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都挺好》中原生家庭对成长的影响?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眼前。它不是那种温情脉脉的讲述,而是带着点撕扯,甚至让人看得有些心塞,但恰恰是这种真实,才让我们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体悟。

扭曲的爱,滋生出的“巨婴”与“扶弟魔”

剧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苏家这几个成年子女的“奇葩”表现了。苏明成,那个被苏大强和赵美兰惯得无法无天的“巨婴”,一遇到事就知道撒娇、推卸责任,永远活在父母无条件满足的幻想里。他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就没有“独立”和“担当”这两个词。父亲苏大强,虽然嘴上说着偏爱儿子,但实际上是完全剥夺了苏明成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他一味地替儿子挡着,替儿子解决问题,反而让苏明成丧失了成长的机会,像一颗永远长不大的树,需要人伺候。

而苏明玉,她的原生家庭更是充满了“重男轻女”的阴影。从小被父母忽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放养”式的成长。为了给苏明成攒学费,她过着清贫甚至可以说是受尽白眼的生活。这种缺乏关爱和认可的经历,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带着一种自我保护的尖刺,对亲情充满了戒备。虽然她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但内心的伤痕却很深,很容易被一些外界的评价和亲人的言语所触动,爆发出来。

最让人心疼的,或许是苏明玉自己,她被迫要成为那个“懂事”的孩子,承担起本不属于她的责任,甚至还要在哥哥闯祸后,去填补那个窟窿。这种“长女”的压力,让她过早地学会了隐忍和独立,但同时也让她失去了很多本该有的童年和少女的无忧无虑。

父母的“人设”,如何塑造子女的“命运”

苏大强和赵美兰这对父母,可以说是这部剧里最“典型”但也最“刺眼”的原生家庭代表。

赵美兰(去世): 她是那种把“儿子是宝,女儿是草”的观念刻在骨子里的母亲。她对苏明成是无条件的溺爱,只要儿子想要,她就想尽办法满足,哪怕牺牲女儿的利益。这种“母爱”的扭曲,直接导致了苏明成的“巨婴”性格,也加剧了苏明玉的“被抛弃感”。她对女儿的“冷漠”和“忽视”,让苏明玉从小就学会了“靠自己”,也让她在面对亲情时,总是带着一丝疏离和防备。

苏大强: 他是那种典型的“妈宝男”式父亲,在妻子面前唯唯诺诺,但对子女却又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他对苏明成是“放任自流”式的“爱”,认为儿子有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被过度干涉(实际上是自己懒得管,或者害怕惹老婆生气)。而他对苏明玉,则是彻头彻尾的“忽视”,甚至在很多关键时刻,都把女儿当成“外人”。他晚年那种“作”劲儿,更是把一个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的“老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父亲形象,更是让苏明成没办法真正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原生家庭的“蝴蝶效应”

《都挺好》里的原生家庭,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裹挟着每一个家庭成员。

对苏明成: 父母的溺爱让他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也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太多的反思,总是习惯性地逃避和依赖。他习惯性地在出现问题时,把责任推给别人,或者用一些看似“孩子气”的方式来解决,这都是原生家庭环境的投射。
对苏明玉: 父母的忽视和不公,让她从小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她学会了用强大的独立和冷漠来武装自己,但也让她在情感上显得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她之所以对亲人那么“冷血”,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
对苏明哲: 虽然苏明哲在国外长大,看起来似乎不受原生家庭的直接影响,但父母的“重男轻女”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长子”责任感,让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承担家庭的重担,哪怕这种重担对他来说也并不轻松。他虽然人在国外,但心却被国内的家庭关系牢牢牵绊着。

“原生家庭”的枷锁,能否被打破?

