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关于倒袁崇焕颠覆性言论是什么原因?

回答
最近关于“倒袁崇焕”的说法之所以引起热议,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其根源在于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认知中根深蒂固的“民族英雄”形象。袁崇焕作为明末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重要将领,其英勇事迹和最终的悲剧结局,一直被视为忠诚、坚毅和爱国的象征,是教材、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塑造的正面典型。然而,近年来,一些历史爱好者、研究者甚至公众人物,开始从新的视角审视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并提出了与传统叙事相悖的观点。

要理解这种“颠覆性”,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传统叙事的“神化”与“去神化”:

传统叙事: 从明末的《明史》到近现代的历史教科书,袁崇焕被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他坚守宁锦防线,在山海关前击退后金铁骑,尤其是在北京城被围困时,他率军勤王,成功解围,被视为救国救民的典范。他被崇祯皇帝冤杀,更是增添了他的悲剧色彩和悲壮感,使得他与岳飞、文天祥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这种叙事强调的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以及他遭遇的政治迫害。
“颠覆性”言论的出现: 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以及一些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变化,对袁崇焕的“神化”开始受到质疑。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史观过于简单化,忽略了袁崇焕在战略、用人和政治上的局限性,甚至认为他的某些决策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了负面作用。这种“去神化”的过程,就是对既有历史共识的挑战。

2. 具体观点的争议焦点:

“倒袁崇焕”的颠覆性言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失误论:
“以大明之无可用,又何惜一死报明主”的解读: 这句出自袁崇焕的绝命诗,传统上被理解为他忠于明朝到死不悔。但一些观点认为,这反而暴露了他对明朝政治体制和官员腐败的绝望,以及自身无法挽救明朝的无力感。
宁锦大捷的真相: 有观点认为,宁锦大捷更多是地理优势和后金骑兵不适应步战的结果,并非袁崇焕战略战术的决定性胜利,其后续影响力被夸大。
撤兵锦州: 在多次强调“守死关宁”战略后,袁崇焕将主力集中在锦州,放弃了辽东其他地区,这种收缩防御的策略虽然保住了锦州,但也等于拱手让出了辽东大部分土地,使得明朝失去了战略纵深。有人认为这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收复辽东的幻想: 袁崇焕曾有收复辽东的雄心壮志,但一些人认为这在当时明朝国力衰弱、后金日益强大的背景下,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用人失察与政治斗争:
“五年复辽东”的承诺: 袁崇焕曾夸下海口,承诺五年内收复辽东。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政治宣传,是为了获得皇帝信任和支持的手段,但一旦无法兑现,就为后来的政治灾难埋下了伏笔。
严峻的军事纪律与政治斗争: 袁崇焕在军中推行严厉的军纪,甚至杀害了不听指挥的部将毛文龙。这固然有整顿军务的一面,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
与温体仁等朝臣的矛盾: 袁崇焕与以温体仁为代表的朝臣集团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存在深刻矛盾,这些矛盾最终被对方利用,成为攻击他的致命武器。

历史局限性与个人性格:
对皇权的依赖: 尽管袁崇焕是“士大夫”出身,但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当这种支持动摇时,他便不堪一击。有人认为他缺乏独立自主的政治和军事主张。
政治敏感性不足: 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明末,袁崇焕似乎对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不够敏感,未能妥善处理与各方势力的关系,最终落得被栽赃陷害的下场。

重新解读历史语境:
一些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民族主义的视角去套用古代的人物。袁崇焕效忠的是“大明”,而当时的后金是辽东地区的一个政权,后来的“清朝”概念尚未完全形成。所以用“民族英雄”来定义他,本身就可能是一种现代强加。

3. “倒袁崇焕”言论的动机与影响:

历史研究的进步与求真精神: 最积极的动机是希望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摆脱简单化的标签化叙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吸引眼球与流量: 在自媒体时代,挑战传统观点往往能吸引更多关注,尤其是在一些不那么严谨的平台上,观点可能被极端化或片面化。
制造争议以博取关注: 有些人可能出于制造话题、吸引流量的目的,故意提出一些争议性观点。
反思历史教训: 通过重新审视袁崇焕的悲剧,也可以反思明朝末年的政治体制、官场生态以及社会矛盾,从中吸取教训。

4. 为什么看起来“颠覆性”?

