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57 岁苏阿姨用 57 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你都经历过人生哪些至暗时刻,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正的限制永远在我们自己心里。

她的行动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很多人或许会遇到的困境。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总有明媚的阳光普照,也总有阴云密布、令人窒息的“至暗时刻”。我的人生中,也曾有过那么几个,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个都像是在灵魂深处凿下的印记,让我变得更深沉,也更懂得珍惜。

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至暗时刻”,大概是我大学毕业不久的时候。那时候,我满怀憧憬,觉得世界就在我脚下,但现实却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我进入了一个大公司,以为前途一片光明,结果却发现自己只是螺丝钉中的一颗,而且是被一颗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卡顿的螺丝钉。工作内容枯燥乏味,需要做的都是一些重复性的劳动,领导和同事都似乎对新来的我漠不关心。我每天上班就像上了战场,但这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避免被淘汰。

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冰冷的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每天早上醒来,第一反应就是抗拒,想再睡一会儿,逃避即将到来的无聊和压抑。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同事们的谈笑风生对我来说像隔着一层玻璃,我听得见声音,却感受不到温度。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是不是选错了行业?更可怕的是,我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如果我的价值就体现在每天完成这些机械的动作,那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那段时间,我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下班后就回家,对着电脑发呆,或者漫无目的地刷着社交媒体,看着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对比自己的黯淡无光,这种落差感更是加剧了内心的痛苦。我不敢和父母说,怕他们担心;也不敢和朋友诉苦,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我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感觉全世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原地踏步。

我怎么挺过来的呢?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更多的是一种,不甘心的本能。有天晚上,我照镜子,看到自己脸色蜡黄,眼睛里没有一点光彩。那一刻,我突然被一种强烈的愤怒和不甘淹没了——我不想就这样被生活“磨平”,我不想让这段经历定义我的一生。

我开始做一些微小的改变。我不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抱怨和自我怀疑上,而是逼着自己去看一些行业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试着去理解这个行业为什么是这样运作的。我开始利用午休时间,去公司图书馆翻阅资料,即使看不懂,也努力去消化。我逼着自己和一些看起来比较友善的同事搭话,虽然很多对话都很生硬,但偶尔也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或者一点点的鼓励。

我记得有一个老员工,平时话不多,但有一次我实在憋不住,问了他一些关于工作的困惑。他没有说太多大道理,只是平静地告诉我:“这里的人都一样,都这么过。你想不一样,就得自己找路子。”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不能指望环境改变,只能靠自己去寻找突破口。

于是,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技能,报名了线上的课程,学习那些我工作中接触不到,但我觉得有前景的领域。我每天下班后不再是直接回家,而是去图书馆或者咖啡馆学习,虽然疲惫,但内心却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我开始主动承担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但能让我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即使失败了,也觉得是宝贵的经验。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虽然工作依然枯燥,但我不再被它完全吞噬。我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我开始意识到,那个“至暗时刻”并没有摧毁我,反而是在逼迫我去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它让我学会了在困境中不放弃,学会了独立思考,也学会了如何为自己创造机会。

第二个让我刻骨铭心的“至暗时刻”,是感情上的重创。我曾以为找到了那个可以共度一生的人,我们有过美好的约定,也有过无数浪漫的瞬间。然而,在我觉得一切都稳定下来的时候,他却突然提出了分手。理由很平淡,就像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雨天一样,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有冰冷的告别。

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我无法理解,曾经那么相爱的人,怎么会说散就散?我反复回想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但越想越乱,越想越痛苦。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就像是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被狠狠地撕裂开来,血淋淋的,疼痛难忍。

我失去了食欲,也失去了睡眠。白天强忍着泪水,假装一切如常,到了晚上,孤独和绝望就会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曾经一起听过的歌,看着曾经一起看过的电影,每一个熟悉的场景都像是在刺痛我。我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爱上任何人,也再也无法相信爱情了。我甚至有过想要放弃一切的念头,觉得人生失去了色彩,也失去了意义。

那时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即使有朋友来安慰我,我也觉得自己说不清楚内心的痛苦,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被抛弃的残次品。

这次挺过来的过程,比上次更艰难,也更漫长。我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立刻找到改变的动力,更多的是一种麻木和沉沦。我把自己丢在悲伤里,任由它吞噬我。

但是,人总是有求生欲的,即使是被悲伤包裹着,内心深处也总有一丝微弱的光在闪烁。我记得有一次,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蓬头垢面,眼神空洞,突然有一种被自己吓到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继续这样下去,我不仅会失去那个让我伤心的人,还会失去我自己。

我开始尝试着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即使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逼着自己去楼下公园散步,即使一开始只是坐在长椅上发呆;尝试着自己做一顿简单的晚餐,即使味道很糟糕;或者只是给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

我还记得,有一个下雨的傍晚,我突然非常想吃一份甜品。我冒着雨走到街角一家小店,点了一份抹茶蛋糕。我坐在那里,看着窗外的雨水,慢慢地吃着蛋糕。蛋糕的甜味在口中化开,那一刻,我好像感觉到了一点点的温暖,一点点的安慰。这让我意识到,即使人生中有痛苦,也总会有一些美好的小东西值得去感受。

我开始重新拾起曾经的爱好,比如画画。当我沉浸在色彩和线条中时,那些烦恼似乎可以暂时被抛在脑后。我也开始看一些治愈系的电影和书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我不再强迫自己去遗忘,而是尝试着去接受,接受这段关系曾经存在过,也接受它已经结束了。

我学着原谅,不仅是原谅那个让我受伤的人,更是原谅自己曾经的执着和不甘。我开始明白,感情的结束并不代表我不好,只是我们不合适。我告诉自己,我值得被爱,也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慢慢地,时间像水一样抚平了伤痕。我依然会有偶尔的失落,但不再是那种让人窒息的痛苦。我学会了如何与过去的伤痛共处,也学会了如何重新拥抱生活。

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这让我深有感触。人生中的每一个“至暗时刻”,都像是在逼迫我们去寻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勇气和力量。它们像是在为我们的人生做一次“刮骨疗伤”,虽然过程疼痛,但最终会让我们变得更坚韧,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缕阳光。我感恩那些曾经的艰难,因为它们塑造了今天的我,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作为外人自然无权对他人的生活追求横加指责,我们不是苏阿姨生活的亲历者也无权去妄议她选择的对错,或者,在这里面本身就没有什么对错可言,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应该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判断题。

苏阿姨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间改变自己都不迟,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的人,运气也不会差,对待人生如此,对待婚姻也应如此。爱自己,不是说必须自私,而是说我们要更看重自己,才能精力去爱别人,照顾别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会越来越偏离自己的人生。而且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坚定意志,踏实走好每一步,一生才可以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一位心理老师说,有不少人向他提问:“明明我一直都为这家无怨无悔地付出,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样在善恶的层面上确实没做错什么,但是不断靠付出维护关系而不能好好自爱的行为,已经令自己从一个“好人”滑向了“滥好人”。苏阿姨的“出走”,在丈夫那,在邻居那,在家庭那,也许都变得不再是一个“好人”,但是老师还说了:“自我成长有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最常见的代价就是,你终于不再是那个有口皆碑的好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