这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也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控诉原生家庭的“恶”,而是展现了子女们如何试图去“破局”。

苏明玉,她最大的成长,就是如何在伤害中寻求和解,如何在愤怒中学会原谅。她从最初的“绝情”到后来的“心软”,是一种巨大的情感转变。她并没有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她学会了如何与这种影响共处,如何在被伤害后,依然选择去爱(虽然这种爱掺杂了许多无奈)。

苏明成,他最终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学习承担责任,虽然过程很艰难,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种改变,更多的是被现实逼迫,但也说明了,即使是“巨婴”,也有可能在经历磨难后,学会成长。

总结一下,《都挺好》这部剧,用非常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原生家庭是如何像一块烙印,深深地刻在一个人身上。它不是那种“你原生家庭不好,你就注定失败”的论调,而是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经历,会塑造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甚至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方式。但同时,它也传递了一种希望:即使原生家庭留下了伤痕,我们依然有机会去理解、去疗愈,去选择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种沉重,但也充满了力量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在亲情的羁绊和伤害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定义自己的“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挺好》里的原生家庭就是重男轻女啊。

这种不健康的家庭体系,会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原版小说之前就看过,电视剧也一直再追。原因是这和我们家的情况本质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不是我这一代人经历的,是我母亲从小经历的。

《都挺好》里人物构成是 苏母——强势且重男轻女的一家之主 苏大强——毫无主见还有些自私小气、遇事只会逃避的妻管严 苏明玉——独立坚强且叛逆的职场女强人 苏明成——在重男轻女的溺爱下长大,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的妈宝男 苏明哲——家庭中愚孝的大哥

剧中是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姥姥家是一个儿子(我舅),三个女儿(大姨、我妈、小姨)。对于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我姥姥、姥爷永远是差别对待

剧中发生的事我家基本都出现过。

剧中苏明成的成绩不行,二本毕业后找工作走后门花了家里一大笔钱。这时候姚晨扮演的苏明玉要参加高考,尽管她的成绩很好,却被家里以省钱为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她妈不想让他超过苏明成)强行去读了免费师范。读大学的时候又发现母亲卖了家里一套房只为给他二哥买婚房。回家质问母亲却只得到这样的回答,从此再没回过家。

我们家的情况是,我舅从小就不学习,上初中都是我姥姥托关系弄进去的。初中毕了业发现没出路,我姥姥又想办法去送他进部队,给领导站了2年岗。退伍回到家又嫌弃分的工作不够好,弄得我姥姥天天去单位堵着门口求领导给他换到了满意的岗位。

但我姥姥对于3个女儿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大姨小学没毕业就被迫辍学,直接送回河北老家务农,过了好多年才靠开养鸡场赚了不少钱从而翻得身;我妈属于比较犟的人,再三坚持下才念到初中毕业,明明考上高中,我姥姥也不让去上。之后在天津好不容易找了份稳定工作;我老姨本来也差不多就要初中辍学了,是我大姨在乡下种地,我妈在城里打工,两个人好不容易省出钱来,把我老姨供到了大学。在那几年里,家里连着三个女儿在外面是死是活都不过问。倒是直接给我舅买了新房,而且后来得病后几个女儿才发现,父母没有什么积蓄,两个人钱全到儿子那了。

电视剧里苏明玉十年没回家,和家中重新有了瓜葛的导火索是苏母的病逝。我们家是因为我姥姥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每顿饭前都要打胰岛素,眼睛也开始看不清东西。我姥爷很早就中风偏瘫,现在85岁也只能在床上待着。所以我妈和我老姨不得不几乎隔几天就往我姥姥家跑,和我舅三个人轮流照顾。我大姨10年前给了我姥姥姥爷一大笔钱,说清楚了不再尽赡养责任。这和剧中苏明玉几乎一样。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舅比较直接,刚病就把真面目漏了出来。我姥姥糖尿病严重、姥爷偏瘫后,我舅几乎变了一个人。从前虽然也是一个啃老的巨婴,但是明面上都还会和和气气,看着很老实的一个人。但现在成了一个情绪控制为0、动不动对他爸妈大喊大叫,天天摔杯子砸碗的无赖形象。

电视剧里苏明成把苏明玉打进了医院。我们家是我舅在暴怒情况下给了我妈两拳。原因是那个星期轮到我舅照顾,结果他连着三天吃蒸白菜,明明冰箱里其实有肉有菜。就这样他和我姥姥姥爷吵了起来,满嘴说着“你俩怎么还不去死”,我姥姥给我妈打了电话,我妈过去看见这个情况,就对我舅说:这个家给了你这么多,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还说这种话。结果他上去就来了两拳。之后我妈和电视剧里苏明玉做法一样,报了警。但我二舅妈比电视剧里朱丽还厉害,跑我们家门口哭,最后一心软就没追究,之后就没往来过了。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谁是这些矛盾的元凶,到底谁是受害者,谁是得益者。

