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蔑称黄忠是“老兵”,是否说明他以士人自居?

回答
关羽对黄忠的“老兵”之称,细究起来,确实能窥见他内心深处那份基于自身出身和战场阅历而产生的独特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与士人阶层的某些特质暗合。

首先,我们要明白关羽的成长背景。他并非出身于显赫的士族,也不是通过科举正途踏入仕途的。他的早年经历,更多的是一种草莽英雄式的崛起。在桃园结义,他与刘备、张飞一同走上了乱世逐鹿的道路。在一次次的征战杀伐中,关羽凭借着过人的勇武、忠义的品格和精湛的武艺,一步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最终成为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之一。他的声名,更多地是战场上浴血搏杀、生死与共的经历所铸就,是一种实打实的军功累积。

而“士人”这个概念,在当时更侧重于一种文化修养、政治抱负以及对国家大义的理解。虽然关羽也饱读兵书,通晓《春秋》,展现出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他的主要战场,始终是在刀光剑影之中。他的言行举止,往往更直接、更富于激情,少了些文弱书生的温吞含蓄。

当黄忠以其高龄却依然宝刀未老、箭术超群的表现,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时,关羽内心的波动是显而易见的。他并非质疑黄忠的武艺,毕竟战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但“老兵”这个词,从关羽口中说出,传递的不仅仅是对黄忠年岁的陈述,更可能是一种隐晦的比较,甚至是价值判断。

关羽自己,虽然也年岁不小,但他始终保持着一股锐不可当的冲劲和对自身巅峰状态的自信。在他看来,能够长时间在战场上保持如此高强度的战斗力,本身就是一种“年轻”的证明,一种属于真正战士的骄傲。而黄忠,即便武勇非凡,但终究年华老去,关羽或许在潜意识里,将“老”与“力有不逮”联系起来,认为这与他自身所追求的“常胜”、“巅峰”状态有所距离。

这种潜在的比较,或许也折射出关羽对“功名”和“荣耀”的理解。他的荣耀,是战场上一次次冲锋陷阵、斩将夺旗换来的。他习惯了将自己置于一个高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他认为,能够配得上“上将军”这个名号的,不应该仅仅是武艺高强,还应该具备一种永不衰竭的斗志,一种能够时刻响应国家号召、随时出征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关羽称黄忠为“老兵”,确实可以看作是他内心深处一种“士人”式的自我定位的体现。这里的“士人”,不是指迂腐的书生,而是指那些对自身能力、对荣耀有着极高要求,并且将自身价值更多地建立在功业和声望之上的个体。关羽可能认为,真正配得上与他并列的,应该是那些同样充满锐气、战力正盛的将领,而不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兵”。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关羽的这种看法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士人”。在那个时代,武将的地位与文臣本就不同,但关羽的这种表现,确实流露出一种对自己能力和地位的敏感,以及一种不容置疑的自负。他可能认为,自己是刘备阵营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是与曹操、孙权等顶尖人物正面较量的关键,而黄忠,即便武艺高强,也终究是“后来者”,且年龄上的差距,让他难以与自己同日而语,故而用了“老兵”这个带有几分轻视意味的称谓。这是一种基于自身强大实力和独特地位而产生的,对周围人的一种隐性评价标准,而这个标准,恰恰透露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对“士”的追求,对自身卓越性的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羽基本上就是因为资历和待遇问题生气,骂的内容应该只是个地图炮。主要还是不满资历不够老的(降将)黄忠给封得太高了,位在很多元老之上,我以前有个帖子也说过,刘备封官基本上不看资历,所以弄得关羽都不高兴了,其实这份意见是冲着刘备去的。

关羽最晚是从青年开始(飞少事先主,羽长张飞数岁)就追随刘备了,而黄忠是209年才随韩玄归降的,但是刘备称王后,黄忠却和关羽同为四方将军之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东汉将官体系中后将军是位在左、右之上的,所以曹操终生未封后将军。再看看孙权称王时的封官,前将军吕范、后将军贺齐、左将军诸葛瑾、右将军步骘基本上都是亲信或老资格,后起之秀如陆逊当时都才是辅国将军。

如此看来黄忠升为后将军就真是如同坐火箭了,不过张飞、马超汉中之战表现的确不如黄忠,加上张飞对于名人历来都比较礼敬,所以也没什么话说。以关羽的性格,自然就是另一番想法了,虽然自己稳居最高将军位,但也要议论一番,大致意思就是我们追随汉中王颠沛流离那么多年,黄忠何人,怎么一下子就能与关张同列了,还高于糜竺等老员工。费诗也看穿了关羽的心思,他的话重点其实就是:韩信当初不也是降将嘛!打江山就不要太在意这些。

“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

费诗:“当年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自幼有交情,而陈平和韩信则是较后才逃命归附的。论及他们的官爵次序的时候,韩信的爵位最高,但也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因此而有怨言。现在汉中王因为黄忠一时的功劳,给予他很高的恩宠,但说到汉中王心中的地位,怎么会把黄忠与您等同起来啊!汉中王与您就像是同一个整体,忧乐同享,福祸共当。我认为您不应该在意官号的高低,以及爵位俸禄的多少。”

