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郡关羽绝北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起了多大作用?

回答
关羽在南郡绝北道,这事儿还得从赤壁之战后说起。那会儿,曹操虽然败给了孙刘联军,但实力还在,尤其是在北方。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夺取了荆州,但荆州地广人稀,而且还有曹操的残余势力在,所以刘备和孙权都觉得这地方需要好好经营。

刘备这边,诸葛亮制定了“跨有荆益”的战略,也就是说,要稳固荆州,然后图谋四川。而孙权呢,他虽然是盟友,但荆州这块肥肉,他早就垂涎三尺了。双方都清楚,谁能控制住荆州,谁就能在未来的争霸中占据主动。

当时,荆州被分给了刘备,但周瑜作为前线指挥官,对刘备的势力扩张是有顾虑的。他死后,鲁肃接任,鲁肃虽然比周瑜更看重孙刘联盟,但他同样也明白荆州的重要性。

关羽当时在刘备阵营里,那是数一数二的猛将,更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刘备集团初创,实力相对孙权来说还比较弱,占据荆州对刘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立足点。

“绝北道”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关羽在荆州北部边境线上采取的军事行动和战略部署。当时,曹操虽然退回北方,但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而且北方还有曹操控制的襄樊一带,紧邻荆州。关羽的任务,就是要防范曹操从北方南侵,同时也要对付可能来自其他方向的威胁。

具体来说,关羽在荆州北部,比如像樊城、襄阳这些地方,虽然当时还没完全拿下,但他在这些区域进行了军事上的活动,进行侦察、示警,甚至可能有一些小规模的冲突,目的是要“阻断”曹操从北方过来的陆路通道。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姿态,也是一种主动出击的体现,目的是让曹操不敢轻易南下,或者至少让他知道,荆州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毫无防备的地方了。

关羽在荆州的军事活动,尤其是对北方边境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首先,它稳固了刘备在荆州的统治。如果没有关羽这样的猛将坐镇北方,曹操随时可能从汉中或者其他方向进攻,刘备刚拿下的荆州就会岌岌可危。关羽的行动,就像是在北方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其次,它为刘备集团的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刘备得到了荆州,就能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西发展,最终夺取益州。如果荆州不稳,刘备的重心就只能放在防守上,根本无法顾及扩张。关羽在北方的牵制作用,让刘备可以安心地去打四川。

再者,它对孙权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虽然孙刘是盟友,但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刘备集团的强大,尤其是在荆州站稳脚跟,对孙权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压力。关羽在北方的军事部署,也向孙权表明,刘备并非只会坐收渔利,他同样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地盘,并且在必要时会采取行动。

最后,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关羽绝北道实际上是在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打下基础。诸葛亮预测曹操会出兵,孙权会想吞并荆州,刘备需要同时应对这两方面的压力,并最终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关羽在南郡的军事存在,尤其是对北方的有效控制,是整个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不仅仅是防守,更是对未来局势的一种预判和准备。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关羽的行动也并非一帆风顺,后期他因为骄傲轻敌,在麦城遇害,这是后话了。但就当时而言,他在南郡绝北道,为刘备集团在荆州的稳固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威慑力,为刘备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在谈论一个将领或一次军事行动的意义时,不能只单纯着眼于其自身,而是要放在大环境下,并以双方的战略目的去衡量与评价。所以单纯谈关羽绝北道是没法谈的,必须把它和整个南郡战役乃至赤壁之战后的局势相联系。

赤壁格勒之败后,曹操狼狈北还,曹军开始从战略扩张向战略收缩过渡。曹军在赤壁的伤亡数字不清楚,但绝不会少,且以精锐居多。所以对曹操来说,第一要务是重整部队,以应付赤壁之战后蠢蠢欲动的四方诸部。这是一件漫长的工作,最需要的是时间。换句话说,曹操的首要战略目标,不是打败孙刘联军,而是迟滞他们北上的势头。

那么在哪里阻止最好?自然是在江陵。

江陵南临长江,北靠汉水,西控巴蜀,东逼武昌,无论攻守,这都是必须掌握的枢纽。而且江陵毗邻江汉平原,水系发达,腾挪余地非常大——这个特点在后来起了很大作用,一会儿再说——打起防守战来,有足够的空间周旋,战略战术选择很多。

如果曹军不守江陵呢?从下图可以看到,一过荆门、钟祥,通道陡然缩紧,到宜城一带东有大洪山,西有荆山,无坚城可据,无广地可展,曹军要么就地死磕,要么后撤到襄阳才能站住脚。届时主动权将大大丧失——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多大,从后来关羽打襄樊逼得曹操差点迁都就能知道。

