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有些恐龙是直立行走的,为什么不能走像人类发展的历程?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演化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思考——为什么某个特征的出现并不直接等同于整个物种沿着某个特定方向发展。虽然有些恐龙确实能够直立行走,但它们没能走上像人类那样“发达”的道路,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学(姑且这么说,虽然恐龙可能没有“社会”)因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能走”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直立行走只是众多适应性特征中的一个,而且它本身并不必然导向更高的智慧或技术文明。 很多动物都能直立,比如熊、袋鼠、一些鸟类,但它们并没有发展出我们意义上的“文明”。恐龙直立行走,更多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例如:

视野开阔: 站起来能看得更远,更容易发现猎物或躲避捕食者。
解放前肢: 某些大型植食性恐龙(如某些蜥脚类)用后肢支撑身体,前肢可以用来抓取食物,或者在防御时挥舞。而像霸王龙这样的肉食恐龙,虽然是双足行走,但它们强大的咬合力和前肢的小短手,似乎更多的是用来辅助捕食,而不是发展工具。
高效移动: 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奔跑的恐龙来说,直立行走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率的运动方式,就像鸵鸟。

关键在于,直立行走本身并没有内在地驱动“智能”和“技术”的演化。 相比之下,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出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是多个关键因素的组合拳:

1. 大脑的异常发展(尤其是新皮质):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人类的大脑,特别是负责高级认知功能、规划、抽象思维和语言处理的新皮质,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虽然有些恐龙,比如一些兽脚类恐龙,可能拥有相对较大的脑容量(相对于它们的体型),但与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大脑的复杂性相比,差距仍然巨大。恐龙的大脑更偏向于处理本能、感官信息和运动协调,而不是复杂的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

2. 灵巧的双手和精细动作: 人类不仅能直立行走,还拥有了极其灵巧的双手,尤其是拇指相对其他手指的对生。这使得我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且能够通过精细的触摸来感知世界。很多直立行走的恐龙,虽然前肢可能不像后肢那样用于支撑,但也远不如人类的双手灵活。它们的“手”可能更像是爪子,擅长抓握和撕咬,但难以进行精密的组装和操作。

3. 语言和复杂沟通: 人类通过复杂的语言系统来传递知识、经验和思想。这种积累性的文化传承是文明发展的基石。我们有理由相信,恐龙的沟通方式(如果它们有的话)非常有限,可能更多是简单的叫声、肢体语言,不足以支持复杂的概念传递和知识的代代相传。

4. 社会结构和合作: 虽然一些恐龙可能群居,但人类的社会结构更为复杂,能够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合作,以及进行抽象的社会分工。这种高度的社会性,加上智能,才催生了文明。

5. 环境因素和演化压力: 演化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地球的环境和生物圈与后来哺乳动物崛起的时代大不相同。也许,在那个“巨兽”横行的时代,体型、力量、或者特定捕食策略的优势,比复杂思维或工具制造更为重要。当大规模灭绝事件(如白垩纪末期的小行星撞击)改变了地球格局后,给了一些原本处于劣势的物种(如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发展和分化的机会。

6. 漫长的时间尺度和随机性: 演化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随机性的过程。就算直立行走是演化上的一个“进步”,它也只是朝着一个可能的方向迈出了一步。要发展出人类这样的文明,还需要一系列“幸运”的基因突变、适宜的环境以及一系列关键的优势特征(大脑、双手、语言等等)同时出现并相互促进。这是一个极其偶然的组合。

简单来说,直立行走就像是一扇门,它为某些优势提供了可能性,比如解放前肢。但要走到“人类文明”这一步,还需要打开更多的门:比如大脑之门、工具之门、语言之门、社会合作之门等等。 恐龙虽然能在某些方面“站起来”,但它们的大脑结构、前肢的灵活性、沟通能力以及更宏观的演化压力,都限制了它们朝着我们所知的“智能文明”方向发展。

想象一下,如果一只霸王龙,即使它能更方便地站起来,它的脑子依然主要忙于捕捉猎物、寻找配偶,它的前肢还是那么短小,它也无法像人类那样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学习和传承知识,那它即便站得再稳,也很难发展出“文明”的火花。

所以,恐龙的直立行走,更多的是一个适应性的策略,一个有趣的生物学现象,但它并不是通往人类智能文明的“必经之路”。演化的路径是多样的,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走了一条非常独特且复杂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智慧生命的出现概率无限接近于0,甚至全宇宙只有人类这一种智慧文明也不无可能。

要发展出文明,前置要求太多,而且任何一条在无数次的偶然抉择中都不能选错,否则就前功尽弃。

大脑特化到人类这种程度的仅此一例别无分号,因为大脑的消耗很高,会挤占大部分宝贵的能量。但是大脑的收益在发达到一定高度之前并不明显,持续把宝贵的能量供应给大脑,对生物来说,还不如用来强化肌肉、运动神经、消化系统等等见效快的方面收益更高。猴子比花豹聪明得多,但是遇到花豹就只能扑街,聪明并不能让猴子打赢花豹,因为花豹速度更快力量更强杀伤力更高效。

大脑的过度发育本身纯属偶然,能发育出这样的大脑,和人类的祖先吃水果的习性有关,如果祖先是肉食捕猎者,那它会主要去特化进攻型武器,智力保持在比猎物高的水准即可;吃草的更不行,消化占用的能量太多,剩下的再用来增强逃跑,智力是最不需要的属性。所以只有吃水果,才会演化成猴子这种形态,但是水果这种东西的出现同样也是偶然,如果地球上没出现被子植物,没有出现水果,也就不会出现灵长类。然而现在的素食动物也不是都吃水果,就算没有演化出水果这东西,地球上照样有动物吃素。植物演化出水果之前几亿年,地球上不一直有大量素食动物吗?

