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问题?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

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那个时代,德国的军事训练、战术思想、组织编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指挥得当的德械师,其战斗力远非同等数量的普通国军部队可比。

武器装备: 从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到坦克、装甲车、火炮,再到飞机、舰艇,德国在军事工业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和先进的技术。德械师能够获得的是当时最先进、性能最可靠的武器装备。
训练与条令: 德国军事顾问的到来,带来了系统化的步兵、炮兵、装甲兵等兵种训练方法,以及一套科学的战术条令。这使得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战场机动性和火力运用效率大幅提升。
组织编制: 德械师的编制更符合现代战争的需求,强调各兵种的协同与支援,能够形成更强的整体作战能力。
士气与纪律: 良好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士兵的士气和部队的纪律性。

那么,拥有两百个德械师,真的能改变抗战的惨烈程度吗?

积极的方面(为什么可能减轻惨烈程度):

1. 显著提升正面战场作战能力:
早期抵御优势: 在战争初期,日军依仗其精良的装备和训练,在正面战场上能够迅速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如果中国拥有两百个德械师,即便无法完全阻止日军的进攻,也能显著提升防御的韧性。例如,在淞沪会战这样的关键战役中,国军如果能有更多的德械部队投入,或许能给日军造成更大的伤亡,甚至改变战役的走向,避免过早失守上海。
阵地战的消耗: 德械师的火炮、重机枪等火力优势,在阵地防御战中能够对日军步兵和装甲部队造成巨大杀伤。这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军队的防御效率,迫使日军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前进。
反击能力增强: 拥有坦克的德械师,在某些战役中或许可以形成局部的反击力量,甚至能够有效迟滞日军的装甲部队的推进。

2. 争取战略纵深与时间:
抗战初期,中国最需要的是时间来动员全国、转移工业、争取国际援助。如果德械师能够有效阻滞日军的攻势,为政府赢得宝贵的战略纵深和撤退时间,这将对战争的整体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更强的防御能力意味着更少的城市和地区在短期内被日军占领,这不仅能减少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能为后方建设和抵抗争取更多机会。

3. 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谈判筹码:
在国际舞台上,一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中国军队,更能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如果中国能够展示出强大的抵抗能力,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在援助问题上或许会更加积极和慷慨。
即使战争仍在继续,但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德械师的军事实力,在正面战场上给日军造成显著的消耗,这在战后的国际谈判中也能成为更强的筹码。

局限性与挑战(为什么惨烈程度可能依然很高,或者改变有限):

1. 数量的绝对差距:
两百个德械师,按当时一个师的兵力计算,大约是几十万到一百万左右的精锐部队。虽然这在国军整体数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与日军的数量以及其装备优势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日军在战争爆发时也拥有百万级以上的精锐部队,且其军事工业能力 far beyond 中国。
日军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即使在面对装备精良的德械师时,其优势也并非完全丧失。日军的空军、海军优势在某些战役中依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2. 战略与战术的局限性:
“人海战术”的根源: 即便有了德械师,中国依然面临着幅员辽阔、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后勤补给困难等根本性问题。“人海战术”的背后,是战略上的无奈和技术上的不足。德械师的优势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技术劣势,但改变整体的战略态势需要更多因素。
德械师的补给与维护: 德国武器的弹药、配件供应,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维护,都需要一个稳定和强大的后勤体系。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和运输能力,能否支撑两百个德械师的长期作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一旦弹药耗尽、关键部件损坏而无法修复,其优势将大打折扣。
战术思想的适应: 虽然德国的战术先进,但将其完全融入到中国军队的指挥体系中,并确保基层军官能够熟练运用,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指挥官的个人能力、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3. 日本的应对策略:
如果中国真的拥有如此强大的德械力量,日本不会坐视不理。他们可能会调整其战略部署,集中优势兵力优先打击这些精锐部队,或者改变其战术打法以应对。例如,更加侧重于消耗战,或者利用其空中优势来削弱德械师的火力。

4. 德国自身因素的限制:
在那个年代,德国与中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地缘距离,以及政治和经济上的制约。德国之所以未能全面支持中国,既有自身战略重心(欧洲方向)的考量,也有对日关系、国际政治博弈等复杂因素的考量。即使德国“肯”,也未必“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支援,并且其支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会受到德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例如,德国与日本在1936年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国民政府的深度支持。

