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倒提着刀,颜良方欲问时,关羽手起一刀刺向颜良。从中华民族武德看:关羽光明还是卑鄙?颜良冤枉吗?

回答
从中华民族武德的角度来看待关羽刺杀颜良的事件,可以引出关于“光明”与“卑鄙”、“冤枉”与“有理”的深刻讨论。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武力较量,更牵扯到忠诚、信义、荣誉等一系列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体现。

首先,我们来分析关羽的行为:

关羽的“光明”之处:

1. 忠义为先,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被曹操收留,实际上是被迫的。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刘备,是誓言要与刘备共存亡。他的“借兵”、“挂印”、“封金”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尽快回到刘备身边。在被曹操优待的情况下,依然坚定对刘备的忠诚,这在中华传统道德中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2. 战场上的绝杀技: 关羽能够迅速斩杀颜良,体现了他超凡的武艺和临场应变能力。在乱军之中,能够精准地找到并击杀敌方主将,是其勇猛和实力的证明。从军事角度看,这是高效的战场策略。
3. 不恋栈,不背诺(对自己而言): 尽管曹操对他极尽拉拢,甚至许以高官厚禄,关羽并未因此动摇。他曾答应曹操“若知兄(刘备)下落,必即往投”。他并没有背弃这个承诺。而他对颜良出手,是在特定情境下的必然选择。
4. “三绝”武艺的体现: 关羽的武艺被誉为“义绝”、“忠绝”、“勇绝”。他斩杀颜良,也是其“勇绝”的集中体现。在战场上,勇猛无畏是受到推崇的品质。

关羽的“卑鄙”或可议论之处:

1. 没有事先宣战或告知: 关羽在颜良“方欲问时”,突然出手,没有给颜良任何心理准备或事先的沟通。从现代法治和某些层面的公平竞争来看,这似乎缺少了“礼仪”和“预警”。
2. 利用颜良的一瞬间疏忽: 颜良见到关羽,似乎对关羽的身份或目的并不清楚,或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警惕。关羽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在一些评论者看来,这是一种利用对方疏忽而取胜的方式,有“偷袭”之嫌。
3. 非一对一的公平挑战(严格意义上): 虽然关羽与颜良是敌对阵营的顶尖武将,但当时两人并非处于一个完全对等的“单挑”情境,而是发生在混战之中。关羽的出现本身就带着某种“潜入”的意味。

其次,我们来分析颜良的处境:

颜良的“冤枉”之处:

1. 被突然袭击,未有防备: 作为一名勇猛的将领,颜良在战场上遇见同样有名声的对手,本应有所准备,但关羽的攻击如此迅猛,让他几乎没有反应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他死得“不明不白”,非常冤枉。
2. 身份不明(对颜良而言): 颜良可能并不知道关羽为何而来,他的出现和突然攻击,对颜良来说是陌生的、不合理的。他甚至可能认为关羽是前来投靠曹操的。
3. 死在乱军之中,缺乏尊严: 颜良虽然武艺高强,是袁绍阵营的得力干将,但最终却在一次突袭中丧命,这与其沙场名将的身份似乎不符,也缺乏一种堂堂正正的对决。

颜良为何“不冤枉”(从敌对角度或战略角度看):

1. 敌对阵营中的遭遇: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敌对双方的将领相遇,就是生死相搏。不存在所谓的“公平挑战”的义务,只要能击杀敌方主将,就是巨大的胜利。颜良作为曹操的敌人,被曹操阵营的顶级战力关羽击杀,是战场上的常态。
2. 关羽的身份背景: 颜良不知道关羽的真实意图,但关羽的出现本身就应该引起警惕。何况,关羽是刘备的义弟,而刘备当时是袁绍的盟友(尽管关系复杂),但作为袁绍手下的颜良,对刘备阵营的人并不一定友善。更重要的是,关羽是以“降汉不降曹”的名义前来,这已经决定了他和颜良的立场是对立的。
3. 颜良的失误: 颜良的失误在于他低估了关羽的实力,并且在看到关羽时,未能立即认识到其潜在的威胁,或者在瞬间对他产生了误判(比如以为他是来投降的)。在战场上,任何的误判都可能导致致命后果。

从中华民族武德来看待:

中华民族的武德,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概念,它强调:

