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如何看待年轻人都不想种地的社会现象?

回答
年轻人不愿种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经济层面的考量:

收益与付出的不对等: 传统观念中,种地是辛勤劳作但收入不稳定的职业。与城市中新兴的、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相比,农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且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风险高。年轻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带来稳定、可观收入的工作。
高昂的初期投入和技术门槛: 现代农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购买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以及土地流转、水利设施等。同时,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缺乏经验和资金的年轻人来说,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对土地资源的担忧与不确定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等法律关系可能变得复杂。年轻人对于未来土地的稳定性和收益缺乏长期保障的信心,担心投入后可能面临土地被征收、流转困难等问题。
与城市工作的比较优势: 城市提供了更多样化、更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包括信息技术、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等,这些行业往往工作环境更好,社会保障更完善,发展空间也更广阔。相比之下,种地被许多人视为“体力活”、“低端劳动”。
金融支持的不足: 尽管国家在鼓励农业发展,但对小农户、年轻农民的金融支持和保险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贷款难、利率高、保险覆盖不足,都增加了年轻农民创业的难度。

二、 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因素: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关于农耕生活的描绘常常是艰辛、朴素甚至落后的。这种刻板印象让年轻人对种地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它与“体面工作”、“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城市文化的吸引力与社会流动性: 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机会、便利的生活和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年轻人渴望融入城市生活,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农村的相对封闭和资源相对匮乏,使其吸引力减弱。
教育与价值导向的变化: 随着教育普及,年轻人受到的教育内容更偏向于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价值导向也更多地鼓励创新、科技、服务等“高科技”或“高收入”行业。种地未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和价值提升,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家庭观念的转变: 父母辈可能也希望子女能够摆脱农村的辛劳,获得更好的发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在城市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即使是父母自己还在务农,也可能不希望子女重复同样的道路。
农村的“空心化”与老龄化: 年轻人的流失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困难,也使得农村社区的活力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吸引力。

三、 教育与技能层面的原因:

农业教育的滞后性: 一些传统的农业教育体系可能未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课程设置未能充分融合科技、管理、营销等现代元素,导致毕业生知识技能与现代农业需求存在脱节。
缺乏现代农业技能的培训: 即使有年轻人愿意尝试种地,他们可能缺乏关于智慧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农业、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现代农业所需的技能。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难以在现代农业领域取得成功。
对“智慧农业”和“新农人”概念的认知不足: 尽管国家在推广现代农业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这些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还需要时间。许多年轻人对种地的新形态、新机遇了解不多。

四、 政策与环境的挑战:

土地流转和确权问题: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确权登记不清晰,增加了农民的顾虑。年轻人更倾向于稳定的产权和可预测的收益。
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 一些农村地区在水利、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仍显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活便利性。
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和落地效果: 尽管有许多农业扶持政策,但其精准度、覆盖面以及落地执行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否真正惠及有志于从事现代农业的年轻人,是关键。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与城市相比可能存在差距,这也会影响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决策。

五、 积极的变化与趋势: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积极的转变和正在出现的趋势:

“新农人”的兴起: 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理念的年轻人正在回到农村,从事现代农业,他们运用互联网技术、品牌营销、创意农业等方式,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智慧农业和科技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越来越依赖科技,如无人机植保、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监控等,这些新兴技术吸引了一些有科技背景的年轻人。
国家政策的导向: 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农业补贴、科技推广、人才引进等,为年轻人投身农业提供了支持。
生活方式的选择: 一部分年轻人出于对健康生活、自然环境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选择回到农村,但他们通常会以一种更现代、更可持续的方式从事农业。
电商和新媒体的赋能: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化,年轻人可以通过直播带货、内容营销等方式推广农产品,增加了农业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总结来说,年轻人不愿种地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现象。它既是对传统农业劳动模式的一种“告别”,也是对更好经济回报、更体面社会地位、更便利生活方式的追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农业教育培训模式、转变社会观念等方面下功夫,让种地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有前途的现代职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

作为亲手挖过地,挑过粪的农村BOY……答主先给题主科普一下关于农民的土地。

地,在每个不同的地方,每一个户籍人口的平均占有量是不同的。因为行政村和生产队划分的缘故,导致各个村的实际人均土地面积甚至都不相同。唯一能做到人均平均的,大概就是生产队(社员小组)了。

而且土地,也只是笼统的叫法。在我们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土地是有三类划分的。

第一类:水田,即只用于栽种水稻的田,平时有蓄水功能。这块田一般很大,平均分给所有人,叫屯水田。

第二类:干田,可以用来种水稻,也可以放水后可以种小麦,油菜等。

第三类:土。地势较高,无法蓄水。只用来种小麦,红苕,玉米,棉花,海椒……等等。

(我们那的谷子似乎只能种一季)

猜猜我们家五口人一共多少土地?