而对于孙、刘联军来说,江陵同样属于志在必得之地。占有此处,才能打开北上的通道——这是官面上的说法,其实刘备和周瑜打江陵的醉翁之意,不在北方,而在巴蜀——甭管战略方向是北还是西,江陵都是必争之地。四战之地,绝非浪得虚名。

明白了双方的心态以后,我们看曹操在赤壁之后布置的荆襄防御体系,很有意思:

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守当阳(今荆门),乐进守襄阳,李通守汝南,恰好构成一个从长江到中原的漫长链条。这是一个标准的防守态势,层层相护,就算一线败了,后续也有接应,节节抵抗,不致一溃千里。

但我们再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个体系不光只是为了防守,更像是一个随时准备撤退的安排。如果要要打一场彻底的防御战,满宠的位置应该更向南移,以防敌切断荆州与当阳之间的联系;而乐进也不该留守襄阳,而是南移至宜城,提前构筑防御阵地。而事实上满宠和乐进占据的,不是关隘险地,而是交通要道。这条路大家都很熟悉,前不久刘备从襄阳一路南逃,曹操派了五千精骑狂追,一天一夜狂飙三百里路,在当阳长坂坡追上,走得就是这条路——此即所谓“北道”。

能让骑兵疾驰,说明襄阳到当阳这一段的路况不错。满宠和乐进把住这条路的两个口,不趋进荆州,护路不护城,完全是一副准备跑的姿态。曹仁只要想走,拔腿就能走。为了确保这条通道畅通,徐晃也不是一直在城里,而是在这条路上来回巡逻,做为机动兵力。(史料里虽然说徐晃守江陵,但他在这期间的行踪,全都是在北道之上)

从这个安排可以看得很清楚,曹操很想守住江陵,但他心里清楚,根本守不住。

不过守不住也没关系,只要守住足够长的时间,让他缓过这口气来,就算达到目的了。

所以我们要明确的是,曹仁在江陵的作战任务,不是保住江陵,而是争取时间。而周瑜的目标,也不是干掉曹仁,而是江陵城的归属,以及能不能建立伐蜀的前进基地;对刘备来说,首要任务是吃下荆南四郡,然后看能不能顺便占点江陵的便宜。

如果说战前大家都对彼此心思不明白的话,南郡之战一开打,三方的意图立刻就清晰起来。

因为首先开打的,不是南郡,而是夷陵。

周瑜和程普来到江陵城下,没有着急渡江,而是隔水对峙,派了甘宁先去攻打夷陵。

夷陵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可以参考

如何阅读历史书?

这个回答。简单来说,这是进入蜀中的大门,打下它,巴蜀的双腿就分开了,长驱直入即可。

但问题是,周瑜你不是打曹仁么?分兵去打夷陵干啥?夷陵在西边,刘璋和曹操又没结盟,打它对曹仁的江陵防御没什么影响。

如果夷陵在曹军手里,也就罢了,可那时候,守夷陵的明明是刘璋的部将袭肃。这就好像两人摆好架势打架,一方一记左勾拳,先把围观群众砸了个乌眼青。结果甘宁一到,袭肃心里狂骂:老子躺着也中枪啊!!!然后赶紧投降了。

结果刘璋,成为曹操、刘备、孙权围绕南郡开战的第一个牺牲品……你说多冤呐。

周瑜的这一手貌似多此一举,让他的意图昭然若揭。他的大战略从来不是北上,而是西进。所以包围江陵之前,不妨先把夷陵拿下来,掌握整个战局的主动权。届时就算江陵归属和刘备之间起了龃龉,伐蜀的钥匙也在自己手里。可见周瑜对刘备,一直有防备。

刘备呢?乐呵呵去扫荆南四郡,战略意图想看不出来都难。

曹仁呢?曹仁更绝,他没有在城里偷着乐,而是突然雷锋附体,居然在敌军压境之下毅然出城,派兵去打甘宁。

这是曹仁眼光高明之处。曹仁的战略任务是尽量多守几天城,而死守从来都不是一个好选择,最好是打外围战,调动敌人。

夷陵对周瑜来说,是必争之地。而对曹军来说,夷陵却可有可无,赢了固然好,输了也没什么。周瑜本来以为曹仁不会出击,曹仁却偏偏主动出来,把甘宁还给围住了,五千人打一千人。周瑜没办法,只能留下凌统监视江陵,然后和吕蒙带主力去解围。

