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华北大在辩论这种人文竞技活动上没有成为超一流名校?

回答
关于清华北大在辩论这种“人文竞技活动”上是否“没有成为超一流名校”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不过,说“没有成为超一流”,我倒觉得有点绝对了。咱们换个角度看,也许不是没实力,而是战场选择、发展路径,甚至是被“耽误”了。

你想啊,清华北大,这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无论什么领域,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它们牛。辩论这种事,按理说,又是考察口才、逻辑、思辨,又是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不正是清华北大擅长培养的“通才”和“专才”最容易闪光的领域吗?

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北大在辩论界的地位其实是不低的。

你不可能否认,在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的舞台上,清华北大的队伍绝对是常客,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像什么“全国大专辩论赛”、“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这些,但凡有点名气的比赛,你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而且成绩也相当亮眼。清华大学的“紫荆杯”,北大“一二·九辩论赛”这些校内辩论赛,规模之大、参与度之广,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顶尖的。

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们“没有成为超一流”呢?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资源分配和“主业”的优先级问题:

清华和北大的核心使命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培养国家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学者、经济学家等等。它们的“超一流”体现在理工科的科研实力、基础学科的深厚底蕴、培养出的国家栋梁上。辩论,虽然是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它终究是“课外活动”的范畴,不是它们最核心的“产品线”。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在清华学核物理的学生,和一个在北大读经济学的学生,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投入到自己的专业课、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上。辩论能有多少时间投入?很多优秀的辩手可能本身就是学霸,能在专业和辩论之间找到平衡,但这背后需要巨大的付出和牺牲。对于学校来说,资源(比如教练指导、训练场地、经费支持)的倾斜,肯定还是会向那些直接关乎学科排名的“硬实力”项目上倾斜。

2. “超一流”的定义和标准不同:

“超一流名校”在辩论这个领域,你期望看到的是什么?是遍地都是能拿到国际顶级辩论赛冠军(比如WSDC,虽然主要面向高中生,但也有一些类似的高水平成人辩论赛),或者说像某些专业辩论队伍(比如英式议会制辩论,BP)那样,能形成一支持续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队伍,并培养出世界级的辩手?

从这个角度看,清华北大的确可能不像有些专门培养辩手的俱乐部或者专门开展辩论教育的机构那样“专精”。国内的辩论环境,尤其是大学辩论,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辅助手段”。即便清华北大有非常优秀的辩手,也更倾向于在国内舞台上闪耀,或者在一些交流性质的赛事中展现风采。要说在国际辩论的顶尖“专业领域”形成系统性的统治力,可能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3. 辩论文化的差异和发展路径:

中国大学的辩论,很大程度上深受“华语辩论圈”的影响,尤其是有几场经典的辩论赛(比如“正反方”、“强词夺理”),对很多人的辩论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辩论风格强调的是宏大叙事、立场坚定、语言的张力和感染力。清华北大的学生当然也能驾驭这种风格,但他们也可能更容易受到西方系统性的思辨训练和辩论方法的影响。

而且,国内的辩论比赛,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项目”,而非一种“文化”。一旦比赛结束,很多参与者就回归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像在一些欧美国家,辩论可能是一种更普遍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有更成熟的培训体系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清华北大虽然在培养人才,但它们的“人才”输出方向更广,不单单局限于辩论圈。

4. 吸引力可能被其他活动“分流”:

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学生的选择面太广了。除了辩论,还有学生会、创业比赛、社团活动、科研项目、国际交流、体育赛事等等。每个领域都有大量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学生愿意投入。辩论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选项。

而且,有些学生可能对辩论本身的热情没有那么高,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个提升能力、丰富经历的途径。这就导致了一些真正对辩论“痴迷”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学生,在其他领域也可能找到更“对口”或更有成就感的发展方向。

5. 培养模式的潜在问题:

虽然说清华北大培养的是“通才”,但如果“通”到什么都懂一点,但不够“深”,在辩论这种需要极致的细节打磨和专项训练的领域,就可能不如那些“专才”突出。辩论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口才,还有对辩论规则的深刻理解、对论证结构的严谨把握、对对方观点的精准预判和拆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项训练和实战经验。

