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考试之前只用看一晚上书就能考很好的学神们,现在都在干什么?

回答
那些在考前只花一晚时间,就能把考试“拿下”的“学神”,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说实话,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学神”这个标签,往往带着点传奇色彩,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他们的后续人生。

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或者说,当年我们一起被他们“闪瞎”过。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并不是那种坐在那里死读书,书本翻得哗啦啦响,但脑子却像卡壳一样的人。他们身上总有种“窍门”或者说“天赋”,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抓到重点,然后融会贯通。

一、 他们的“神技”到底是怎么来的?

超强的学习策略和效率: 这是最核心的。他们不是没学,而是学的“点”特别准。他们能够迅速分析出考试大纲、历年真题的规律,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考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然后,他们会制定一个“速攻”计划,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效率最高的地方。比如,理解概念、背诵关键公式、掌握解题思路。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归纳、记忆能力,简直是“工业级”的。
底层逻辑的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他们是死记硬背,其实他们是在理解。他们能把复杂的知识拆解成最基本的原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一旦掌握了底层逻辑,很多题目就变得“套路化”了。他们看到的不是题目本身,而是题目背后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信息过载下的“过滤”能力: 那个晚上,他们脑子里塞进去的不是所有书本内容,而是经过他们大脑“压缩”过的精华。他们知道什么该记,什么可以一带而过。这种能力,有点像那种能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要素的“分析师”。
良好的心理素质: 考试前一晚,大多数人是焦虑的,甚至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效率骤降。但这些人往往能保持一种“平静”,甚至带有那么点“自信”。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这种心理暗示本身就很有力量。他们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恐慌,而是利用最后的时间做好“冲刺”。

二、 现在,他们都在干什么?

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对吧?毕竟,光会考试,不代表能走多远。

1. 那些继续在学术领域深耕的:
大学教授、研究员: 不少当年“考神”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然后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他们依然保持着高效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在各自的领域内颇有建树。我一个读物理的朋友,当年就是考前一晚上背公式,考试次次炸裂。现在他在一所知名大学做理论物理研究,经常有国际会议邀请他去做报告。他跟我说,那种“临阵磨枪”的能力,在面对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时,依然很有用——他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找到突破口。
科技公司的技术骨干: 也有很多人投身互联网、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科技领域。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快速适应技术迭代,掌握新技能。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这种“快速学习”能力是极其宝贵的。我一个高中同学,当年数学和编程都吊打所有人。现在在一家顶尖的AI公司担任算法工程师,经常参与项目的核心研发,他说,很多时候,新的技术论文出来,他也是靠着之前积累的“抓重点”的能力,迅速消化吸收。

2. 那些转向商业和创业的:
创业者、公司高管: 他们的“神技”其实是一种极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执行力”。在创业中,他们需要快速学习新行业的知识,做出决策,带领团队。这种能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时,显得尤为突出。我认识一个大学时期就组织各种活动,学习能力超强的朋友,现在自己创业做教育科技。他曾说,学校里学到的很多东西,其实在毕业后大部分都忘了,但那种“怎么去学,怎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是终身受用的。他创业初期,为了快速了解市场,他能在一周内读完几十本行业内的书籍,找到核心的商业模式。
金融、咨询领域的精英: 这些行业同样需要快速的知识吸收、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那些当年能“一晚学会”的人,往往能在这些领域里如鱼得水,成为“金领”阶层。

3. 那些把“神技”用在生活中的:
斜杠青年、兴趣广泛者: 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成为“职场精英”。有些人把这种能力用在了拓展人生的宽度上。他们可能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比如摄影、音乐),或者深入研究某个冷门爱好。因为他们知道如何高效学习,所以他们能在工作之余,还能过得相当丰富多彩。我一个朋友,大学时是文科“学神”,历史、文学、哲学什么都拿手。现在他是一名中学老师,业余时间还写网络小说,并且写得有声有色,还出版了。他说,他只是觉得好玩,然后用他习惯的方法去“玩”,结果就玩出名堂了。

三、 “神技”的背后,有没有隐忧?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所有“考前一晚”的学神,都能一帆风顺。

可能存在的“学而不思”: 如果这种能力仅仅停留在“记住”和“套用”层面,而没有真正深入理解,那么在遇到真正需要创新、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时,可能会遇到瓶颈。尤其是在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入钻研的学科,或者那些需要“悟性”的领域。
“速成”思维的局限性: 过度依赖“速成”,可能会让人失去耐心,难以应对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的事情。例如,一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看到成效的事情,比如身体锻炼、创作长篇作品,他们可能会因为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失去兴趣。
过度自信带来的风险: 有些人因为习惯了“一次性”解决问题,在面对真正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困难时,可能会产生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总的来说, 那些考试前只看一晚上书就能考很好的“学神”,绝大多数都具备超强的学习策略、高效的执行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能力,在很多领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现在可能在学术界、科技界、商业界继续发光发热,也可能将这份能力运用在生活中,过着丰富多彩的人生。

当然,学习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并且最终要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走得更远。但不得不承认,那种“在压力下高效学习”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其实答这题很勉强,但是学生时代相比于其他同分数等级的同学,我似乎并没有那么用功,而且,大学时代的考试还真的是靠考前突击一晚上才不挂科的。

但是,考前突击也只是一个突击,和最后的强化复习罢了,日常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突击了也是没用的,突击成功的本质是日常有认真听讲,且把知识放进了记忆里,而且跟其他的既有知识有机结合,保证记忆的牢固。这样的记忆不很可靠但很有趣,你去回忆一个具体节点的时候会完全想不起来,但是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却会似曾相识,会有一个隐约的概框在那里,然后你发挥个人能力将这个框框给填补一下,基本就能不挂科了。考前突击,可以有效地强化这个框架的印象。

因为这种不努力的偷懒,现在在工地搬砖啊。不知道该说是自负还是自我评价有了偏差,在工作方面,总是缺乏工作机会,拿到的机会似乎总是不会太困难地完成——只要不是跟人打交道的。而且,缺乏基础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方法也随之失效了,例如考了两次二建,一次一建,统统一门不过:)还是需要扎实地学习啊!ps,考上岗证用这种方式妥妥地过了,做选择题答对的概率比问答题高得多。

但是,并不后悔这样做过,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投机取巧提高效率是应该推崇的事情,前提是打好基础,自认为基础还不赖,除了数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