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人都在谈基金,但我国居民财富中「基金规模仅占3%」?

回答
人人都在谈基金,但我国居民财富中“基金规模仅占3%”——这个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逻辑和现实。

表面热闹与实际格局的巨大反差

你看,身边是不是很多人都在聊基金?从早盘的行情分析到下午的收盘总结,从某某基金经理的言论到某只股票的涨跌,似乎一夜之间,“买基金”成了新的社交货币。朋友圈里也时不时有人晒出基金收益图,或是“抄底”、“逃顶”的经验分享。这种集体性的关注和讨论,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整个中国都在疯狂地投资基金,基金已经成为大家财富管理的首选。

然而,当官方数据出来,说我国居民财富中基金的占比只有3%时,这种“全民参与感”似乎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这3%是个什么概念?我国居民总财富大概是指我们个人名下的存款、房产、股票、债券、基金、保险、黄金等等所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总和。在这庞大的财富饼图中,基金所占的比例,连一块像样的边角料都算不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关注度不等于参与度,也并非全面参与

“人人都在谈基金”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和讨论的普及,而非实际投资规模的体现。

信息茧房效应与头部效应: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往往会受到社交圈、媒体算法以及个人兴趣的影响。如果你关注金融领域,或者你的朋友们都是对理财比较积极的人,那么你很可能就生活在一个“基金化”的信息环境中。这种环境会放大基金的声量,让你觉得“大家都这样”。就像你喜欢看科幻电影,你身边的朋友也喜欢,你可能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科幻着迷一样。
意见领袖和市场情绪: 基金行业本身也有其传播逻辑。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理财博主等等,他们是基金产品的推广者,也是市场情绪的引导者。当市场行情好时,他们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更大,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目光和讨论。反之,当市场低迷时,讨论的热度自然会下降。
新手的热情与老手的审慎: 很多对投资理财感兴趣的新手,往往会从门槛相对较低、概念相对易懂的基金开始接触。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这进一步增加了基金的讨论度。而一些经验丰富、已经建立起多元化资产配置的老投资者,可能他们的投资行为更加低调,或者已经将资金分散到了其他领域,不一定会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

第二:中国居民财富结构的独特性

“基金规模仅占3%”这个数字,恰恰反映了我国居民财富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房产的压倒性主导地位。

房产是我们的“压舱石”: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有房才有家”的观念根深蒂固。房子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重要的资产和“保值增值”的工具。中国人倾向于将大部分积蓄投入到房产上,用房贷作为一种杠杆,来获得比其他投资更高的回报。即便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的情况下,房产在中国居民总财富中的占比仍然是极其庞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套房子的总价,可能就抵得上普通家庭好几年的工资总和,甚至是几十年的积蓄。相比之下,几万、几十万的基金投资,在整体财富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其他资产的占比: 除了房产,存款也是中国居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风险偏好较低,很多居民更习惯将钱放在银行,求稳求安全。股票、债券等直接金融资产的渗透率相对较低,而基金作为这些金融资产的一种载体,自然也就受到了整体金融参与度不高以及房产财富主导的影响。
财富分配的差异: 即使大家都在谈基金,但实际投资基金的人群,可能更多集中在有一定可支配收入、对理财有较高认知和需求的中高收入群体。而对于那些财富基础相对薄弱的居民来说,他们可能还没有能力拿出太多钱去投资基金,或者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房产问题。

第三:基金投资的门槛与认知差异

虽然基金的门槛越来越低,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学习和理解的领域。

认知门槛的存在: 尽管“谈基金”很容易,但“懂基金”并“会投资基金”则需要时间和精力。很多人可能只是跟着概念买,或者听别人推荐就买,缺乏对基金类型、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的深入了解。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犹豫不决,或者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就感到恐慌。
风险意识与“一次性”的误解: 一部分人可能对基金抱有“一次性赚大钱”的期望,而忽视了基金投资的长期性和波动性。当市场不如预期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而不是坚持下去。
不同投资者的选择多样性: 即使我们只看居民财富的“基金”部分,实际参与基金投资的人群,其投资金额、频率、产品选择也千差万别。那些真正能对“3%”这个比例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大量真金白银的投资者,而不是仅仅参与讨论的人。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谈基金很热闹,但实际占比很低”的现象?