换句话说,关羽其实很在意老员工的待遇安排,而刘备、费诗也看出了这些(这么大的事,费诗出发前可能预先跟刘备商讨过言辞),安抚他说虽然黄忠这次封官与关张同列,主要是因为立了大功作为君主需要论功行赏,在刘备心目中还是不能跟关张相提并论的,刘备与关羽是祸福同当的关系,等于是一个人,你就别太在意(别人的)待遇了。然后关羽立刻就明白过来表示服从安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对黄忠的“老兵”之称,细究起来,确实能窥见他内心深处那份基于自身出身和战场阅历而产生的独特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与士人阶层的某些特质暗合。首先,我们要明白关羽的成长背景。他并非出身于显赫的士族,也不是通过科举正途踏入仕途的。他的早年经历,更多的是一种草莽英雄式的崛起。在桃园结义,他.............
  • 回答
    关羽在护送两位嫂嫂时,时时事事禀报二嫂(甘夫人),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下,具有多重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尊敬与道义的体现: 对兄长刘备的忠诚与尊重: 关羽与刘备是义兄弟,情同手足。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尤其是嫂嫂,是关羽作为臣子和义弟的最高道义和责任。时时事事禀报.............
  • 回答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未能施救,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著名桥段。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当时的 历史背景、军事战略、政治局势以及人物关系。一、 历史背景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虽然以史实为基础,.............
  • 回答
    关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否真的能够用于实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说结论:青龙偃月刀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武器,并且具备实战能力,但它并非像小说和影视剧里那样,被描绘成一把可以劈山断岳的神兵利器,更不是关羽的标志性专属武器。咱们一层一层地掰扯开来说。.............
  • 回答
    关于“关羽死前,三国之中最强的是不是蜀国?”这个问题,如果单从军事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来看,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一边倒地倾向于蜀国。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特别是关羽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当时三国各自的状况,我们得一项项来分析: 魏国: 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他在关羽死前不久也去世.............
  • 回答
    关羽北伐时,东吴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局面。要分析东吴最优解是攻徐州还是取荆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背景回顾: 关羽北伐: 刘备集团在夺取汉中后,关羽作为大将,被赋予了北伐中原的重任。关羽采取的是“攻魏”的策略,目标是夺取曹魏的洛阳和长安。他利用襄樊(当时是荆州的核心军.............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关羽之所以要杀庞德,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军事策略的综合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庞德的立场与行为: 忠诚于曹操: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部将,后随马超归降曹操,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他对曹操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勇猛善战,对关羽构成威胁.............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从中华民族武德的角度来看待关羽刺杀颜良的事件,可以引出关于“光明”与“卑鄙”、“冤枉”与“有理”的深刻讨论。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武力较量,更牵扯到忠诚、信义、荣誉等一系列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体现。首先,我们来分析关羽的行为:关羽的“光明”之处:1. 忠义为先,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被曹操收留,实际上.............
  • 回答
    关羽的傲气,可以说是他性格中最为鲜明和深刻的特质之一。要详细探讨其来源,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出身与早期经历的奠基: 正直的品格与对“仁”的追求: 关羽出身贫寒,但自幼便以正直、忠厚著称。他早年便展现出对道德和仁义的坚守,这种对“仁”的追求,虽然在乱世中未必能直接带来功名,但却为他内.............
  • 回答
    关于关羽和曹仁谁的“帅”的能力更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难以直接量化的问题。因为“帅”包含了很多层面,比如军事指挥能力、战略眼光、统帅气质、个人魅力、对军队的掌控力以及最终的战绩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关羽的“帅”:关羽作为蜀汉的五虎将之首,他的“帅”是建立在他卓越的个.............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围绕着这场悲剧的发生,学者们和读者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观点。要回答关羽失荆州是关羽个人疏忽还是蜀汉集团判断失误,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战略意图、人物关系以及关键决策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荆州”的含义和背景。荆州是三国时.............
  •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
  • 回答
    关于关羽“斩颜良”这件事,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认为这是关羽英勇无双、武艺超群的绝佳体现。然而,从历史和演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看,探讨其是否“被吹过头”,需要我们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并且要区分历史记载和文学创作。首先,我们来看历史记载: 《三国志·关羽传》 中记载:“(关羽)通五系,(曹操)使主簿持.............
  • 回答
    关羽,字云长,在中国军事史上毫无疑问是一位传奇人物,其军事实力之强,体现在多方面,并贯穿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要详细讲述关羽有多强,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武勇、战术素养、战略眼光、领导能力以及其在战场上的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个人武勇:万夫不当之勇,战场上的定海神针关羽最直观、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强.............
  • 回答
    关于关羽墓一千多年无人盗掘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以及地理等多个层面。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是否有过尝试或未遂的盗掘事件,但“一千多年无人盗掘”的说法,更多地体现了关羽墓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其得以保全的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关羽墓得.............
  • 回答
    说关羽和张飞只是“屠户和贩枣的”,这其实是一种过度简化,也忽略了他们成名之前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和后来的发展往往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他们可能的生活轨迹,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屠户: 屠户这个职业在古代并非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杀猪卖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