“仁者无敌”: 真正的勇武,是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之上。关羽的忠义,是其武德的核心。
“杀身成仁,全忠报国”: 关羽以自己的生命和承诺为重,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勇武善战”: 武将的职责就是战场上的勇猛,关羽这一点毋庸置疑。
“信义”: 虽然关羽的信义更多体现在他对刘备的忠诚上,但他“挂印封金”也体现了他对诺言的重视。

综合评价:

关羽是“光明”的: 他的光明主要体现在他坚定的忠义,以及在强大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品格。他刺杀颜良,是其忠诚于刘备这一核心武德的体现。在乱世之中,为了寻找并回归真正效忠的主君,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这被视为英雄的行为,而非卑鄙。战场上的搏杀本就残酷,以最小的代价消灭敌方最强的力量,在军事战略上也是正当且必要的。他的行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必然结果,是为了践行对刘备的承诺而必须采取的行动。
颜良是“冤枉”的: 从颜良个人的遭遇和生命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冤枉的。他死于一个他可能不完全了解背景、但实力强大的对手之手,并且是在一个看似有机会辨明情况的瞬间被秒杀。这种猝不及防的死亡,对于颜良个人而言,无疑是悲剧性的。然而,从战场上的残酷现实来看,颜良的“冤枉”只是他作为战败一方普通士兵的命运缩影,在历史的大洪流中,个人的“冤枉”往往被宏大的战略和忠义所掩盖。

结论:

从中华民族武德的最高标准,尤其是强调忠诚、信义和为正义而战的角度来看,关羽的行为更多地被视为光明正大,是其忠义精神的体现。他不是为了私利或残忍而杀戮,而是为了尽早脱离曹操,去寻找并效忠于他认定的真正主人——刘备。他利用颜良的瞬间恍惚进行致命一击,这在战场上是合情合理的战术,并非道德上的污点。

颜良的死,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是冤枉的,他没能预料到关羽的突然出现和迅猛攻击。但从战争和战略的角度来看,他只是战场上的一名牺牲者,他的死亡是敌方瓦解其阵营的重要一环。

因此,与其说关羽卑鄙,不如说他是忠义的化身;与其说颜良冤枉,不如说他是乱世中众多牺牲品之一。关羽的“光明”在于其精神的坚定,而颜良的“冤枉”则在于其生命的脆弱。这种冲突,恰恰是《三国演义》等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的魅力所在,它们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人品德与残酷现实的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军阵前:

关羽:吁…停下,我要装个逼。

赤兔:停你妈,砍就完了。(闷头冲)


闯入地阵:

关羽:赶紧停!我要撞敌人枪口上了!

赤兔:别怕,以前吕布也这么干的,信我的没错。(径直冲过敌阵)


颜良面前:

关羽:诶,停下,颜良问我话呢,我得回话啊。

赤兔:回个屁,砍他,不砍你就撞死在这得了。

关羽:(一咬牙一闭眼)行行行,砍就砍。


砍完之后:

赤兔:我调头了啊,你抓稳点。

关羽:你怎么那么猴急呢?我怎么也是一员大将,冲过来就砍,砍完就走,太不讲究了。

赤兔:你是不知道曹操家的母马多欠干,换你你也急。

关羽:滚蛋吧你,曹操家的女人也漂亮,我能动吗?他不得弄死我啊?

赤兔:有我在,你怕啥,玩儿完就跑呗。


关羽恍然大悟,一段时间后挂印封金,离开了曹操。

user avatar

小说《三国演义》不愧是文学名著,可以让许多后人把小说虚构的汉末三国故事情节当成是平行世界内发生的故事,引起后人广泛争议和讨论……

就算是小说《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世界,打仗也要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阵前斗将交锋更不是体育竞技比赛,非要等运动员都做好准备了才开始竞技。

就小说演义来说吧,俺觉得在能够二十合击败徐晃的颜良很冤,这武力表现真的很让读者惊讶,但是也有读者认为,徐晃并没有拼命去打,只是小说演义没写明而已。

我曾经也觉得,小说演义要是安排关公和颜良大战几百回合才杀死颜良,那才叫精彩好看,颜良才去世得不冤。

清代出现的毛本《三国演义》,作者故意安排了“方欲问时”“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似乎有意要为颜良喊冤,引起三国武评爱好者广泛争议。