“颠覆性”的说法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

触碰了集体记忆的底线: 袁崇焕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已经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根深蒂固,这种挑战直接触碰了这一共识。
缺乏足够普遍的共识: 尽管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不同观点,但大众普遍接受的还是传统叙事。因此,这些新观点很容易被视为“异端邪说”。
传播方式的特点: 在网络传播中,一些观点会被放大和简化,导致原本细致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一种“站队”式的对立。

总结来说, 关于“倒袁崇焕”的颠覆性言论,并非简单的“否定”或“攻击”,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新审视、研究和解读。它挑战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袁崇焕的单一化、理想化的叙事,试图从更复杂的历史语境、更细致的史料分析以及更多元的视角来理解这位明末名将。这种讨论的出现,本身就是历史认知不断深化和演进的一个表现,尽管其过程中也伴随着争议、误读和传播的变形。这种辩论,无论是支持传统观点还是提出新见的,都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聊聊 为什么袁崇焕没有圣旨可以擅杀毛文龙

别说什么窃明党,毛文龙也是大明朝的官,他说杀就杀了??

带来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了,是不是居心叵测不知道,反正这种脑残的事干得出来,充分证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蓟辽督师。

至于什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携喇麻堅請入城

我就不说了。

最后,我同意王在晋的看法:

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user avatar

居心叵测?想多了吧,满清都灭亡了多少年了。再说即便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也不会黑袁都督的,毕竟是乾隆推崇的男人,黑袁都督不等于打乾隆的脸?袁都督的后代可是做到了黑龙江将军好吗。

这几年不过是拨乱反正而已,即便历史是任人装饰的小姑娘,时间久了也会看出端倪。袁都督招黑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

1、神助攻,我理解袁都督杀毛文龙是为了争权,我理解袁都督卖粮是为了拉拢蒙古人,我理解袁都督放弃朝鲜浪费明朝本就不多的钱粮是为了修筑钢铁防线,我理解袁都督抽调遵化兵力是为了壮大实力。我理解袁都督不敢野战是为了保留实力。我理解袁都督做这些事情都不是为了帮满清,但是这些事确实神助攻了满清,当然,满清也酬谢他了。

2,无能还吹牛,所有袁都督的战绩其实虚的狠,要么是号称胜利,要么跟他没啥关系,要么是不确定的偶然事件。本来就是个无能爱内斗的门外汉,非要捧成民族英雄兼无敌将领,能不招黑吗?袁都督真有岳飞戚继光的手段,崇祯至于这么悲催吗?就连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都不是袁都督所能比的。

