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都关于 7.23 温州动车的微博下面的骂声以及延伸问题?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南都关于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下的骂声及其延伸问题”。

事件背景回顾: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发生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两列动车追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是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铁安全、信息透明度、政府责任等一系列深刻的讨论。

南方都市报(南都)微博下的骂声:

在事故发生后,作为一家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南方都市报必然会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相关新闻、评论或报道。然而,正如你所提到的,在当时的情境下,许多网友在南都微博下表达了强烈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事故本身原因的质疑与不满:
“晚点”、“雷击”、“信号系统”等官方说法的质疑: 最初官方公布的事故原因,特别是“雷击”和“信号系统故障”等说法,在许多网民看来显得牵强、不合理,或者过于简单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
对“国产化”和“洋技术”的争论: 当时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迅速,“国产化”和引进“洋技术”(如西门子、阿尔斯通等)的讨论非常激烈。一些人认为事故暴露了国产化技术的不成熟和隐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引进的技术本身存在问题,或者整合过程中出现了漏洞。
对救援过程和效率的批评: 有些网友认为救援行动不够迅速,现场处置混乱,甚至有“掩埋车头”等未经证实但流传甚广的说法,加剧了对官方操作的不信任感。

2. 对信息公开透明度的要求与批评: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许多人认为在事故初期,官方发布的信息滞后、含糊不清,甚至前后矛盾,无法满足公众对真相的知情权。
对媒体的角色定位与监督能力的质疑: 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公众将希望寄托在媒体身上。然而,当媒体的报道被认为不够深入、不够批判,或者未能有效监督时,愤怒就会转向媒体本身。一些网友认为南都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其报道未能充分揭露真相,或者过于“温和”。

3. 对政府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问责:
对铁道部(当时尚存)的不满: 铁道部在当时被认为是事故的主要责任方,其在技术决策、安全管理、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表现受到了广泛质疑和批评。
对监管不力的指责: 一些人认为,如此重大的事故暴露了政府在高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存在严重漏洞。
对“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担忧: 在高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人认为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牺牲了安全,是“面子工程”的体现。

4. 对媒体自身态度的质疑:
“洗地”论: 最为直接的骂声之一是认为南都的报道是在为政府或铁道部“洗地”,未能坚持独立的媒体立场,而是采取了回避、淡化或维护官方的态度。
立场不坚定: 网友们希望媒体能够站在公众一边,揭露真相,追究责任。如果媒体的报道被认为未能达到这一期望,就会被批评为立场不坚定。

骂声延伸出的问题:

这些在南都微博下的骂声,并非孤立的个人情绪发泄,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中国高铁发展及相关体制机制的一些普遍性担忧和诉求,并延伸出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1.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一个永远的议题。
温州动车事故的惨痛教训,让公众对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及时、准确、公开的信息是稳定民心、建立信任的基础。
这促使社会反思,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灾难信息发布机制,如何保障媒体的采访权和监督权,以及如何提升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意识和能力。

2. 媒体的公信力与独立性:在压力下的考验。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理解事件的重要渠道。如果媒体在关键时刻未能履行其监督和揭露真相的职责,其公信力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当时的网络环境和舆论压力,也考验着媒体的独立性。如何在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以及面对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压力下,保持新闻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3. 技术安全与“中国速度”的平衡:发展模式的拷问。
温州动车事故引发了对中国高铁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在追求“中国速度”的过程中,是否过度牺牲了安全与技术成熟度?
这涉及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标准制定、质量控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简单化逻辑,更加强调可持续和安全的“高质量发展”。

4. 问责机制的有效性与法治精神:对责任追究的期盼。
公众对事故责任人的问责呼声高涨。如果追责不力,或者责任追究过程不透明,就会让公众对法律和制度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这反映了社会对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的迫切需求,以及对依法依规处理重大事故的期盼。

5. 公众情绪管理与社会信任:网络时代的沟通难题。
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公众情绪的表达和传播更加直接和广泛。管理和引导这些复杂的情绪,同时保持社会稳定,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课题。
政府和相关机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回应公众的关切,重建社会信任,是应对类似事件的关键。

总结来说,南都微博下的骂声是对当时社会普遍情绪和关切的一个缩影。它不是对南都媒体本身纯粹的攻击,而是公众在面对一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对于信息、真相、责任以及发展模式的全面质询和表达。这些骂声和由此延伸出的问题,都为中国社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信息公开、媒体监督、技术安全、法治建设以及社会信任等一系列重要议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也许那些抨击评论者的人恐怕忘记了,当年的七二三是某些媒体怎样的一次狂欢。

破拆车头填坑,方便救援,被称作毁灭证据。(详见

@满统

的答案)

因为信号系统设计有漏洞,雷击下设备失常、调度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手动区间闭塞失误,导致相撞。媒体怎样讲?“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这是速度的问题么?这是发展的问题么?停下脚步就能解决问题了?