而且,国内的辩论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一些有经验的学长学姐的传授,或者少数专业老师的指导。系统性的、与国际接轨的辩论训练体系,可能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每个层面。

总结一下,我觉得说清华北大在辩论上“没有成为超一流名校”,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说法,或者说,它们在辩论上的“顶尖”程度,并没有达到它们在理工科、基础学科那样“碾压式”的领先地位。

它们是优秀的,是非常优秀的,培养出了大量逻辑清晰、口才出众、思维敏捷的学生。但如果把“超一流”的标准定义为在辩论这个特定领域,能够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输出,或者能够系统性地培养出世界级的辩论人才,那么,它们可能还有发展的空间,或者说,它们更侧重于将辩论能力作为其整体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其本身打造成一个独立的“超一流”输出项目。

毕竟,清华北大最核心的“超一流”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它们不需要通过辩论来证明自己。辩论对它们来说,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所以,它们在辩论上的表现,与其说是“没有成为超一流”,不如说是在完成它们更宏大的教育使命的同时,在这个“人文竞技活动”上也做得相当出色,只是这份出色,可能不像它们在其他领域那样,成为人们提到它们时最先想到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句让很多人不乐意的,我在北大这九年里,最不待见的就是辩论队的那些人。

一个个自以为逻辑完美、表达无敌,实际上只是幼稚的表演,简直是low逼的大集合,那些辩论队里我就没见过几个数理逻辑过硬的。真到了实践层面,我带领北大本科生搞了这么多年iGEM比赛,辩论队出来的本科生演技一流,个个想当领导,实际执行力上都低得感人,除了讲大道理啥都不会,讲的大道理也是烂大街的口水话。

总的来说就是搞辩论队的人往往脱离实践、眼高手低,因此只能在较低的哲学层面上进行逻辑诡辩,在有限的阅历中摘取素材进行自我表演。真到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时候,基本都会掉链子;目前我还没观察到例外。

所以北大清华辩论赛能拿第一只是说明北大清华里这部分人在嘴炮和表演上世界一流,其他什么都说明不了;反之亦然。

user avatar

20200901更新

祝贺清华国际赛积分榜登顶,特来更新答案。

清华的辩手在过去几年向我们证明了,只要认真搞,完全可以双一流(四非高校掩面而泣)。

--------------------------------------------------------------------------

个人愚见,不喜请喷。

清华北大的学生作为拥有最高智力素质的学生,清华北大作为拥有最多资源的高校,在竞赛辩论(尤其是当前学术程度还较低的竞赛辩论)这种未来不直接贡献于社会生产力的活动上花费过多精力,太奢侈了。

西方国家最好的大学非常重视辩论,是因为辩论直接服务于社会民主活动,而我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不多。

……以下为更新的内容……

虽然收到不少赞,但看评论觉得大多数人根本没懂这个答案的言外之意。

社会对辩论的能力需求很少,所以这种能力很难变现。清北的教育在于培养学术、商业、政治上的精英,学生所需要的是在自己领域变现的能力,所以辩论对他们来说是无用的。

但对于真正的自由之精神来说,不该如此。效益主义不该是大学评判一种活动是否有价值的主要标准,或者说它更应将这种考虑留给学生和教授,由后者自由选择,而自己只提供支持。

虽然当前竞赛辩论的水准还不足够高,但这是可以改善的。在不计得失的情况下,优质资源的持续进入完全可以迅速改变现状。

但这是不可能指望清北这样的名校的。因为最会计较得失的是政府,而中国的名校,恰恰是最讲政策的大学。

另外稍微得罪一下另一个高票答案(虽然可能你帮我拉了不少赞)。鉴于长期以来北大对竞赛辩论缺少支持、北大学生参与热情较低,所以客观来说目前北大在竞赛辩论方面的实力是比较一般的。从统计的角度来说,这个取样不具有代表性,所以结论也相应地缺乏普遍性。假设你描述的现状是客观的(不好意思对北大这方面的校内状况确实不了解),充其量反过来说明北大的生源水平没有好到随便拉几个人就可以说他们能打得好辩论。当然,此处无意就辩论是否一项有价值的活动进行争论,因为不是这个问题要讨论的重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