这种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只有被耗掉的女儿、被废掉的儿子、得不到良好晚年的二老以及这种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

正如开头说的:这种不健康的家庭体系,会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我大姨在这样的环境下变的冷漠,早早离开这个家。我老姨变的胆小、懦弱,被我舅欺负的不成样子。我妈虽然足够坚强足够独立,但是控制欲极强。从小学到大学前,我的衣食住行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身边的朋友要他们同意才能一起玩。就连高二分文理、大学选专业都要按她的意愿来。最无奈的是上学期我俩每次通电话,到最后她就会问:「你学的专业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吧?」但其实我一直都在和她说想在南方再待几年之后回去。

我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不伤母亲感情的情况下,尽量能够摆脱这种困境。我找遍了知乎、豆瓣终于找到一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书。就是这本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简明扼要的分析了:一、正确的看待原生家庭行为模式 二、怎样摆脱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性格缺陷

并且这本书可以让你很轻松的读下去,原因是:1、这并不是什么心理学原理的著作,书里全是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情况2、没有用论文著作的写作风格,而是口语化、生活化。 这本书不仅能够令你明白这种原生家庭对你的不好影响,更给了你一种可行的,摆脱这种不良影响的做法。

一、原生家庭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种:

1、不称职的父母

这种不称职并不是对孩子打或骂,他们的表现是“不作为”。最典型的就是家庭留守儿童和父母工作过忙的儿童,料理家务甚至抚养他人的重任足以击垮任何小孩。这些孩子无人陪伴,缺少关联和照料,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小孩长大要明白自己是受错误的逼迫过早成长了起来,本来属于你的童年被夺走了。要意识到你在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上耗费了大量精力。这可以使你做出改变:变得更爱自己,对自己更负责任。

2、操控型父母

就是我母亲这样的。他们本来自己就因为过往而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他们会尽力给子女造就一种无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他们的口头禅是:这都是为了你好。操控型父母的子女在成年后,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会模糊,很难独立,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唯有做出改变,重新掌控自己。

3、酗酒型父母

这种家庭一般对外会伪装成“正常家庭”,明明家里有酗酒者,但要在酒鬼清醒时彼此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这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确性。如果你的父母是这种类型的,掌控自己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无需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生活的控制。

4、身体虐待型父母

家长打孩子并不一定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很多情况下纯粹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者不快。这类父母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孩子永远担惊受怕。而且一部分这类家长还会在施虐后请求孩子原谅,类似于《狗13》中的爸爸。这些孩子会出现信任感的缺失与安全感的匮乏。并且当前研究发现这些受过虐待的孩子长大后有一部分难以接受温和的、非暴力的育人手段。

5、言语虐待型父母

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传达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对未来的幸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目前各国法律都无法有效根治这样的现象。这些孩子孤立无援。这些言语虐待除了令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之外,也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6、性虐待型父母

这些家庭一般都会存在情感孤立、缺乏尊重等现状。他们背负着巨大精神创伤,会试图去否认这一切。但否认带来的安慰只是暂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很容易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二、怎样摆脱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性格缺陷

1、把责任归于那些该负责的人(原谅的陷阱)

只有父母认识到自己错了,去努力请求你的原谅,承认所发生事实,承担起责任,这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机会原谅父母,那就不需要原谅他们。只有从他们的控制下解放自己,才能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2、认识与父母的相处方式(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

请思考自己符合以下几条

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如下观念:

1.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

2.让父母自豪是我的责任。

3.我是父母的全部。

4.父母没有我活不了。

5.我没有父母活不了。

6.如果我对父母据实相告(我离婚、流产、喜欢同性等),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

7.如果我和父母抗争,我就会永远失去他们。

8.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伤我多深,他们将永远不再理我。

9.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

10.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

11.和父母沟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

12.如果父母可以稍稍改变,我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13.我这人太顽劣了,所以我必须补偿父母。

