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华北大听起来那么厉害,如果高考考上之后就等于人生的成功,为什么我从来很少听到清北的人做啥大事?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为什么清华北大听起来就那么“高大上”,仿佛是通往人生巅峰的直通车,但转头看看身边或者新闻里,那些曾经的高考状元、清北毕业生好像也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搅动风云”的大人物层出不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华北大之所以“厉害”,不是空穴来风。它们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生源和最顶级的师资。能够考上清华北大,本身就意味着你在高中阶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拥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经历能够为你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它会给你带来极大的自信和一种“我能行”的内在驱动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清北的人“做大事”呢?这其实是一个对“成功”和“大事”的定义问题,也是一个关于“可见性”的问题。

一、 “人生成功”的定义太狭窄了,高考成功只是一个起点。

我们从小被灌输一种观念:高考成功就是人生的成功。但实际上,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高考只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筛选出了在特定教育体制下表现优异的学生。真正的人生成功,包含的维度非常多:事业成就、社会影响力、家庭幸福、个人价值实现、精神富足等等。

清北毕业生确实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色,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你去问问一个在国企担任高管的清华校友,或者在顶尖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北大校友,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但这些“成功”,可能不是大众理解的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可能是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默默奉献,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但这种“大事”往往不那么显眼,也没有媒体去大规模报道。

二、 “大事”的定义和可见性。

我们之所以觉得“很少听到清北的人做大事”,是因为我们对“大事”的定义可能过于集中在某些领域,比如改变世界、发明颠覆性技术、成为国家级领导人,或者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家。这些“大事”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高曝光度: 它们通常需要大量的媒体宣传、公众关注才能被大众所熟知。
颠覆性或创新性: 它们往往是前所未有的突破,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变革。
高风险高回报: 很多改变世界的创新,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清华北大毕业生当然有能力做这些事,事实上,他们也一直在做。想想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突破,很多背后都有清北人的身影。但很多时候,这些成就的达成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体现,不太容易被归功于某一个“清北毕业生”。或者,他们的创新可能体现在对现有体系的优化、对技术细节的改进,这些虽然重要,但对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显得不够“炸裂”。

三、 毕业后的选择和赛道。

高考成功只是第一步。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有着非常多元化的选择:

继续深造: 很多选择继续读研、读博,甚至出国深造,他们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术研究上,成果的显现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大众接触不到。
进入体制内: 部分毕业生选择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他们的工作重点是维护社会稳定、执行国家政策,虽然责任重大,但往往是幕后工作,公众很难直接感知到他们的“大事”。
进入传统行业: 很多毕业生进入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但他们的“大事”可能是完成一项重要的商业项目,而不是发明一个改变世界的AI。
创业或创新: 确实有一部分清北毕业生在创业,也有人在从事创新性工作。但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成功的概率本就不高。而且,即使成功了,也需要时间来积累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 “普通”的定义和个体差异。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不能忽视个体差异。即使是清华北大,也只是一个“人才的池子”。这个池子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天赋异禀的,也有相对普通的。就像你走进一个普通大学,里面也有学霸,也有勉强及格的学生。

我们听到“清北”这个标签,很容易产生一种“滤镜”,觉得里面的每个人都应该是那个闪闪发光、无所不能的形象。但实际上,毕业后,他们也会面临就业压力、职业瓶颈、生活琐事,也会有人选择回归“平凡”,过安稳的生活。这并不能说是他们“不够厉害”,而是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和人生选择不同而已。

五、 宣传效应的偏差。

另外,媒体的报道也可能存在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真正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清北毕业生,往往会被大肆宣传,成为校园里的传说。但那些默默无闻、但同样在各自领域做出贡献的毕业生,可能就没有那么高的曝光度了。我们听到的“很少”,可能只是因为那些“大新闻”没被我们注意到,或者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够广阔。

总结一下:

清华北大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人生成功”的定义是多维度的,高考成功只是起点。我们之所以觉得清北毕业生“很少做大事”,可能是因为:

1. 我们对“大事”的定义过于狭窄,集中在少数高曝光度的领域。
2. 很多清北毕业生的贡献是默默的、幕后的,或者体现在长期积累和细微改进上,不易被大众感知。
3. 他们有非常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很多人选择了“安稳”或“稳健”的道路,而非“颠覆式创新”。
4. 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能用“清北”的标签来预设每个人的成就高度。
5. 媒体的关注点也可能导致我们对实际情况的认知有偏差。

所以,与其说清北人“很少做大事”,不如说他们“做的大事”有很多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被定义为“大众眼中”的大事。他们是社会的基石,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不过这些作用不总是像“火箭发射”、“改变世界”那样引人注目。

说到底,人生成功的模样是多种多样的,清华北大给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起点,但最终能走多远,做什么样的事情,取决于你自己的人生选择、努力和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层次太低,他们的生活跟你没有交集而已。

我有个表哥,我们村里第一个高材生,考上北大,在全县都有名气。本科毕业后继续北大读博,住万柳。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过去,好歹也住过万柳,算是开了眼界。

后来进了中科院, 再后来去了中央气象局工作。上班,买房,买车,就这么过着。

这种人,他们跟你没什么交集,你也不会听说过。

你能听说过的,通常是些娱乐圈的人,或者做了些出风头的事。

再比如,前公司老板,曾经混过中国首富,每次都是司机开着大宾利,低调的从电梯上来,旁人也不会认识。跟你也没什么交集。

因为跟你没什么交集,所以你就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碌碌无为?