就算是吃植物种子、水果这些高营养价值的素食动物,也不是一定要发达的大脑。啮齿类跟灵长类关系不远,耗子松鼠以及兔子都跟人类是远亲,而且它们的出现时间比灵长类还要晚,但是就没有去强化智力,而是更简单粗暴地去增强灵活性和破壳能力以及繁殖力,比猴子特化程度更低,在生态竞争中却能战胜灵长类。几千万年来在啮齿类的步步进逼之下,灵长类的生存空间一直在被压缩。这是因为植物同样也在跟吃水果的动物竞争,水果和种子随着植物跟动物的协同演化也越来越硬,灵长类的出现,也是被子植物发展到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之后因为被子植物果实里高价值的可食用部分越来越难以获取,而灵长类又没有啮齿类那样的破壳能力,所以又演化出了借用外部事物来打碎坚果种子的能力,也就是使用工具。

而且就算大脑高度发育也并非一定会演化出文明。和智人关系较近的其他已灭绝人类虽然脑容量与人类相差不大,但是思维模式必然存在巨大的区别。

智人相比其他原始人类和所有动物,在思维模式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去相信自己没亲眼见过的事物,这一思维逻辑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而没有这一点,也不可能发展出文明,绝大多数动物是不会去相信自己眼见为实以外的任何事物的,所以也不需要复杂的语言交流。人和动物的核心区别,其实就是动物是彻彻底底的唯物主义,只相信自身能感知到并且确定存在的信息,而人类并不只相信眼见为实,所以会胡思乱想,会思考,会对假想的事物信以为真,也会相信别人传达过来自己并未亲自确认的N手信息,所以人类发展出了极为复杂的语言用来交流,相互交换并非所有人类个体都去确认的信息。

说白了,和其他动物相比,智人才是真正的“神经病”,至于智人是如何演化出这点的,可能也是纯属偶然,这个神经病变异个体竟然生存了下来并且繁衍至今,同样是个偶然。

除了大脑,还有其他因素,比如人类有不需要用来辅助行走、可以专注于发挥其他用途的灵活前肢,也就是手。海豚的智商很高,但是它们就不可能发展出文明,一没有手制作工具,二不能用火,无法借助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短板,还是只能通过身体特征来狩猎。

手的出现纯属偶然,手的本质就是前腿,本来是用来行走的,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一样,人类的远祖体形跟耗子差不多,如果不是学会在树上抓水果,就不会演化出人类灵巧的双手。而且就算为了摘果子,也不一定只有强化前肢这一个办法,恐龙-鸟类有灵活的脖子,大象有灵活的鼻子,啮齿动物保持小体型,不也能很好的吃水果?如果不是为了分辨出水果是否成熟可食用,就不会重新演化出远超过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三色视觉。但是三色视觉也不是必须的,啮齿动物靠气味也能分辨出水果是否成熟,又何必非要强化视觉?

以上只说几个容易理解的简单理由。总而言之,智慧生物的出现、文明的发展,纯属偶然,是以亿代为时间单位的自然筛选的过程中,各种必然和偶然叠加导致的结果,如果任何一次筛选的条件稍有不同,产生的结果都会大相径庭,都不会出现人类。智慧生命的出现概率低到无限接近于0。如果未来人类灭绝了,地球上大概率也不会再出现新的文明。