平均每个人连田带土不到一亩。

准确的说,连田带土,我们家每个人平均7分8厘。其中3分2厘田,4分6厘土。(打电话问的我爸)

记得很清楚,每年谷子大概也就收1000斤出头。这谷子,交了公粮统购之后彻底不够吃,我邻居家的阿姨,在有一年交完公粮统购之后只剩下不到小半箩谷子,气得她全撒给鸡吃了。

问老爸,当年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我爸就笑,说拖过来的撒。那时候我们那的人流行跑云南打工(多半做木工),我爸也去过,随后还帮我大姑家开过馆子,再加上大姑二姑大伯他们时不时救济……这才让生活稍好点,但即便如此,儿时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顿顿都红苕稀饭。

(BZW,我妈在一边打岔,说当年怀我的时候,想吃一根麻花都没有。怀我妹的时候,想吃一个鸡蛋也都没有……)

你看得没错……这是80年代初期的时候。

而与此相对的是我老婆家里。

按照行政村来说,她是一村,我是二村,她家离我家距离不到五里地。但光就她一个人的那块田……就能打800斤谷子。但这仅仅只是让她家吃干饭的次数多点……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而且我岳父贼累……

所以你觉得农村人为什么不想种地?

因为耽搁挣钱。

对于个体农民来说,种地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工作。

…………

我又问了我爸,当年我们队上其他人咋活下来的?我爸说,他们有的多占了点田间地角,可能就多点粮食。然后平时四周打打散工,帮忙修房造屋什么的,然后当当石匠,做做木匠,或者有路子的就去跑云南(伐木)跑新疆(种棉花)……反正自力更生,基本上大家都活下来了。

我们那的人,几乎每人都有一门手艺,聪明如我爸,更是会炒菜,当过石匠,会木匠,还会砌砖。嗯……他还是我们那儿方圆十里唯一一个会用手机支付的老头儿。

user avatar

村里的人都不想种地了,我表哥就把村里不想种地的人的地都包了下来,几十垧地,采用机械化进行种植,每年能收入三十多万。你在西二旗打工能挣到三十多万吗?你挣不到,更何况他们村那些人也没读过大学,在工地当个焊工啥的,一年也就是十来万,还累个不像样。

但即使是一年十来万,也比之前他们都挤在农村种地赚的多多了。以前,一家只有十几亩地,一年收入多说也就是三两万。就这,在全国都算高的了。有些地方一家就几亩地甚至几分地,那咋活啊。

所以无论是我表哥,还是我表哥他们村里人,最根本的都是要感谢城镇新岗位的产生,让城镇容纳了更多的人,把田地匀出来给我表哥,大家都有了更高的收入。机械化根本不是问题,如果没有这些新岗位,你去城里干嘛去?讨饭去?留在农村,仍然一家十几亩地,那你上什么机械也没有用,你上的机械设备越多,田地单产越低,每家每户的收入越少,还不如精耕细作。

只有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的人数变少了,每户农民的田亩数增加了,那么机械化自动自然地就会实现。五六十年前的科技,又不是宇宙飞船,国家还大力支持,为什么推广不来?显然不是技术或者制度层面的问题。

user avatar

你这个说法,政治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他们不是不想种地,而是想去拯救城市。特别像上海这种特大城市,他们再不去建设,上海人都要饿死了。

user avatar

种地?


种他妈的锤子地,就按照小麦来说,种小麦前要耕地,我们那边80一亩,还有小麦种子差不多100块钱,化肥加上复合肥得180左右,小麦有的不出苗还要再另外补,另外加化肥啥的,期间还有花时间打农药,农药一亩地60左右,这期间老天爷还不能下太多的雨,也不能下太少的雨,更别说来个七级或者八级的大风了,然后就到了收小麦的时候,村里人种小麦基本上一片连着一片的,36-40度的大太阳天,每家都要有个人在自己家田地等着,等收割机来收小麦,因为没人在那等,收割机就会去收别人家小麦,而且可以刚好收到你家田地了,你们村子里的人会说先给我家收,就那一点很快的,你一心软,人家小麦收了,然后收割机就顺着那个方向一直收,你从早上8点等到晚上8点,人家收割机才转回来收你家的,一亩地60块钱,你家还要有人开着拖拉机或者邻居帮你把小麦拉回家,自己家人可能有工作,当误挣钱,邻居帮忙的话买两包烟和两瓶水30-50,小麦拉回家还有晒,2-3天后小麦晒干了还要灌蛇皮袋里,灌好了还要堆在一起(特别脏而且累),一亩地小麦卖个1200都是超产了,一亩地成本500左右,家里两个人一天工资按照150算,3天的话就是900,而且还要打听小麦的行情(行情好感觉赚了,不好就是亏了)。