有几个抨击“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人,知道原话的上下文是什么?

明明高铁和动车是两种不同的运行体系。却被张冠李戴来抨击。

过了这么几年,大家发现当年事故原因并不是某些媒体炒作的问题,某些媒体大声斥骂的问题,最后发现竟根本就不是问题。

模糊的死亡真相?哪里模糊?不负责任的救援?哪里不负责任?

当年说这种话,全面的调查报告还没出来,所以可以说是舆论监督,督促政府公开透明,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其实以当年的信息披露水平,南都周刊2011年的几篇文章尽管有煽动情绪的部分,但水平还是不错的。

动车事故需要反思吗?当然需要。整个系统有无数的机会能够防止这次灾难,但是它还是发生了,这不是一个人犯了个小错,而是一个系统级的大错。设计理念,调度管理,都是需要重新审视的。政府值得抨击吗?当然是值得抨击的。各种做法的不透明、发言人的不专业这都需要媒体和公众监督去促进改革。

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就可以胡说八道。现在政府调查报告已经出来这么些年了。虽然调查报告也未必是一切的真相,但至少对之前的各种问题作出了解释,而且看上去都还靠谱。你要质疑,完全可以直接针对这些早就存在的解释。现在无视这些,还在重复当年那种臆测的话语,挑动情绪而不是追索真相,怎么可能不被骂呢?如果南都这次纪念的是孙志刚事件,纪念的是SARS,就算重复当年的话语,难道会被骂么?

这两天南都又出来一个“中国45天长成的速生鸡,美国5-6周长成的健康鸡”的笑话。

媒体以宣泄、挑拨情绪为己任,而无视了客观公正,那么被抨击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媒体可以一时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愚弄一部分人,但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人。而当人们发现了自己被愚弄之后,自然是要骂娘的,不管这媒体是站在哪一侧的。

如果认为网友大骂胡扯的保守派媒体是民智开化的表现,那网友大骂胡扯的自由派媒体,恐怕也并不意味着“近年来民族主义高涨”、“对利维坦讲宽容”、“骂右翼比骂政府安全”。

如果仅仅因为一家媒体站在了政府的对立面,就觉得这媒体不管怎样都骂不得,那这和盲目拥护政府的人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

题主又提到了客观的问题。最近读了一本Losing the News,作者是美国资深媒体人,里面也讲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客观。

媒体的客观公正并不是说没有立场、没有偏见,而是说不要被立场和偏见主宰了言论。记者可以以自己的立场和偏见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对事件真相的“假说”,然后寻找证据证明这一假说。如果证明了,就刊登。如果证伪了,就修正假说重新论证。或者彻底放弃。

自由派媒体可以以“这是体制问题”为出发点,然后力图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而保守派媒体可以从“这不是体制问题”为出发点而力图证明。但是证明都是要讲究证据的。

