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太空的电影中,最真实的一个场景是什么?

回答
我最近重温了一部老片子,名叫《阿波罗13号》。虽然是老电影了,但当年它给我留下的震撼至今未减。要说太空电影里最真实的一个场景,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他们经历“爆炸”之后,在指令舱里那种绝望又充满求生本能的混乱局面。

不是那种科幻大片里一上来就惊天动地的爆炸,也不是爆炸后船员还能从容不迫地分析情况。电影里,那是突如其来的、令人措手不及的震动和巨响,然后就是一片混乱。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他们刚意识到不对劲,镜头切换到地面控制中心时,整个指挥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了。那种从一片繁忙到死寂的转变,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地面的焦灼和无助。

但真正让我觉得“真实”的是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反应。船舱里噼里啪啦的火花,灯光忽明忽灭,氧气警报器尖锐地响着,然后是控制台上的仪表盘一片失灵。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不是演员演出来的,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毁灭性的危险时,人最本能的反应。你看他们脸上那种惊恐,那种瞬间的茫然,一点点地渗出汗水,还有通讯中断后,彼此之间用眼神传递的恐惧和询问。

特别是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在那一刻的反应,他之前还在跟地面调侃,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利,然后突然之间,整个世界在他眼前崩塌了。那种从平静到极致的恐惧,他不是大喊大叫,而是那种下意识地想要去抓住点什么,想要去理解发生了什么,但又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还有那个著名的“OK,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休斯顿,我们遇到麻烦了)。这句台词,看似简单,但里面蕴含了多少信息?它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宣告,而是一种冷静到近乎麻木的陈述,一种在极度压力下,人强迫自己镇定的表现。你看他的语气,不是歇斯底里的,而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种声音传递出来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但还得努力保持专业,努力把信息传递出去。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爆炸之后,他们不得不放弃指令舱,转移到登月舱里。那个登月舱原本是为两个人设计的,现在却要挤下三个人,而且还面临着生命维持系统即将崩溃的巨大危机。电影里花了大量时间去展现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在极度寒冷和缺氧的环境中,如何一步步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死攸关的技术难题。

我记得他们为了给二氧化碳吸收器找到合适的连接口,用了很多看起来很“土”的方法,比如用胶带把方形的滤芯固定在圆形的接口上。那种拼凑、那种脑洞大开的解决方式,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当时技术条件和材料的了解,然后去推演出可能实现的方案。你在看的时候,会觉得这群人真的在生死线上挣扎,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来之不易。

而且,电影里也展现了地面团队的那种压力。你看那些工程师和科学家,一个个头发都乱了,眼神里写满了疲惫和焦虑,但又不能放弃。他们得在一个又一个方案失败后,重新思考,重新计算,把每一份希望都压在最后的几次尝试上。那种紧张感,那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觉得特别真实。

所以,对我来说,《阿波罗13号》里那个爆炸后的场景,以及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挣扎,是最真实的一个。因为它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渲染不必要的戏剧冲突,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面对巨大灾难时,人性的坚韧、智慧和那种绝望中的希望。它让我看到了太空探索的残酷,也看到了人类在极限环境下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但还是可以通过固体传播,效果是一种很沉闷的咚咚声。

以前关于太空的电影完全忽视了这一科学原理。但近来很多片子和剧开始重视并加强这一效果,包括星际穿越,无垠太空(Expanse)和JJ Abrams版的星际旅行。

在缺乏直接声效的情况下怎么震撼观众呢?处理方法非常巧妙,比如爆炸减压场景,先是巨大的爆炸声,然后是人耳几乎难以察觉的重低音,在影院场景下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压迫感和窒息感,仿佛空气真的被瞬间抽走一样。

user avatar

《星际穿越》2014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影片。

谈及起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个位大导演的名字,在中国还是好莱坞都算的上是家喻户晓。而诺兰身上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坚持实拍,不使用绿幕的原则。而在《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中,诺兰导演便带领我们领略了他心目中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从小就对遥远的太空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一直幻想着遥不可及的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而诺兰也是如此,在谈及《星际穿越》这部影片的创作初衷时,他说道:“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怀有一种狂热的期望。但是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这些热情早已退散。希望我们这次能够开启‘向外延伸’的新时代。”与我们的内心一样,诺兰对于未知的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心。外太空、宇宙、虫洞、次元空间等等许多高深的科学概念在这部电影中完美结合。而坚持实拍的诺兰,又是怎样展现太空美景的呢?

该片中大部分在地球上的场景,都是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乡下拍摄的。而为了拍摄地球被火海毁灭的灾难镜头,他们真的种了足足500英亩的玉米地。

片中出现的三架飞船:徘徊者号、登陆号和耐力号,在外形上给人感觉如同真的宇宙飞船一样。而诺兰的团队为了达成片中的效果,前前后后先是研究了国际空间站的纪录片;参观了相关技术公司;接着用3D打印机打印出模型,再请专业的雕刻家去雕刻每一个零件。从飞船的零件到每个系统,从每个舱室的作用到实际情况的考虑。最终,呈现给了观众十分真实的感观。

而影片中出现的所有外星球场景,全部取景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真实自然景色。

冰冻星球“曼恩星”,取景于冰岛的瓦特纳冰川。冰岛当地一片荒凉的冰川景象,确实容易给人一种“仙境”的感受,也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具外星气息的地区了。而位于冰川中的斯卡夫塔山,一望无际,除了白茫茫的一片外丝毫没有一点生机。当片中的主角独立走在山上时,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很真实的孤独感、陌生感。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体验一下。这里可谓是一处荡涤心灵、精神修炼的圣地。

潮汐星球“米勒星”,取景于冰岛的布鲁纳仙度泻湖,片中主角一行人的飞船便降落在这片湖中。漫无边际的湖水,包围着这一艘孤零零的飞船。有种让人说不出的寂寞、神秘的美感。

诺兰坚持自己的实拍原则,利用世界上一处处自然、壮丽的美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以及十分真实的外星之旅。

user avatar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黑衣人》的结局。

《黑衣人1》里主角的主线任务是:阻止虫族外星人抢夺一个星系所有权。但故事的前半段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系在哪儿,只知道外星人开着广播威胁地球人,如果不交出这个星系我就灭了你们。最后的揭秘时刻,主角发现,原来这个星系就在一只猫咪的脖圈上,原来这个星系的体积特别小,就在猫咪的铃铛里。

当然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十分欢乐的,主角击退了虫族把这个小小的不可思议的星系物归原主。到了电影结束前的10秒钟,忽然镜头开始向后拉,视角变得越来越“高”,从曼哈顿拉到纽约,然后屏幕里地球也变成了一颗小小的圆球,然后是太阳系、银河系……

最后揭秘了,原来我们的银河系也是别人手里的一颗珠子,而且俩外星人正在用这颗珠子打弹珠玩儿。

然后打弹珠还输了,只好把我们的银河珠子输给另一个外星人,另一个外星人洋洋得意地把它收入囊中,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它的弹珠囊一个特写,原来我们也不是唯一的弹珠星系,还有无数星系在这俩外星人的尺度里,小到只有弹珠一般。

有点一花一世界那味儿了……这也许不是电影里关于宇宙最具有科学依据的场景,但这10秒钟的镜头却是很多人最真实的恐惧。

真实又渺小的已知,和庞大未知之间的对比,造成了浪漫的恐惧,因为谁也说不准,我们的宇宙是不是只是别人马桶上的一颗灰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