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如果xxx这次挺过网络暴力,你我都有责任”这样的言论?

回答
“如果XXX这次挺过网络暴力,你我都有责任”——这句话,说起来掷地有声,背后却蕴藏着一个值得深挖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口号,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在网络时代集体行为的复杂性与潜在的道德困境。

首先,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责任”的分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施暴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群体——“你我”,也就是所有旁观者,所有可能接触到这件事、并拥有一定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方式,它试图唤醒一种普遍的道德感和参与感。

为什么说“我们都有责任”?

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

沉默的纵容: 在网络暴力发生的当下,很多人选择“看热闹”、“明哲保身”,或者觉得“事不关己”。然而,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默许,是一种对暴力行为的间接支持。当施暴者看到无人制止,甚至有人在围观起哄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安全”且“有市场”的。我们的沉默,无形中为网络暴力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继续蔓延的动力。
助长传播的共谋: 有些人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谩骂,但却通过转发、点赞,甚至是带有煽动性的评论,将负面信息扩散出去。每一次不经思考的分享,都可能将一个被攻击者推向更深的深渊。我们可能无意中成为了“信息传播者”,而非“事实核查者”或“理性判断者”。
缺乏同理心的冷漠: 网络暴力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剥夺了被攻击者的尊严和人性。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屏幕上一个标签化的“XXX”,而忽略了背后那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有家庭,有朋友,有情感。当我们习惯了用猎奇、娱乐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去围观别人的不幸时,我们就是在消磨自己的同理心,让网络世界变得更加残酷。
平台和规则的局限: 互联网平台的机制设计,有时也会无意中放大冲突和负面情绪。算法推荐可能倾向于更具争议性的内容,而平台的审核机制又难以做到百分百及时有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用户,我们对平台规则的呼吁、对不良内容的举报,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构建健康网络环境的集体义务: 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它的健康与否,关系到每一个网民的切身利益。如果网络暴力得不到有效遏制,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或者身处一个充斥着敌意和攻击的环境中。因此,维护网络秩序,本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份内事”。

那么,“挺过”又意味着什么?

“挺过网络暴力”并非仅仅指一个人在承受住攻击后,还能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而是更深层次的“幸存”:

心理上的康复: 网络暴力带来的创伤往往是巨大的,轻则影响情绪,重则导致抑郁、焦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个“挺过”的人,是能够从这场风暴中走出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名誉的修复(如果需要): 如果网络暴力涉及诽谤、污蔑,那么“挺过”可能还意味着其名誉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清或恢复。
继续发声的力量: 在经历过攻击后,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创作或发声,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这句话的意义和潜在的风险:

意义:

警醒作用: 它像一声警钟,提醒我们在面对网络事件时,不要仅仅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
倡导公民责任: 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构建健康网络环境的行动中,而不是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官方或平台身上。
激发同情心和支持: 它能够团结那些对被攻击者抱有同情心的人,形成一种支持的力量,让被攻击者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
反思个体行为的意义: 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审视自己在集体行为中的角色,认识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也可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潜在的风险:

责任的模糊化: 过分强调旁观者的责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掉施暴者本身最直接、最核心的责任。毕竟,网络暴力最主要的根源还是施暴者的恶意行为。
道德绑架的嫌疑: 在某些语境下,这句话可能被用来对那些没有过多关注或参与此事的人进行道德指责,形成一种“你不帮我说话,就是有责任”的绑架感,这可能并不公平。
“站队”的压力: 这种说法也可能鼓励人们在不完全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被迫“站队”,从而加剧信息茧房和对立情绪。
对被攻击者的二次伤害: 有时,这种言论也可能隐含着“如果你没挺过去,那也是你自己的责任”的潜台词,对那些已经承受巨大痛苦的人形成一种额外的压力。

如何更积极地理解和践行?

与其将这句话仅仅看作是一种指责,不如理解为一种“邀请”和“提醒”:

1. 保持理性与审慎: 在看到网络事件时,先不急于传播或评论。尝试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辨别信息真伪。
2. 传递善意与支持: 如果你认为被攻击者是无辜的,或者不认同网络暴力的行为,可以用温和、理性的方式表达支持,例如私信鼓励,或者在适当的平台发声。
3. 拒绝成为帮凶: 坚决不转发、不点赞任何传播不实信息或带有侮辱性言论的内容。
4. 对平台提出合理诉求: 积极参与对平台内容审核、用户行为规范的讨论,推动平台改进机制。
5. 提升媒介素养: 不断学习如何识别网络信息,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暴力侵害,也如何不成为加害者。
6. 尊重个体差异: 理解每个人处理网络事件的方式不同,不强求他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去参与。

