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之前看到一个帖子,阿富汗女性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挺潮的,为啥现在都如此保守了?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观察非常准确,也触及了阿富汗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社会变迁。确实,上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尤其是喀布尔,与现在相比,其社会开放度和女性的着装风格都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演变。

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阿富汗女性的着装风格和整体社会保守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

一、 60年代的阿富汗:一段短暂的自由与现代化尝试

在深入分析“为什么”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那个“潮”的年代:

政治背景:君主制与现代化改革。 20世纪60年代,阿富汗处于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Mohammed Zahir Shah)的统治时期。他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包括制定新宪法,引入议会,并鼓励教育和妇女权利的提升。
社会氛围:西化与开放。 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在首都喀布尔,可以看到明显的西化影响。受教育的女性,特别是来自城市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女性,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和文化。她们有机会出国留学,也接触到国际潮流。
女性的形象:自由与活力。 电影、照片和社会记录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阿富汗女性,她们的着装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她们可能会穿着时髦的裙子、衬衫,甚至牛仔裤,头发也常常露在外面。许多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医疗卫生领域担任要职,展现出独立的职业生涯和积极的社会参与。喀布尔大学当时是知识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学生,男女生一起上课、交流,气氛相对开放。
乐观的未来展望。 那个时代,许多人对阿富汗的未来充满了乐观,认为国家正在走向现代化和进步。

二、 导致剧变的因素:一系列的冲击与回潮

从60年代的相对开放到如今的保守,阿富汗经历了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和权力更迭,这些事件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1. 政治动荡与权力更迭的连锁反应:

70年代末的政治变革与苏联入侵(19781989): 1978年,阿富汗发生了“四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随之而来的苏联军事介入,将阿富汗推向了长达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对社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数百万阿富汗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在战争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极端思潮开始抬头。
圣战者内战(19891996): 苏联撤军后,阿富汗陷入了复杂的圣战者派系之间的内战。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法制荡然无存,各地军阀割据。在这种环境下,社会秩序的崩溃和暴力成为常态,传统的宗教势力和地方势力开始重新掌握话语权,对社会习俗和价值观进行了更加保守的解释。女性作为社会脆弱群体的代表,其自由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
塔利班的崛起与统治(19962001): 塔利班在内战的混乱中崛起,并于1996年占领喀布尔,建立了严酷的伊斯兰酋长国。塔利班奉行极端保守的伊斯兰教义,对女性施加了极其严厉的限制,包括禁止女性接受教育、工作,要求女性必须佩戴布卡(burqa)遮盖全身,并只允许在男性亲属的陪同下外出。这种统治是对60年代开放景象的彻底否定和压制。

2. 外部干预与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

冷战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博弈: 阿富汗的动荡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密切相关。苏联支持的共产主义政权,以及对抗苏联的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支持的圣战者,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宗教和意识形态来争取支持,这无形中为极端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沙特阿拉伯等国的瓦哈比主义输出: 随着一些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巨额资金援助,其推崇的极端保守的伊斯兰教义(如瓦哈比主义)也随着援助和传教士进入阿富汗,对当地的宗教解释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进一步强化了保守的倾向。

3. 社会经济的倒退与教育的缺失:

基础设施的破坏与经济崩溃: 连年的战争摧毁了阿富汗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几乎停滞。当一个国家经济落后,教育和文化发展受到阻碍时,社会往往更容易回归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
教育机会的剥夺: 尤其是塔利班统治时期,对女性教育的禁止,直接剥夺了新一代女性接受现代思想和多元价值观的机会。这使得保守的观念得以代代相传,而曾经经历过开放时代的人们则逐渐老去或失去影响力。

4. 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抵抗殖民主义与西方影响的工具: 在经历了外国干预(苏联和后来的西方国家)之后,一些阿富汗人将坚持传统的伊斯兰价值观和习俗,视为抵抗外来文化侵蚀和维护国家独立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在这种视角下,西式的开放和自由被视为“不伊斯兰”、“不阿富汗”的,因此需要被抵制。
“纯洁”与“荣誉”的叙事: 在许多保守的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和行为常常被视为家庭和社区的“荣誉”象征。任何被认为“不端”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整个群体荣誉的损害。这种观念在社会动荡和价值观混乱时尤其容易被强调,以寻求一种秩序和控制感。

