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是否刚愎自用?如何看待他晚年的一系列所作所为?

回答
关羽,字云长,这位被后世尊为“武圣”的传奇人物,其一生功勋卓著,忠义之名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若要审视他晚年的一系列作为,尤其是“刚愎自用”的评价,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而非简单定论。

“刚愎自用”的评价:一项复杂的标签

首先,我们要理解“刚愎自用”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是一个人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我膨胀。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地贴在关羽身上,恐怕会忽略了他身上那些更为显著的品质。

关羽的“刚”体现在他对道义的坚守,对刘备的绝对忠诚,以及对敌人的不屈不挠。他身上有一种不容置疑的锐气和自信,这既是他能够成为万人敌的关键,也可能在某些时刻转化为他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根源。

关羽晚年的一系列所作所为:是自信的飞扬,还是骄傲的阴影?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事件来审视关羽晚年的表现: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坚持与荣耀: 刚开始,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不得不暂时屈居曹操麾下。在此期间,曹操对他礼遇有加,甚至封侯赐爵。然而,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他“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其忠诚与义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时期,他的“刚”是对信念的坚守,是光明磊落的英雄气概。

镇守荆州: 这是关羽晚年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刚愎自用”质疑声音最多的地方。当时,刘备集团在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规划下,取得了益州,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而荆州,作为东联孙吴、西拒曹魏的重要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东吴的态度: 孙吴集团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吕蒙利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策略,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取荆州。而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对东吴的态度被许多人认为是过于轻视。他将孙权视为晚辈,甚至对于东吴使者的到来,表现出一种不屑的态度,认为孙权“孺子”不足挂齿。这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直接导致了他未能及时察觉到东吴的真实意图,也未能与孙吴维持必要的战略平衡。
战略部署的失误: 当刘备集团与孙吴联盟的裂痕日益显现时,诸葛亮和鲁肃等人一直强调要与东吴搞好关系,共同对抗曹魏。然而,关羽似乎更倾向于将曹魏视为主要敌人,而对东吴的威胁认识不足。他在荆州驻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北伐,而对东吴的渗透缺乏警惕。
用人不当的嫌疑: 有说法认为,关羽在派遣一些将领时,可能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未能充分考虑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度,甚至对一些有异心或能力不足的人给予了过高的信任。当然,这一点史料记载相对模糊,需要谨慎对待。
“一往无前”的冲劲: 关羽勇冠三军,是冲锋陷阵的绝对主力。在攻打襄樊的战役中,他取得的“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足以证明其军事才能。然而,也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冲劲,让他可能在战略上忽略了后顾之忧。当曹操联合孙吴,从背后夹击荆州时,关羽的部队腹背受敌,最终落败。

如何看待这些行为?

要评价关羽晚年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刚愎自用”一词来概括,而应该看到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和多层次的解读:

军事天才的自信: 关羽一生戎马,屡建奇功,尤其是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总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种战功的积累,无疑会给他带来巨大的自信,甚至可能让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对刘备集团的忠诚: 关羽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之所以会去攻打襄樊,也是为了响应刘备集团的整体战略,削弱曹魏的实力。他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对大哥刘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战略判断的局限性: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当时,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益州,但整体实力与曹魏和孙吴相比仍有差距。诸葛亮也在努力平衡内外关系。关羽作为前线将领,他可能更专注于军事前线的作战,而未能完全把握到整体战略上的微妙变化,特别是东吴的背叛。
个人性格的烙印: 毫无疑问,关羽身上有其独特的性格烙印。他的“刚”和“直”,使得他在待人接物上可能不够圆滑。他对于那些他认为“德不配位”或者“言行不端”的人,自然难以给予好脸色,这种性格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确实可能成为一种隐患。
时势的无奈: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力量在时代浪潮面前,有时显得渺小。荆州作为刘备集团的东部门户,其地理位置的敏感性,以及孙刘联盟内部的矛盾,注定了它最终会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即使关羽再谨慎,也很难完全避免最终的悲剧。

