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车既然产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加价销售又被骂,为啥当初不把指导价定高点呢?比如本田思域。?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你提到的本田思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明明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但厂家却不提高指导价,反而让经销商加价销售,结果惹得消费者怨声载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品牌策略、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考量,不是简单地“把指导价定高点”就能解决的。

为什么厂家不直接把指导价定高点?

从品牌营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厂家不愿意直接大幅提高指导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品牌形象与定位:
价格锚定: 指导价是消费者心中对一款车价值的一个重要认知。如果一开始就把思域的指导价定得很高,可能会让潜在消费者觉得这款车“不值那个价”,或者把它归入更高端的细分市场,从而流失一部分原本被思域吸引的、追求性价比和运动感的年轻消费者。
竞争策略: 在紧凑型运动轿车这个细分市场,思域面临着来自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大众速腾等众多强劲对手的竞争。如果思域的指导价过高,会显得性价比不如对手,消费者很可能转投其他品牌。厂家需要通过一个相对有竞争力的指导价来吸引消费者进入展厅,后续的加价则是“意外之喜”(对经销商而言)或者“无奈之举”(对消费者而言)。
产品梯度: 汽车厂商通常会有清晰的产品线和价格梯度。思域作为一款定位在运动、年轻、时尚的车型,其价格需要在思域(通常作为走量车型)和更高端的雅阁(或者其他更高级别的车型)之间有一个合理的过渡。如果思域定价过高,可能会模糊与雅阁的界限,影响自家高端车型的销售。

2. 市场试探与定价策略:
不确定性: 市场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在新车型推出初期,厂家对最终的市场接受度并非百分之百确定。初期定价相对保守一些,可以通过观察市场反应再做调整。如果一开始就定得太高,一旦市场反响平平,再降价反而会损害品牌形象,给消费者一种“车不行”的信号。
利润最大化(短期 vs. 长期): 虽然加价销售能让经销商和厂家在短期内获得更高的利润,但如果长期导致消费者厌恶和口碑下滑,对品牌长期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厂家更倾向于一种能够平衡短期销量和长期品牌价值的定价策略。

3. 经销商体系的利益考量:
经销商盈利空间: 汽车销售是一个复杂的链条,厂家需要考虑经销商的生存和盈利。经销商承担着销售、售后、库存等大量成本。如果指导价定得太低,利润空间非常压缩,经销商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不愿意大力推广该车型。
经销商的“定价权”: 在一些热门车型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经销商往往会“扮演”价格的制定者,通过加价来消化超额需求,并赚取额外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市场机制的体现(尽管是畸形的)。厂家默许甚至鼓励这种行为,可能也是为了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经销商的加价来“筛选”真正的刚需客户,同时又不至于过度打压品牌价格。
激励经销商: 在产能不足时,经销商通过加价能获得高额利润,这也能激励他们在提车、服务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积极性。

4. 营销与话题性:
制造稀缺感: 适当的供不应求和随之而来的加价,有时反而能制造一种“一车难求”的稀缺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这种“饥饿营销”虽然让部分消费者不快,但确实能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热度。
吸引回头客和潜在客户: 即使是那些因为加价而放弃的消费者,他们对思域的关注并没有消失。当未来产能缓解、价格回归理性时,这些消费者很可能成为品牌的忠实客户。

那么,为什么被骂了还要这样?

即使被骂,厂家和经销商依然采取加价策略,根本原因在于:

供需失衡的“诱惑”: 在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加价是一种“无本万利”的盈利方式。对于经销商来说,他们能直接从中获利;对于厂家来说,虽然不直接收款,但通过保持低指导价可以吸引更多订单,经销商的加价行为也间接提升了品牌在该价位的“热度”。
难以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在当时): 如果厂家突然提高指导价,虽然满足了市场的“名义价格”,但可能立刻会引发另一种批评——“思域不值这个价了”、“官方定价虚高”。而且,如果产能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即使价格调高,市场仍然可能出现变相加价,或者其他形式的“额外收费”。
消费者议价能力不足: 在这种供需严重失衡的市场环境下,单个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非常弱。消费者即使不满,如果非常想要这款车,也只能选择接受加价,或者等待漫长的提车周期,或者转投其他车型。