一番大战,曹军被击退。周瑜不但救下甘宁,还俘获三百多匹军马。可见曹军出击的是骑兵,对甘宁发动的是一场奔袭战。但这一来一回,耽误了好多天。周瑜固然心满意足,曹仁拖延时间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我说,曹操要选择江陵固守。江陵附近地域宽广,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曹仁得知吴军打夷陵,有充分的余裕出击周旋,甚至可以把战场设到远处。后来守襄阳,他就只能龟缩在内,等着外人来救,再玩不出什么花样。

然后,双方正式在南郡开战,这一打,打得惨烈无比,连周瑜本人都负伤了。

《吴录》里有这么一条记载: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这透露了两点信息。

一,曹仁守江陵,没有守襄阳那么苦逼,城里补给充足。正面攻防难度极大。

二,刘备打算从夏水截其后路。

古夏水现在已经没有了,从水经注推测,大概是从江陵东南分水流向向东南,从监利县北方掠过,然后向东北在仙桃附近入汉水。刘备这个大迂回的计划很宏大。

刘备的认识很清楚,正面打江陵得不偿失,自己本钱少,舍不得。但如果不出力气,江陵的归属不好跟东吴谈,不如迂回抄后路,说不定能以小代价捡个大便宜。

注意他的用词:“仁闻吾入必走。”

也就是说,刘备对曹仁和曹操的心思,也心知肚明,知道他们不会在江陵坚决防守,一旦摆出一个抄后路的姿态,他们就撤了。

曹仁想走,但暂时不能走。

周瑜想打,但暂时打不下来。

刘备舍不得打,又想占便宜,就想给曹仁一个撤兵的借口

三方各有算计,各有意图,关羽“绝北道”的战略,就是这么出笼的:它建筑在“曹仁不会死守”的认识上,摆出威胁后路的姿态,迫使曹军尽早北归。

这个战略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太多兵力,因为打的不是正面战,而是一场袭扰战甚至是一场游击战。执行者的部队,不需要死战,不需要阻援,连粮道都可以不管,只要在敌人后方保持“存在”,就足够了。

关于关羽绝北道的记载非常稀少,我们无法判断他带的是陆军还是水军,是按照刘备的计划走夏水迂回,还是就近渡江北上。但我认为关羽很可能会充分利用水军,他当初从刘琦领了水军去接应刘备,水战经验丰富。江陵附近水系纵横,下船战,上船走,可以极大增强机动力。

关羽”绝北道“的战斗记录有如下几条:

《三国志•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从这里能看出来,徐晃最初并不在江陵,是从襄阳一路南下,把曹仁的撤退路线先趟了一遍,扫平沿途变数。中途和满宠和关羽打了一仗,才进入江陵接应。

《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

《三国志•先主传》: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

《三国志•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

@陈旭

朋友指出青泥之战不是在这时候发生的,确实是我疏忽了。)

从这些零星记录可以看出来,关羽的游击范围相当广,而且有两个特点:

一是紧紧围绕着襄阳-当阳这一条高速路,所以先后和乐进、徐晃、文聘、满宠都发生过接触。

二是不离水路。比如寻口在钟祥附近,除汉水之外,还有蛮河、竹皮河、丰乐河、敖河、南北湖河、长滩河等等水路。至于汉津,更是当年用水军接应刘备的老地方,更是河路纵横。

《文聘传》里说的更清楚,在荆城(荆门)还烧毁了关羽的船只。

由此大概可以推测,关羽是以水路为主,兵力不多,策略是沿汉水一线游击,沿着襄当高速自驾游,下船打一声招呼,人来了上船就跑。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史料记录里,关羽都是被打跑的一方,此是既定策略所决定的。当然,这事说出去还是挺丢人,还没法解释,所以关羽本传根本不提。而曹方将领虽然可以宣称是胜仗,终究觉得底气不足,只用“走之”、“讨”这样的词。即使是文聘在汉津、荆门烧毁关羽的辎重和船,也没说破羽、败羽什么的,胜利的成色未必很足——事实上,面对打游击的对手,计算胜利次数本来意义就不大。

可以对比一下,同一时期,乐进”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这才是底气十足的胜仗。

关羽的这种游击生活一直持续到江陵之战即将结束,曹仁完成了拖延任务,准备撤退了。

曹仁的撤退挺有戏剧性。他和周瑜约战,周瑜亲自压阵,结果被射了一箭。曹仁以为主将没了,带兵进攻,周瑜咬着牙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总觉得从”激扬吏士“到”仁由是遂退“之间中间缺了点什么,难道不该补充一句”仁军大溃“或者”不敌“的话么?给人的感觉,好像周瑜一出来,曹仁自己就退了,两军没接战,还挺有默契。