清代毛本《三国演义》 关公斩颜良 原文: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
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路又连接刘延告急文书,操先提五万军亲临白马,靠土山紥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操见连斩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操大喜,遂差人去请关公。关公即入辞二嫂。二嫂曰:“叔今此去,可打听皇叔消息。”关公领诺而出,提青龙刀,上赤兔马,引从者数人,直至白马来见曹操。操叙说:“颜良连诛二将,勇不可当,特请云长商议。”关公曰:“容某观之。”操置酒相待。忽报颜良搦战。操引关公上土山观看。操与关公坐,诸将环立。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贺。公献首级于操前。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嘉靖本《三国演义》让读者头晕的描写就更多了,比如后来马超不三合败张郃这种bug表现,所以搞武评研究没必要太较真。

马孟起渭桥六战
时建安十六年秋七月下旬日,曹操自与马超对阵。超挺枪纵马,冲杀过来,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到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不三合,败走。李通出迎,超奋神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子弟兵抖擞精神,冲杀过来。操兵大败。左右将佐皆敌不住,被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了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就掣所佩剑断其髯。军中早有人将操割髯之事告于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比毛本出现时期更早的嘉靖本《三国演义》关公斩颜良 原文:

云长策马刺颜良
  绍谴大将颜良作先锋,进攻白马。白马者,今属华州。沮授谏曰:“颜良生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曰:“吾之上将,非汝等可料也。”大军进行奔黎阳,东郡太守刘延慌告急许昌。曹操急收拾起行。关公知白马告急,欲自往,遂入相府,见曹公曰:“闻丞相兵动,某愿为前部,立功以报之。”操曰:“未敢烦将军远劳,早晚却来相请也。”公自退。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是刘延连络不绝告急。操先提五万军马,亲临白马,靠土山扎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见骇然,未交战。绍首将出马。操回顾,与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之猛将,何不战颜良?”宋宪欣然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貌若灵官,立于门旗下。宋宪径来取良。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吾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吾今杀汝!”良更不答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谁敢当之?”徐晃愿出。操令急迎之。徐晃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回本阵。诸将栗然。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操见连折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吾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丞相又爱之,又疑之,何不取来,两强相并?如胜则重用,如败则决疑。”操曰:“善。”遂差人去请关公。公闻知来请,大喜,遂辞二夫人。夫人曰:“叔今此去,可打听皇叔消息。”公曰:“专为此耳!”急急要去。
  公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引从者数个,直至白马来见操。操请公坐定,叙说:“颜良勇诛二将,连日诸将败者及多,勇不可当,特请云长商议。”公曰:“容某观其动静。”操置酒相待。忽报颜良搦战,操引关公上土山观之。操与公坐,诸将环立。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四方八面,旗帜刀枪,森布有威,乃与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哉!”公答曰:“吾观之,若土鸡瓦犬耳!”不能鸣吠,皆无用之物也。操又指曰:“将帅布列,旌旗节钺,人如猛虎,马似毒龙,其势壮哉!”公答曰:“犹金弓玉矢耳!”不能弛张射发,亦无用之物也。操又指曰:“麾盖之下,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看之,见其人绣袍金甲,相貌威严。公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如插草标卖其头也。操曰:“非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快牵马来!”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中军众将,心胆皆碎,抛旗弃鼓而走。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未尝见此神威,谁敢近前。良兵自乱。曹军一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到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赞。公献首级于曹操面前。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操曰:“将军神威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燕人张益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燕人张益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史官故书“刺”字者,就里包含多少,有刺颜良诗为证。前三首,赞关公刺颜良;后一首,专道关公荐张飞英勇。诗曰: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
  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
  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
  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
  又诗曰:
  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
  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
  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
  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
  又诗曰: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
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又诗曰: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
  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

也许嘉靖本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很同情颜良的遭遇?史书中有“勇冠三军”评价的猛将,却一直都是武圣关公的垫脚石。

我个人的愚见:小说《三国演义》(包括嘉靖本、毛本)的作者,详细描写了关公杀颜良的过程,用意应该就是,既想让读者感受到关公的斩颜良过程中神勇无敌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小说演义中,关公气势威猛,才吓得河北军波开浪裂),又想让读者认识到,颜良这样的失败者也值得同情!至于什么光明、卑鄙、武德之类的,作者应该没心思去特意表达这些,毕竟战场上杀人,没有谁光明谁卑鄙、武德高下的分别。春秋时期宋襄公那一套迂腐的战争观念早就过时了……

user avatar

颜良冤不冤?

