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中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记载太过混乱,四伐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

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

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葛亮对治国理政的精通,以及蜀汉内部相对稳定的局面,让他认为仍然有机会通过军事行动来改变战略态势。
魏国边患的利用: 魏国虽然强大,但其边境地区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例如辽东公孙渊的割据,以及魏国皇帝曹叡对蜀汉的态度相对警惕。诸葛亮希望通过北伐迫使魏国调动兵力,消耗其国力,甚至可能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
消耗战术的延续: 诸葛亮深知速战速决难以取胜,因此他采取的策略是持续的消耗战,不断通过军事行动对魏国施加压力,同时积累自身实力。

在准备阶段,诸葛亮进行了以下几个重要举措:

调整军队结构与补给: 他对蜀汉的军队进行了重组和训练,加强了后勤补给体系的建设。
发展生产与经济: 在后方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为长期的军事行动提供物质保障。
招揽人才: 继续重视人才的招募和培养,确保军队中有足够优秀的将领和参谋。
对魏国边境的侦察: 对魏国的边防部署、兵力情况以及将领能力进行详细的侦察和分析。

第四次北伐的主要经过

关于第四次北伐的具体时间,史学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这是比较主流的观点。
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 部分学者根据一些零散的记载提出此说。

我们主要以建兴十二年的说法来阐述:

启程与初步行动(公元234年春季)

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分两路北上:

主力部队: 由诸葛亮亲自率领,从汉中出兵,目标直指关中。
另一路: 由姜维率领,可能从不同的路线(例如祁山或其他方向)进行牵制或配合。

核心战略:屯田与消耗

诸葛亮的战略核心依然是“屯田积谷,以待战机”。他的目的是在魏国边境建立稳固的据点,通过屯田来解决粮草问题,同时不断骚扰和消耗魏军。

占领重要据点: 诸葛亮大军抵达关中前线后,首先试图占领魏国在渭水以北的关键据点,例如 渭水。史书中有记载,诸葛亮曾率军渡过渭水,并在渭水南岸驻扎。
修筑营垒: 为了巩固占领区域,诸葛亮在渭水南岸修筑了营垒,为长期的对峙做准备。这显示了他的战略耐心和对后勤保障的重视。

魏国方面的应对

面对诸葛亮的进攻,魏国派遣了以大都督 司马懿 为首的军队前来迎战。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厉害,因此采取了非常谨慎的策略:

坚守不战: 司马懿避免与蜀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而是采取了坚守策略。他率领主力部队在魏国境内沿渭水一线布防,在诸葛亮修筑的营垒对面也修筑了营垒,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诱敌深入,疲惫蜀军: 司马懿的策略是消耗蜀军的锐气和体力,等待蜀军后勤补给困难或出现破绽时再发动攻击。他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是其最大的弱点。

对峙与小规模冲突

在渭水南北两岸,双方形成了长期的对峙。这段时间,史书中记载的细节不多,但可以推测存在以下情况:

双方都在加强防御: 诸葛亮一方面在渭水南岸巩固营垒,另一方面也可能派出小股部队进行侦察和袭扰。司马懿则加强了对蜀军的监视,并可能在关键地点进行防御。
粮草问题逐渐显现: 蜀军远离本土,粮草运输线漫长且容易受到阻碍。尽管诸葛亮采取了屯田策略,但长期的军事行动仍然给后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诸葛亮的病逝与北伐的终结

这是第四次北伐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部分。

疾病缠身: 在长期的军事行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诸葛亮积劳成疾。他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病逝于军中: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军中病逝。
临终安排: 在病重之际,诸葛亮对蜀军的撤退和后续事宜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
秘不发丧: 为了防止魏军趁机追击,他要求军中秘不发丧。
撤军顺序: 命令军队按照一定的顺序撤退,由姜维和魏延率领各自的部队作为后卫,负责掩护主力撤离。
战略调整的建议: 可能还对蜀汉的未来发展和战略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撤军与魏军的追击

在诸葛亮病逝后,蜀军依照他的遗命开始撤退。

魏军的追击: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虽然失去了继续围歼蜀军的最佳时机,但他还是命令部队进行追击。
姜维和魏延的阻击: 姜维和魏延作为后卫,成功地阻击了魏军的追击,保证了大部分蜀军的安全撤退。在这个过程中,史书中记载了姜维和魏延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例如魏延希望主动出击,但被姜维制止),但这部分记载的真实性需要斟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位将领都尽力完成了掩护撤退的任务。

第四次北伐的评价

尽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他的病逝而告终,但这次北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消耗了魏国国力: 尽管魏国最终获胜,但为了应对诸葛亮的北伐,魏国也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代价。
展现了蜀汉的军事实力和决心: 即使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北伐,并与魏国最精锐的部队进行长期的对峙,这足以证明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和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开启了姜维的时代: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他的北伐遗志,成为蜀汉后期的主要军事领导者。这次北伐为姜维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对诸葛亮个人功业的总结: 这次北伐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成为他一生军事生涯的句点。他的病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史书记载的混乱之处

之所以说史书记载混乱,主要体现在:

时间线的不确定性: 关于第四次北伐的具体时间,存在建兴十二年和十三年两种说法。
具体战役细节的模糊: 除了修筑营垒和对峙之外,关于具体的战斗、战术细节记载不多,使得细节难以还原。
人物矛盾的记载: 例如姜维和魏延在撤军过程中的矛盾,有些记载可能带有后人的解读或加工。
史料的零散性: 很多关于北伐的细节只能从零散的史料中推断出来。

总结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一次以消耗战和屯田为主要策略的战略性进军。他试图通过在魏国边境建立据点,不断牵制和消耗魏国实力。虽然最终未能实现灭魏的目标,并且以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而告终,但这次北伐仍然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智慧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也对蜀汉后期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史书的记载存在一些模糊和混乱之处,但其核心的战略意图和过程是可以大致勾勒出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混乱,基本一致,无论怎么讲,司马懿、张郃南北合击,优势在我,俘斩万计,胜利转进。

先看《晋书宣帝纪》

  • 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魏军追至祁山堡,切断诸葛亮南路,而诸葛亮屯卤城,断西汉水为水源,南北防御。

而《三国志》和《汉晋春秋》都差不多

  •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司马懿攻诸葛亮,张郃攻王平,南北合击!!


  • 《汉晋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司马懿攻诸葛亮,张郃攻王平,南北合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