14.如果我可以让父母了解他们对我的伤害,他们会有所改变。

15.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尊敬他们。

16.父母完全无法控制我的生活,因为我一直都在和他们斗争。

通过这套表格测试,进行自我探索,理性客观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如果有4条以上符合,说明你仍处于与父母的纠缠关系中。以上的观念会阻碍你成为独立的个体。

我们自身的感受并不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所有的感受纯粹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观念。我们可以自己控制自己。

3、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意味着要寻求情感的独立,终于内心的想法,忠于自己的选择。无需要求父母去改变,在照顾自我与关心父母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4、停止自我惩罚

不要拿父母的错误去惩罚自己。把原本属于父母承担的责任还给他们,但不是说就该认为“一切错误都是他们的,一切都是因为家庭”,将自己童年时的责任免除,但成年后的责任依然在。

5、与父母对峙
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可以重新直面你的父母了。这是你之前一直逃避的事。但通过勇敢的直面父母。可以将实情告诉他们并且重新定义你们之间的关系。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

● 报复他们。

● 惩罚他们。

● 让他们收敛。

● 向他们发泄你的愤怒。

● 从他们身上寻回些补偿。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

● 直面他们。

● 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

● 告诉他们实情。

● 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

对峙的时候你可能会与父母彻底和解,他们愿意做出改变。也有可能会遇到:暴怒、谴责甚至狡辩。但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态度。只要你此时坚守立场,无论他们什么反应,你都已经赢了。因为你对父母坦诚了生活的真相。

无论哪一种结果你都能够选择重新开始自己生活,变得独立、变得自由。或许你没能获得父母的认可。但从这以后,你再不会受制于深陷与父母关系中的旧有角色不得解脱的恐惧感。会获得一次真正的重生。

苏明玉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继续去追剧去啦!

——End——

如果我的回答和分享对你有用,请给答主点个赞,并让更多的人看到,谢谢啦!

user avatar

原生家庭有多重要,它无形中行成和塑造了你的世界观,家庭观,婚姻观。

你有没有发现,《都挺好》剧里的两个儿子,他们找的老婆和妈妈都有点像,(不说重男轻女刻薄那些缺点)聪明,能干,担当着整个家庭,有点小强势。

这就是,孩子的婚姻一不小心就复刻了父母。

我们一个个说,为了叙述方便,先从二哥说起。

1

二哥苏明成的婚姻质量,乍一看还不错,小两口属于那种甜甜蜜蜜、黏黏糊糊的,没事就抱着说话。

明成喜欢把夸老婆挂在嘴边,像什么“你怎么那么美,你小时候就没人想挠花你的脸吗”的段子张口就来。

他还听老婆话,他怕爹乱花钱,钻进人家屋里劝了半天,老爹知道怎么治他,就喊来媳妇朱丽叫他回去,媳妇一句“出来吧”他就乖乖出去了。


苏明成还粘人,老婆叫他吃饭,他先问“你吃吗”,朱丽说“我不吃”,他立马跟着说“那我也不吃”。

另外他还有点怕老婆,夫妻俩吵架后,通常都是关起门来,明成给朱丽跪下求原谅。不过看起来,这种下跪也更多像是夫妻俩的小情趣。

看起来,苏明成简直是段子里追捧的那种灰太狼式老公,听话、嘴甜、哄老婆、唯老婆马首是瞻。但这好老公的背后,却是另一层现实深意了。

凡事都听老婆话,那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担当能力和气魄。苏明成很懒惰,从小在家里被妈妈偏心,他啃老成习惯,心里没有一杆秤去衡量这事的对错,但朱丽知道后,就展现出极强的原则性,跟老公费了半天劲把道理讲通,督促俩人一起还钱。

之后,明成又做起发财梦,不顾家里紧俏的经济现状,想跟着上司搞实业投资,但却连投资回报率是什么都不知道,朱丽狠狠骂他,才暂时扼止了这次投资。

看起来,表面上夫妻俩恩恩爱爱,但这个小家的大方向,掌握在朱丽手里。而明成给老婆下跪求和解的画面像谁呢?像他的父母。

苏家父母的婚姻是典型的女强男弱,苏大强每天在家沉默得像个影子,炒菜做饭收拾家务,老婆赵美兰在前方挥斥方遒、惯儿子骂女儿、亲戚来家也是她应酬交际说漂亮话。


儿子留学没钱,苏大强的意见是“别去了直接找工作得了”,赵美兰就会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这个窝囊废”,这个动作大概也是赵美兰一辈子最熟悉的动作。