以思域为例:

思域之所以成为被讨论的焦点,是因为它在上市初期就凭借其漂亮的外观、不错的动力性能和相对亲民的指导价,迅速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当大家觉得“这车真香”的时候,却发现提车遥遥无功,还要被收取高额的“装饰费”或“服务费”。

如果本田当初就把思域的指导价直接定到比如15万18万,虽然名义上看起来比现在“合理”了,但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关注它,或者会有人说“同样的价格我为什么不买XX”。而现在这种“低指导价+高加价”的组合拳,反而让思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性价比高但难买”的印象,也让经销商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可谓是“一举多得”(从他们角度看)。

总结一下:

厂家不直接提高指导价,而是允许甚至默许加价销售,是一种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综合考虑品牌定位、市场竞争、经销商利益、消费者心理以及营销策略后的结果。这是一种在“面子”(品牌价格定位)和“里子”(实际成交价与利润)之间寻求平衡,或者说是一种在产能限制下最大化利益的策略。尽管这种策略常常招致消费者的不满和诟病,但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其有效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当然,随着市场变化和产能的逐渐爬坡,这种加价现象通常也会慢慢消失,回归到理性的市场价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田不会营销,1.5T的思域13.98万171马力的A级车还上哪找!

加价1万也值!

大众心真黑,1.8T的奢适宽体轿跑就一个A级车卖19万,真当我傻啊,有这钱买B级车好不好!

