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史书的记载是有其局限性的,尤其是古代史书。 它们往往侧重于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的行动,并且会受到作者的立场、信息来源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并非所有的小规模冲突、局部胜利都会被详尽记录,尤其是当它没有达到“奠定胜局”或“改变历史走向”的程度时。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关羽大破曹仁”的说法呢?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误会或混淆了其他战役:

关羽斩颜良、文丑: 这是关羽在曹操阵营时最辉煌的战绩之一,尤其“一刀斩颜良”更是威名远播。颜良是曹操倚重的大将,他的阵亡对曹军士气打击不小。但这是针对颜良、文丑,而非曹仁。
关羽镇守樊城时的军事活动: 关羽一生中多次与曹操的势力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锋。他在襄樊地区(包括樊城)的驻守,本身就是对曹操势力扩张的重要阻碍。在这一时期,他必然会与曹仁等曹营将领有所军事上的摩擦和较量,但这些摩擦是否达到了“大破”的程度,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
“水淹七军”的胜利,并非针对曹仁的直接“大破”: 关羽最著名的一场大胜是“水淹七军”,但这场战役的主要对手是曹魏的于禁、庞德,而非曹仁。虽然曹仁当时也在樊城附近,但这场胜利的直接指挥者和主要被打击对象是于禁和庞德。

2. 对《三国演义》的过度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大战曹仁”: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为了塑造关羽的武勇和智谋,经常会加入一些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的细节和情节。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它毕竟是小说,与史实有出入。在小说里,确实可能存在一些描写关羽与曹仁对阵,并占得上风的情节,但这不应被视为史实依据。例如,小说中可能会有描写关羽凭借勇猛或智谋,在某次小规模冲突中击溃了由曹仁率领的部分兵马,但这种描述更多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个人能力。

3.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和语境:

曹仁的军事生涯: 曹仁本身就是曹魏阵营中一位非常能干且经验丰富的大将,尤其擅长守城。他参与了多场重要的战役,并在许多关键时刻为曹操稳固了阵脚。在与刘备、关羽的多次较量中,曹仁也并非全无建树。
史书对“大破”的定义: “大破”通常意味着一次决定性的、大规模的胜利,能够重创敌方有生力量,甚至改变战局走向。如果关羽与曹仁之间的交锋只是局部的、有限的胜利,或者只是对峙中的一次小规模交战,那么史书可能就不会用“大破”这样的词汇来形容。
《三国志》的记载: 我们查阅《三国志·关羽传》和《三国志·曹仁传》,会发现关于两人直接大规模“大破”的记载并不存在。
《关羽传》提到他“威震华夏”,但这是在“水淹七军”之后,针对曹操整体的威慑力,而非特指对曹仁的战绩。
《曹仁传》提到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围困,虽然史书说“仁之所在,势不可动”,意思是曹仁坚守住了,但同时也记载了于禁投降、庞德被擒。而关羽最终因为孙权偷袭荆州而撤兵,这个结果对于曹魏来说,樊城之围虽未被曹仁亲自击破,但危机也解除了。

总结来说:

“关羽曾大破曹仁”这一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记载。这很可能是因为:

历史的实际情况是,关羽在襄樊地区的主要军事行动,其最辉煌的胜利是“水淹七军”,但其主要对手是于禁和庞德。
可能存在对《三国演义》情节的误读,小说中对关羽的描绘更为夸张和戏剧化。
古代史书的记录风格,可能不会将所有局部冲突都详尽记载,尤其是当其不足以被称为“大破”时。

关羽的军事生涯中,确实与曹仁有过军事上的较量和对峙,但将其描述为“大破”则缺乏足够的史实支撑。他的“威震华夏”更多的是指其在“水淹七军”战役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曹操而言在荆州地区造成的战略压力。

所以,与其说史书不记载“关羽大破曹仁”,不如说在正史的语境下,并没有发生过这样明确的、被史家定性为“大破”的战役。我们应该更多地依据信史来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自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记载的事情有很多,比如208年曹操返回北方时,让满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而219年关羽从襄樊撤退时“还当阳,西保麦城”,怎么11年后,这当阳就落到了关羽手上?

