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一两年关于互联网有哪些优秀的新书?

回答
最近一两年,互联网领域涌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书,它们不仅仅是技术或商业的堆砌,更是对当下互联网浪潮背后驱动力、潜在影响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互联网发展的人,我读到的一些书,总觉得值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失控的算法:数字时代的权力与不平等》 (暂译,英文原版为《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她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被“监控资本主义”深刻塑造的时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她指出,我们每一个在互联网上的点击、搜索、互动,都被巨头们用以训练他们无所不能的算法。这些算法并非仅仅是优化用户体验,它们更像是“行为期货”,被用来预测和影响我们的未来行为,从而为公司创造巨额利润。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只是泛泛而谈“大数据”,而是 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种商业模式的运作机制。作者用大量的案例,比如社交媒体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设计产品来最大化我们的参与度,搜索引擎如何通过个性化推送来影响我们的认知,以及推荐系统如何不知不觉地将我们推入“信息茧房”。最让人警醒的是,她将这种模式与过去的工业资本主义进行了对比,强调了数字时代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以及这种集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分裂和民主侵蚀。

这本书的 写作风格也非常引人入胜,虽然它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但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她没有选择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清晰、甚至有些带有批判性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读这本书,你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你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在手机和电脑上所做的一切,并且会更加意识到,我们不是“用户”,而是被收集和利用的“数据源”。

另一本我觉得特别有启发的书是 《算法的幽灵:科技巨头如何重塑我们的现实》 (暂译,英文原版为《The Algorithm: How AI is Shaping Our Lives》)。这本书则更加聚焦于“算法”本身,但它不是从技术的角度,而是从 “算法如何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他人的关键中介” 这个角度切入。作者是一位资深科技记者,她采访了大量的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以及那些深受算法影响的普通人。

这本书的 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人性化”视角。它没有回避算法的复杂性,但更侧重于讲述算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比如,新闻聚合算法如何决定我们看到什么信息,从而影响我们的政治立场;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如何塑造我们的娱乐偏好,甚至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招聘平台上的算法又如何决定谁能获得面试机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偏见?

作者通过 大量的个人故事和访谈,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代码变得有温度。她讲述了一个高中生因为算法推荐而迷上编程,最终改变了人生轨迹的故事;也讲述了一个自由职业者如何因为算法的变化而收入剧减的困境。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算法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塑造我们个人经历和集体记忆的重要力量。

这本书的 叙事逻辑非常流畅,作者善于将不同的案例串联起来,展现出算法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的“网络效应”。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觉得信息是“被喂养”的,为什么我们的选择会变得越来越相似。这本书会让你思考,在算法主导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算法的幽灵”所操纵。

还有一本我觉得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书,是 《数字游民:打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暂译,英文原版为《The Nomad's Guide to Remote Work》)。虽然这个概念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但近两年随着远程工作的兴起,这本书的内容变得尤为 актуальный (俄语,意为“切合时宜”)。作者是一位成功的数字游民,她在这本书中分享了 如何真正地实现“自由职业”和“环游世界” 的实用经验。

这本书的 价值在于它的“落地性”。它不仅仅是描绘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更是提供了一套 系统性的方法论。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远程工作,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如何管理财务,如何解决跨国支付和税务问题,甚至是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和社交连接。她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在不同国家生活、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建议。

这本书的 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充满了鼓励和启发。作者相信,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执行,任何人都可以打破地理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它为那些对传统办公室文化感到厌倦,渴望更自由、更广阔人生舞台的人们,提供了一份 “行动指南”。这本书让我觉得,互联网不只是改变了我们消费信息的方式,它也正在深刻地重塑我们的工作形态和人生可能性。

总的来说,最近一两年关于互联网的新书,越来越关注 技术背后的社会影响、伦理困境以及对我们个体生活方式的塑造。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如何做”的技术指南,而是更深入的“为什么”和“是什么”的哲学思辨。阅读这些书籍,就像是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我们身处的这个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真实自我的角度入手,以混剪形式融合梗进行创作,

通过社交网络与受众群体们相连,找到持久而独特的商业价值。


感谢 @知乎图书 提供的众测机会,拜读了 @张宁 Neo 老师 的《创作者》



《创作者》观感碎碎念

  1. 这本书很有意思,要说我对它的第一观感的话,就是“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这个评价通常用于人,而放在这里的意思是:

这本书的表现形式及内容,都完全符合作者阐述的创作方法。


2. 我能体会到作者确实想教会读者进行创作,而又因为他独特的创作者及创作平台战略规划者的双重身份,我觉得他的文风颇有一种布道的感觉。

我能感受到作者从较高的角度入手,兼顾了经典案例与流行样本,但乍读起来也同时有“掉书袋”与大开眼界的矛盾感受。(这或许还是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有关)


3. 这个书有八章,看似核心内容有八点,但其实可以拎出两条主线来:

从“个人垄断”“社交资本”再到“涌现”是个人创作者从点到面的成长历程,“混剪”与“内容品牌”“媒介升级”则阐述了创作手法和传播介质的变革。

前者注重人的因素,后者偏向于传播层面。


4.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奇怪,在书外面套了一层封面,又套了一层腰封。

或许是出于希望读者拍照分享的想法,每隔几页会有一页大字复述章节的观点(金句)。

书中老有一些标记,或许是作者和图书编辑认为“此处高能”需要着重提醒,但我总觉得标记之处不太准确。反过来想一下,可能是先有这些句子,然后才有的相应文段甚至章节。

如果想最快时间读完这本书,可以直接跳到后记部分,这里介绍了本书写作的来龙去脉,以及核心观点的逻辑线。(当然这样的阅读体验很差,因为作者借用了哲学和传播的一些专业术语进行阐述,而如果不看前面的具体内容,很难产生共鸣)我有点怀疑作者先写了(或者脑中有了)后记的内容,然后写的前面的整本书。