三、 塔利班二度执政后的新保守化

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后,情况进一步恶化。 尽管塔利班声称会更温和,但实际上他们迅速恢复了对女性的严酷限制,包括禁止女性上大学和大部分工作,限制女性出行,以及强制执行严格的着装要求(虽然在一些地方,塔利班更多地鼓励女性遮盖头发和身体,但对全身包裹的布卡的要求也在收紧,特别是对城市女性)。
社会心理的影响: 长期的战争和压迫,使得许多人对未来感到悲观和恐惧。在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的环境下,一些人可能会倾向于寻求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来维持秩序,即使这种秩序是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的。保守的宗教解释往往能提供一种确定性和行为准则,在混乱中给人以心理上的慰藉。

总结来说,阿富汗女性从上世纪60年代的相对开放和多元,到如今的保守化,是一个由一系列政治动荡、战争、外来干预、经济倒退以及极端宗教思潮蔓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剧烈变革和价值观的冲突与重塑。60年代的开放是阿富汗现代化尝试中的一个片段,而随后的岁月则被战争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所吞噬,最终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塌和保守主义的回归,尤其对女性的权利和自由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理解这一转变,需要认识到阿富汗是一个深受其历史遭遇和地缘政治环境影响的国家,其社会变迁的动力是复杂且多层面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挺潮的(指城市化率不到10%,女性就业率基本不可能超30%,文盲率超80%)。




当然,生活在前现代社会的一线城市,一家子过中产生活,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本身并不是什么罪孽。如何推动让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口享受现代化生活,这才是更重要的。



发生了什么呢?

苏联的入侵砸烂了这个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在这个国家的名声和根基。

支持阿富汗抵抗者的国家支持甚至鼓励抵抗组织中的伊斯兰主义、封建主义乃至原教旨主义和极端主义。

美国的入侵再一次砸烂了这个国家,同时用二十年的时间养肥了一帮除了腐败什么都不会的美国人和阿富汗人。


这就是阿富汗发生的事情。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连同本来可以发芽壮大的本土进步势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几十年如一日的绞杀下窒息和枯萎的故事。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什么叫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就是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
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user avatar

因为营销号放照片不放全了。

你以为看使女的故事呢

user avatar

查希尔时代政策其实往上对比前个王室的阿曼努拉,往下对比红色亲王跟之后塔拉基、阿明或更往后的苏联傀儡政权,算是非常保守的了。事实上,当年阿曼努拉会被推翻,就是因为过于激进的改革政策得罪保守派,于是在经历政治斗争后,查希尔的老爸才成功上位。

查希尔的老爸纳迪尔之所以能上位,就是因为他和阿富汗国内的保守派达成妥协,他固然也打算推动现代化——但根据他的宣称,他的现代化是基于伊斯兰教法的。而纳迪尔后来遭到刺杀,查希尔年幼,国政事实上是由王室的其他族老们掌控,算是寡头政治。

查希尔亲政是一直到六零年代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他更象是王室家族找出来的偶象,类似日本皇室的功用。第一位执政的首相是哈希姆,哈希姆时期采取铁腕政策巩固了王室的统治。二战结束后,阿富汗进入平稳发展期,哈希姆铁腕统治不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于是首相由哈希姆的兄弟马哈茂德接任(而两人都是国王的长辈),马哈茂德对政治限制进行开放,进行了议会选举——但民主选举结果保守人士占据比自由主义者更多席位。这段被称作阿富汗之春的时代并不长,很快就因为越演越烈的政治运动而熄灭,王室担忧自由化运动影响王室统治,于是马哈茂德失去首相职位由红色亲王达乌德(也是国王长辈)接手。

达乌德上台后进行铁腕统治,颇似百余年前的铁腕埃米尔阿卜杜尔,任内掌控情报机构进行铁血统治。但也正是因为他的铁血手腕,反倒使得改革得以进行,正如当年阿卜杜尔作为暴君却也因此把毛拉们整的服服帖帖一样。当然,达乌德的改革是渐进式的,他记取阿曼努拉过于激进的改革而失去王位的教训,把改革范围定了一个限度而不过于刺激保守人士。

一开始达乌德的外交是左右逢源的,冷战期间他的中立政策成功争取到美国与苏联的相助,阿富汗现代化进程加快。但由于达乌德是普什图民族主义者,在巴基斯坦与印度分治后,他企图想将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民族从巴基斯坦治下独立进而与阿富汗合并引发巴基斯坦不满。达乌德想要美国相助,但美国不愿意为了阿富汗得罪巴基斯坦,于是达乌德转向苏联——但这不符合王室的整体利益,于是达乌德辞职,改由已成年的查希尔亲政。