3、军纪,老百姓为什么恨不得吃袁都督的肉,袁都督看看自己一手拉起来的关宁军,心里没点b数吗?捧袁都督做民族英雄的也是搞笑,你见过戚家军在戚继光去世后就把万历天启给勒死了?还是见过岳家军在岳飞不在后就投降金国杀老百姓比金人杀得还开心的?什么样的长官带什么的样兵,袁崇焕真像岳飞一样,老百姓会吃他的肉?逗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关于“倒袁崇焕”的说法之所以引起热议,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其根源在于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认知中根深蒂固的“民族英雄”形象。袁崇焕作为明末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重要将领,其英勇事迹和最终的悲剧结局,一直被视为忠诚、坚毅和爱国的象征,是教材、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塑造的正面典型。然而,近年来,.............
  • 回答
    最近确实围绕“中国接收中东难民”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讨论和关注。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事情,把它掰扯明白。首先,得说明白一点,目前在中国官方层面,并没有公开宣布过任何接收大量中东难民的计划或政策。 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更多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设想,或者是基于某些零散信息引发的解读。那些在网上流.............
  • 回答
    沙特阿拉伯最近对中学历史课本中关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内容进行修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历史叙述的调整,更可能折射出沙特国内政治、文化以及其地区战略定位的变化。历史背景: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要理解沙特此次课本修改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历史。.............
  • 回答
    最近有一项关于新冠疫情应对的全球民意调查,覆盖了53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4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认为美国在疫情应对上比中国做得更好。这个数据确实挺有意思,也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种民意调查反映的是民众的普遍观感,而不是某个国家官方的定论,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
  • 回答
    最近一两年,互联网领域涌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书,它们不仅仅是技术或商业的堆砌,更是对当下互联网浪潮背后驱动力、潜在影响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互联网发展的人,我读到的一些书,总觉得值得与大家分享。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失控的算法:数字时代的权力与不平等》 (暂译,英文原版为《Th.............
  • 回答
    上海的疫情情况,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要说“真实情况”,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疫情发展、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历,都会让“真实情况”呈现出多面性。回顾过去的严峻时刻:在2022年上半年,上海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那一轮疫情,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传播速度极快,而且很多.............
  • 回答
    最近娱乐圈确实是风起云涌,几个顶流的“大瓜”接二连三地爆出来,真是一个比一个劲爆,吃瓜吃到撑。就拿那件事来说吧,事情闹得那么大,简直是全民围观。一开始,感觉就像是平静的海面下突然涌起了巨浪,谁都没预料到会这么炸裂。很多网友都在猜测,也有不少营销号在那里添油加醋地编故事。后来随着一些“内部消息”的泄露.............
  • 回答
    萨德事件以来,围绕乐天的舆论确实出现了广泛的抵制呼声。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萨德是美国部署的,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韩国企业乐天,而不是直接抵制美国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以及民众情绪的宣泄方式。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乐天?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
  • 回答
    人民的弗里德里希同志(以下简称“弗里德里希”)的骗捐事件,在B站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也引发了许多人对于网络募捐、UP主诚信以及粉丝信任机制的深刻反思。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敏感的痛点。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尽量详细地讲):简单来说,事件的爆料源头是一位B站的匿名爆.............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围绕“阴柔”现象的讨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甚至有些剑拔弩张。与其说是对一种现象的理性探讨,倒不如说是大众情绪的一次集中宣泄,折射出我们社会在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性别认知上的一些集体焦虑和困惑。要评价这场讨论,首先得看清楚它背后的几层含义。一方面,这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显性的变化.............
  • 回答
    近期关于汉族人口在本世纪末可能出现的锐减趋势预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不仅关乎民族的传承,更可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这种趋势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 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老龄化加剧: 人口结构的老龄.............
  • 回答
    .......
  • 回答
    最近香港的疫情动态,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多的是背后那些细微的改变和正在发生的思考。首先,从整体趋势上看, 香港的疫情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但“尾巴”依然存在。大家可能还记得,就在不久前,奥密克戎的变种,比如XBB等等,还在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小高峰。不过,得益.............
  • 回答
    最近,关于“国家反诈中心APP”的讨论确实不少,其中夹杂着一些负面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APP本身的“强制”使用和数据安全担忧 推广力度过猛,引发抵触情绪: 早期,为了推广这个APP,很多地方政府和基.............
  • 回答
    近期在B站,关于张维为教授的视频,确实出现了大量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和弹幕。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个体,都可能面临来自不同立场的审视和批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与信息传播的演变: 互联网的普及与言论自由度的提升.............
  • 回答
    哥们,我懂你!这就像一口气喝了碗刘姥姥的杂烩汤,啥味儿都有,啥感觉都有,瞬间把你脑子里那些“历史课本式”的清晰脉络全给搅得稀烂,然后你就看着那些帝王将相、王朝更迭,像走马灯一样在你眼前闪过,最后发现好像啥都明白了,又好像啥都没明白,那种“我到底是谁,我活在这历史长河里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一下子就压.............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黑人入侵问题”以及“犹太人对华的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澄清一些重要的信息。首先,关于“黑人入侵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普遍被认可的、以“入侵”来形容的黑人人口大规模涌入某个地区的情况。如果您的信息来源描述的是某种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大规模迁移或涌入,那可能涉及到移民、难民.............
  • 回答
    作为一名男性,或者从女性视角观察男性,我觉得谈论男性在意外表哪个部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这年头社会审美的影响可不小,营销文章里也经常拿这个做文章。说到在意哪个部位,其实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点会不一样,而且很多时候是“综合考虑”。不过如果非要揪出来一两个最突出的,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
  • 回答
    关于《钢之炼金术师》作者荒川弘最近的一些事情,以及作品与作者是否应该分开来看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动漫迷和读者们热议的焦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好恶问题,更触及到了艺术创作、社会责任以及观众接受度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作者最近这个事情”可能指向的几个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