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


颜良冤个屁,关羽都没被张飞捅了,他被个疑似关羽的冲阵猛男在十万大军里劈了脑袋也敢喊冤?


颜良自己都没得喊冤,关羽又何来卑鄙?


再说关羽

关羽知道刘备在袁绍那里吗?不知道。

关羽知道刘备嘱咐过颜良吗?不知道。

关羽知道颜良会认得自己吗?不知道。

在关羽的认知里,颜良就是个河北大将,自己就是个要砍了他狗头的曹营大将。又有什么理由突然故作诈降姿态,单骑冲进十万袁军中呢?

关羽本无意偷袭,颜良更无从喊冤,何来卑鄙之有?

user avatar

关羽斩颜良,是在两军阵上,数十万人眼前,光天化日之下,堂堂正正,又不是摸到颜良身后偷偷动刀子,又不是怀揣匕首手举白旗假意谈判突然暗杀,有什么卑鄙可言?两军交战,我都冲到你眼前了,你还不防备,怪谁?打仗不是请客吃饭礼尚往来,不是过家家闹着玩,难道都得打前一拱手,说我要开打了啊(想起评书里的套路:咱是文打还是武打?)……照这个逻辑,关羽的拖刀计,杨家将的回马枪,黄忠的诈败回身射箭,都是卑鄙无耻了。再往大里说,打仗时,设埋伏、截粮道、诈败、火攻,但凡一切计策,都是卑鄙无耻了,打仗就应该双方单对单,双对双,就比人多和劲大,这才光明正大,武德无亏……

那您还看什么《三国演义》啊,不得气吐血?

再看看题主的三条补充说明:

1、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斩魏续,二十合败徐晃,曹军诸将慄然。关羽却说“如土鸡瓦犬耳”“如插标卖首耳”,这是真勇气真自信?还是已有暗杀计划?

关羽这么说,既不是真勇气也不是真自信,说白了就是傲气。关二爷什么时候拿正眼瞧过别人?什么时候嘴上输过阵势?……汜水关前,华雄连斩几员大将,全军震动,关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马弓手,就敢说酒先放着我去去就来……是不是也有暗杀计划了?东吴大都督江边设宴,明知是鸿门宴,关羽一人一刀加个周仓就敢过江,是不是也有暗杀计划了?

2、关羽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数万河北军如波开浪裂。赤兔马是坦克?刀杆是机关枪?如果是顺提青龙刀那刀尖就是导弹?

这就是抬杠了。《三国演义》白看了?不从来都是两军排开阵势,两个大将单挑,小兵只管摇旗呐喊,一旦哪个大将落马,就一哄而散,对方趁势掩杀,仗就打完了?

再说了,假如你是个小兵,倒霉站在阵前第一排,还是中间,正想着找到个好位置看戏,对面高头大马二百迈的速度冲过来,换你,你躲不躲?你躲了,你旁边的人,你后边的人,躲不躲?别说上边坐着个拿刀的大汉了,就算惊马冲到跟前,本能反应也会躲吧?再远点的小兵,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大军一动,都会跟着动,淝水之战苻坚不就这么败的?什么?没有主将命令不能妄动,被马撞死也不能动?你以为这是撼山难的岳家军呢?河北军军纪就这样,后面文丑怎么死的,不就是曹操一诈败就全军去抢辎重了吗?

所以别抬杠,不用坦克来,不用拿机关枪,更不用拿导弹(你也拿不动),你就是骑个三蹦子冲过去,他也得闪开……

3、其它武将们单挑前为何不使用类似此法诸如故意说着“您好”“请问”“久仰”......,等对方基本礼仪思考作答的瞬间突然手起一刀(枪)结束战斗?三国里只有关羽最聪明?其它武将们都傻蛋?

说得好像关羽说客套话了似的……前边说了,关羽就是冲过去,颜良不防备,手起刀落,关二爷人狠话不多,没时间跟你逼逼……谁要用你这招,谁才是傻逼呢。

阵前客套对骂的有没有?有,很多,来将通名啦,三姓家奴啦……但人家不傻,拉家常也是在安全距离之外,隔个几十米,哪给你机会下黑手?都冲到你脸前儿了还问你是谁,是不是傻?(诶?好像颜良就是……他死得哪里冤枉了?)