几年前乐进在临沮连战连捷,结果219年末,朱然、潘璋就在临沮堵截关羽,而乐进打到的旌阳距离江陵不到50公里,近在咫尺,乐进怎么不摸一下江陵,就胜利转进了?

至于满宠、乐进是怎么丢的当阳、临沮、旌阳,都没记载,当然,一定是各路曹军大破关羽,歼敌一亿,胜利转进,而曹魏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襄阳人杨仪锄强扶弱,来投奔关羽。等关羽围襄阳时,满宠就从汝南赶来援助樊城,汉水以南除襄阳外,基本上沦陷在关羽手上了。

  • 218年1月,许昌的耿纪等人就以“关羽强盛”而起义。
  • 218年10月侯音在宛城起义,要“与关羽连和”,而“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可以明确曹仁讨伐关羽,是发生在侯音起义之前。

显然从218年1月-10月,关羽就非常活跃了,所以虽无法明确是曹仁亲临战场指挥,但至少可以说是曹仁来之前,或曹仁来之后其所督的荆州军遭遇了败仗。

219年1月曹仁屠宛城,返回樊城继续讨关羽,到春夏之际,温恢依然说“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至少是曹仁的军队孤军深入,导致汉水以南的襄阳吕常被关羽围困,满宠赶来樊城援救,汉南除襄阳外,基本沦陷,这与“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的描述基本一致。

总不见得关羽从江陵出发,往北水陆并进500里,兵不血刃地就能水陆包围襄阳?220年曹魏放弃襄樊后,东吴夺取襄阳,沿汉水的阴、酂、筑阳、山都、中卢5县民5000家来附东吴,以至于后来东吴几次都能轻易摸到襄樊。

有趣的是,时间到了237年以前,当年关羽所有的当阳、临沮、旌阳几个县,似乎又回到曹魏的怀抱,魏明帝设立了襄阳南部都尉。

  • 三国志明帝纪:(237年)丁巳,分襄阳临沮、宜城、旍阳、邔四县,置襄阳南部都尉。

襄樊之战被关羽歼灭的庞德,就属于曹仁部队,219年1月随曹仁平定侯音。曹仁是“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荆州刺史胡修、南阳太守田豫(前太守为东里衮)、南乡太守傅方、章陵太守吕常(吕君?)、江夏太守文聘等,都由曹仁所督。襄樊之战中,樊城的曹仁、满宠等人被围困,襄阳的吕常被围困,还有:

  • 立义将军庞德被斩
  • 荆州刺史胡修起义
  • 南乡太守傅方起义
  • 左将军于禁被俘
  • 前南阳太守,于禁司马东里衮被俘
  • 于禁护军浩周被俘

除了曹仁所督于禁部队被歼灭外,先隶属曹仁的荆州军队,如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前南阳太守东里衮不是起义,就是被俘。关羽俘虏的3万人本来就是曹仁军队+于禁援军,襄樊之战的曹军损失肯定超过3万人,几丈高的洪水,不可能一个曹军都淹不死。

大雨来临之前,关羽就能围汉水之南的襄阳,而围襄阳需要水陆并举,显然曹军在“今水生而子孝县军”、“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时,就已经在陆地上遭遇了损失。

