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中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记载太过混乱,四伐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

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

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葛亮对治国理政的精通,以及蜀汉内部相对稳定的局面,让他认为仍然有机会通过军事行动来改变战略态势。
魏国边患的利用: 魏国虽然强大,但其边境地区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例如辽东公孙渊的割据,以及魏国皇帝曹叡对蜀汉的态度相对警惕。诸葛亮希望通过北伐迫使魏国调动兵力,消耗其国力,甚至可能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
消耗战术的延续: 诸葛亮深知速战速决难以取胜,因此他采取的策略是持续的消耗战,不断通过军事行动对魏国施加压力,同时积累自身实力。

在准备阶段,诸葛亮进行了以下几个重要举措:

调整军队结构与补给: 他对蜀汉的军队进行了重组和训练,加强了后勤补给体系的建设。
发展生产与经济: 在后方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为长期的军事行动提供物质保障。
招揽人才: 继续重视人才的招募和培养,确保军队中有足够优秀的将领和参谋。
对魏国边境的侦察: 对魏国的边防部署、兵力情况以及将领能力进行详细的侦察和分析。

第四次北伐的主要经过

关于第四次北伐的具体时间,史学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这是比较主流的观点。
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 部分学者根据一些零散的记载提出此说。

我们主要以建兴十二年的说法来阐述:

启程与初步行动(公元234年春季)

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分两路北上:

主力部队: 由诸葛亮亲自率领,从汉中出兵,目标直指关中。
另一路: 由姜维率领,可能从不同的路线(例如祁山或其他方向)进行牵制或配合。

核心战略:屯田与消耗

诸葛亮的战略核心依然是“屯田积谷,以待战机”。他的目的是在魏国边境建立稳固的据点,通过屯田来解决粮草问题,同时不断骚扰和消耗魏军。

占领重要据点: 诸葛亮大军抵达关中前线后,首先试图占领魏国在渭水以北的关键据点,例如 渭水。史书中有记载,诸葛亮曾率军渡过渭水,并在渭水南岸驻扎。
修筑营垒: 为了巩固占领区域,诸葛亮在渭水南岸修筑了营垒,为长期的对峙做准备。这显示了他的战略耐心和对后勤保障的重视。

魏国方面的应对

面对诸葛亮的进攻,魏国派遣了以大都督 司马懿 为首的军队前来迎战。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厉害,因此采取了非常谨慎的策略:

坚守不战: 司马懿避免与蜀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而是采取了坚守策略。他率领主力部队在魏国境内沿渭水一线布防,在诸葛亮修筑的营垒对面也修筑了营垒,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诱敌深入,疲惫蜀军: 司马懿的策略是消耗蜀军的锐气和体力,等待蜀军后勤补给困难或出现破绽时再发动攻击。他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是其最大的弱点。

对峙与小规模冲突

在渭水南北两岸,双方形成了长期的对峙。这段时间,史书中记载的细节不多,但可以推测存在以下情况:

双方都在加强防御: 诸葛亮一方面在渭水南岸巩固营垒,另一方面也可能派出小股部队进行侦察和袭扰。司马懿则加强了对蜀军的监视,并可能在关键地点进行防御。
粮草问题逐渐显现: 蜀军远离本土,粮草运输线漫长且容易受到阻碍。尽管诸葛亮采取了屯田策略,但长期的军事行动仍然给后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诸葛亮的病逝与北伐的终结

这是第四次北伐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部分。

疾病缠身: 在长期的军事行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诸葛亮积劳成疾。他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病逝于军中: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军中病逝。
临终安排: 在病重之际,诸葛亮对蜀军的撤退和后续事宜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
秘不发丧: 为了防止魏军趁机追击,他要求军中秘不发丧。
撤军顺序: 命令军队按照一定的顺序撤退,由姜维和魏延率领各自的部队作为后卫,负责掩护主力撤离。
战略调整的建议: 可能还对蜀汉的未来发展和战略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撤军与魏军的追击

在诸葛亮病逝后,蜀军依照他的遗命开始撤退。

魏军的追击: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虽然失去了继续围歼蜀军的最佳时机,但他还是命令部队进行追击。
姜维和魏延的阻击: 姜维和魏延作为后卫,成功地阻击了魏军的追击,保证了大部分蜀军的安全撤退。在这个过程中,史书中记载了姜维和魏延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例如魏延希望主动出击,但被姜维制止),但这部分记载的真实性需要斟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位将领都尽力完成了掩护撤退的任务。