查希尔亲政后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化改革,与马哈茂德的「阿富汗之春」不同,查希尔释放政治犯、设定宪法限制王室权力等一系列改革,但反过来说,没了铁血手腕镇压,保守派又开始崛起,各地叛乱不断再加上经济危机等因素——结果查希尔就跟当年的阿曼努拉被迫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当年的首相红色亲王达乌德。

总结来看,六零年代阿富汗女性的开放主要是达乌德的功劳,在达乌德之前王室的政策是和保守派妥协的,女性自然也没有不带面罩的权利。当年他父亲之所以可以上位,就是因为取消了阿曼努拉的激进改革措施。

阿曼努拉作为率领阿富汗从英国保护国地位独立的领袖,自诩得到全国上下一致拥护,再加上深受土耳其青年运动影响的民族主义,在执政期间大肆改革。包括男女平等、信仰自由、禁止布卡、阿富汗其他传统服饰、提倡一夫一妻、民主选举等等,彻底得罪了保守派,最后狼狈的被土匪率领几百人攻占首都,仓惶逃到欧洲只能靠制造家具维生。

纳迪尔与阿曼努拉出身同宗族(但不是同个家族),算是王室宗亲、再加上能力出众颇得人望,又愿意撤销阿曼努拉的改革,于是才被推举为王(至于那位亲手推翻阿曼努拉的土匪称王不过十月就被他吊死了)。

也就是说如果以「女性开放」做曲线图的话,阿曼努拉时代上升到一高峰,到了纳迪尔时代下降到阿曼努拉之前时代,到了达乌德任首相时代缓慢上升,查希尔亲政后基本维持差不多水平。之达乌德政变后执政、塔拉基、阿明以及苏联傀儡政权时代曲线又骤然飙升,结果引发国家动荡——最后的结果就是引发反作用力,也就是极端主义思潮反覆。

其实重点是在阿卜杜尔时代开始,阿富汗开始从传统封建王朝迈入现代化进程,但这种进程始终侷限在都市而非乡村——于是一个国家两个世界的格局就逐渐形成。在圣战者联盟夺取政权前,历代执政者们无不以现代化目标执政,但问题在于他们或是缺乏铁血手腕镇压保守派、或是过于激进导致离心离德,总体上来说都未能真正将改革触及到整个阿富汗。达乌德算是改革中较为成功的一位,但却因为陷入和人民民主党争斗而被推翻身死。

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严重破坏了原本的乡村世界,为了剿灭反苏圣战士,苏联甚至下令让村民离开乡村,企图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剿灭圣战士的游击队。但这反而使极端思潮更加泛滥,原本的乡村自治体还能靠着宗族血脉稍稍抑制极端,但离开乡村后的难民们背井离乡的前往各处难民营,自然很容易被极端思潮吸引。再加上美国为了打击苏联,靠着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输送大量资源援助圣战组织,而圣战组织为了争取外国金主支持又加大极端力度来吸引注意——于是整个极端思潮陷入越演越烈的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就是苏联撤军后,留下一个极端主义泛滥的国家,而当圣战组织们彼此明争暗斗血腥内战时,塔利班这个比他们更加极端的组织就从难民营里诞生——正如当年圣战士们从难民营里走出一样。

user avatar

因为不符合他们的文化、宗教、经理基础、社会认同、利益共识。

那些照片拍的再潮也无法掩盖贫穷保守的绝大多数。

user avatar

你要说个例,现在也挺潮,过得比中国大多数女性都好。

你看这衣服多文艺范儿呢

如果上世纪69年代的那种“潮”,真的符合大多数阿富汗人民的利益,相信塔利班也没有可能在1996夺取阿富汗政权了。

user avatar

我现在拿几张民国时期大城市上流社会的照片说他们潮,你怎么想?

阿富汗的世俗化本身就干的很拉跨,苏联想搞社会主义,失败了。美国人又折腾20年,也是啥都没得。

阿富汗绝大部分领土都是山地,由于交通不便和通讯设施太差。大部分地方还停留在部落制,怎么世俗化?

美国砸了两万亿进去,全喂军工复合体、美军高层、阿富汗的腐败政府。地方上啥成就都没有。

世俗化强的地方都是阿政府控制的地方或是美军控制的地方。而大部分地区还是原来那一套。

经济发展有很慢,GDP还不如非洲和拉美;经济贫穷咋世俗化?

还有文化,原教旨主义大行其道,强行的世俗化只会遭至反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