地球生物历史几亿年都没有出现过智慧生命,生态圈却一直运转得良好,本就说明了生物演化出文明的偶然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演化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思考——为什么某个特征的出现并不直接等同于整个物种沿着某个特定方向发展。虽然有些恐龙确实能够直立行走,但它们没能走上像人类那样“发达”的道路,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学(姑且这么说,虽然恐龙可能没有“社会”)因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能.............
  • 回答
    这想法挺大胆的,也确实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运营的不少核心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开挂”游戏没火起来,以及如果真这么做,可能会是个什么光景。为啥没人这么做?(也就是,现有的网游为啥不直接拥抱“开挂”?)1. 公平性是网游的基石(至少大部分是): 你想啊,一款网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你提到的本田思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明明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但厂家却不提高指导价,反而让经销商加价销售,结果惹得消费者怨声载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品牌策略、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考量,不是简单地“把指导价定高点”就能解决的。为什么厂家不直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在接触摄影时都会遇到类似的疑惑:ISO越高,画面越噪,越不清晰,那为什么相机厂商还要把这个数值设计得那么夸张,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呢?这不是把用户往“坑里”带吗?其实,这里面涉及到摄影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几个概念的平衡,以及在特定场景下对“牺牲画质”的无奈选择。咱们一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确实,当我们谈论生命平等,尤其是延伸到宠物身上时,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偷宠物等于拐卖人口”的直觉。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些细微但关键的差别,让这种等同感显得有些牵强,或者说,我们潜意识里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生命平等这个概念,在人类社.............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型粒子加速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们能够达到极高的能量,探索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宇宙的起源。但小型粒子加速器并非“小儿科”,它们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方面是大型加速器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
  • 回答
    关于“代油”的问题,虽然没有像代糖那样明确的单一替代品,但确实存在多种替代油的方案,主要根据用途、健康需求和烹饪方式来选择。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说明: 一、食品工业中的“代油”替代品1. 植物油替代品 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葵花油等,是传统替代油的常见选择。它们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基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基因片段”和“DNA序列总长”的概念。1. 关于“基因片段只占DNA序列总长不到10%”的误解您提到的这个说法,很可能是将“基因”(genes)与“编码蛋白质的区域”(proteincoding regions)混淆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非常实在。在C++的世界里,确实存在指针,它们能做到很多事情,指向内存中的某个地址,让你直接操控那块区域。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叫做“引用”的东西呢?这背后有深刻的设计理念和实际需求,远不止是“多一个语法糖”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指针和引用各自是啥.............
  • 回答
    说起“颜值入职国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话题。我们谁都听过,或者也隐约觉得,有些事情似乎并不完全是靠实力说话。但如果这就让我们怀疑努力上学的意义,那未免太悲观了,也太小瞧了我们辛辛苦苦走过的每一步。我得说,这种“颜值入职”的情况,如果真的存在,那绝对是一种现象,一种社会缩影,但绝不是全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初接触电子电路,看到电阻分压能把电压降下来,就会疑惑:为什么还要用什么7805这种“复杂”的元件呢?它们好像都能做一样的事情嘛。其实,电阻分压和7805稳压器(线性稳压器的一种)在“降低电压”这个表象下,隐藏着本质的区别,各有各的用武之地。简单地说,如果你只需要一个固定、.............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摸到门道了,这是个非常实在的问题,也触及了音响设备的核心。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好的耳机,即使有了均衡器(EQ)和“脑放”(这里我们理解为音源、功放、甚至是你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期待),它依然非常重要。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为什么。 为什么好耳机依然是基石?你可以把你.............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直击要害。我们确实有个熟悉的词——音障,但它特指物体在空气中突破声音传播速度时遇到的阻碍。那么,在水里,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但表现形式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音障”不太一样,而且更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白,水是一种介质,而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方式和空气是不同的。最关键的一.............
  • 回答
    好,咱们就掰扯掰扯,为什么 C 里有 `memcpy_s` 了,还留着那个“洪水猛兽”般的 `memcpy`,而且不直接改它。这事儿吧,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止是“安全”两个字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C 语言的设计哲学是什么?C 语言的设计理念非常“精简”和“高效”。它给了程序员极大的.............
  • 回答
    “德棍”、“法棍”这些说法,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能听到,通常带有戏谑或贬低的意味,用来形容那些对德国或法国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表现出过度狂热,甚至有些盲目推崇的人。那么,“波棍”这个词是否存在,又有着怎样的语境呢?“波棍”这个词,确实存在,但远不如“德棍”、“法棍”那样普遍和广为人知。 它的出现和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往往隐藏在历史的表象之下,却关乎着古代战争的实际运作。很多人觉得弓箭手能远程输出,为什么还要费力去训练掷矛兵呢?其实,这背后是战场复杂多变的现实,以及不同兵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智慧。首先,咱们得从弓箭手的“看家本领”说起。弓箭手的优势在于射程远、杀伤力集中,尤其是在对付敌方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直击要害。很多人看到潜射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ICBMs)似乎已经覆盖了核打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轰炸机,会觉得有些冗余。但事实上,B2战略轰炸机(以及更早的B1、B52)在美国的核威慑体系中扮演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导弹所无法完全复制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细致地.............
  • 回答
    英国一年制硕士确实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就像一道美食,有人赞不绝口,有人却皱着眉头。尽管争议不断,但依然有大批莘莘学子趋之若鹜,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一年制”的魅力何在,又为何有人对此嗤之以鼻。首先,时间成本的吸引力不容忽视。想想看,国内很多硕士项目动辄两.............
  • 回答
    “硅基生命”这个概念之所以被广为讨论和接受,甚至成为科幻作品中的常客,而“锗基生命”、“锡基生命”、“铅基生命”则鲜为人知,这并非偶然。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生命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解,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神奇之处。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原因。生命的基石:碳的独特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地球生命的基石——碳。生命之所.............
  • 回答
    降龙十八掌,一听名字就自带一股英雄气概,仿佛能一口气降服万龙。而它“以简御繁”的精髓,更是点明了其高明之处——看似简单朴实的几招,却能蕴含无穷变化,以最直接高效的方式应对一切复杂局面。这自然令人赞叹,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武功:比如,招式繁复,变化万千,但似乎效果却不如人意的“落英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