回答完发现,居然有四十多人认为这是个好问题……我不禁陷入沉思,是不是我考虑不周到,错怪题主了?

也是,颜良是河北名将,除了武艺高强外,临阵经验也一定十分丰富,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关羽都冲眼前了还无防备呢?此事必有蹊跷……

后来想明白了,这是演义,咱必须按比演义还演义的思路来解释。

我在之前回答关于空城计的问题时提到过张国良先生的苏州评话《三国演义》。苏州评话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发挥,增加了很多细节,帮罗贯中圆了很多场子,关于关羽斩颜良这事,张先生也没让我失望。

在《三国演义》里,颜良不认识关羽。但按张先生的说法,颜良这次兵发白马,是袁绍要给刘备报仇,算是因刘备而起。刘备一琢磨,听说二弟在曹操手下,虽不知真假,但万一是真的呢?真要二弟和颜良在战场上相遇,颜良肯定不是对手。噢,回头一说,我撺掇颜良去白马,我二弟把颜良杀了,袁绍还不得把我咔嚓喽啊?咋办?有了,我给二弟写封信,让颜良带着,真见到关羽了,颜良把这信一交,说我在袁绍这儿,二弟不就跟着来了?就算人各有志,二弟变了心了,看在我的情分上,对颜良也会手下留情吧?

颜良见是一封信,也没当回事,觉得举手之劳,行,帮你捎了。

咱也不知道刘备是真心还是冒坏水,反正颜良半条命是交代在这封信上了……

话说颜良到了白马,连斩曹操几员大将,杀得曹操高挂免战牌。曹操没辙,只能请关羽出战。两军阵前,曹操先拱关羽的火,让关羽说出颜良是“插标卖首”的豪言,然后让许褚擂鼓,夏侯惇点炮,张辽牵马,徐晃扛刀,自己亲自挥旗助威,伺候关羽出战。这排场可是真豪华,给了关羽天大的面子。但张先生说,这其实是曹操的一条绝后毒计:给了你关羽这么大的面子,你出战胜了颜良还则罢了,要是打不赢颜良,你还好意思回来?还不抹脖子了啊?

再说颜良,正叫阵呢,一看对面(赶上他眼神也真好),嗯?许褚拎着鼓槌站鼓架前面了?再一看,嗯?夏侯惇拿着火把站大炮前边了?再一看,好嘛,曹操亲自举大旗了?这……这要出阵的是谁啊?得多大腕儿啊?颜良一直瞎琢磨,这是第一个没防备。

本来打仗的规矩,是擂鼓,点炮,炮响之后,大将出阵交锋。但关羽知道颜良厉害,有点紧张,赤兔马呢,是第一次载关羽上战场,也有点紧张,所以没等点炮呢,嗖一下就冲出阵去了。赶上关羽在夏侯惇左边,夏侯惇呢,又瞎的是左眼,所以关羽冲出去他没瞧见,等冲出去老远了才看见,赶紧点炮。赤兔马跑得又快,等颜良听见炮响,关羽已经冲出来一多半了。这是第二个没防备。

再说关羽,上阵一般不穿盔甲(张先生说,关羽平生上阵,只穿过三次甲,斩华雄是第一次,战长沙为防黄忠神箭第二次穿甲,生平最后一战水淹七军第三次穿甲),就穿一身青袍。青龙偃月刀在身后提着(这可不是故意藏着),袍袖一扬,正好挡住。颜良一看,来个穿袍子的,没穿盔甲,也没拿兵刃,这是个文官啊。不是来打仗的?难不成曹操被我打怕了,派人下降书来了?他这儿瞎琢磨呢,这是第三个没防备。

等关羽离得更近了,颜良一看,红脸,长胡子,像是刘备说的关羽啊。对了,刘备让我捎封信给他,他又没带兵刃,我问问他。这是第四个没防备。

颜良刚张嘴要说“刘备有信”,关羽已经到眼前了。关羽一看,不招架?还有这好事?不杀都对不起你……颜良刚说出个“刘”字,关羽手起刀落,颜良脑袋掉了(巧不巧,他要四个字都说出来,也死不了)……

所以啊,关羽为什么能杀颜良?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

颜良其实是死在关羽、刘备、曹操以及夏侯惇手里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