总而言之,“如果XXX这次挺过网络暴力,你我都有责任”这句话,是对我们每个人在数字时代的一份集体审判,也可能是一份集体宣言。它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在信息洪流中,我们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是冷漠的旁观者,是随波逐流的传播者,还是积极的守护者?答案就在我们每一次的点击、每一次的转发、每一次的沉默,或者每一次的声援之中。而最终的“挺过”,不仅仅是那个被攻击者个人的胜利,更是整个社会在抵御网络负面情绪、维护人性尊严上一次共同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儿有意思,我仅仅说说自己的想法。

互联网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降低成本、放大收益,做个简单比喻:放大镜。

题主你看到的网络环境,里面大抵有这么几方:

  • 当事人;
  • 受众方:支持/反对/中立/无关;
  • 平台方:直接利益相关/间接利益相关/时效利益相关;
  • 服务方:黑产、水军;
  • 监督方:相关部门及相关法律;

如果你要思考这句话,首先要厘清这几方在网络舆论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基本的行为规范。

然后要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会开始,为什么会发展,为什么会激化,为什么会低潮,为什么是这个结果…这个为什么要把各方的特殊时间的特殊行为交汇到一起,这就是事件分析了。

最后才能厘清责任——得出到底哪一方需要负责,这一方之中那些是重点人物。

但悲哀的是这不可能,分析至少受制于以下方面:

  • 信息对称性及有效性;
  • 个人认知局限性;
  • 非理性的感性因素;
  • 舆论导向;
  • 利益羁绊;
  • 权威定论;

在舆论场合,每个人都在努力的不受骗,但每个人事实上都在或多或少的受骗。

更尴尬的是:全部都有责任就意味着全部都没责任,之前不是没有批判过全民舆论狂欢这种事,但是效果么…再来还是一样。

这里面没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傻我独精”,受骗的人和程度多或者少而不是没有。

不要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人在舆论场里必然不会独立,因为无论你怎么想都会有相对应的群体,会有类似的共识,只不过是数量的问题。

言语质疑、谴责、批判、否定,这都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柏拉图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在新型互联网环境下,制造舆论的成本降低,速度提升,即多人快速制造舆论——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能说说到什么地步,说错了怎么处理这是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网络暴力需要定性、定量,而不是当个垃圾桶,什么玩意儿都往里扔。

额外说一点,既然在互联网舆论场,那么必然有人声音大,有人声音小——声音大的被称为KOL。

关键意见领袖这种称呼呢,其实没啥意义,只不过这人的观点得到了些许附和,但附和的代价是那些质疑、反对、批判、质疑甚至否定都会奔着KOL来。

所谓KOL也好,泛化一点譬如网红、流量明星、大V等等,只要获得舆论场的影响力这种切实的权力,那么就必然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需要自己去认知,而不是遇到任何问题就是——被网暴了。