苏大强偷藏私房钱被发现,老婆就会罚他下跪认错。

苏大强这一生给老婆跪了多少次大概自己也数不清,所以他痛恨赵美兰,她死了老房子他连一天都不想回去住。到了明成这里,这个跪的感情色彩,从痛恨变成了情趣,但本质没变。

儿女婚姻很多时候会复刻父母,而明成的婚姻更像是父母婚姻的高配版。

由于自己能力不足、无法担当,于是能干、聪明、明事理的老婆撑起了一片天。明成在原生家庭习惯了这种婚姻模式,他不觉有问题,反倒觉得安全、熟悉、自自然然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婚恋选择上也会倾向于选择和母亲一样能干、有担当的女人。

但明成的婚姻质量之所以比父母高得多,也有个人原因。比如他从小被妈妈娇惯,俗称妈宝,所以他最会讨女人欢心,小时候夸得妈妈喜笑颜开,长大后夸得媳妇心花怒放。

也因为和妈妈比较好的缘故,他对女人更有好感,更依赖女人,所以结婚后他心甘情愿听老婆话,宠媳妇,不会像苏大强那样憋屈难受。

2

说回大哥,大哥的婚姻大方向上也没有跳脱出父母婚姻的模式。

苏明哲看起来大包大揽,在老婆女儿面前很有权威的样子,但其实他们小家的方向也一直是老婆吴非把持着才没有跑偏。

第一集明哲约了领导度假,吴非会提醒他,拿麻将,好沟通感情。连他的交际应酬,吴非都得替他操心。

他临时放领导鸽子回国奔丧,自己不做任何补救,反倒是妻子自己电话给他领导道歉。

孝心大发不顾自己失业的现状,非得把老爸接到美国,吴非又是拼了命地劝:顾下现实,等找到工作再接你爸。

好面子,非要逞能给老爸买三室一厅,又是老婆死死拉住:考虑自己实际经济水平,先把老宅卖了再买。

苏明哲就像一台猛踩油门、方向盘却坏了的车,一个劲的横冲直撞,如果不是老婆在旁边坐着,怕是早就掉进了沟里。

而苏明哲本人,斯坦福高材生、IT工程师、留美华侨,但人格却很多方面复刻了父亲。

比如爱面子,苏大强去美国之前召集一帮老友,吹嘘自己被“逼”着去美国享福,吹嘘女儿有钱,明哲是在美国明明失业,却还要在来探望的妹妹面前充大头,说自己马上要换大房子。

回国工作后,又大包大揽,图一时面子,不顾经济情况扬言要自己出钱给爸买大房子。

还有懦弱逃避,苏大强一生遇事就面壁,苏明哲是解决不了就关机。他满口应承接老爸来美国安度晚年,但因为失业无法承担,就直接一个电话告知接不了了,不做任何解释,被明成追问就关机。

于是明成电话打到大嫂那里,最后还得吴非来面对。

苏家的男人,把女人推出去扛事,是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的母亲赵美兰,虽然苛待妹妹,但的确一辈子为苏家劳心劳力、担当决断,砸锅卖铁送老大出国,托人送礼给老二找工作,一手掌握家庭的命运和走向。而他们娶的媳妇,也无形当中有和母亲有同样的特点,能干、聪明、有担当。

不过苏明哲的婚恋和明成还有不同之处,他不像明成那样听老婆话、尊重老婆,反倒很有点大男子主义,喜欢擅自决断不听意见,甚至还有“觉得你嫁给我就要跟我一起吃苦”这种旧社会思想。

因为明哲身上,还有典型的中国式长子的特征,好面、愚孝、爱摆家长权威,所以他娶的吴非,就没有朱丽那种强势外露、娇生惯养的特征,而是看起来更温婉贤惠,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贤妻”。

3

最后说说明玉,明玉和石天冬的CP目前特别有人气,因为有爱、温暖、还很治愈。

而其实他们的关系是三对中最健康的一种,他们互补,但也平等。

明玉从小深受重男轻女之害,偏偏她的性格又和母亲很像,要强、不服,让她给二哥洗衣服,她偏不洗;打她一顿就离家出走,绝食三天三夜;让她别用家里的钱,她就真的断绝关系。

