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78年就开始高考,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偏偏近10年北大清华开始疯狂抢状元,之前怎么就不抢呢?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一个制度的改变——考前填志愿变成了考后填志愿。
在以前, 一直都是高考之前填志愿,这一设计貌似不合理(一般的考试,都是成绩出来了再开始选拔人才),但实际却有深意。由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高考人数众多,而一次考试,偶然性太大,如果先考试再填报志愿,那么必然每次都会有一部分平时学习不佳但就高考一次发挥好的学生进入大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对那些平时就很优秀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因此考前填志愿,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高考运气成分,选拔出来的人都是平时成绩好,高考也发挥好的人。在这种制度下,填志愿的时候北大清华也不知道谁是状元,所以没必要抢,因此这么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
但是大概到了05年前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变为了先高考再填志愿。这对学生是个利好,因为高分进差学校的现象变少了。但却苦了北大和清华,因为状元来自己学校是一种声誉的体现,为了学校尊严,平时高高在上的大教授们不得不放下脸面,为抢一个状元使出浑身解数。给钱已经是最低级的招数了(省状元在清华和北大可以获得2万~30万不等的奖学金,甚至去年某省北大为了抢一个状元,砸下50万),现在的情况是往往状元一出来,立马被严密监视,该学生的家长、老师、朋友、中学校长全部成了被笼络的对象。甚至出现了双方动手武斗、动用跟踪装置、中学与大学做捆绑交易(即出状元的中学要求北大清华要想抢到状元,必须同时多录用该校的几名学生),男女朋友捆绑交易(即清华北大必须把状元的男/女朋友也录取,或者至少录取到北京其他比较好的学校)、地方教育局动用行政力量干涉录取工作等等斯文扫地的怪现象。状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荣誉,更变成了双方斗智斗勇的博弈点。
其实作为清华北大本身,也对每年抢状元抱怨颇多,但钱财是小,面子是大,谁也不甘心屈居第二。在现有体制下,这几乎是无法破解的。或许只有当高等教育资源极大丰富之后,这样的怪像才会消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