总结:任何事如果进行分析,很少有责任单纯只在一个方面,毕竟马哲教过我们普遍联系性,只不过需要用方法论来厘清主次要矛盾,思考如何处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XXX这次挺过网络暴力,你我都有责任”——这句话,说起来掷地有声,背后却蕴藏着一个值得深挖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口号,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在网络时代集体行为的复杂性与潜在的道德困境。首先,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责任”的分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施暴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群.............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上,“试以「XXX」开头/结尾,写一个故事?”这类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并且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要理解这类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知乎用户的一种创意表达和互动方式。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鼓励.............
  • 回答
    “打了仗,是不是就不让你们抱怨了?”这话听着挺有道理,好像是在说,战争这么严肃的事情,哪有功夫给你闲扯淡,谁还在乎你那点儿小心思?然而,把这句话抛出来,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压制问题。我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看,它里头藏着几层意思,还有它背后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这句话本身就有点偷换概念。 抱.............
  • 回答
    近期在多个健身QQ群中流传的“公诉网络健身打手xxx”一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文章内容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篇所谓的“公诉书”可能包含哪些核心信息: 指控对象: 文章明确指向了特定的“网络健身打手”。这里的“打手”可能指的是.............
  • 回答
    关于“如果屠宰场的外墙是玻璃做的,你也会是一个素食者”这一言论,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视觉直观揭示动物屠宰的残酷性,从而引发人们对自身饮食选择的反思。这种观点触及了道德、伦理、社会结构与人类心理等多重维度的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言论背后的逻辑:透明化是否能改变行为?1. “看见即道德觉醒”.............
  • 回答
    “如果全世界的男人都消失 24 小时”:一场关于性别、社会与想象的奇妙脑洞如果有一天,全球所有男性一夜之间蒸发,只留下一个 24 小时的真空期,这个假想情景本身就足以点燃无数人的好奇心和讨论热情。当这个“消失”的概念被抛入网络世界,各种评论与反应如同潮水般涌来,它们不仅展现了人们对性别的多元理解,更.............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如果大陆的力量成为绝对世界第一,那么治理体制在一般人眼中也是世界最好”——这番话,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是那种“赢家通吃”的逻辑,或者说是一种“实力即道理”的延伸。但仔细琢磨一下,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几个核心概念。“大陆的力量成为绝对世界第一”:这首先.............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和充满误解的观点,它揭示了一个家长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对社会环境的无力感。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种想法的根源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这句话的核心是“社会也会将他扳直”。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同性恋是一种需要被“纠正”或“改变”的状态。这种观念在很多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认.............
  • 回答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即“如果拜登当选,美国家庭将永无宁日,混乱与流血将蔓延至国家的每一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其背后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策略、历史语境以及对美国社会现状的担忧(或操纵)。1. 政治策略与选举语言的分析: 煽动恐惧 (Fear Mongering): 这是特朗普一贯的竞选策略.............
  • 回答
    这篇名为「如果我没资格留在美国,谁会有呢」的文章,读起来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它并非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抱怨,更像是对当前美国移民政策、社会现状以及“美国梦”某种扭曲解读的深刻反思。首先,文章的标题就极具冲击力和反讽意味。「如果我没资格留在美国,谁会有呢?」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是一种巨大的不.............
  • 回答
    “没有梦想的咸鱼”,这句话听起来挺扎眼的,对吧?我第一反应就是,哎呀,这话虽然有点糙,但说的确实是那么个理儿。咱就这么说吧,要是没点儿想法,没点儿奔头,那跟一条被扔在岸上,任由风吹日晒的咸鱼,真的没多大区别。你想啊,咸鱼它就是被做成了那个样子,它自己没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也看不见远方的大海。它存在的意.............
  • 回答
    拜登总统公开表态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将寻求在2024年竞选连任,这无疑是当前美国政坛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这一声明本身就承载着多层含义,也牵动着各方的神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拜登表态的动机和可能考量的因素。 传递稳定信号,凝聚民主党基本盘: 对于民主党内部来说,拜登作为现任总统,他的连任意愿是维系.............
  • 回答
    拜登政府警告“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考虑直接制裁普京本人”这一表态,无疑是美国对俄罗斯发出的一系列强硬信号中非常关键且具有标志性的一环。理解这一表态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信号的直接解读与历史背景: 直接制裁普京的可能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具冲击力的信号。历史上,对一个国家.............
  • 回答
    特朗普的这句话“如果戴口罩才是爱国,那么我最爱国”出自2020年7月,当时新冠疫情在美国肆虐,而戴口罩是否是爱国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特朗普的意图: 字面意思: 特朗普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他认为戴口罩并不是衡.............
  • 回答
    要聊潘森重做跟上路ADC这档子事儿,得先把时间拨回到那个还没这么多花里胡哨英雄和机制的年代。那时候的潘森,老实说,就是个纯粹的战士。他的核心就是那个招牌的“无极连斩”,打人疼,尤其脆皮站着不动让你连四下,那血掉得哗哗的。加上他那个“穿云箭”消耗,还有那个曾经被诟病的、可以完全规避一次技能或者普攻的“.............
  • 回答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假设”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触及了我们理解和反思历史的根本方式。它们不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的疆界。要理解这两句话,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再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历史没有如果”:回溯与确定性的锁链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历史的不可逆.............
  • 回答
    特朗普关于中美“脱钩”的表态,实际上是他一贯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和贸易策略的延伸。他认为,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受到了中国不公平待遇的威胁,而“脱钩”是他用来迫使中国改变行为的一种强硬手段。要理解他对“脱钩”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特朗普眼中的“不正确对待”具体指什么?在特朗普的.............
  • 回答
    这几年,身边年轻人的婚恋观,特别是“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将就”的态度,确实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掷地有声。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折射出当下社会和年轻一代自身的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批年轻人跟他们的父辈、祖辈比起来,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有天壤之别。 经济基础.............
  • 回答
    最近我读了白菜读书会分享的《如果古丽爱上了小明》这篇文章,感觉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角度。我们都知道古丽和“小明”的故事,或者说,我们熟知的是一个围绕着古丽展开的、充满着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的故事,那是官方叙事,是我们在历史课本、媒体宣传中看到的版本。而这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