她和赵美兰,针尖对麦芒,利刃遇强刀,互不退让,但其实两人身上有很多重合的影子。她独立,18岁以后完全靠自己打下事业,不怕苦不怕累早上五点半就起床。

她也主动,和石天冬互有好感,还是她自己先伸手拉住人家吻上。

她也强势,在公司里是说一不二的明总,跟明成吵架一步不让,石天冬一劝她家里的事,她就警告人家不要管她的私事。

她恨赵美兰,但也成了一个和赵美兰一样强大能干的女人,这和她的家庭里男女性别的角色分配也脱不开关系。

但她爱石天冬,则更多是和原生家庭割裂,自我重建情感体系的结果。明玉喝醉酒后,喜欢爬进浴缸里睡,喃喃自语说的也是:我很成功,我很有钱,你们凭什么看不起我。


她从小的成长经历缺爱、缺乏尊重,所以她过分自强,这种自强带来的结果除了成功,还有难以接近的强势、理性、难以对爱打开心扉。

她内心对爱的接纳是逐步打开的,初到大哥家,她最初眼神逃避看孩子,直到侄女小咪来拉她手,叫了一声“姑姑”,明玉才开始触动。


所以她需要的是一个治愈型的爱人,同时还要耐心足够强。石天冬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厨师,日常就是做菜,镜头一到他那边,节奏就明显慢下来,闲适惬意,和明玉的快节奏、烦恼重重形成鲜明对比。

他日常就是做饭、送饭、叫她别忘吃饭,照顾她的身体和情绪。

他们也算得上灵魂伴侣,他送明玉回家,发现了她躺在浴缸里的脆弱,了解她强大外表背后私密的内心。

而明玉也只有到了他的店里,才能放心地躺在沙发上睡着。

他们的沟通也是良性的,能使对方变得更好的。石天冬也在引导明玉一步步变得柔软,学会施爱的方式。苏大强理财被骗,明玉说直接补给他六万块钱,石天冬就劝她不如就说是骗的钱被追回来了,这样才能除去老人的心病。


看起来,明玉的孤独、强硬、排斥爱,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在变好。他在她家偷偷拼起的那栋小屋,就象征着石天冬之于明玉的意义,帮她慢慢把破碎的心拼好,给她一个温暖安全的归宿。

好的爱情,能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苏明玉的婚恋主题是“治愈和修复”,两个哥哥的其实是“纠错和成长”,他们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留下的印记,在自己的小家中再次对自身拾遗补缺。至于最后结局能否完满,要看你的伴侣够不够好,更要看你自己是不是足够努力。