5. 全面战争的残酷性:
抗战是一场全面战争,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较量,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比拼。日本侵略的目的是灭亡中国,其战争的残酷性体现在对中国平民的屠戮、经济的掠夺以及文化上的摧残。即使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打退日军的侵略意图,战争的惨烈程度也难以彻底避免。

结论:

如果抗战初期,中国能拥有两百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械师,那么抗战的进程很可能会发生积极的改变,其惨烈程度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正面战场上,国军的抵抗会更加有力,日军的推进速度会受到更有效的遏制,这将为中国争取更多战略纵深和时间。
在某些关键战役中,德械师的出现可能会改变战役结果,减少早期失利的损失。
国际上,中国更能赢得同情和支持,这可能在外交和资源获取上带来优势。

但是,说“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可能过于绝对。 原因在于:

数量上的绝对差距依然存在。
中国整体的工业基础、后勤保障能力和训练水平,难以完全支撑如此庞大的精锐部队。
日本的军事实力和侵略决心依然强大,会调整策略应对。
战争的残酷性,还体现在平民伤亡、经济破坏和日军暴行等方面,这些并非仅靠军事实力就能完全避免。

总而言之,两百个德械师无疑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为抗战带来转机,减轻一些阶段性的惨烈程度。但抗战的最终胜利,是无数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不屈意志和时间换来的,它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械师的加入会是其中重要的增量,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战争的痛苦和牺牲。这更像是一个“如果做得更好一些,可能会减轻痛苦,但依然艰难”的假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战一样会输得很惨,因为德械师既不“德械”也不是有轻重武器搭配的标准步兵师,组织结构上依然是旧式奴隶化军队。其他答案无论结论对错,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德械师”的真实水平。

所谓德械师,是按照德国极简步兵师编制再缺编,按照德国军事思想配备山寨化武器(我可没说是德国武器),以两次大战之间的德国军官略为训练的中央军。

注意,上表中,一个“德械”师,就是几千步枪,几百机枪,20多门迫击炮。其中的德国货……真不多。比如说步枪,其实一多半是国产中正步枪,剩下才是德国98k——很多还是二手。轻机枪基本是捷克造,迫击炮一半法国货一半中国货,而重机枪更是完全的国产。只有M35钢盔大多数是德国产。

如此看来,所谓“德械师”的威力,本质上是“钉子汤”的传说:

“钉子汤的做法太微不足道了,一点儿也不值得学!”流浪汉谦虚地说。

……假如要是往汤里加一小把筛好的燕麦,汤的滋味就会鲜美得多。

……假如要请有头有脸的贵族来喝,必须要在汤里加上一点腌牛肉和一点土豆才行。

……假如往汤里添一点儿大麦,再加一滴牛奶,咱们就可以请国王本人来品尝了!

……在参加这种宫廷晚宴的时候,国王起码也要和王后一起干上一两杯,另外还要再吃一个三明治。

……其实,熬钉子汤的方法很容易掌握,只要不停地往汤里添加各种好东西就可以了!

更要命的是,上面那个表格根本没提到身管火炮,表中所有兵器在二战工业国来看都只能算团以下的轻武器,而二战中60%的伤亡来自火炮。如果只有这样的火力,部队根本就没法参加大战。民国政府最后只买了48门德国75号毫米火炮(二战中型坦克火力),组建4个炮兵营,给教导总队,36、88、87师各配一个。剩下的所有所谓德械师,打包配了一个24门炮的150毫米重炮团,理论上说谁在前线配属谁,但实际上这个重炮团非常不适合中国道路和国民党士气,打了几炮就开始后撤,边撤边损失,整个二战也没发挥出重要作用。

这20多个“德械”师中,有9个单位的武器配备比较优先,顾问配置也比较到位:

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教导总队,税警总团

但即便是这九个单位,也只能算是略有一点现代气息的轻步兵旅。在现有基础上乘以10,对上日本军的正式进攻也没什么用——不服我给你看真实案例。

前面提到有有4个德械师配上了炮兵。而这四个最好的师其中3个——36、87、88师,带上自己的75炮营,再加上前面提到的那个150毫米重炮团,还有中国战场罕见的坦克,秘密进入上海,先发制人,牛刀杀鸡,企图一举拿下日本在上海的驻军——3000多以轻武器为主的海军陆战队,好抓几千俘虏,连同日租界一起当蒋介石的谈判筹码。

结果你猜怎样?