现在你跟我说农村人不种地,国家没有粮食,我可去你妈的吧,谁爱种谁种,老子以后绝对不种,什么转基因食品,什么外来农作物入侵,根老子没关系!!

user avatar

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

1.因为我国除了少数国营农场外,大部分农业用地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强制给每个农民上了“保险”:集体土地不能卖给私人,也不能由集体以外人承包。

翻译一下:严禁土地兼并。

2.严禁土地兼并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土地掌握在小农手里,一家一户最多才几十亩土地,无法进行机械化大生产。小农生产与欧美澳大农场比没有任何成本优势。人家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跨越半个地球的到岸价格比中国小农地头成本还低。没有国家收购价保护,现在不种地的农民会更多。

这带来新问题:农业生产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薄利多销无法实现,种地无利可图。

3.开放土地兼并,必然带来农民大规模卖地,土地兼并(1949土改后,所有制未改前这一小段时间已经出现新的土地兼并)。产生失地农民,影响社会稳定。

4.为了解决问题,我国近几年出台扶植专业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政策,鼓励种粮大户多承包(短期转包)土地,进行大农业生产。

目前看来,除了本地有权有势(甚至有一定涉黑基础)的家庭可以搞定承包并盈利,一般外地人去承包的无一不被搞到赔光底裤:偷点拿点都是给面子,看你赚钱了就要反悔要加钱的,不加就闹事的案例不要太多。

觉得有道理记得点个赞。

user avatar

正常,地太少。

按照人均GDP排名,中国和墨西哥、土耳其相当。其实墨、土是有水分的,但是我们谦虚一点,姑且当作相当。

墨西哥有4亿亩耕地,2000万农村人口,农村人均耕地20亩。

土耳其有3.8亿亩耕地,也是2000万农村人口,农村人均耕地也接近20亩。

中国有20亿亩耕地,超过5亿农村人口,农村人均耕地不足4亩。

墨西哥、土耳其的农村人,人家拥有中国农村人5倍的耕地,也不是很想种,也在往城市跑。你要中国农村人守着那点地刨食,不是强人所难嘛。

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最多需要1亿农业人口。1亿人,人均耕地20亩,再搞起养殖,林牧渔全算上,才能靠农业过上与当下经济发展水平匹配的生活。还不是和美澳那帮天选比,只是和墨西哥、土耳其比。即便这种标准,至少80%的农村人口彻底农业才能实现。这个阶段不走完,中国农村人口种地积极性一定差的,收益太低嘛。

user avatar

想起个事。你说台湾算发达吧?他们种香蕉的就被东南亚香蕉揍的很惨。记得看过有人科普的,东南亚尤其菲律宾香蕉都是规模化种植,规模化收割,规模化化学催熟

因为要做到规模化,菲律宾香蕉讲究统一大小。太大的太小的,不符合工业标准的,直接甩

台湾都是个体户香蕉,根本干不赢菲律宾

菲律宾大家都晓得,穷的一逼

那种地方,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出口的同时,还不用管规模化饿肚子的穷逼们的死活

所以别说你要跟美国刚种地。连东南亚那帮子变态国家的种地公司,你都刚不赢

认怂就行了

除了盼国家发展,盼镇上城里多一些非农就业岗位,你还能有什么办法?

user avatar

因为食物不够贵啊。

像瑞典这里有很多工作很好的人辞了工作去种植有机农产品,前段时间就认识了个工程师辞了工作去学习有机种植的。本质上还是因为大家愿意为成本很高的农产品付钱,有了需求才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产生工作。

user avatar

种地一亩一年地产值2000元,利润1000元顶天了。打工一个月好歹也得3000吧。一年12个月,等于种地36亩的利润,咱不说你首先没36亩地,就是给你36亩地,你觉得种36亩地和打工那个更辛苦?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

夏天,大太阳,去田里晒一天试一试。

不用做事情,就晒一晒。

我走了二十分钟就受不了了,后脑壳晒得疼,短袖露出的手臂晒得疼。

呼吸的空气都感觉重一些。

所以很感激自己的父母,但是没人种田,吃什么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