总结:

关羽晚年的一系列作为,与其说是单纯的“刚愎自用”,不如说是一个集军事天才的自信、对君主的忠诚、战略判断的局限性以及个人鲜明性格于一体的复杂体现。

他确实在处理与东吴的关系上存在明显的失误,未能及时有效应对孙权的潜在威胁,这可能是他性格中“刚”的一面,在面对他认为不够强大的对手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过于自信于自己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北伐的执着,也可能让他忽略了来自侧翼的危机。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整体价值。他的忠诚,他的勇猛,他的“义”,都是后世景仰的对象。他并非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辉煌功绩,也存在着为人父、为人子、为人臣的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同情心的视角。关羽晚年的悲剧,固然有他个人行为的因素,但更深刻的原因,或许在于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和战略态势。他的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关于忠诚与智慧的平衡,关于自信与自省的辩证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赤壁之战前,关二爷都是一副老子很成熟很理解兄长很理解军师有难同当的模样。

其实赤壁之战之前,《三国志》并没有提到关二爷理解军师的记载,倒是有【吃诸葛亮醋】【如鱼得水】的事件。


但为什么自己一个人驻扎荆州之后,就是各种看自己身边人不顺眼了呢?

他倒不是各种看身边人不顺眼,只是对待【糜芳】【士仁】而已,前者如果阴谋论的话倒有点监视二哥的作用。至于对手吕蒙,那可是有深仇大恨奇耻大辱的(争三郡)。


不愿意被列为五虎上将,担心马超超过自己。

正史上没有五虎上将,前后左右四将军倒是有的,至于担心马超是因为马超是一镇诸侯啊,一身傲气看自己阵营来了个诸侯,还是位以勇(keng)武(die)闻名于世的诸侯肯定想比试一番啊!