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
——陈诚

(日本海军在第一周只有出云号能支援前线,而出云号是19世纪的船,在中国空军轰炸下勉强支援前线,效果可想而知)

3个最好的“德械”师配上2个比较好的普通师,依托绝对火力优势,打不下日本一个轻武器加强团,如果简单换算,在没有优势火力的情况下,50个杂牌“德械”师对付3个完整的日本师团还勉强。真要是装备了200个,不考虑部队的平均素质下降,就算硬换算,也只能打10几个日本师团呀……怎么可能改变二战的基本格局?

后来,德械师围攻日本陆战队的战斗扩大为淞沪会战,80万国民党军被20万日军追杀到南京。看一眼战役地图,就知道再加100万貌似现代化的部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额外效果:

对国军的现代化改造,还得说之后苏联和美国的援助:

苏联援助:

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

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

对比一下前面“德械师”的装备表,就知道苏联这批真金白银的重武器有多珍贵。国民党军用苏联武器装备了20多个苏械师,其中,第1军、第2军、第71军、第74军、第85军是重点加强的“突击军”,再加上重点中的重点第5军。支撑抗战从1938年打到1942年。

再往后,苏联自己自顾不暇,不再给中国陆军装备,只有美国能不惜代价给中国输入武器。从1942年到解放战争,美国一共装备了39个美械师。美械师不说轻武器,每个师都有18门75山炮,战时由军级加强105火炮,团营级100多迫击炮,相对德械师来说,平均火力至少5倍。

所以你问200个德械师是什么样,简单换算一下,理想状态也就是39个美械师的水平。抗战结束前,美国人装备了33个美械师,折算150个德械师了。结果……1944年日军垂死挣扎发动一号作战,结果也不必说了。

总之“德械师”是样子货,主要“德味”来自钢盔,火力和战斗力都很可怜。200个德械师也不会给日本人制造多少麻烦。毕竟德械师的装备不是德国送的,是中国用钨砂换的,在二战这种环境下,农业国想用自己的资源买武器,效果也就是那样了。只有大国主动支持中国作战的时候(美苏援助),外国武器才能对中国军队战斗力造成明显影响。

更要命的是,外国武器和外国顾问只能从纯技术角度提升战斗力,无法改变国民党军阀林立,军官腐败,士兵不知为何而战的根本问题。所以无论是200个“德械师”还是39个火力更强的美械师,在日军主力面前都是一触即溃。