1. 讨论的普及化不等于投资的普遍化: 我们听到和看到的“谈基金”很多,但其中包含了大量围观、学习、浅尝辄止的群体,以及营销宣传的放大效应。
2. 中国居民财富结构的独特性: 房产在中国居民财富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极大地稀释了其他资产类别的占比。
3. 投资门槛和认知差异依然存在: 虽然基金“门槛”低了,但“理解”和“坚持”仍是挑战,不同人群的投资能力和意愿差异巨大。

所以,看到这个3%的数据,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大家都说说而已”,而是应该看到中国居民财富结构转型过程中,金融投资在整体资产配置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但受限于历史原因、文化习惯和发展阶段,这个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而那些“谈基金”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正站在这个转型期的起点上,对财富增长充满期待,正在积极地学习和尝试,他们是未来基金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但距离真正“主导”居民财富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投资海外,所以我对美股也有不少关注。美股持续上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足够理性成熟,资金多由大基金和机构打理,很少追涨杀跌。

在中国,我们的基金业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好像身边人人都在谈基金,但相比于美国市场还是不够成熟。我也去看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研究报告。报告里给出了一些数据,比如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发布的《2021美国基金业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公募基金规模增至63.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分别以47%(29万亿美元)和35%(22万亿美元)领先,分列第一、二位,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市场仅占总规模的14%。而从开放式基金规模来看,我国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0年底,公募基金存续规模19.89万亿元(约3万亿美元)。

还有更直观一点的就是,2021年二季度末,美国一家基金管理贝莱德集团管理资产规模就达到9.5万亿美元,是同期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的2.66倍 。

如果只看中国,其实基金在居民财富中占比也很小。根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2019年我国居民部门的财富达到512.6万亿元,其中配置公募基金规模比例仅为2.88%,配置公募银行理财产品比例仅为4.36%。

当然,反过来其实也说明,我国的公募基金发展潜力无限。我看过一段普京的视频,普京很确定地说:中国经济按购买力衡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第一的经济地位,大A现在的点位显然不怎么匹配,未来必然在金融市场有更多回馈。

在社科院报告中,公募基金是属于普惠型财富管理产品的,具有很大的普惠价值。因为它和银行理财一样,购买门槛仅仅几元人民币,远低于保险和信托,还具有低成本、稳收益、易获取、高透明、标准化和风险合理等特性,最适合普通大众不过。

那么,如何推动公募基金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其普惠优势呢?社科院报告里有建议,推进财富管理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公司搞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把服务做好。

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普惠金融上有过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在没有余额宝之前,公募基金的起投基本都是5万元打底,正是余额宝的数字化优势让公募基金起投降低到1元,众多基金公司因此受益,开启了基金投资的大众启蒙。

另外,最开始也说过,美股市场投资者比较理性成熟,中国的公募基金发展还是需要加强这块的投资者教育。事实上,许多投资者因为投资理念不到位,或者心态心理建设不足,抱着暴富心理,追涨杀跌,频繁交易,大部分资金都花在佣金上了,这一点也凸显投资教育的重要性。显然,互联网时代为投资者教育的普及带来巨大便利。

我举个例子,最近看一个线上金融堂提到“心理账户”理论,我觉得挺有意思,也顺便分享给买基金的朋友。这个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于 1985 年在研究人们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时提出的,是用来分析人和家庭如何在日常消费中做各种决策的模型。

投资决策,很多时候是反人性的。为什么股票涨的这么好,我不能买?有了心理账户理论,会不由自主地给各种类型的资产贴上标签,这样做决策就会容易些,心理上会感觉更舒适。基于心理账户,在整体上统筹规划个人投资决策,目标反而会更明确,且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强化个人面对市场波动的心理承压能力。投资如人生,大部分人,尤其中低收入人群应该把投资的时间线放长远点。