第四次北伐的评价

尽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他的病逝而告终,但这次北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消耗了魏国国力: 尽管魏国最终获胜,但为了应对诸葛亮的北伐,魏国也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代价。
展现了蜀汉的军事实力和决心: 即使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北伐,并与魏国最精锐的部队进行长期的对峙,这足以证明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和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开启了姜维的时代: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他的北伐遗志,成为蜀汉后期的主要军事领导者。这次北伐为姜维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对诸葛亮个人功业的总结: 这次北伐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成为他一生军事生涯的句点。他的病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史书记载的混乱之处

之所以说史书记载混乱,主要体现在:

时间线的不确定性: 关于第四次北伐的具体时间,存在建兴十二年和十三年两种说法。
具体战役细节的模糊: 除了修筑营垒和对峙之外,关于具体的战斗、战术细节记载不多,使得细节难以还原。
人物矛盾的记载: 例如姜维和魏延在撤军过程中的矛盾,有些记载可能带有后人的解读或加工。
史料的零散性: 很多关于北伐的细节只能从零散的史料中推断出来。

总结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一次以消耗战和屯田为主要策略的战略性进军。他试图通过在魏国边境建立据点,不断牵制和消耗魏国实力。虽然最终未能实现灭魏的目标,并且以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而告终,但这次北伐仍然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智慧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也对蜀汉后期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史书的记载存在一些模糊和混乱之处,但其核心的战略意图和过程是可以大致勾勒出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混乱,基本一致,无论怎么讲,司马懿、张郃南北合击,优势在我,俘斩万计,胜利转进。

先看《晋书宣帝纪》

  • 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魏军追至祁山堡,切断诸葛亮南路,而诸葛亮屯卤城,断西汉水为水源,南北防御。

而《三国志》和《汉晋春秋》都差不多

  •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司马懿攻诸葛亮,张郃攻王平,南北合击!!


  • 《汉晋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司马懿攻诸葛亮,张郃攻王平,南北合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6月6日《骁话一下》节目中关于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两者在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历史发展动力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中往往是相互影响、并非完全对立的。首先,咱们来聊聊人民史观。人民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强调的是集体力.............
  • 回答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于1970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试图以“全球视角”重新梳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尽管该书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关于中国史的部分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错误,这引发了学界和读者的讨论。然而,这本书依然.............
  • 回答
    关于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与司马迁所著《史记》之间在先秦史记载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两种史料,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但它们成书的时代、作者的立场、以及史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描述先秦历史时,会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简单认识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渤海国,这个在东北亚历史上闪耀过的古国,其渊源确实与那个更加辉煌的前辈——高句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你翻开渤海国的史书,你会看到一个清晰的线索:渤海国的建立者,是粟末靺鞨人。而粟末靺鞨,正是高句丽灭亡后,在那片故土上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要详细讲述这段关系,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回到高句丽的鼎.............
  •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先秦时期:崤.............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史书中确实隐藏着不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血腥残酷的记述。这些文字往往以客观、简洁的口吻陈述事实,却能勾勒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这些“轻描淡写实则残酷”的史书语句:1. “秋毫无犯”:对士兵军纪的赞扬背后隐藏的压迫 表面意思: 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侵占百姓财.............
  •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夜空。这些故事并非总是关于帝王将相的宏图伟志,更多的是普通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温情故事: 1. 孝道之光:.............
  • 回答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鲁国史官们在记录史实时运用的一种独特的笔法。它并非单纯的“写得好”,而是蕴含着一种褒贬不一、曲折隐晦的叙事方式,旨在通过词语的选择、语序的调整,甚至省略某些信息,来委婉地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这种笔法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例子,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其中有趣且有代表.............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时代文学创作关注点和叙事策略的深刻差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古代权谋多为“一锤子买卖”,而现代权谋小说则更像是“俄罗斯套娃”: 古代权谋:“一锤子买卖”的简洁与决绝古代权力斗争的叙事,尤其是在史书和传统小说中,往往呈现出一种“一锤子买卖”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关于羯族人在史书中是否留下过羯语音译的名字,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也需要区分几个重要的历史细节。史书上确实记载了一些羯族人的名字,但这些名字的“音译”性质,需要结合当时汉文史书的记录方式以及羯族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理解。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羯族及其语言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确实,历史上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贡献或许不如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那般波澜壮阔,却在某个时代、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并未能在正史中留下完整的传记,他们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野史、笔记、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之中。寻找这样的人物,就像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