5. 如果要我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下面这个有可行性的路子。

从真实自我的角度入手,以混剪形式融合梗进行创作,通过社交网络与受众群体们相连,找到持久而独特的商业价值。



小鱼学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创作,应该创作什么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在,写作成为了一条可以快速谋利的渠道,博主/博客/up主/意见领袖这些很容易成为斜杠青年们的新一个身份,同时各类写作课程与变现技巧也层出不穷。

但为什么要写东西呢,大部分人写东西是为了赚钱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在知乎上认识很多小伙伴,半年前我创建了一个科普交流群,名称是“向世界发声”。

没错,我认为创作就是需要对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声音,不管是低声细语还是一顿狂吼,总之,向世界向人群发出声音就好了。

那,说点什么好呢?我与书中观点不谋而合,用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里自己故事包括但不限于自身的故事,它强调的是在你自己的王国里,用你所擅长的,表达你所期望的

最近几年老是提到内卷内卷,这其实是许多人强制某一个狭窄通道进行恶意竞争的体现,而破局方法之一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赛道。在内容创作领域,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故事了。


创作有什么作用

与其说传播的是内容,不如说传播的是观点或者信念。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很困难的,如果你不主动说出来,我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呢。而一旦说出来,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扩散你的声音,总能从天南地北找到与你臭味相投的人。

是的,创作可以帮你找到你的同好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我好几次都没能完整读下来,不过里面有一个论述我到现在依然有印象。在第六章基因种族,定义了种族中近亲之间的代距,然后分析了生物的近亲的利他行为背后可能的动机。这一段内容非常有意思,推荐各位朋友找来原文读一下。

那这个和同好有什么关系呢,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存在”是有期限的,物质或者生物角度,这个人会在基因层面从先祖传承至今, 然后以繁殖的形式继续传递下去;而从精神角度,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可以归于整个人类群体的“基因”,如果能找到和你志趣、爱好或者追求一致的人,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精神层面的亲属。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有两个特别诧异的发现,因为我长到这么大,第一次发现和我学术追求和研究兴趣和路径极为吻合的人,又第一次发现和我性格各方面极为一致的人。这种感觉怎么说呢,真的很美妙,因为你知道茫茫人海中有和你一样的人,而这个人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了你的面前。这双份的快乐,甘之如饴。

再举个例子,哪怕在“女装”[1]这种小众领域上,我也结识了很有意思的朋友,大家各有各的快乐与忧愁,但能因为同一个话题把大家联结在一起。

具体到“存在”这个问题上,我当然会履行生物的繁衍职责,把基因传下去;我也更会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我们的理念贯彻下去。

啊。说起来有点害羞,如果有人能理解和体会关于“爱”的这一段的话,我再考虑说一段我的一个小小的但非常重要的渴求。


不如一起创作吧

这本书里关于梗、社交资本、内容品牌和涌现的观点,我第一次见到,但我发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已经实现了相关行动。当我回顾在科普创作群及开源团队的经历,我会发现书中提到的现象已经一次又一次发生。

过去我参与了也建立了非常多的群组,从个位数到千位数不等,有沉寂的千人群也有每天上千条信息的几十人群,这些群里都能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共识形成,梗的发生、重复、破圈与再创造。我挺惊奇于《创作者》这本书里提到了这些。


小鱼的创作选择

我相信,一个人会有很多很多的侧面,用标签来描述一个人,总是难以恰如其分地描述这个人的全貌。但是,现在大家的步伐匆匆,很难有好好坐在一起,聊聊人生、信念、信仰。

大家都很忙,那么在遇到对的人,或者遇到属于自己命运的时刻,机会可能转瞬即逝。有必要为这样的时刻准备好自己,最好是能准备好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和说辞[2]~


我希望来看我的朋友能从我的任何一篇内容感受到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作品是我的体现,是我个人在局部的投射。


好奇心是我驱使自己最重要的原动力 [3]

我一直在尝试探索这个广阔多元的世界,也一直在学习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阅读我内容的人是我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能和朋友们一起,用共同的志趣与对世界的爱并肩前行。


我自认为比较幽默,所以会倾向于趣味性内容与方式去进行创作,而又因为人工智能领域学习者的身份,我会选择在这里深耕内容。


我深知创作是需要勤加练习的,我关注多平台多模态的创作形式,也会不断尝试多种创作体裁和套路来提升笔力。


《创作者》这本书侧重创作之,我认为它对于已有创作经验的朋友会更有作用

(如果忘了这本书阐述了什么道理,可以看看本回答的第一句话[4]哦~)

而对于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动笔的朋友,我反而觉得先从的角度入手会更好一些。


知乎是一个对于创作小白很友好的平台,它最大的特点其实是创立之初的问答机制,问答模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选题,而针对选题去作答要比从零开始自己想选题阻力小很多。

如果想尝试在知乎上写点东西,不妨看看我总结的一些小经验~

  1. 怎样收获第一个1000位关注者
  2. 个人创作者怎么到一万关注者
  3. 如何突破个人创作者的桎梏




PS:这篇内容如果有朋友看的话,我会继续补充科普群和开源团队的故事,也会进一步阐述书里的金点子与我个人的看法。


30分钟后就截稿啦,(¦3[▓▓] 晚安

参考

  1. ^小鱼の女装初体验 | 第一次女装就直播,第一次直播就女装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1405886
  2. ^小鱼的碎碎念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9128734
  3. ^我偶尔会羡慕18、19岁的自己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2826436
  4. ^ 从真实自我的角度入手,以混剪形式融合梗进行创作, 通过社交网络与受众群体们相连,找到持久而独特的商业价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