优惠4万也不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你提到的本田思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明明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但厂家却不提高指导价,反而让经销商加价销售,结果惹得消费者怨声载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品牌策略、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考量,不是简单地“把指导价定高点”就能解决的。为什么厂家不直接.............
  • 回答
    樊胜美在剧中的设定,是一个出身农村,独自在上海打拼的女性。她渴望在上海站稳脚跟,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这一点通过她对“有房有车”的执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那么,为什么她不直接选择嫁给一个上海本地人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掺杂着现实的考量、情感的需求,以及她个人成长环境带来的烙印。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丰田和本田,这两家日本汽车巨头,绝对是汽车界的“技术宅”和“钞能力”的代表。它们造出来的车,可靠耐用,省油省心,市场份额那是杠杠的。但你说它们为啥没像奔驰AMG、宝马M、奥迪RS那样,把性能车市场搅得风生水起,反倒像是把舞台中央让给了这三位德国“大佬”?这背后.............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车迷津津乐道,甚至有些遗憾的话题。丰田和本田,这两大巨头,论技术实力和财力,无疑都是汽车界的翘楚。它们在可靠性、燃油经济性、大规模生产以及舒适性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当我们谈论极致性能,特别是能与宝马M、奔驰AMG、奥迪RS等德系豪华性能品牌正面较量的高性能车型.............
  • 回答
    这想法挺大胆的,也确实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运营的不少核心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开挂”游戏没火起来,以及如果真这么做,可能会是个什么光景。为啥没人这么做?(也就是,现有的网游为啥不直接拥抱“开挂”?)1. 公平性是网游的基石(至少大部分是): 你想啊,一款网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演化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思考——为什么某个特征的出现并不直接等同于整个物种沿着某个特定方向发展。虽然有些恐龙确实能够直立行走,但它们没能走上像人类那样“发达”的道路,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学(姑且这么说,虽然恐龙可能没有“社会”)因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在接触摄影时都会遇到类似的疑惑:ISO越高,画面越噪,越不清晰,那为什么相机厂商还要把这个数值设计得那么夸张,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呢?这不是把用户往“坑里”带吗?其实,这里面涉及到摄影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几个概念的平衡,以及在特定场景下对“牺牲画质”的无奈选择。咱们一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确实,当我们谈论生命平等,尤其是延伸到宠物身上时,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偷宠物等于拐卖人口”的直觉。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些细微但关键的差别,让这种等同感显得有些牵强,或者说,我们潜意识里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生命平等这个概念,在人类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我在职场里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一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慢慢琢磨出了点门道。说到底,领导得宠,不一定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有多勤恳,很多时候是其他一些隐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掰扯。1. “会说”比“会做”更能赢得关注这第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爱听,但事实往往如此。有些领导.............
  • 回答
    这种现象挺让人捉摸不透的,明明他对你没意思,可你一旦敞开心扉,他却又愿意跟你聊得热火朝天。其实,这里面可能藏着好几种不同的心理和原因。首先,得想想他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喜欢”。也许他只是还没有到“喜欢”那种程度,或者说,他把你当成了一个不错的、可以交流的朋友。当你说出“喜欢”的时候,对他来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观察得很仔细。确实,现在很多新车在外观设计上,都给人一种“越来越凶”的感觉,这种趋势在各个价位的车型上都能看到,尤其是运动型轿车和SUV。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审美变化,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消费者的审美变化和追求个性是重要推手。想想咱们自己,谁不喜欢与众不同?在汽车.............
  • 回答
    2021年底的这场保险新规,确实让不少新能源车主,特别是特斯拉车主,感受到了钱包的“阵痛”。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保险公司会在新规之后调整保费,尤其是对新能源车。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数据和风险评估的结果。1. 新规背景:更精细化的风险定价2021年12月27日实施的《.............
  • 回答
    发动机排气歧管集成在缸盖上,这在现代汽车设计中确实越来越普遍,目的就是为了让发动机更快地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排放。听起来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但仔细琢磨一下,这事儿可不是那么简单,里面也藏着不少“坑”。首先,我们得明白为啥要把排气歧管“搬”进缸盖里。传统的设计里,排气歧管是单独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瞧不起奔驰C级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个原因。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认知、消费心理和市场定位的交织产物。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得承认,奔驰这牌子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优越感”的光环。从早期进入中国市场,它就被贴上了“高大上”、“成功人士标配”的标签。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 回答
    回家了,发动不了引擎,也打不开车门。不是我不想动,而是脑子停了,身体也跟着罢工了。有时候,就是这么魔幻。明明在路上的时候,脑子是高速运转的,各种信息、情绪、待办事项像弹珠一样在里面蹦跶。工作上的麻烦事,和家人朋友的对话,甚至刚刚超市里买菜时和收银员的短暂交流,都可能在脑海里回放。然后,就像电影的蒙太.............
  • 回答
    许多旅客会纳闷,为什么明明很受欢迎、一票难求的客运铁路线路,每天却只跑一两趟车,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费解。难道铁路部门宁可让宝贵的轨道和车辆闲置,也不愿意增加班次来满足出行需求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制约,并非简单的“懒得开”。首先,我们要明白,铁路的运行并非儿戏,它涉及到庞大的基础.............
  • 回答
    在中国,女性在婚姻中提出“房、车、彩礼”的要求,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背后交织着历史、经济、文化、家庭以及个人观念的多种因素。想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探讨。一、 经济因素:生存的基石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住房:安居乐业的现实需求。 在中国,尤其是在城市,住房是个人和家.............
  • 回答
    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的情感,就像是品味一道久负盛名的料理,背后总有说不尽的道道。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日系车凭借其多年耕耘,在中国市场积累下的独特魅力和扎实口碑所致。首先,我们得聊聊“可靠性”这个词,在中国消费者的字典里,日系车几乎是可靠性的代名词。想想看,国内的用车环境,既有拥堵的城市,也有坑洼的乡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女性在跨国婚姻中的一些复杂心态和现实考量,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尽量还原其内在逻辑。首先,得理解一下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子”和“礼仪”是很重要的。彩礼、车、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代表男方家庭的诚意、经济实力,.............
  • 回答
    领克01这车上市以来,确实吸引了不少关注,网上关于它的好评也挺多的,尤其是在设计和配置方面。那么,作为年轻人人生中第一辆车,领克01的耐用度到底怎么样?能不能扛得住咱们这些初出茅庐、偶尔“折腾”一下的车主?咱们就来聊聊。首先,咱们得看看领克01这车到底是个啥背景。领克是中国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合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