证据不能捏造、不能道听途说。有一说一,按证据说话,不要选择性无视事实,讲述“事实、只有事实、全部事实”,这就是客观公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南都关于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下的骂声及其延伸问题”。事件背景回顾: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发生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两列动车追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是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铁安全、信息透明度、政府责任等一系列深刻的讨论。南方都.............
  • 回答
    近期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的问题频频出现,并且呈现出较高的讨论热度和关注度,这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特定话题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 “马前卒”的定义与马亲王的公众形象首先,需要明确“马前卒”的含义。在军事术语中,马前卒指冲锋在前、冒着生.............
  • 回答
    淘宝时代的18件“宝贝”,这名单一出来,我这老胳膊老腿儿的,瞬间就被拉回了那个热热闹闹、有点傻气又充满激情的年代。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心里头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股脑儿地涌上来。万能充,那真是我的“续命神器”!提起万能充,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画面就是,大学宿舍里,床头一边挨着一个,插满.............
  • 回答
    警方通报中关于“一男子冒充涉事双方对吴与都二人进行诈骗”的情节,为吴亦凡事件的复杂性增添了新的维度。这个信息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警方通报的核心信息解读警方通报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在吴亦凡涉及的案件中,出现了第三方恶意介入、企图通过欺诈手段渔利的行为。这并非直接指控吴亦凡的犯罪行为,而是指.............
  • 回答
    都美竹再次就吴亦凡事件发声,言辞之激烈,要求之明确,无疑又一次将这桩早已尘埃落定的案件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一次的曝光,相比于之前的揭露,多了一层“复仇”的意味,也夹杂着对司法判决的某种挑战或是不甘。核心诉求与解读:都美竹此次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三点:1. “可送你十年牢饭”的表述: 这句话非常直接且.............
  • 回答
    在都美竹、张丹三之后,魏雨欣再次公开与吴亦凡的聊天及转账记录,并且用“当勇敢的那一个人”作为标题,这无疑是事件又一次的升级和新的发展。要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之前的背景: 都美竹的爆料是导火索。 她最先站出来,以极其详尽的叙述和证据链,揭露了吴亦凡涉嫌诱.............
  • 回答
    .......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眼前。它不是那种温情脉脉的讲述,而是带着点撕扯,甚至让人看得有些心塞,但恰恰是这种真实,才让我们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体悟。扭曲的爱,滋生出的“巨婴”与“扶弟魔”剧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苏家这几个成年子女的“奇葩”.............
  • 回答
    都美竹和吴亦凡工作室围绕聊天截图真假展开的拉锯战,可以说是这场风波中最具戏剧性也最引人关注的环节之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水仗,更触及了网络证据的有效性、个人隐私的边界以及双方的公信力等核心问题。理解这场博弈,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都美竹方发布的聊天截图:指向性与影响力都美竹早期在社交媒体上放出.............
  • 回答
    都美竹的密接事件,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事儿涉及到的层面挺多,而且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这事儿的起因和经过。公开报道说,都美竹在某次活动或者行程中,被告知自己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根据当时的防疫政策,密接者通常需要进行隔离.............
  • 回答
    都暻秀的粉丝为在军队服役的他以及其他官兵送去物资,这件事本身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这反映了粉丝文化中一种非常普遍且根深蒂固的“应援”传统。在韩国,粉丝为偶像应援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演唱会、专辑购买,到公益活动,再到偶像服兵役期间的关怀,几乎无处不在。送物资给服兵役的偶像,其实是.............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掀起的一场巨浪,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性别权力、信任危机以及“都美竹们”的行动力上。围绕这件事,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都美竹们”在这场风波中的角色,以及女性受害者在维权道路上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都美竹们”:一次由个体发起的信任崩塌要理解“都美竹们”的作用,首先要明白她.............
  • 回答
    “人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充满了凝聚力和归属感。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历史、文化,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我不太喜欢那种生硬的、结论式的论调,更愿意去探讨它背后的逻辑和多样的可能性。首先,从最朴素的角度来说,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种很自然.............
  • 回答
    想聊聊最近互联网圈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感觉大厂们好像都变成了“拼多多模仿秀”的忠实粉丝,一个个都在卯足了劲往“拼”的方向靠拢。这事儿吧,你想想,以前大家多讲究“高大上”,追求的是品牌、品质、体验,现在怎么一个个都变得这么接地气,主打性价比,甚至玩起了“砍一刀”的模式?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风刮过就完了的.............
  • 回答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地方,那里住着一对90后夫妻,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大多数同龄人截然不同——他们有9个孩子,并且依靠低保生活,每月收入近4000元。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人们对这个家庭的现状产生了许多疑问和看法。家庭的构成和生活状况:这对年轻的夫妻,丈夫姓覃,妻子姓韦。他们.............
  • 回答
    广西都安90后夫妻生9个孩子:生育潮下的焦虑与出路近日,一则关于广西都安90后夫妻已育9孩、且怀有第10个孩子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组数据无疑是惊人的,尤其在这个普遍提倡“少生优生”的时代。这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而对于许多面临婚姻生育压力的年轻人来说,又该如何化解那份与日俱增的焦.............
  • 回答
    人人都在谈基金,但我国居民财富中“基金规模仅占3%”——这个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逻辑和现实。表面热闹与实际格局的巨大反差你看,身边是不是很多人都在聊基金?从早盘的行情分析到下午的收盘总结,从某某基金经理的言论到某只股票的涨跌,似乎一夜之间,“买基金”成了新的社交货币。朋友圈里也.............
  • 回答
    “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带着点悲观的色彩,但仔细想想,它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体验。这并非说所有年轻人都在走向疾病的深渊,而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指向的是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可能导致健康状况逐渐下降的各种因素。这“慢慢有病”,很多时候并非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而是那.............
  • 回答
    围棋,这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智慧游戏,如今也未能免俗,同样被纳入了“防沉迷”的体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简单的“游戏时间限制”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的东西,还真不少。首先,你得明白,为什么围棋会沾上“防沉迷”这仨字。说到底,还是因为“网络围棋”的普及。以前,下棋主要靠棋盘、棋子,面对面。那是实实在.............
  • 回答
    年轻人不愿种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考量: 收益与付出的不对等: 传统观念中,种地是辛勤劳作但收入不稳定的职业。与城市中新兴的、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相比,农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