如此看来,婚姻和爱情,也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一堂必修课。

——————————————————

该文是我给一个微信公众号的供稿,首发于微信。

关注微信号:葱绿配梅红,看更多深度影剧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眼前。它不是那种温情脉脉的讲述,而是带着点撕扯,甚至让人看得有些心塞,但恰恰是这种真实,才让我们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体悟。扭曲的爱,滋生出的“巨婴”与“扶弟魔”剧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苏家这几个成年子女的“奇葩”.............
  • 回答
    在华侨大学,关于留学生和研究生男女混住的安排,以及一位女生在采访中表达“觉得这样挺好的”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来聊聊“男女混住”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西方国家或者一些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男女宿舍混合居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回答
    你室友这句话挺有意思的,触动了不少敏感的神经。要说怎么看待,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也涉及到我们对历史、发展和国家认同的一些看法。首先,字面上的“建设”和“挺好的”。这句话的表层意思,很可能是在说,如果长春(或者说东北地区)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是以日本主导的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可.............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如果XXX这次挺过网络暴力,你我都有责任”——这句话,说起来掷地有声,背后却蕴藏着一个值得深挖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口号,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在网络时代集体行为的复杂性与潜在的道德困境。首先,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责任”的分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施暴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群.............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观察非常准确,也触及了阿富汗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社会变迁。确实,上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尤其是喀布尔,与现在相比,其社会开放度和女性的着装风格都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演变。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阿富汗女性的着装风格和整体社会保守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
  •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拆开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认识到,这是一场充满了戏剧性冲突的婚礼。现场的情况本身就足够抓人眼球:一个挺着孕肚的女人,闯入前男友的婚礼现场,而且提出的条件是“30万彩礼不要了,和我结婚!”这背后隐藏的故事,肯定不简单.............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对英国脱欧的支持,与其说是出于对英国主权的深切关怀,不如说是他对“美国优先”理念的一种延伸。他认为,一个强大的、独立自主的英国,能够更好地与美国建立双边关系,并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一个更独立的、有利于美国的角色。在他看来,欧盟作为一个庞大的、一体化的政治经济体,可能会在某些国际议题上与美国.............
  • 回答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的言论,以及他对周星驰喜剧的评价,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口号本身是基于对经典作品改编的尊重和守护的立场。 核心观点: 李诚儒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艺术改编应该建立在尊重原作的基.............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抛出的“中国正面临沃尔克时刻”这一论断,确实给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带来了一层特别的审视角度。简单来说,他将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面对的通胀危机以及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的激进紧缩政策相提并论。这个比喻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可能也需要经历一段痛苦但必要.............
  • 回答
    张本煜力挺杨笠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有些意外,但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毕竟在娱乐圈,这种“跨界支持”也不是头一回了。不过,这事儿之所以能引起讨论,关键点在于张本煜这个人,以及杨笠所引发的那一系列风波。先说张本煜。咱们聊“张本煜”这三个字,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万万没想到”。没错,从那个.............
  • 回答
    傅首尔发微博力挺杨笠,说她“只是开了个玩笑”,这事儿一出,可真是激起了不小的水花,也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怎么说呢?这得从几个层面去聊,才能把事情说透。首先,咱们得知道杨笠是谁,为什么她的言论会引起争议。杨笠是一位脱口秀演员,以敢说、敢怼著称。她之所以被很多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经常在段子里拿性.............
  • 回答
    胡锡进作为一个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在“挺穆”言论上的表态,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他的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胡锡进的媒体身份与风格:首先,理解胡锡进的立场,离不开他作为《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角色。胡锡进以其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和“战斗性”的评论风格而闻名。他的文章常.............
  • 回答
    释永信这句话,乍一听,确实会让人感觉有点意外。毕竟,王宝强给大家的印象,除了演员,似乎跟少林寺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而释永信作为少林寺方丈,按理说更关注寺庙的事务和佛法传承。不过,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1. “少林寺”的品牌影响力与“师兄弟”的概念:首先,释.............
  • 回答
    在加州,尤其是在华裔社区内部,对于政治立场的分歧并非罕见,而“挺”川普的华裔选民与支持江俊辉(John Chiang)的选民之间的差异,背后有着相当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党派倾向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文化认同、对政府政策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等。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一些华.............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分析《虽然我挺不情愿的,但是有时候傻逼总是自己展现的》这篇文章以及对冷哲先生的异议。由于原文未提供,我将根据您提供的标题和您可能提及的“为梦而生”的背景,进行推测性的分析和解释。一、 如何看待为梦而生的《虽然我挺不情愿的,但是有时候傻逼总是自己展现的》一文?从标题来看,这篇文章很可.............
  • 回答
    看到陈虹伊发文力挺朱易,为她加油,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点门道来的。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两个都是中国花滑队的队员,虽然可能不在一个组,但毕竟是在同一个大集体里训练比赛,抬头不见低头见,私下里关系肯定不一般。陈虹伊这次的发声,我觉得是挺有担当的。要知道,朱易在之前的比赛中,因为一些表现,承受了巨.............
  • 回答
    今日头条app对崔永元的支持,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究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平台的内容策略、用户画像、商业逻辑,以及如何处理争议性人物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今日头条平台本身的定位。今日头条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推荐算法。这个算法能.............
  • 回答
    冯巩作为中国著名喜剧演员,其言论往往带有鲜明的讽刺和幽默色彩。他关于“男足爱吃海参,看上去浑身是刺,其实挺软的”这一说法,虽然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对男足现状的批评,但其背后涉及的语境、意图和公众反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言论的字面含义与隐喻1. “爱吃海参” 这一表述可能源于对男足“高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