而其他两位张飞(数十载好基友?)黄忠(老卒为伍?)就没啥子可比的了。



孙权提亲骂他是狗,全然没有前期那种威风凛凛的大将风度。

这说明二哥性格直,有啥说啥,渣权的人品真心不大好,跟这号人结姻当然不爽啦,再当然有此等傲气的人物战略上出错就在所难免了——只是没想到渣权如此之渣翻脸这么快。

前期大将风度,说的是【解围白马】和【义归大耳】么,这其实是个人之侠义啦,和大将风度关系不大。

真心体现二哥大将实力的还是【绝敌北道】【攻拔襄阳】(听说这个不存在?原谅我演义控了,多谢知友

@袁本初

指正)【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了吧?这都是赤壁以后的事情了。


其实二哥一直都没变,一直是傲气侠义的关二哥!用酋长的话来说就是,就是一位坚贞威武的西汉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字云长,这位被后世尊为“武圣”的传奇人物,其一生功勋卓著,忠义之名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若要审视他晚年的一系列作为,尤其是“刚愎自用”的评价,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而非简单定论。“刚愎自用”的评价:一项复杂的标签首先,我们要理解“刚愎自用”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是一个人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
  • 回答
    关羽,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被尊为“武圣”,甚至在民间被奉为神明。那么,在现代社会,关羽是否依然值得我们崇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时代的变迁,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角度和标准也会随之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关羽身上最常被提及的几个特质说起,并尝试用一种更贴近.............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关羽是否修过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明确答案,并进行详细的讲述,需要我们区分历史上的关羽和后世文学、民间信仰中塑造的“神化”关羽。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历史上的关羽,也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并无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他“修过道”。我.............
  • 回答
    知乎上,关羽是否被过度神化了?在知乎这样一个充满讨论与观点的社区,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历史人物的各种解读。其中,关羽无疑是话题的焦点之一。从“武圣”的尊称到民间广泛的信仰,关羽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被赋予了许多近乎神化的色彩。那么,知乎上对关羽的讨论,是否真的存在“过誉”的现象呢?要回.............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怨”过关羽失荆州一事,这恐怕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也极富争议的话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书中对刘备心境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种解读和推测。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刘备自诩仁义之君,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
  • 回答
    荆州一战,也就是关羽镇守荆州并最终兵败身死的这段历史,确实是检验关羽个人能力,尤其是他的武力、谋略和统率力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然而,要说它“已经证明了”关羽在这些方面“属于第一梯队”,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先说武力,这是关羽的招牌。在荆州一战之前,关羽的个人武勇早已名震天下。《.............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它直接葬送了蜀汉统一天下的希望。如果关羽没有在那个节点上选择急于攻打襄樊,那么蜀汉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间点,梳理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态势,以及关羽的战略意图和当时可能.............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关于“出售小猫是否应该绝育”以及“以此来判断猫舍是否正规是否合理”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跟大家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一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出售的小猫通常是还没有做绝育手术的。 这在宠物繁育界是很普遍的,原因有很多。 年龄问题: 小猫通常在六个月左右才发育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啊,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农村重新建房,这事儿牵扯的面可太广了,有好多现实的考量,也有很多情感的因素在里面。为啥有人想在农村重新建房?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好多人都愿意在农村重新盖房。这背后其实是有不少原因的。 老房子的“老”是真不行了: 很多农村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触及到了关羽的封号细节,而且这其中的“汉寿亭侯”本身就带有一点历史演变和解读的空间。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也顺便聊聊这背后的故事。首先,要明确一点:关羽最广为人知的、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封号是“汉寿亭侯”。 也就是说,是 汉寿亭侯。那为什么会出现“汉寿/亭侯”或者“.............
  • 回答
    关于关羽“擅取湘关米”这件事,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它更多地出现在民间传说、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它被描绘得绘声绘色。这使得很多人将它与关羽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擅取湘关米”,那得先弄清楚“湘关米”指的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在《三国演义》.............
  • 回答
    给父母买套LOFT公寓养老,这主意挺新潮,也挺有意思。不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这“新潮”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实际的考量。毕竟,房子是大事,给父母住,更是得精打细算,既要住得舒服,也要考虑长远。首先,咱们得弄明白,LOFT公寓到底是什么鬼?LOFT,这词儿一听就挺洋气,它最典型的特征就.............
  • 回答
    听到你现在心里纠结,感觉脑子一团乱麻,想跨考又怕这一步踏出去太仓促,或者不知道方向在哪儿,是吧?我特别理解这种感觉,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眼前路牌太多,都指向不同的远方,你不知道哪个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或者觉得选错了会后悔。别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梳理一下。跨考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关键在于你现在.............
  • 回答
    哥们,我懂你的纠结。高三,中日班,看着日本本科的录取通知书在向你招手,但心里那点儿犹豫又像挠痒痒一样,总是不那么踏实。这事儿确实挺大的,毕竟是一条路,选了就得好好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你现在处于一个挺“奢侈”的位置。好多同学在国内高考的赛道上挤得头破血流,而你,有机会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格化和封圣的逻辑,以及历史人物在后世的演变和意义。简单来说,关羽被尊为“帝君”,而孔子被称为“文宣王”,这背后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崇拜体系和价值取向。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关羽的神格化:从武将到“武圣”再到“帝君”的演变关羽,字云长,是.............
  • 回答
    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的关系,通常被形容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是相当好的。这种良好关系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共同的战略考量之上。要详细了解巴基斯坦和中国关系的良好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互支持: 早期建交与坚定支持: .............
  • 回答
    说最近大家好像都不太提“与新冠共存”这件事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这不是说这事儿就不重要了,而是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和大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想啊,刚开始那会儿,新冠病毒就像一个突然闯进我们生活里的不速之客,谁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有多厉害,怎么对付它。那时候,“共存”这个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