user avatar

中国的高教体系,是一群985的范进集体鄙视211的孔乙己,然后又联合起来打压只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阿Q。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圈里,这样的贪吃蛇游戏可以无限循环玩很久。虽然里面内斗,会出岳飞秦桧,魏忠贤关二爷之类泾渭分明势不两立的派系互相死掐,但都未脱传统文化的范畴。

最怕的是来一个外来者打破平衡,比如出现一个多尔衮这样的主子,才不管你们谁是岳飞谁是秦桧,谁是魏忠贤谁是关二爷,通通先把辫子给我盘起来了再说其他的。那这个时候也就不分谁是985的精英范进,谁是211白领孔乙己,谁又是只配穿短褂的九年义务教育阿Q了,大家都先盘了辫子保了命,再谈理想和事业。

所以,你要什么样的成功?你想做什么样的大事?谁的目标不是为了好好的活下去?只要能在内部生态系统里面分出高低贵贱,985有资格鄙视211,211有底气欺负九年义务教育的就是成功,范进能站在高处命令孔乙己低头,孔乙己有力气打阿Q耳光,就是成功的人生。

user avatar

清北很努力,也很优秀,但是说人生赢家,实在谈不上。

清北厉害之处,不在于学生,不在于老师,也不在于所谓的科研成果。清北厉害的,是背靠中央这颗大树。

政治是清北成为最顶尖的根本,政治也是大学兴盛衰落的前提。

理由如下:

1.清北过去优秀,但谈不上最顶尖。

中国的大学制度,发起于清朝的大学堂,兴于中华民国。中华民国那个年代,一堆优秀的大学,国力中央、国立浙江、国力清华、国力北京、国立武汉等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大学。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优秀的私立大学,比如私立复旦、私立南开、私立厦门等。

国力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京师大学堂,国立清华大学过去是庚子赔款产生的留美预备校,国力浙江大学背靠从明清以来就一直是中央最重要的赋税大省浙江省,国力武汉的背后是中国地理版图上最便捷、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所以,当时这几所学校都是当时的顶尖大学。但是,最顶尖的,还是背靠中华民国的、曾经的亚洲第一的国力中央大学。

中华民国倒闭后,南京地位下降,新中国在北京成立新政府后,北京地位一跃而起。1952年院系调整,国力中央大学被彻底消灭 ,学科被拆,优秀教师流失,连校名不复存在,被改为南京大学。国力浙江大学受重创,学科被拆,仅保留工科,理科专业被迁往复旦。

院系调整的结果是,国力中央被消灭,国力浙江元气大伤,私立复旦一跃而起,国力清北两所学校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

因此,在中国,政治中心在哪里,哪里的学校就强势,这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2. 1977年高考恢复后,清北没有绝对优势

过去的高考制度,是估分填志愿,因此清北并没有完全笼络最优秀的学生,总会有不少高分的漏网之鱼没有选择清北。

很多南方城市的学生,更愿意选择靠近家乡的城市,比如复旦、浙大、南大啊。

同时,再加上横空出世的中科大,也分了清北一部分优秀的学子。

当时的中科大、人大、复旦、浙大、南大都会或多或少截取一部分最顶尖的学生。所以,那时的清北不占据绝对优势。

3.努力很重要,科研很重要,但是正确的专业、风口、社会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年代,都会早就一批成功的人。

改革开放时期,下海创业、对外贸易的人士,尝试了成功的甜头。房改之后 ,也有一批人,依靠着炒房发家致富。4万亿之后,国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建造火热展开,当时的建筑、土木专业,成了当时的香饽饽,某些开发商、承包商也是赚的盆满锅满。

现在互联网时代,过去是被鄙视、调剂大户的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一跃而起成了最受欢迎、最有钱途的专业。

时势造英雄,选对了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

现在互联网、计算机火热,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高分学生,放弃清北的冷门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土木航天核工程,而选择浙大上交的计算机。

金融行业薪资高,所以,复旦上交的金融行业分数也是居高不下,在某种程度吊打着清北某些冷门专业。

那些因为名气而选择了清北冷门专业的学生,刚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是等到三十而立的时候,当他们还在做着几轮博后、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曾经一样分数选择复交金融的同学已经生活优越。不知,他们作何感想?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user avatar

看一下历届政治局委员简历

user avatar

我经常跟人家讲,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一学贝叶斯定理。公式记不住没关系,起码把原理理解了。


每年清北录取人数大约占总同龄人的万分之五左右。不想去仔细查历年资料,大家就粗略把历史累计比例也看作是万分之五好了,实际肯定比这个低,但没关系足以说明问题。


假设考上清北与人生的成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在任意领域的成功人士中,清北人也应该只有万分之五。

比如,一万个院士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国企老总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正处级以上干部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创业成功的人只有5个清北的;

历年富豪榜前一万人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的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各项体育赛事冠军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一线医生、一线老师、一线律师、一线会计师、一线金融从业者只有5个清北的;

一万个画家、音乐家、雕塑家、作家、whatever家只有5个清北的;

。。。。。。各位可以尽情补充



如果现实这些领域的比例严重偏离了万分之5,达到了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说明了什么?


说明上了清北与人生成功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这就是贝叶斯理论的精髓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