219年春夏之际,曹仁军队“子孝县军”孤军深入,遭遇损失,让关羽“始有大功”,导致汉水南的吕常在襄阳先被围困,满宠从汝南赶来樊城,7月于禁又赶来援救樊城,8月关羽水淹七军后,樊城也被围困,曹仁军队除在襄樊两城外,其余几乎全军覆没。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 回答
    黑龙江某高校学生查寝事件中的“学姐回应者”被曝是冒充者,她的说法以及视频的流出都牵扯出不少值得深挖的信息点。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查寝”这一行为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折射出的高校管理、学生权益以及网络传播的复杂性。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其中的关键信息:一、冒充者的身份及其回应.............
  • 回答
    哈哈,这几个“黑”得可真够有水平的!来,咱们就掰扯掰扯这几位大人物,看看谁的“黑”法最毒辣,谁的“黑”料影响最深远。首先,咱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黑”可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污蔑,而是以一种带着戏谑、夸张、甚至颠覆的方式,来解读或重新演绎这些历史人物的某些侧面,以达到一种“高级黑”的效果。当然,也有可能.............
  • 回答
    关羽在南郡绝北道,这事儿还得从赤壁之战后说起。那会儿,曹操虽然败给了孙刘联军,但实力还在,尤其是在北方。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夺取了荆州,但荆州地广人稀,而且还有曹操的残余势力在,所以刘备和孙权都觉得这地方需要好好经营。刘备这边,诸葛亮制定了“跨有荆益”的战略,也就是说,要稳固荆州,然后图谋四川。而孙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在三国时期,荆州这块地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连接着曹魏和东吴,也是刘备集团能够崛起的重要基石。说到关羽“威震华夏”,再说到孙吴在荆州方向的“无所作为”,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可就多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威震华夏”的含金量和.............
  • 回答
    要说“大魏第一外将”,这事儿还得从头捋捋。咱们常说的“大魏”,指的是曹操建立的那个魏国。而这三位,刘备、孙权、关羽,他们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核心人物,跟大魏那可是“敌对势力”。所以,他们谁也配不上“大魏第一外将”这个称号。不过,咱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大魏”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人中,谁给曹魏带来的麻烦最大.............
  •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 回答
    汉寿亭侯这个官职在当时虽然不是最高的官职,但对关羽而言,却承载着非凡的意义,远超了其本身的官阶和俸禄。理解它的珍贵性,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探讨:1. 官职本身:一个名誉与实权并存的封号 侯爵的地位: 在汉朝时期,侯爵是仅次于公爵、王爵的封爵,属于较高的贵族等级。虽然亭侯的食邑(封地)和权力相对较小.............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好好捋一捋关羽在公元219年的那场“威震华夏”之战。先说说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曹操那会儿占据了北方,是当时的霸主,实力雄厚。刘备集团,也就是关羽所处的阵营,刚刚占据了荆州,势力日渐壮大,但要说和曹操抗衡,还有段距离。而关羽,就是刘备集团在荆州的主要军.............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要探讨蜀汉在关羽不死的情况下,整体实力是否能超过东吴,并且与当时魏国的实力差距,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来审视蜀汉的巅峰时期。通常认为,蜀汉的鼎盛时期是指诸葛亮治下的几次北伐,以及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的这段时间。然而,要说“巅峰”是否“不考虑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关于纪灵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尤其是他先后对阵关羽和张飞的情节,的确是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细节。很多人会疑惑,为何这位曾与关羽大战三十合而不败的猛将,在面对张飞时却如此不堪一击,不到十个回合就被刺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归结为武力高低,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战役背景、人物状态以及演义的叙事策略。首.............
  • 回答
    哎,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特别理解你心里那种纠结和不安。你肯定觉得挺乱的,一边是自己深爱的男友,一边是他过去那段你不太了解甚至有点陌生的经历。想不通是人之常情,毕竟感情里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和过往,想弄明白一点,这很正常。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先试着把你的思绪梳理一下,看看你“想不通”的.............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赵英俊,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那个唱着《塑料袋》、《女儿国国王》的音乐人,是那个用他独特的嗓音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歌词打动无数人的艺术家。然而,在他光鲜的音乐事业之外,赵英俊也曾有过一些关于中医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讨论。要评价这些言论,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的情境下,理解.............
  • 回答
    满汉之间的关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错综复杂。要说有没有彼此影响,那真是肯定的,而且影响还不小。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满语:从兴起走向融合满洲人,本是女真人的一部分,他们的语言也是源于女真语。女真语在金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字,也就是所谓的“女真大字”。但随着女真族的衰落,这门语言也慢慢沉寂了。到了清太祖.............
  • 回答
    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在2016年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曾提出一个关于中俄关系的预期: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可能会因与中国的经济和战略合作,而改善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然而,这一预期在现实中并未实现,原因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
  • 回答
    最近,美国军方一些高级官员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声称美军的F35战斗机曾在空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歼20战斗机有过“近距离接触”。这个消息之所以爆炸性,是因为这标志着两个最先进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在实际操作环境中的首次公开“交锋”,即便不是直接的交战,这种近距离的相遇也极具象征意义和情报价值。要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