个商业化的演艺团体来说,其重要性就会被削弱。郭德纲先生的说法,也可以看作是对市场逻辑的一种坦诚表达。 他在努力维系一个庞大的演艺帝国,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稳定的观众群体。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句话潜在的负面影响和争议点:

对艺术的贬低? 批评者认为,郭德纲先生的说法有贬低艺术深度和文化追求的嫌疑。他似乎在宣扬一种“好听就是好”的功利主义,忽视了艺术在启迪思想、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将“欣赏水平高”的观众视为需要被“淘汰”的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那些有思考、有追求的观众的否定,也可能打击了观众提升自身欣赏能力的热情。

自满与封闭的风险: 如果一个艺术家或团体过度沉浸在现有观众的喜好中,拒绝接受新的挑战和批评,就容易陷入自满和封闭。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艺术风格的僵化,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最终失去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对传统相声的冲击: 郭德纲先生的相声风格在给传统相声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因为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市场化导向,引发了关于传统相声“变味”的讨论。他的这句话,在某些人看来,是进一步固化了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相声观,不利于传统相声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总结来说,

郭德纲先生关于“淘汰欣赏水平高的观众”的言论,我理解为是他在商业化和艺术追求之间做出的一个现实选择和一种策略性表达。他需要的是能够支撑德云社持续运转的、忠诚且付费的观众群体,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因为艺术标准不同而无法产生共鸣的观众,在事实上可能就被边缘化了。

这句话既体现了他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也暴露了艺术在大众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两难境地。我们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一个观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曲艺界如何在新时代寻找生存和发展之道的一个窗口。它让我们思考,艺术与市场、精英与大众之间的边界在哪里,以及我们在追求艺术繁荣时,究竟是以何为标准。

与其说他真的要“淘汰”谁,不如说他是在强调和优先照顾那些能够为他提供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观众。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市场逻辑,在任何一个商业化的演艺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只不过郭德纲先生用他一贯的“语言艺术”将其表达得更为直接和戏剧化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不做你的生意还不行,欺行霸市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