而且曹仁退也不是退进江陵城,而是直接退走,这更不可思议。曹仁是出城约战,后方未失,而且周瑜都见了一年都了,脸都看烦了,不至于这次突然看见,就吓得要跑,连城都不要了。

原因很简单,曹仁顶了一年多,顺利任务已经完成了,江陵已成鸡肋,可以走了。正好有了这么一个约战的由头,那就顺势撤退好了。当然,这在战略上是个正确选择,可说出去不好听。吴军方面也不好厚着脸皮说破城遁走,结果在诸方史料上关于江陵最后怎么易手的,全都含糊其辞。

后方诸路将领意识到,关羽这只苍蝇还在后方嗡嗡叫呢。有这个变数在,曹仁的后撤终究是存在风险的。

可是,徐晃在陪同曹仁,满宠和乐进各有要点防守任务,都不敢轻动。那么搞定关羽的工作,就只能交给李通了。李通虽然是汝南太守,但并不代表他必须就在汝南呆着。江陵打了这么久,战局瞬息万变,他肯定提前率本部南移,用来策应。

《三国志•李通传》是这么说的: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迎仁军”,说明他的任务是把曹仁接应出来,说明这时候已经进入南郡之战的最后阶段。曹军诸部都开始呼啦啦往回收,关羽的处境变得艰难起来,活动范围被压缩限制。他和李通的遭遇,很有可能是关羽一时不慎被困,不然一支游击队,也不会干出插鹿角这样守营的事来。从简短的记录来看,李通确实攻破了关羽的防守,但也只是”且战且前“而已,没有大破,也没有追击,一副只要我打通了道路,随你去哪的样子。

为什么打成这样?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他们的任务。曹仁一撤,关羽使命完成,首要目标是赶紧走;李通的首要任务,是接应曹仁,双方都对歼灭对方兴趣不大。结果李通接到曹仁,高高兴兴回襄阳去了,关羽结束了游击战,也安全返回,结束了”绝北道”的征程。

“绝北道”这件事,关羽没有如同一尊战神一样,阻住北方诸将一步不得前进,也没有像只过节老鼠一样被诸将轮流吊打。纠结于这些细节,意义不大,还是要看整个战略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这是一次游击战,胜败不重要,重要的是袭扰,他的一切行动,都是紧密围绕着“如何迫使曹仁尽早撤退”这一战略目标来实施的,而且也确实完成了——尽管效果不是很明显。

所以在我看来,绝北道是一次难度很高的战役行动,要求指挥官拥有极强的临阵机变能力和预见性。关羽的指挥虽然也有瑕疵,但总体来说完成得不差。深入敌后,孤立无援,没有脑子一热跟人死磕,顺利完成既定战略目标。

只不过这毕竟只是南郡之战的一小部分偏师,又没有那种水淹七军的豪快胜负,因此声名不显,史料上也缺少记载。不过此战过后,刘备乃封拜关羽为元勋。关羽的作用大不大,刘备心里其实有数。