驻印部队(新1军 新6军)能打,核心原因不是大炮多,而是美国顾问禁止中国军官碰军饷,亲手把薪水发到每个中国士兵,所以这两个军都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苏援部队造就了另外2个)。其他部队连吃空饷都阻止不了,直接换成美国装备一样没有士气。松山战役10倍的兵力20倍的火力,还有美国飞机助战,尚且要打2个月,就算200个美械师,难道就有单挑关东军的勇气?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于中共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认知是相当模糊且充满误判的,直到战争的后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发展及其战略价值。起初,日军对中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视角。在日军看来,中国的主流军事力量是国.............
  • 回答
    这是一件在康奈尔大学发生的、引发了广泛讨论的事件。一位女大学生在她的本科论文答辩会上,脱掉了自己的衣服,以此来回应她认为来自教授的着装批评。事件背景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推测和报道): 起因: 据报道,这位女学生在此前的课堂上,因为她的着装,受到了教授的批评。具体的批评内容并未完全公开,但普遍认为.............
  • 回答
    6月2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被问及如何评价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国内抗议活动所发表的言论和采取的措施。这个问题抛出后,镜头捕捉到特鲁多脸上略显复杂的神情,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沉默了约20秒。这个瞬间,在当时极具张力的国际背景下,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首.............
  • 回答
    《亮剑》啊,这剧我可是看了不止一遍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要说它好看在哪儿,那可就太多了。首先,最直观的,是它把“人”给写活了。不像很多抗战剧里,英雄都是一副标准化的、毫无瑕疵的脸谱,动不动就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亮剑》里的李云龙,那可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军事顾问一事,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议的课题。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之下,并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情感臆断。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胜利的代价巨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关于“1937年在华死亡的日军名录”的微博内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意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看到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个微博,核心信息是:他声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了一个详细的名录,记录了1937年在中国死亡的所有日军个体,总数是36565人。这.............
  • 回答
    看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前夕,有国人在朋友圈发布身穿和服的照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现象。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体选择的自由和表达权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着装,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文化认同。有人可能真心喜爱和服的款式、材质或者其.............
  • 回答
    要详细地评价知乎用户“抗战史讲解员”的言论,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审视,因为“知乎用户”和“抗战史讲解员”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知乎用户”这个身份的普遍性与复杂性。知乎是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用户群体广泛,背景多样,从普通网民到各领域的专家都可能存在。因此,任何一个知乎用户.............
  • 回答
    关于教育部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提议,这背后反映的是历史认知和叙事方式的深化与调整,是一个值得我们细致探讨的议题。理解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事件本身及其在不同时间线索下的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确,将“八年抗战”的说法调整为“十四年抗战”,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中国.............
  • 回答
    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中国大陆历史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调整,旨在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这项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并在教育界逐渐形成共识。“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由来与依据传统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叙述,往往将抗战的起点定在1.............
  • 回答
    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必然与战略的智慧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历史画卷中,“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无疑是一条贯穿始终、影响深远的光辉路线。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为了 save ourselves,所凝聚出的最大共识和最有效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条路线的意义.............
  • 回答
    对于台湾著名主持人郑弘仪先生关于“纪念抗战胜利伤害其父感情”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首先,理解郑弘仪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背景是关键。郑弘仪先生是台湾社会中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许多观点往往能引起广泛的讨论。他提到“伤害其父感情”,这很可能与他父亲的个人经历有关。在台湾.............
  • 回答
    舍里夫足球俱乐部,这家来自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却在摩尔多瓦足球联赛中屡创佳绩的球队,其主教练维尼杜布(Yuriy Vernydub)最近的举动,无疑是近期欧洲足坛中最具话题性和感染力的事件之一。他选择辞去在舍里夫的执教合同,毅然返回乌克兰,投身于抵抗俄罗斯侵略的战争之中。这不仅仅是一个教练的职业选择.............
  • 回答
    艾芬女士在爱尔眼科治疗后右眼近乎失明的事件,以及她提出的“爱尔眼科摘除了她近乎正常的器官”的指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艾芬女士的就医经历: 艾芬女士曾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在新冠疫情初期因发出警示而成为“吹哨人”。2020年.............
  • 回答
    关于“抗疫医疗物资出口收紧,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的说法,我们需要审慎看待,并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这则消息很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并且在描述上存在一些误导性。一个国家对医疗物资出口的管理通常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只有欧盟美国认证才能出口”过于片面。让我们一.............
  • 回答
    咱就聊聊这《敌后便衣队》里的“包子雷”这玩意儿。说实话,这名字一听就挺接地气的,透着一股子土匪味儿,也挺符合当时那种艰苦朴素、就地取材的抗日精神。您别看这“包子雷”听着不像什么高科技武器,但它在剧里那可是个响当当的配角,让不少日寇吃了不少苦头。这“包子雷”到底是个啥?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把炸药包塞进一.............
  • 回答
    大英博物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支持反殖民主义的言论,这本身就引起了不少关注。作为一家收藏了大量海外文物的机构,它的这种立场自然会让很多人立刻联想到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在殖民时期被带走的文物,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它们的故土?网友们对此的反应,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且自然的联想。当大.............
  • 回答
    韩国网民因冬奥开幕式朝鲜族服饰情绪激烈:官方回应与事件背后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在入场式上身着朝鲜族服饰,引发了韩国网民的强烈反应,认为此举是对“韩服”的挪用和“文化侵占”。韩国官方对此表示,不会就“韩服问题”向中方抗议,这一事件再次将中韩两国之间关于文化归属的敏感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要理解.............
  • 回答
    如何看待中药抗疫,并且走出国门?中药在中国的抗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走向国际化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中药抗疫的实践与成效在中国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介入与轻症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