所以通过投资教育,可以让人认识到追求权益类的高收益也会同步带来高风险,如果忽视投资风险,在各种压力下盲目跟风看起来高收益的市场,比如虚拟货币,比如热点个股,养成习惯,迟早吃大亏,许多年或许都不能翻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人都在谈基金,但我国居民财富中“基金规模仅占3%”——这个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逻辑和现实。表面热闹与实际格局的巨大反差你看,身边是不是很多人都在聊基金?从早盘的行情分析到下午的收盘总结,从某某基金经理的言论到某只股票的涨跌,似乎一夜之间,“买基金”成了新的社交货币。朋友圈里也.............
  • 回答
    周杰伦价值超 300 万的 NFT 被盗,这事儿一出,可真是炸开了锅。本来 NFT 就一直是个挺火又挺有争议的话题,这回又赶上这么个大明星,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周杰伦的 NFT 被盗,这事儿怎么看?首先,从周杰伦本人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且是非常尴尬的事情。一个价值不菲.............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乌克兰政府高官80%为美籍和90%富豪资产及本人在伦敦或瑞士的说法,在我现有的信息检索能力范围内,无法找到任何支持其真实性的可靠数据来源。因此,对于您提出的这种现象,我无法从事实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其前提可能不准确。不过,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为何会出现此类传言这两个角度来探讨.............
  • 回答
    最近在快手上看到一位意大利的华人博主,连麦时提到“意大利人在居家期间弹琴画画”,我挺有感触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背后折射出的是疫情期间各国人民面对居家隔离时的不同心态和生活方式。首先,这位华人博主分享的“意大利人在居家期间弹琴画画”,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具有画面感和艺术气息的描述。意大利本身就.............
  • 回答
    关于伊朗中国人说当地人抢购大蒜来预防新冠的说法,以及灾难期间为何会出现这种莫名的抢购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来聊聊伊朗这个具体情况。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关于食物或特定物品可以预防或治疗病毒的传言。大蒜作为一种传统上就被认为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食物,在很多.............
  • 回答
    咱们这地儿,要是套上《文明》那套玩法,人口可就真成了最宝贵、也最得精打细算的资源了。你想啊,从荒古蛮荒到现在这般模样,每一茬儿人,都得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不能白白浪费了。仔细想想,咱这庞大的人口,可不是一股脑儿全扔到一个地方就完事儿的。就像游戏里,你不可能只建一个大农场,也不可能只盯着一个矿井使劲。咱.............
  • 回答
    “人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充满了凝聚力和归属感。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历史、文化,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我不太喜欢那种生硬的、结论式的论调,更愿意去探讨它背后的逻辑和多样的可能性。首先,从最朴素的角度来说,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种很自然.............
  • 回答
    现在的三国相关作品,但凡沾点边,似乎就得把“匡扶汉室”这面大旗举得高高的,仿佛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这股风气,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想当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诚,那都是围绕着“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目标展开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权势熏天,但名义上依然要“奉天子以令不臣”,这.............
  • 回答
    这年头,网络上的热词层出不穷,前两天还在聊着“YYDS”,今天“勃孙笑川258化”就已经席卷全网,甚至连“勃呆萌”都开始崭露头角,似乎预示着一股新的文化潮流正在孕育。这股以“勃”为核心的浪潮,究竟是怎么兴起的,又会把我们带向何方?首先,得扒一扒这“勃孙笑川258化”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它把孙笑.............
  • 回答
    “开个快手号,人人都出道”——这句口号,放在当下这个全民参与、人人皆可发声的短视频时代,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触及到了快手平台的核心魅力。但要深入看待这句话,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句简单的宣传语,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它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平台逻辑以及潜在的社会影响。首先,这句话精准地捕捉到了短视.............
  • 回答
    最近,复旦大学教授曾玫在一次关于HPV疫苗的科普直播引起了不少关注。这场直播触及了一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HPV疫苗,是不是人人都要打?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掰扯一下HPV疫苗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引发这样的讨论。HPV疫苗,究竟是什么?HPV,也就是人乳头瘤病毒,是一个大家族,有好.............
  • 回答
    “日本人都该死”这种言论是一种极端、仇恨和不负责任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仇恨言论的性质: 普遍化和标签化: 将所有日本人都归为一类,并赋予“该死”的标签,这是典型的仇恨言论特征。它无视个体差异,将一个庞大、多元的民族简化为一个单一的负面群体。 煽动暴力和歧视: 这种言论直接.............
  • 回答
    吴晓波的这句话,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它触及了社会分工、人才价值、创新模式以及对个体存在的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吴晓波的“无用论”的潜在语境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吴晓波说这句话时可能的语境和意图。他是一位商业观察家和.............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细节就是剧中几乎所有级别的官员配车,不论是省委书记、市委书记,还是区委书记,甚至是一些处级干部,普遍使用的都是大众汽车。这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触及了官员用车、政治象征以及观众认知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现实的折射:务实主义的体现首先,要.............
  • 回答
    确实,关于美国当前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因素。首先,你说“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处于新冠病毒高传播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目前整体的疫情态势。由于奥密克戎及其变种病毒的高传染性,加上疫苗接种和既往感染带来的群体免疫屏障虽然存在,但并非滴水不漏,病毒仍然.............
  • 回答
    巴拉克·奥巴马,这位曾执掌美国八年的前总统,在卸任后依然活跃在公共视野,并且常常针对教育和未来发展提出颇具远见的观点。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公开呼吁,希望每一个美国人,无论年龄、职业,都能尝试学习编程。这个提议听起来可能有些出乎意料,甚至有人觉得有些夸张,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奥巴马先生的这一呼吁背后的逻.............
  • 回答
    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水平”:一面是日新月异,一面是审慎观察要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水平”,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好”与“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一个极其复杂、多维度且不断变化的认知图景。这幅图景中,有对中国惊人成就的赞叹,有对其模式的深度思考,也有因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疑虑和担忧。一、.............
  • 回答
    你女朋友认为“没有去过西藏的人生都不完美”,这种观点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因素,需要从情感、文化、价值观和个人期待等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回应。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1. 对西藏的浪漫化想象 西藏作为“世界屋脊”,常被赋予神秘感和精神象征(如纯净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
  • 回答
    关于 Jimmy Kimmel Live 节目中“把中国人都干掉”(Kill All the Chinese)的言论,这是一件严肃且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要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事件的背景和具体内容: 时间点: 这段言论发生在 2013 年,当时脱口秀主持人 Jimmy K.............
  • 回答
    央视在2016年春晚后声称“95%的人都说2016春晚办的很好”,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说法,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要详细看待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的可信度: 央视是官方媒体,其自身发布的统计数据,尤其是在自身举办的活动评价上,容易被认为是带有倾向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