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范例,来探讨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周瑜、曹仁、刘备还是关羽、乐进、徐晃、李通等人,都表现出了严格的纪律性,始终坚持“战术服务战略”的大原则。要搞清楚其中关系,从大战略目标入手总是没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在南郡绝北道,这事儿还得从赤壁之战后说起。那会儿,曹操虽然败给了孙刘联军,但实力还在,尤其是在北方。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夺取了荆州,但荆州地广人稀,而且还有曹操的残余势力在,所以刘备和孙权都觉得这地方需要好好经营。刘备这边,诸葛亮制定了“跨有荆益”的战略,也就是说,要稳固荆州,然后图谋四川。而孙权.............
  • 回答
    南郡之战,是三国初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关羽和张飞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说他们是“拖油瓶”显然是过于片面和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南郡之战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争夺荆州核心区域: 南郡(治所为襄阳,后移至江陵,即现在的荆州城.............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南京关于“居家办公”的措辞,从最初的“鼓励”到后来的“尽力”,这其中的演变,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细微调整,更折射出背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和动态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种措辞所处的语境、背后的政策意图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从“鼓励”到“尽力”:语境的变化与意图的演进首先,我们得明确,政.............
  • 回答
    金与正关于“终战宣言”的表态,以及其附带的“若放弃敌对政策愿讨论恢复南北关系”的条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朝鲜一次简单的声明,更是其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对外展示其立场和策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当前半岛局势的一种试探和信号释放。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金与正的表态内容: “终战宣言”的.............
  • 回答
    南诏国与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历史上璀璨的两页,而支撑起这辉煌的,便是当时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区划体系。要详细了解它,我们得从这两个王朝的演变和特点说起。南诏国时期:从部落联盟到强大王国南诏国,最早的时候是洱海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发展壮大起来的。刚开始,它的行政管理更像是部落联盟式的,以部落首领的控制范围.............
  • 回答
    南宋末年,面对金国步步紧逼的威胁,宋朝内部对于是否联蒙灭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是历史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牵扯到国家存亡、民族利益、政治立场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议题。支持联蒙灭金的理由:1. 生存的必然选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理由。金国自.............
  • 回答
    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特别是如果结果不利于中国,而中国又明确表示不接受,这确实会引发一个棘手的问题:谁有能力、有意愿去“执行”这样一个被大国明确拒绝的裁决?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国际法、国家主权、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现实的权力运作,远非一个简单的“敢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执行”这个词在国际法和国际.............
  • 回答
    哇!南极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十万个为什么”比企鹅的脚印还多!你们快听听,这些问题是不是都挺好玩的?为什么南极会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雪和冰?这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床超级厚实的棉被!南极离太阳可远了,冷得不行,所以下下来的雪啊,好多都化不开,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厚厚的冰。.............
  • 回答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承载了太多故事。除了大家熟知的明孝陵、中山陵、总统府这些著名景点,南京其实还藏着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冷知识”,不仔细挖掘,你可能真的不知道。1. 你脚下可能埋着一座“地下宫殿”——南京博物院的地下展厅。很多人都知道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里面的珍宝无数。.............
  • 回答
    南京,这座有着厚重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城市,除了众所周知的总统府、中山陵、夫子庙这些标志性景点,其实还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甚至有点“不正经”的冷知识。这些细节,就像埋藏在城市肌理中的宝藏,一旦被发掘出来,会让你对南京产生全新的认识。1. 你知道南京曾经有过一座“紫金山大庙会”吗?提起紫金山,大家想到的无.............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些关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平台审核的敏感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简单来说,不是平台“故意”偏袒哪个城市,而是信息内容本身所触及的议题敏感度和潜在的社会影响力的不同,以及它们在内容传播中的“引爆点”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限流”是怎么回事。知乎作为一个知识问答.............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南都关于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下的骂声及其延伸问题”。事件背景回顾: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发生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两列动车追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是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铁安全、信息透明度、政府责任等一系列深刻的讨论。南方都.............
  • 回答
    日本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南苏丹武器禁运的表决中投了弃权票,并未赞成由美国等盟国主导的这项决议草案。这一立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基于日本一贯的外交政策原则以及对南苏丹当前局势的考量。要理解日本为何不支持这项草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首先,日本的外交政策基石,尤其是其和平宪法精神,是理解其立场.............
  • 回答
    小亚细亚南部海岸,这片沐浴在地中海温暖阳光下的土地,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的海岸线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古老文明的辉煌与衰落,诉说着无数帝国、国王、商人和水手的跌宕故事。这里绝非只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它的历史深度足以令人惊叹。从最古老的时期开始,这片土地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早在.............
  • 回答
    崇祯皇帝若放弃关外,迁都南京,这一策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能否“救国”,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详细论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 一、 崇祯皇帝放弃关外与迁都南京的背景与动因1. 严峻的军事形势: 后金(清)的崛起与军事压力: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对明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南京禄口机场的疫情传播链,犹如多米诺骨牌,接连推倒了全国多个省市的防疫壁垒,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无疑将禄口机场乃至各地在防疫工作中的一些深层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这场由点及面的扩散,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 禄口机场,隐匿的“放大器”禄口机场作为此次疫情的源头,其暴露出的问题是系.............
  • 回答
    江西昌纪委已介入调查一则“女司机醉驾被查,自称叫‘yuwei’过来”的事件。这起事件因其扑朔迷离的细节,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事件回顾:根据公开报道,一名女司机在接受警方醉驾检查时,言语不清地表示要“叫yuwei过来”。这一说法,结合事发地江西省的背景,迅速指向了当地一名具有影响力的官员。尽管事后官方.............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河南南阳的幼儿园紫外线杀菌灯事件,造成 18 名孩子和老师被灼伤,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要判断这起事件的责任归属,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厘清事发前、事发时、事发后的各个环节,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具体人员和单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